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袍加身真的是趙匡胤自編自演的一齣戲嗎?

心恬澹


這個其實你怎麼看都行的,本身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時候說,“當時你們為了你們的榮華富貴,把我推上皇帝的位子。。。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是嘲笑的語氣,“什麼叫你們為了你們的榮華富貴,把我推上皇位?

但是事實呢?這種可能性非常之大。

看看後來清末的某人,他的弟弟和嫡系將領你們,也是想學趙匡胤黃袍加身,推舉他做皇帝,於是聯合起來在門外請命,但是他跟他的謀士趙烈文推演了一天,認為必定失敗,最後寫了一副對聯給大家,表明自己的心跡,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他不可能自導自演這一齣戲吧?然後又拒絕了?不大可能。

同樣的,趙匡胤根本就不需要自導自演,他的兄弟們也會想到黃袍加身的。

因為在他們之前,就有人這樣做了,那個人就是郭威,他只是複製了郭威的成功而已,只是大家只聽過趙匡胤的黃袍加身。

他的兄弟們為什麼擁立他做皇帝?

很簡單,如果趙匡胤是武將,他的兄弟們只是他手下的小將領而已,如果趙匡胤是皇帝呢?那這些人就是封侯拜相了,這種誘惑,沒有誰可以抵擋的。

這種做法在安祿山之後,比比皆是,安祿山造反後,是怎麼說的?“你們不是跟我說,造反一定能成功的嗎?現在怎麼樣了?”

當你把一個軍隊軍閥化以後,這支軍隊成了你的私人軍隊,將領都是你的嫡系,很容易就讓人有唯我獨尊的感覺,很容易就有了不臣之心,手底下人天天跟你說,老大,我們造反吧!放心,一定能成功的,我們都跟著你幹。

面對這種誘惑,這種鼓勵,很少人能把持得住的,

所以說,趙匡胤並不一定需要自己去自導自演,他的兄弟們也會慫恿他稱帝了,


中國通史視頻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時年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問計於宰相範質。範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託言兵少將寡,不能出戰。範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當時,大軍剛離開不久,東京城內起了一陣謠傳說,“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這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團。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東京城內所發生的一切他都瞭如指掌。周世宗在位時,他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趙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他們的疑心很重。這次故計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廷的慌亂,並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於他外別無他路。趙匡胤統軍夜宿距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開始了。

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遂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卻顯示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佈,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卒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

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降周恭帝柴宗訓為鄭王。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建立了趙宋王朝。

在北宋取代後周的過程中,因趙匡胤注意嚴肅軍紀,一回開封就下令軍隊各歸兵營,開封城中沒有發生以往五代改朝換代時出現的那種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面,因而得到原後周大小官吏的支持。

北宋建立伊始,後周一些帶重兵在外執行巡邊使命的將領,如慕容延釗、韓令坤,都表示擁護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盤踞潞州(今山西上黨)的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及在揚州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先後起兵反抗,於是宋太祖親率大軍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先後擊敗李筠和李重進。他們的失敗,使得一些勢力較小,又對趙匡胤代周不滿的地方藩鎮更感到無力與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這樣,北宋在原後周統治區已基本上穩定了局勢。



介子説


在中國歷史上宋太祖趙匡胤因為一場陳橋兵變,從而黃袍加身,搖身一變成為了大宋的開國皇帝。

按照當時說法,就是趙匡胤喝多了,然後直接被自己的手下用早已經準備好的黃袍直接披在了身上,然後擁護著他成為了大宋的天子。

這件事聽起來相當的假,如果你不同意,這些手下們可以拿刀硬逼著你,讓你當皇帝嗎?

如果真有這樣的好事,為什麼沒有人來逼我一下呢?

只能說這件事處處都透露著假,但是我們反過頭來仔細想一下之後,就會發現趙匡胤自編自演好像也存在於某種不合理。

說實話當時的趙匡胤可能當晚真的跟自己的手下在喝酒,在喝酒的期間也許真有人向他提出過類似的要求。

反正就是周世宗柴進已經死了,此時的大周只是依靠著孤兒寡母在撐場面而已。

而且這個小皇帝什麼時候可以長大成人,並且長大後會不會善待我們這些老一輩的將軍們,也不太好說。

既然如此,不如你趙匡胤直接代替他們成為了新的天子,只要以後對她們好一些也就算了。

當時的趙匡胤肯定是沒有同意的,如果同意了可能直接就披著黃袍從自己的營賬當中走出來了,還用得著晚上再來一出黃袍加身嗎?

