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人價值觀教育裡為了公眾利益而要犧牲個人利益的觀點?

Pin小號


個人利益是私權,尊重私權的社會就是我們常稱的公民(citizen)社會,很多歐美國家基本上是以私權為基礎、公權為私權服務的結構建立起來的,因此,不能以公眾利益的名義侵犯私權,甚至要求私權做出犧牲也不行。

說到私權,我想起了這樣一件事,小學的時候我女兒是在弗吉尼亞一所公立學校讀的,每個學年開學時為了省麻煩我都會給她充上足夠吃上一年的午餐費,反正剩下的會被自動轉到下一年繼續使用。小學畢業後女兒進了私立初中,賬號剩下的錢先是跟大家一起轉到了學區的公立初中,發現女兒不在這裡讀書後,學校上交給了郡學區委員會的膳食和營養管理處,大約一年後聯繫我之後,把賬上剩下的$35.10美元支票寄給了我。這筆錢數目很小,我也根本沒意識到它的存在,但郡裡不能吞了,因為它屬於我,不返還給我的話學校和郡的會計就很難平帳,在美國想據為己有要走的法律程序比找到我還給我更難,從某種程度上講,郡教委膳食科的人寧願我趕緊兌掉支票他們好平帳呢。

這應該就是私權社會的規則,私權是天賦人權,而為了公眾利益主動犧牲自己的利益是奉獻,不奉獻是本份,沒人有權利以任何的理由要求甚至提倡你做奉獻,相反你的私權受法律保護,因為相對於強大的公權來說私權處於劣勢,因此格外要有專門法律的來保障。

中國的私權歷來不發達,主要原因還是公民社會的要素比較欠缺,因此民法難以壯大,導致瞭如今的公法為核心、私法為輔的局面,也因此對私權的尊重無法提到重要的位置,導致犧牲個人利益服務公眾利益反而被提倡。不過最近幾年,我看到了民眾意識在這個問題上的覺醒,譬如上次石家莊工業信息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被強制要求充值學校飯卡,吃或者不吃都要扣錢,月底直接清零,班內如果有學生不交的話,班主任就不給發工資,事件發生過後很多人就提出討論了私權不應該受侵犯的問題。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民意識的覺醒,這樣的價值觀教育也會得到調整的。


心路獨舞


首先我認為這並不是中國所特有的思想,集體利益大於個人利益,在特定社會環境下是必須的。是符合人類歷史觀和發展趨勢的。

舉一個例子:在沒有電話的時候,電報員的存在可謂是至關重要,掌握著信息命脈,在看泰坦尼克號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船長在電報室告訴電報員向最近的船隻發出電報,船就要沉了,那個電報員立馬開始發出信息,而不是立刻逃跑,要知道,他知道船要沉的信息可是相當早了,在那時的情況下,他可以抵住不去逃命的情緒去選擇發電報,這就是個人利益的犧牲拯救了集體利益,如果他沒有發出那條信息,可能全船人都會凍死在大西洋裡面。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其實並不然,統治一個國家最根本的是統治人民的思想,為國家樹立人民根本信仰,資本主義國家是自由,每個公民看似享有絕對的自由,恰恰使其產生了對於自由的信仰與推崇,而迎合了國家為其樹立的公民信仰。從而鞏固其統治。

之所以產生集體利益大於個人利益,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要的形態,人類無法獨自生存,每個人都有著在社會的分工和職責,你不可能想吃一碗飯去自己製造斧子,開墾荒地,種地,製造肥料,自己收穫,在自己去砍柴,造鍋,生火做飯,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符合集體利益會給人類總體帶來更大的收益。

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人類因為環境問題,要逃出地球,而你一個人留在了地球,你面前有一個按鈕,如果按了,承載著人全體類希望和未來的飛船就會爆炸,70億人將死於你的手中,而如果你不按,飛船將會遠去,地球上永遠只有你一個人,你會不會去按下?


角上開花的鹿


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教育裡面,並不存在為了公眾利益而要犧牲個人利益的觀點。相反,中國自古以來,更信奉逐利主義。

反映樸素逐利主義的古訓有: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有錢能使鬼推磨”

……

相信這些話,每個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更離譜的,還有曹操的“寧我負天下人,勿天下人負我”這種就是極度的利己主義了。

當然,中國的傳統對極度的利己主義也是持批判態度的,中國人還有“為富不仁”、“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之類的話,就是諷刺那些極度利己主義者的。


那麼什麼才是中國人傳統的價值觀?

