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前除去李世民的机会更多为何没有先下手为强?

用户68734454


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旨在除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事变。这也是唐太宗逼不得已才铤而走险,因为这个时候的太子势力已经非常大了,如果李世民再不采取行动,可能会被人处之而后快。但其实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前都有很多机会除掉李世民,不过由于他优柔寡断的性格,都没有先下手为强。

李世民在登基后不计前嫌,把许多有才能的人都收为己用,其中就包括了太子旧臣魏征。魏征曾跟李世民说“如果太子当初听我的建议的话,陛下也许就不会活到了今天”。可见魏征在给太子当差时也是尽心尽力辅佐太子的,并且提出了先对秦王下手的建议,可惜李建成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可能还是顾及他与李世民之间的兄弟之情吧。但是身在帝王之家,哪有什么兄弟之情可谈,李世民比李建成狠心,所以他成功了。

李建成不对李世民下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自信能够控制朝中局面,毕竟当时不仅齐王李元吉支持他,唐高祖李渊也支持他,朝中文武大臣更是不敢与太子作对,既然李建成拥有这么多人的支持,自然不用担心李世民,虽然他处处挤兑李世民,但也没想加害于李世民,他也认为他们兄弟之间还没到剑拔弩张的地步,可惜他错了。

李世民既然发动玄武门之变,那就意味着他们的兄弟之情走到头了,可是李建成此时还是太心软。他本有机会射杀李世民,可是他终究没有拿起武器对他的二弟下手,反而还阻止李元吉反击的命令,这时他还奢望着他与李世民之间的那点兄弟之情能起作用,感化李世民。但是当李世民对他举起弓箭时,他还是慌了,甚至还从马上跌落了下来,最终因为自己优柔寡断和心软的性格被一箭射死。

本来当初李元吉就建议李建成杀掉秦王,甚至还制定了周密的刺杀计划,还愿意代李建成下手,可是李建成还是犹豫不决,觉得在李渊面前杀秦王会有不测,就这么丧失了一次绝佳的机会。李世民也是抓住了李建成性格上的弱点,毫不犹豫的发动玄武门之变,而妇人之仁的李建成最终还是斗不过李世民,成为了刀下鬼。倘若李建成能听从魏征的意见,或者能同意李元吉的计划,那么登上皇位的肯定是他,说到底还是被他自己的性格害了。


风尘讲历史


秦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走上了权力的中心,开启了唐朝贞观之治的盛世!


自古皇位就是通过竞争而获得的,李渊推翻了隋而建立了唐,而作为长子的东宫太子李建成,却没有顺风顺水的走向他的皇帝宝座。

在太子之位的李建成慢慢的感觉到了来自秦王的地位威胁,李建成也想彻底瓦解李世民的势力,但是需要一套完整的有效的措施来对付打击秦王势力,太子团第一智囊魏征提出了做掉李世民的方案,但却被李建成否决了!

秦王多年征战,身边聚集了一大堆能人武士,例如尉迟敬德、程咬金、秦叔宝等,齐王李元吉认为,秦王府势力过大,要想成功打击秦王,就必须要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要杀掉了李世民,他身边的人也就自然树倒猢狲散不堪一击了!

皇权之争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最终的结果注定只能有一个人活下去。

历史的走向往往只是一个念头,就走向了一个相反的方向!

李建成为什么没有采纳这个方法呢?

在李建成看来他已经是东宫太子了,具有合法的继承权。只要他老爹李渊龙御归天,他就可以合情合理合法的登上皇帝的宝座,那时候李世民只能作为一个藩王俯首称臣。

而他现在首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太子之位,不让你李世民的势力超过自己就可以了!

李建成这样的做法属于典型的防守反击法,不过李建成有这样的想法也就容易理解了,中国古代政治讲究“逆取顺守”。

当你处“在野”的位置的时候,可以使用任何阴谋诡计,巧取豪夺,各种栽赃陷害等手段都可以用上,只要能够多夺取到统治地位。但一旦坐上了统治者之位,就有了作为天下之主的义务,必须为天下的兴亡繁荣而担负责任。

在明白了逆取顺守的道理之后,李建成就绝对不会想要去做掉李世民了,首先秦王的势力强大,要想杀掉秦王,绝对是一场政治斗争,同时还可能是一场武力战争,发动这样一场斗争,对李建成的政治仕途是有绝对风险的,斗争是否能赢,李建成是没有绝对把握的。

其次即使成功将李世民击倒,接下来也需要去承受他老爹李渊的问责,也许太子之位反而会落入他人之手!

也许李建成一开始就想错了,他以为凭借着太子的身份就能成功的走向皇位,就算他穿上了龙袍,坐在龙椅上,李世民就能乖乖的俯首称臣吗?

我们是瀚海自媒体工作室,历史的记忆由我们为您讲述,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点赞+关注,谢谢!