人在不同的年紀有著不同的思想,此時的趙匡胤好像真心沒有準備要奪了周家的江山。

但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卻早就已經有了這個想法,所以在晚上的時候,趙光義帶頭領著大家一起衝到了自己的哥哥營賬當中。

然後將早就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了身上,可以說這件事就是一個逼迫,此時的趙匡胤已經披上了黃袍,哪怕他不想謀反,可是事實已經鑄就了。

除非趙匡胤以死謝罪,不然這件事就無法了結,古代天子的黃袍可不是誰都可以穿的,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之下,這些人都看到了趙匡胤披上了黃袍。

於是內心當中還留存著一絲忠誠的趙匡胤只能屈服,然後接受了大家的好意,可以說這件事就是趕鴨上架,不想上也沒有辦法了。

我們可以從這件事當中看到一個重要的人,就是趙光義,所有的一切都有他在背後的身影。

但是趙匡胤卻沒辦法針對自己的弟弟,畢竟都是一家人,然後只能把怒火全部撒在了眾多的手下當中,於是杯酒釋兵權就出現了。

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來趙匡胤很不爽自己的這麼一群手下,原本自己真心打算當一個忠臣,結果硬是被一群人給逼成了天子。

雖說帝王的身份很香,但是強扭的瓜不甜,最起碼自己的內心不爽。

這一切等到趙匡胤臨死前,才發現真正的罪魁禍首居然是自己的弟弟趙光義,也正是到了最後一刻,趙光義才露出自己的真面目,當年讓趙匡胤黃袍加身,就是想著今天自己謀奪皇位。


虎頭山小妖


“黃袍加身”這個成語來自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說的是趙匡胤的下屬一再請求他當皇帝,趙匡胤實在不願意當這什麼“勞什子”皇帝,下屬把皇帝穿的黃色龍袍強行給他穿上。趙匡胤沒辦法只好 從了眾人意願。 看來趙匡胤當皇上實在是沒辦法的事情。事情果真如此嗎?事實上,趙匡胤穿黃袍,是他自編自導 自演一幕蹩腳但卻十分成功的一場戲。 這出戏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

“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

黃袍不是尋常物,誰信軍中偶得之。

阿母素知兒有志,外人反道帝無心。

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


  1. 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麾下得力大將,周世宗在世的時候, 十分信任趙匡胤,他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


  2. 顯德六年(959),周世宗在征討遼國時不幸患病,
  3. 顯德六年六月,周世宗病逝後,其帝位的則是年僅9歲的幼主周恭帝。於是乎,後周政權迎來了“主少國疑”的局面。
  4. 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一,趙匡胤親自領兵去防禦契丹,然後利用人們迷信的心理,讓“點檢作天子”的流言重新出爐。軍中有個自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苗訓,說他發現“天上日下有日”,輔助點檢作天子的流言,表明趙匡胤是上天授命的。從太祖北征,訓視日上覆有一日,久相摩蕩,指謂楚昭輔曰:“此天命也。”夕次陳橋,太祖為六師推戴,訓皆預白其事。——《宋史·列傳220·苗訓傳》
  5. 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二,趙匡胤率領大軍出了開封城,初三,軍隊駐紮於開封東北四十里外的驛 站陳橋驛。大軍駐紮下,趙匡胤立即安排自己的弟弟趙匡義、掌書記趙普和心腹將領在軍中加緊活 動,做煽動工作。於是有人指著西方的太陽說:“天上有兩個太陽正在搏鬥。一日尅一日,這是天 命。”一時“一日尅一日”的說法立即傳遍軍營。一些親信還在將士中到處散佈議論,說“今皇帝 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 徵。”就有將領在驛門口高呼:“立點檢為天子。”當晚,趙匡胤派親信郭延斌秘密潛回京城,同 守城的石守信、王審琦聯絡,做好接應大軍回城的準備。 第二天一早,趙匡義、趙普帶領將士們在趙匡胤的大帳外呼喊:“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趙匡義、趙普等人將趙匡胤從大帳中請出,立即有將校上前將一件象徵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 趙匡胤的身上,所有人統統下跪,齊聲高呼:“萬歲!”趙匡胤卻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所有的將校兵士一起表 示,“唯天子的命令是從!”