這裡面有兩個重要的邏輯。

1、中國人講究人性,講究人情味。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一種由內而外、推己及人的邏輯。

一個人先要自己有修養,富足,才能帶動整個家族興旺。一個家族能興旺,他才能利用家族的勢力掌握國家的政權,而治理好國家,讓國家富足,才有可能讓四夷來朝,天下太平。

是故: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富長良心,窮生奸計”

傳統的價值觀認為,只有當個人的需求得到基本滿足甚至過剩的條件下,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去從事公益。


2、中國人的思想還是偏中庸。

反對極度的利己主義,也否定了反人性的無私主義。


所以,我的歸納是:

個人利益優先,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衝突不應該都是無條件的犧牲個人利益。


歷史上,我們有段時間片面的講“無私奉獻”“舍私為公”之類的教育,結果“有些人”“被無私奉獻”,而“有些人”卻因為權力、地位成了人民頭上的大山。


最後反問一句,《芳華》裡面的劉峰,他幸福嗎?


從耗子胖成豬


理論上來說,集體主義優於個人主義。

集體主義要求個體附屬於社會,個人利益服從於集體利益,它代表的是廣大群眾的利益,追求集體與個體的平衡性。而個人主義主張自由,強調人的重要性,以個人為中心,個人主義往往會形成自私自利的利己主義,極端的個人主義會破壞社會和諧穩定。人類從個體走向集體,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

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本身並不衝突,遵從集體主義實際上也是保護自己的利益。比如打擊犯罪,就是犧牲犯人的個人利益來保護集體利益。個人利益本身就是不違反集體利益的,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實際上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順應集體主義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並不衝突,而身為社會動物,個人的利益大部分都是和集體利益相互重合的,比如國家的法律法規,國家的發展規劃,國家的教育等等,都是為了符合集體而誕生的,同樣符合個人的利益。個人追求的幸福,自由,權利,同樣並不與集體衝突,因為個人的利益符合集體利益,而集體利益也符合個人利益。集體主義下的個人利益本身不違反集體主義,就像集體主義是手掌,個人主義就是手指,從集體主義誕生的個人主義,本身就是協調的。

現代的集體主義並不是大家所理解的極端的集體主義,不是什麼都能為了集體而犧牲個體。真正意義上的集體主義是符合大眾的,維護大眾利益的同時,也是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西方的個人主義也並非真正的個人主義,它的個人主義依然要符合集體主義,否則,每個人強調的都是背離集體主義的,那麼這個集體就不可能存在。要知道,集體的存在就是為了維護個體的,而個體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就必須維護集體。

中國現代價值觀主要是馬克思哲學觀,集體主義在馬克思觀點裡面很完善,是理性的集體主義。犧牲個體利益是在和集體主義衝突下,而馬克思集體主義是代表大眾利益的,是代表先進的集體理論哲學觀點,因此,企圖破壞社會和諧穩定,挑戰公眾的底線,造成大眾損失,自然是要受到懲罰的。

提問者並不瞭解馬克思主義提倡的集體主義哲學觀點,狹義的理解集體主義,理解個體主義,會造成誤解,才會問這種問題。


Yukino雪乃



墨家代表了集體利益。提倡為了公共利益,犧牲個人利益。舍小家,顧大家。毫不利己,無私奉獻。墨子謂之:斷指以存腕,殺己以就天下。七十年前,曾經以此作為普世價值觀,寫入教科書中。



楊朱學派代表個人利益。與墨家針鋒相對。 楊子的核心思想是“貴生”,“重己。”主張“不入危城,不處軍旅”,“拔一毛而利天下,不與也;奉天下與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張藝謀的電影《狗熊》,就體現了墨家思想。長空、無名、殘劍、飛雪四人的全家,都被秦軍殺死。為了嬴政的天下。可以犧牲長空全家老幼的性命。也可以犧牲無名全家的性命。也可以犧牲殘劍全家的性命。也可以犧牲飛雪全家的性命。最終是犧牲了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 顯然,墨家不重視個人權益。甚至連生命都不重視。

