曾懸賞百萬,至今無人能解的中國神祕“文字”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悠久,而且很早之前就有了文字,無論是甲骨文還是巴蜀圖語,都有著超過3000年的歷史,一些文字能夠部分破譯,還有很多古文字由於時間過長或是資料太少,已經很難破譯了。

在貴州安順關嶺縣境內,有一處“神秘”的景觀,之所以說是“神秘”,完全是因為一些似字如畫,非雕非鑿,如篆如隸,結構奇特,氣勢古樸,詭譎神秘的文字。

其實說它們是“文字”尚不嚴謹,因為至今還沒有人破解其中的意思,甚至還不能肯定是不是文字,但它們卻有一個與文字有關的名字,叫“紅崖天書”。

曾懸賞百萬,至今無人能解的中國神秘“文字”

紅崖天書,原名“紅巖碑”(這裡的"紅崖"是指紅崖山),亦紅崖天書所在地。發現後有多種稱呼,如"紅崖碑"、"諸葛公碑"等,其法定名稱則為"紅崖古蹟"。

值得一提的是,紅崖山還被當地人稱作“曬甲山”,相傳這個名字的由來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據說是當年蜀軍與孟獲打仗的時候,蜀軍曾在此休整並晾曬兵甲,因此就有了這個名字。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並未見於史書,不過經過考證,這裡的確是當年蜀軍南征之地,而且當地除了“曬甲山”之外,附近還有孔明塘、孟獲屯和諸葛營等地名存在。

曾懸賞百萬,至今無人能解的中國神秘“文字”

事實上,紅崖天書的最初發現者——明朝嘉靖年間舉人邵元善,也相信紅崖天書與諸葛亮有關,認為這是當年諸葛孔明與夷人之間的詛約,為此賦詩一首:“紅崖削立一千丈,刻劃盤迴非一狀。參差時作鼎鐘形,騰擲或成飛走象。諸葛曾聞此駐兵,至今銅鼓有遺聲。即看壁上紛奇詭,圖譜渾疑尚詛盟。”在清代《永寧州志》中,編撰者也持這一觀點,將天書稱作“諸葛碑”。

曾懸賞百萬,至今無人能解的中國神秘“文字”

現代還有一位學者,用了九年時間考證“紅崖天書”,他認為這天書是建文帝討伐燕王朱棣的檄文。

建文帝即使我們所熟知的“消失的皇帝”朱允炆,朱允炆以皇孫之名登上皇位引起了燕王朱棣的不滿,便以“清君側”之名發起了靖難之役,本來朱允炆的軍隊數量佔據一定的優勢,可奈何手下大將指揮不力,外加宦官內應,最終戰敗,朱允炆也在皇宮的一場大火中消失的無影無蹤。

有些人認為朱允炆是用了金蟬脫殼之計逃脫,而朱棣將計就計座上了皇位,紅崖天書中有疑似年號“丙戌”的內容,如此正好是建文帝四年,也正是燕王叛亂後的下一年。

因此猜測建文帝逃脫的路線,安順是進出雲貴的必經之路,朱允炆可能在此留下“天書”告知眾人行蹤,而隱匿期間為了號召臣民便讓人以金文變體加上篆體在山壁上刻下討伐朱棣的檄文。

曾懸賞百萬,至今無人能解的中國神秘“文字”

當然,上述這兩種說法只不過是看起來相對合理的猜測,並沒有特別確鑿的證據。而且不管是明代舉人邵元善還是現代學者,他們都只是提出了天書的來源,根本沒有解釋這些文字的實際意思,既然連文字內容都不知道,那就更別提確定其真實來源了。光緒年間,當紅崖天書的大名傳到海外之時,法國人柏如雷和弗海爾稱其“含有絕對的神秘性”,認為無人可以解釋其內容。

正是因此,上世紀90年代,關嶺布依苗族自治縣曾懸賞100萬徵集破譯內容,激發了不少國內外學者的積極性,然而二十多年過去,依然沒有一個人能領取這筆獎金。

曾懸賞百萬,至今無人能解的中國神秘“文字”

當然,也正是因為這個大手筆,紅崖天書在人們眼中愈發神秘,名聲也越來越大,每年都有很多慕名前來的旅客,還有很多文字專家,日復一日地鑽研並嘗試解讀,其中不乏國內外的學術大牛,但他們也只能說出一些自己的猜想,並不能真正做到破解天書的秘密。可以說,紅崖天書的神秘面紗,或許還將一直持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