範質下殿執王溥手曰: “倉悴遣將, 吾輩之罪也。”爪入溥手。 幾齣血。溥噤不能對。——《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建隆元年正月》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 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就這樣,趙匡胤的龍袍彷彿如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一樣砸在他頭上。在他的地盤,在他的控制範 圍,“被動的”當上了皇上,他“出演”了史上最“謙遜”的皇帝。黃袍加身的趙匡胤,立即率領大軍來了個回馬槍,浩浩蕩蕩回到京城開封,兵臨城下,石守信、王 審琦等人立即把城門打開接應趙匡胤。到這時,後周的大臣才幡然醒悟,鎮、定二州的軍情是配合 趙匡胤兵變而慌報的。宰相範質對王溥說:“匆忙派趙匡胤出征,我們太糊塗了。”當時朝廷上只 有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準備抵抗,被趙匡胤的親信王彥昇殺死。範質等人面面相覷,無一兵一 卒可調遣,只得率文武大臣出城投降。 翰林學士陶谷,宣讀了以恭帝名義早已準備好的禪位詔書,趙匡胤說自己是無奈中被將士推舉為皇 帝的。詔書宣讀完畢,趙匡胤當即至崇元殿升座稱帝,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是為宋太祖,後周政權就這樣被陰謀家顛覆了,歷時一百八十餘年的北宋王朝就這樣兵不血刃的建立起來了。 這位本來“不願意當皇上”,而是沒辦法“不得已而為之”當上了皇上的趙匡胤,後來也算對得住 賞識他的主子周世宗。

趙匡胤建立大宋王朝之後,在他的宮廷內立了一通“太祖碑誓”,勒石三戒。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王夫之說:“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 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 德也不能。”

《宋論》卷一《太祖三》。其中第一條就是無論柴氏子孫無論犯何罪,都不得殺戮, 要保全性命。這條誓言還真管事,有宋一代,還真沒有哪位宋天子誅殺柴氏子孫。奪了人家天下, 要對得住人家後代,也算是趙氏子孫“回報”人家的付出。 據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及將北征,京師喧言,出師之日,將策點為天子。故富室或挈家遠 避於外州,獨宮中未之知也。”由此可知,當時軍隊未到陳橋已有兵變之說;未見黃袍,已有天子 之說。你還能說陳橋兵變是一次偶發事件,不是預謀好了的?


影顏掠


這肯定是的,趙匡胤當時兵權在握,後周皇室有羸弱無能,篡奪天下肯定是輕而易舉。

皇帝為九五至尊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肯定是每個人都想登上這至高之位,趙匡胤肯定也不例外,但是他明面上還不能直接做,只能暗中囑託心腹來演一出黃袍加身的拙劣小劇


歷史趣事1108


我認為黃袍加身根本就是趙匡胤為了奪取後周政權而策劃好的一齣戲。說什麼為士兵所迫,違心從命,實則是一場蓄謀已久、計劃周詳的一場政變。只能說趙匡胤在黃袍加身這場鬧劇中演繹的太好了,明明是個奪權者,卻被成功塑造成了被脅迫者,放在今天都是影帝級人物。為什麼這麼說呢?觀點如下:


一、黃袍加身事實上是後周太祖郭威“黃旗加身”的修訂版,而趙匡胤正是這出戏的配角,作為一個工於心計的人,他早已將“黃”劇的編、導、演等手法和流程瞭然於胸了,等後周世宗柴榮一死,即位的周恭帝柴宗訓年僅七歲,所謂主少國疑,何況是政權更迭頻繁的五代時期,時任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的趙匡胤素有野心,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絕佳的機會。