馮小剛的電影《集結號》則重視個人權益。戰士為了一塊手錶,獻出生命,被穀子地罵。戰士們羨慕其他部隊戰利品多。穀子地說:只要活著,此啥都強。 《集結號》重視個人權益,以人為本。這體現了儒家思想。

《孔叢子·刑論》篇中記載,孔子向弟子仲弓教授法治思想時,曾引用《尚書》之言:“大辟,疑,赦。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其依據是“死者不可生,斷者不可續”,所以在審案時要“求其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孔子疑罪從無利於被告的無罪推定論論,比西方法治思想的奠基人孟德斯鳩領先了1800年。客觀上也體現了儒家對最基本人權——生命權的尊重。 而楊朱則把儒家以人為本,重視人權的思想發揮到了極致。

楊朱極有可能師承自儒家:

《呂氏春秋·孝行》與《禮記·祭義》中,都記載了樂正子春的一則事蹟:樂正子春下堂而傷足,瘳而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人問其故。樂正子春曰:“吾聞之曾子,曾子聞之仲尼: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不虧其身,不損其形,可謂孝矣。”   

《呂氏春秋·孝行》中,還有曾子之言:“父母全之,子弗敢缺。故舟而不遊,道而不徑,能全肢體,以守宗廟,可謂孝矣。”   

《禮記⒋曲禮》亦曰:“不登高,不臨深。懼辱親也。”   以上諸多言論,皆與楊朱的“不入危城,不處軍旅”如出一轍。   

《禮記⒋哀公問》中,亦有孔子之言:“君子無敬也,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枝也,敢不敬與?不能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傷其本,枝從而亡。”   

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孔叢子·抗志》篇中,更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子思曰:“明於死生之分,通於利害之變。雖以天下易其脛毛,無所概於志矣。”這與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與也”一脈相承。   


考慮楊子所處的時代,其當為曾子的再傳弟子,或師承自樂正子春,或師承自子思。楊朱繼承了儒家的孝行,珍愛身體,而不以天下易其脛毛。並將其發揚光大,創立了諸子百家中,最珍視個人生命和權益的學派。

在《列子·楊朱》篇中,記載了一次楊、墨之辯。   

墨子的弟子禽滑離問楊朱:去子體之一毛而濟世,汝為之乎?   

楊子曰:一毛不足以濟世。   

禽子曰:假如真能拯救天下,為之乎?   

楊子反問道:若侵肌膚而予萬金,子為之乎?   

禽子曰:為之。   

又曰:若斷一肢而得一國,子為之乎?   

禽子默然。   

楊朱弟子孟陽孫又曰:若梟首而得天下,子為之乎?   

禽子啞口無言。   

孟孫陽曰:一毛微於肌膚,肌膚微於一肢。然則積一毛以成肌膚,積肌膚以成一肢。一毛固一體萬分之一物,奈何輕之乎?   

楊朱及其弟子之論,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   七十年前,要求每一個人都犧牲個人利益,毫不利己,無私奉獻。於是,在當時,釘子戶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若要求人民無私奉獻,就是說,唐福珍自焚是因為她覺悟太低。缺乏雷鋒的奉獻精神。   

要求人民毫不利己,無私奉獻的雷鋒精神。其實是壓榨人民的工具。

一個人的權益相當於人體之一毛,全體13億中國人相當於整個身體。全體人民的利益是由一個個人權益組成。若可以損害某一人的利益,就可以損害每一個人的個人利益。最終損害的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   

兩千多年後的德國皇帝威廉一世,便是楊子的超級粉絲。在德國國家工程的拆遷過程中,遇到了一個的釘子戶。拆掉這個釘子戶的磨坊之後,該農夫一紙訴狀,將皇帝告上法庭,要求其重建祖上留下的遺產。最後,威廉一世不但重新修建了農夫的磨坊。還給後世留下了擲地有聲的名言:“即使是農夫最破敗的茅屋,也是他的城堡。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的軍隊不能進。”   

一個農夫的茅屋在整個國家來說,相當於人體之一毛。只有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才能大治,社會才能進步,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今天,墨家舍小家,顧大家。毫不利己,無私奉獻的思想已經從教科書中罷黜。為了公共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思想為被世人鄙棄。這是社會的進步!


楊朱學派


其實並不矛盾!

人是自私的,自然會不自覺的擴大自己的利益,如果不加限制,就是一場災難。每一個人強調個體利益,必然導致公共利益的受損,秩序必然混亂,所以不存在完全的個人利益。讓渡部分個人利益,才能維護公共利益和秩序,這也是現代法制社會的必然要求。

所謂的犧牲個人利益,來維護公立利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不是學校要求的,而是我們幾千年來得以生生不息和傳承的重要原因。

現在要矛盾的焦點是,如何把握尺度的大小和合理範圍,在保護個體利益的前提下,讓公共利益得以延續和保證,反過來也是更好的維護個體利益。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比如拆遷!

沒有大量的基礎設施投入,郊區的農民的土地和房屋是不可能升值太多的,之所以能賠償幾百萬,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發展的大量投入,這裡邊增值的部分當然不能全算成個人的,不然的話,偏遠山區的土地怎麼不值錢呢?如果非要按照市場價格,要價太高,表面上是維護了個體利益,但城市發展就會受到影響,從而更大範圍內對於大多數人的利益是一種侵害。

更何況當初的土地和房屋也許還是政府給分配的,要這麼算,是不是拿到的就更少呢?

再比如養寵物,個體是滿足了心裡感情需要,但如果影響周圍鄰居和環境,是不是危害公共利益,損害了更多人的個人利益?

如果把兩者對立,那是自私,不是個體利益!



生活對我說


我看了很多回答,有些人說的不錯,有些根本跑題了。我想說,這個問題也是要分開看的。犧牲個體服從整體這一點,大致上是對的。如果在戰爭年代。那麼這就是必須的,全國的資源優先供應部隊,這是人民犧牲自己的錢糧去服從整體。而軍隊去打仗,這是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服從整體。大家要是都想守著自己的那點東西或者說惜命。那麼下一個南京大屠殺就會降臨到每個人頭上,這是很基本的常識。

和平年代,就別用犧牲這個詞了,但是還是要有付出。全國在黨的統一指揮下努力,肯定有人付出的多,有人享受的多一點,但黨的目標肯定是全國高速穩定的發展。當全國經濟盤活了,肯定最終會惠及個人,這就好比投資,投資是付出金錢,你感覺你的財富變少了,但是當前的付出是為了未來的收益。甚至是全國性的受益。如果沒人進行前期的付出,都嚴守個人財富,那麼投資性行為也就無從談起,所以我認為一定程度的付出肯定是沒問題的,關鍵是最終在收益上能平衡回來就行。這個拆遷補償款是一個道理。


老池1986


能作為“價值觀”的,必然是崇高的、光榮的,必然不能是猥瑣的、卑劣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不可能成為“價值觀”啊。你們只能巧言令色、迂迴曲折的通過詭辯去否定你們也知道崇高偉大的價值觀,但你們也不敢明確主張自利自利損人利己還能是“價值觀”啊。

價值觀,當然得是有價值的,於盡可能寬廣久遠範圍內更有價值的行為趨向。什麼東西有價值,是個人就知道。那好像是崇尚自私自利的“西方”,不崇尚高尚道德麼?人家當然崇尚,只不過,人家把那高尚排他性歸給了“貴族”、“精英”,是為“貴族精神”。你們想想,如果他們的精英們覺得那奉獻、捨己為人沒價值,會攏到自己名下捨不得分享給“賤族”和“低等人”麼?

利益的得失,並不是一個個孤立的過程,利益的進出往來是個連續的運轉過程。

什麼叫為了集體利益犧牲個體利益?話說那集體是為了啥而存在的?集體本身就是為了更好的保障每個個體的利益而存在,若干個體為了獲得集體的力量保障自身、獲得更多利益而形成了集體。每個集體當中的個體在開始思考集體個體的時候,怕是已經獲得了來自集體的保障、庇護,然後你開始一切清零從頭計算集體個體利益?