二、自唐末到五代時期,藩鎮割據,天下群雄林立,崇尚誰的拳頭硬誰說了算。手握重兵的軍事統帥,利用部下貪圖富貴的私慾而反動兵變奪取皇位的事情,可以說是五代時期一個普遍現象。後晉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就說過:“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爾。”(《新五代史·安重榮傳》)這是最好的佐證。五代十國數十個皇帝,大多都是統兵將帥出身,掌握軍權的將領想篡奪皇位真的是易如反掌。

三、黃袍加身雖然是“黃旗加身”的修訂版,但是很明顯事起倉促,以至臨時抱佛腳, 只能以黃旗暫代黃袍, 整個演出過程一看就沒有經過排練,亂哄哄的一團糟。但是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就不一樣了,一看就是經過精心策劃和準備的,皇帝穿的龍袍在那個時候可不是地攤貨,從哪裡都能買到,連當皇帝的行頭“黃袍”都能提前準備好,你還敢說不是早有預謀?再者,事發之後,趙匡胤一點也沒有驚慌,還讓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現場調度,一板一眼,秩序井然。

綜上所言,“黃袍加身”只不過是掌握兵權的趙匡胤,為了奪取皇位借鑑了“黃旗加身”而自導自演的一場政變,甚至就連契丹入寇的消息都是捏造的,成為趙匡胤這出戏的一件道具。


柚子愛歷史


“黃袍加身”是趙匡胤勢力集團自導自演的一齣戲,想要藉此消弭世人流言。只是任歷史如何塗改,總會讓後人發現蛛絲馬跡,從而戳破謊言。後人就有人寫詩譏諷道:“黃袍不是尋常物,誰言軍中偶得之?”皇帝穿的袍子是犯禁的物品,軍中怎麼會有呢?足見是早有預謀。此外,還有其他證據如下。

契丹犯邊的消息來得太蹊蹺

“北漢結契丹入寇,命出師御之。”朝廷上下的宰輔、百官,對於契丹入寇的消息並沒有核實真假,便立馬命令趙匡胤帶領軍隊前去迎敵。可我們對比契丹的史料,當時並沒有出兵的記載。對於出兵這樣的大事,契丹不可能不記載,由此可見《宋史》中為趙匡胤隱瞞了許多事情。而且大軍僅僅出城四十里,趙匡胤便扎住大軍不走了。

此時,趙匡胤要登基為帝的消息,也在宮中和民間迅速流傳開來。軍中有懂得天象的苗尋,見天上“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蕩者久之”。因為這個現象,軍中擁戴趙匡胤為天子的謠言也開始流傳起來。士兵中爭相傳播:“我們在前線拼命,當今天子年少,怎麼會知道我們的功勞呢?”可等到後來趙匡胤順利登基後,契丹犯境的消息好像被所有人遺忘了一般,再也沒有人提起。

黃袍加身

上面也說到,皇帝穿的黃袍不是尋常的物件,私藏這東西是殺頭的罪過,但偏偏在趙匡胤軍隊中出現了。而且,這一晚,趙匡胤恰恰喝酒喝醉了。外面軍士呼喊之聲傳到好幾裡之外,唯有趙匡胤的大帳靜悄悄。

夜五鼓,軍士集驛門,宣言點檢為天子。
遲明,逼寢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諸校露白刃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袍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看看,趙匡胤是多麼委屈,被手下拿著兵刃威脅,並強迫把黃袍穿在了他的身上,然後山呼萬歲。趙匡胤對此的反應不是驚慌失措,而是“未及對”。等到黃袍加身後,趙匡胤沒有再推辭,反而是問:“我有號令,爾能從乎?”這就是默認了要當天子的意思。至於這件黃袍是從哪裡來的,此刻也沒人關心這個問題了。

回京毫無阻攔

趙匡胤和手下士兵約法三章之後,直接返身回到了開封城。而趙匡胤的親信石守信、王審琦立馬打開城門迎接趙匡胤。軍隊中的將領,只有一個副都指揮使韓通想要抵抗,還被悄悄跟在後面的王彥升殺死。如果沒有預謀,怎麼能配合地如此緊密,入城之路通暢無阻?等見了宰相範質,趙匡胤又表演起了苦情戲。

有頃,諸將擁宰相範質等至,太祖見之,,嗚咽流涕曰:“違負天地,今至於此!”
質等相顧,計無從出,乃降階列拜。

禪位詔書早已準備好

趙匡胤登基,只殺了韓通一家,便兵不血刃地奪下了開封城。

召文武百僚,至哺,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禪位詔書於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袞冕,即皇帝位。

回城的當天,禪位詔書已經提前擬定好,當堂宣示後,趙匡胤便登基為帝。如果說沒有預謀,這禪位詔書誰能提前預料到?

那麼,趙匡胤為什麼能如此輕易地,便奪取了後周的政權?第一,此時開封城禁軍的力量幾乎都在趙匡胤手中,這是最根本的條件。第二,主少國疑,柴宗訓7歲登基,人心浮動。第三,柴家宗室的力量太薄弱,親戚都被支到外地。第四,唐末藩鎮擁兵自重的餘波,在輿論上對趙匡胤沒有那麼大的壓力。

那麼,趙匡胤在歷史上,為什麼沒有留下罵名呢?首先,是他奪取了後周天下後,並沒有難為柴宗訓這對孤兒寡母,對他們還算厚道。其次,這也是當時的環境所致,五代十國平均不到十一年便改朝換代。最後,宋太祖繼位後大有作為,歷來被人稱讚。

但即使有這些因素存在,也抹殺不了“黃袍加身”是早有預謀的“篡位”。只是趙匡胤及後世的宋朝皇帝,認為趙匡胤從孤兒寡母手中取得天下,很不光彩,所以才多方掩飾,編出趙匡胤是眾望所歸,逼不得已才做了皇帝。

參考史料:《宋史》。


飛熊說歷史


首先,開宗明義,黃袍加身的原創不屬於趙匡胤,但這一次的黃袍加身確實是趙匡胤導演的,他完整抄襲了一遍郭威黃袍加身的過程。

第一次黃袍加身

時間:公元950-951年之交。地點:澶州(後來澶淵之盟發生地)。

郭威帶兵攻入首都開封,掌握後漢大權,這時候契丹很體貼的在寒冬臘月不適合南下的時節南下侵略後漢。郭威當仁不讓的領兵北上禦敵。士兵走到澶州不走了,吵著吾等無主,必須要立郭威為皇帝。軍中倉促無皇帝的龍袍,於是扯了一塊黃布披在郭威的身上。郭威就這樣成為了皇帝。

發現沒有,這個電影的原創是人家郭威。巧合的是,當時23歲的趙匡胤正好是郭威軍中的大頭兵一枚,親自見證了整個劇情。

陳橋兵變趙匡胤絕對蓄謀已久

其實趙匡胤的好大哥兼上級領導郭榮英年早逝之前,為防止大權旁落,是做了很多權力制衡的安排的。先是把威望足夠,戰功卓著的老將如李重進、張永德外放。提拔年輕,威望不夠的趙匡胤等補位。又把禁軍一分為二,殿前司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韓通互相牽制。而後來的歷史證明韓通是後周的大忠臣,趙匡胤可不是。

至於國家大政委託給三個文人宰相。郭榮想著這樣應該萬無一失了。宰相有權但無兵,而且文人造反,三年不成。兩部分禁軍的領頭人都是自己一起扛過槍的兄弟。而且實力均衡,相互制衡。郭榮看到想到這個萬無一失的佈局,安心的閉上了眼睛。

然而郭榮可想不到他剛走沒多久,殿前司的主要將領就換成了趙匡胤的親信。著名的“義社十兄弟”在此紛紛出任要職。後來的石守信,王審琪在陳橋兵變中充作內應。讓趙匡胤兵不血刃拿下開封。

事實證明趙匡胤在郭榮一死就開始謀劃。於是公元960年,郭榮屍骨未寒,聽話的契丹又一次不按常理的大年初一南下侵略後周。

那幫文人宰相顯然不能自己上戰場,這種粗活還是要趙匡胤這樣的粗人來幹。但趙匡胤偏偏推辭了,理由是契丹勢大,自己的直屬兵力抵擋不住。宰相們一看那就給你增加兵力,打贏了大家好回家過年。

拿到全部兵權的趙匡胤終於帶兵北上了,然而剛走到開封郊區陳橋驛這個地方,趙匡胤當然就喝得人事不省。士兵照例像十年以前一樣找一塊黃布披在了趙匡胤的身上。

唯一的不同是郭威至少裝模作樣的走了幾百裡到澶州,趙匡胤可是剛剛踏出開封城。然後馬上帥兵回京。城裡的內應石守信他們打開了城門。

所以,趙匡胤不是處心積慮,您信嗎?