其次,集體本身不需要利益,個體才需要。集體沒有自主意志,就沒有自我需求,集體沒了就沒了,對於集體本身有什麼損害麼?是個體需要集體,而非反過來。維護集體利益,是在維護集體的存在,而令集體更好的維護所有個體的利益,包括每個個體密切相關的個體。

強調一下。是個體需要集體更好的保障自己和自己密切相關的個體的利益,集體本身不需要利益。

——無陳詞濫調,無不知所云,無酸腐雞湯,無繽紛喧囂,唯有一點赤誠真意,一點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輕落玉指點贊、高抬貴手轉發;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見,請評論中不吝賜教。

長風浩蕩


中國人的這個觀點恰恰違背了"捨得"規則。做公益事業和不要一點回報二者是矛盾的,也是不成立的。

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以企業為例,如果為了掙利潤不可避免的要貪,把控不住就要走上偏路,企業法人的身體也不好,家庭也不會和諧,企業會走下坡路的。但這個目的改了,經營企業是為了做公益、做慈善事業,得到的回報也是為了更好的回饋社會,就是無怨無悔無私的舍;舍了以後必然會受到獎勵,這種獎勵比掙得的利潤可能還多,並且得到了身體健康,家庭和睦,企業健康發展。

中國人常常認為做公益就是把得到的所有的錢都捐出去。如果企業把因舍而得到的獎勵全捐出去,企業就不能可持續發展了,裡邊的工人也就沒法活了,企業法人也沒法工作了,自然也不能更好地給國家納稅了,做好事變成了受懲罰,好心沒有好報,這是違背天理的。

個人做公益也是如此。幫助別人是無私,但是運作一定要科學。更不能因為做公益而培養了他人的懶惰,貪婪和不勞而獲。現在很多中國人的思維是走極端的,希望別人的錢無償的給他花。但別忘了一件事,他得到了,怎麼去回報別人呢?如果不回報,和盜竊搶劫詐騙有什麼兩樣?得到的也會失去。

評論一件事,一定要按照一個尺子:順天理守國法通人情。


真靈子先天古醫風水師


先說結論,提這個問題的人沒文化,對中華的東西搞不明白,對西方那套也是鬼扯。

不知道人是有社會屬性的嗎,這是不可剝離的。是常識。順便說點題主估計也想扯的,民主。題主真的明白什麼叫民主嗎,民主是少數服從多數。是人就在群體裡。你當回猴子也是在猴子群裡的。

每個人都有私利,這算個人利益,當你的個人利益凌駕在別人的個人利益之上時候,對方的個人利益怎麼辦,對方也不會答應。就會妥協,找個最大公約數大家都接受。

但是多個個體在一起時候就少數服從多數取最大公約數了。社會就是這樣的多數個體的存在。這個大家的一塊的妥協的公約數就算公共道德,也就是說公共道德就是你犧牲個人利益妥協的結果。全世界都一樣,跟哪個國家沒關係。

你要是非要說國家,民族文化和政體,咱們和他們文化道德教育上哪個更適合,這就說起你對我們中國不明白,對他們西方也不懂沒文化的一面了。(裡外不是人,兩面不得要領)

歐洲地方小民族雜(美國那都是幾百年以後學的了,這裡說他們祖宗),人數還少,家族沒多久就七零八落的沒幾個人了(玩命生他們也生不出多少人,誰讓他們不是農耕,窮也容易死呢),一直走的就是大地主文化(說好聽了叫領主),種地打仗都是上下僱傭關係,有好處就一塊幹,沒有就散夥,碰到情投意合的就抱個團,搞得最後政府也是服務性政府,就是僱的,看你不順眼就不要你,哪怕維多利亞雜交年代各種亂倫最後也是面和心不和(早就搞小團體了,血緣親情紐帶斷了沒啥感情就),沒有那麼強的凝聚力和上下服務忠誠意識。

中國華夏民族,跟他們完全相反。原來就是部落一大家子,地方這麼大,要是當個光桿地主明天就被幾個聯合在一起的親戚地主的兄弟給滅了,兄弟裡要不聽老爹的要不聽老大的,長輩也得給小的主事。一直傳下來的就是集體主義和家長式政府的文化了。就最後晚清時候算上下僱傭,主子和奴才,主子不拿下面當自己人下面出事時候也不幫你,被推翻也無所謂。

我一直很奇怪,拋開其他因素,像題主這種人真的就沒想過14億人要是都個人主義至上,這得亂成什麼樣?唯恐天下不亂的短視行為。別提印度了,印度叫民主,把他們的種姓和窮人排除掉,剩下不到一半結果民主的任何一個政策推行都費勁半天,英國也一樣,脫歐鬧劇沒看出來嗎,支持反對的兩個群體的利益都覺得被侵害了,天天遊行要再公投,別的事不用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