丁強888


黃袍加身真的是趙匡胤自編自演的一齣戲嗎?黃袍加身可以肯定是趙匡胤自編自演的一齣戲。

首先我們來了解黃袍加身是怎麼一回事,周世宗柴榮駕崩後,傳位於7歲的兒子周恭帝柴宗訓,當時身為後周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帶兵出征,在行至陳橋驛時,被部下將領黃袍加身,史稱“陳橋兵變”。

那麼史書上記載黃袍加身時趙匡胤是極其無奈,勉為其難的披上了黃袍,在沒得選擇下才有了陳橋兵變事件。那麼為什麼還說趙匡胤是自編自導的呢,因為這個事件疑點太多,我們來分析一下。

出兵理由

當時趙匡胤帶兵出征的原因是契丹和北漢入侵後周,這是宋朝史料記載的,這裡就很有疑點,因為趙匡胤帶兵出征才走了40裡地就開始折返跑了,根本沒有抵達戰場,那麼入侵的敵人後來幹嘛去了。而相對應同時契丹史料沒有關於這次入侵的記載,並且當時契丹國內有王子作亂,自顧不暇,所以這次出兵應該是虛報軍情,趙匡胤故意調兵外出。

流言蜚語

在趙匡胤陳橋兵變前,京城內已經流言滿天飛,而偏偏只有宮裡不知道,這句話叫做“出師之日,策點檢為天子”,這意思已經明顯得不能再明顯了,就是兵變之前已經有輿論在造勢了,就算不是造勢,那肯定是已經有了這個佈局,這就很值得懷疑了。

黃袍詔書

兵變過程中,趙匡胤是醉酒狀態,這一招也挺絕,為自己的不知情埋下了伏筆,但身為一位身經百戰的大將,在帶兵出征途中醉酒本身也不大正常,加上黃袍這等違禁物品都隨軍攜帶,要知道在當時私藏黃袍可是滅門的罪,誰敢在趙匡胤不知情的情況下,帶著這東西,而第二天的繼位大典,陶谷很合事宜的變出繼位詔書更是讓人拍案叫絕。



總結:鑑於陳橋兵變的疑點重重,不難得出趙匡胤被黃袍加身明顯是經過策劃,自編自演的,雖然之後對史料進行了處理,但歷史的真相還是無法完全抹除的。


臨石觀海


我個人覺得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是一場早就策劃好的預謀。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一個叫趙匡胤的後周將領率軍北上抵禦契丹的進攻,當大軍行至陳橋驛,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戲劇性的一幕,睡夢中的趙匡胤被眾將領叫醒,稀裡糊塗地就被披上了黃袍,擁立為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並開創了歷時三百餘年的大宋王朝。




但許多宋朝人士都認為趙匡胤是被迫的,黃袍加身完全是沒有徵兆的。

我倒是覺得趙匡胤的上位是柴榮的禪讓,柴榮為了自己的國家長久存在下去,將重任賦予給趙匡胤也不是沒有可能。

柴榮是後世學者所公認的好皇帝,他早年間在江陵販賣茶葉,耳聞目睹民生疾苦,對社會的弊病有著深刻的認識,他當上皇帝之後處處為民著想,深的百姓的擁戴。




可能天妒英才,在他馬上就能夠實現人生抱負且在第三次南征南唐時,柴榮忽然病倒了。回到京師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賦予趙匡胤要職,難道說柴榮不怕他自己死後趙匡胤謀反嗎?

我個人覺得其實這是柴榮的故意安排。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而且自己的兒子太年幼,再加上此時中原大地群雄紛爭,稍微一不注意就可能國家滅亡,一旦他駕崩,後周的江山能不能保留下去就是一個問題。



與其被人趕下皇位,不如自己主動讓賢?

相信趙匡胤也明白了柴榮的用意,趙匡胤即位後,他對柴氏極為優待,臨終之時的三條遺訓第一條就是“保全柴氏子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