雨霁视角


在唐代这段历史是经过唐太宗李世民修正过的,所以这里面有很大的水分。李世民在史书中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诸多否定,同时为了让自己的继位更具备合法性,就必然将过错推诿于李建成,表明他李世民是在生死关头不得以做出的选择,手足相残在皇家之中虽然常见,但是也是违背伦理的巨大污点,如果可能谁也不想轻易背的,如果要背,就必然要给世人一个非做不可的理由,这个理由是什么,最大莫过于生死威胁。

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看李建成为什么不先下手。

(1)李建成身居太子位,在外有李元吉和大部分文臣的支持,背后还有李渊的大力撑腰,在形势上,李建成居于优势,他只要不犯大错,就稳稳的压住李世民。所以他没有必要冒险做出过激举动,一个是要背负兄弟相残的包袱,再一个闹的厉害也会减弱李渊对他的支持。

(2)李建成有形式优势,此外他在能力上也非常自信,并不畏惧自己的二弟。因为李世民对这段历史的修改,很多人都认为李建成残暴无能。但是根据《资治通鉴》的侧面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李建成在李渊起兵初期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的,其能力比李世民不见得强,但是肯定不弱,及至李渊称帝,李建成立为太子,带兵的机会不多了,但是李建成仍然和朝中大部分文官有着良好的关系,同时又能很好的把握太子和皇帝之间关系的微妙平衡,你能收这样的李建成会畏惧自己的弟弟么?恐怕不尽然。

(3)再看李建成的性格,根据《资质通鉴》的记载,等到最想杀李世民的从来就不是李建成,而是李元吉。但是对于李元吉的多次劝告,李建成并未采纳,原因是建成仁厚,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比较可信的。在有明确记载的李建成要杀李世民的事件中,说实话,除了最后玄武门生死相搏的时候,下死手以外,李建成对于李世民的杀招可以说都是游移不定的。

让李世民骑自己的烈马,指望摔死他,别搞笑了好么?在太子宫对李世民下毒酒,没毒死不说,还被李世民跑了回去,这可能么?李建成不是草包,他要下死手,在合适的机会下,李世民绝对没有逃生的机会,但是我们看到的结果是李世民次次都能全身而退,反而李建成看起来像个笑话。

所以综上我们可看到,李建成哪怕有机会对李世民下手,但是他没有对李世民下手的必然理由,也没有必杀之心,所以一不小心,被李世民孤注一掷,完成逆转翻盘,也不能不说他的运气太差,败的有些冤!


省油的灯


李建成和李世民展开太子争夺战后,太子李建成因为有“合法继承人”这个先天的优势,再加上三弟李元吉的强力支持,和朝中元老们的拥护,李建成组成的太子集团显然占据上风,而直接致李世民于死地的机会也很多。但结果都因为李建成忠厚老实的性情而没有成功。主要机会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明目张胆地杀。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元吉对李建成说:“我愿意为大哥亲手把秦王杀掉!”说完这句话,李元吉马上就付诸行动了。这天,李世民随父亲李渊来到李元吉的住所叙旧,李元吉认为这是个好机会,派卫士宇文宝埋伏在寝室,伺机刺杀二哥。就当李元吉准备“亮剑”时,李建成却摇身一变,变成了鸿门宴里的项伯,及时阻止了宇文宝对李世民的封喉一剑。对此,李元吉惊问这是为什么,李建成说:“当着父皇的面杀二弟,恐怕会生出不测啊。”眼看大好的机会因为李建成的“优柔寡断”白白溜走了,李元吉恼羞成怒地说:“我是为大哥着想,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二是来去无踪地杀。

这一年秋天,李渊选择了一个黄道吉日出城狩猎,把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三个宝贝儿子都带上了。途中,李渊看到一只非常漂亮的梅花鹿,于是对身边的李世民说:“行军打仗是你的看家本领,这里不展示一下给大家看么?”李建成闻言马上按心中早就打好的小算盘行动,找来一匹早就准备好的烈马,李世民立功心切,哪有多想,跳上马就去追梅花鹿。这匹马经过特殊训练,在疾驶中突然趴下,没有防备的人肯定会被甩下马背摔死。但李世民是何等人物,在烈马突然“撒野”时,李世民的反应相当快,及时跳下马背,结果毫发无损。事后,李世民也猜到是李建成作了手脚,说了这样一句话:“死生有命,暗算何用?”

三是含沙射影地杀。

唐代名臣魏征最开始追随的主子是太子李建成,他看到太子与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也是心急如焚,多次劝李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在魏征的建议和布置下,李建成热情地邀请李世民来自己的府邸饮酒,兄弟二人把酒言欢,倒也其乐融融,犹如回到了少儿时光。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魏征“亮剑”了,他命人送上了一壶酒,这酒不是一般的酒,是下了慢性毒药的酒。

“府里藏有一坛百年女儿红,今日夜宴,特请二弟一品。”李建成一边说着一边给李世民倒上了酒。随即,李建成自己也倒了一碗。

“来,干。”李建成说着头一仰,一碗酒入了肚子。李世民见状,也只好一口喝干了杯中酒。然而,酒一入肚,李世民就后悔了,因为这酒饮下之后顿觉腹中灼烧。

“不好,酒中有毒。”李世民是灵敏之人,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掉脑袋,关键时刻,急中生智对李建成说自己身体不舒服要去出恭。

李建成见李世民已喝了毒酒,心里正高兴,大手一挥,去吧。李世民来到外院,先是把憋在喉咙中的毒酒抠出来,然后跳上马立即往秦王府飞驰。

魏征发现李世民已经逃出太子东宫,心中大骇,立即教了李建成一个关键词: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解析如下:秦王喝的毒酒并不多,我担心这点酒还不至于致命。我们现在应该马上派人把他斩杀掉,除去这个心腹大患。到时候就说秦王暴毙身亡,这样就算皇上追查下来,也不会怪到太子您头上来的。

应该说魏征还是挺有眼光的,分析很有道理,杀死了李世民,一切都可以尘埃落定了。然而,在这个节骨眼上,李建成“优柔寡断”的致命弱点再次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魏征期待的眼神,李建成半晌无语,良久才弱弱地来了一句:“我们已经对他下了毒,现在再去追杀,太残忍太无情太不厚道了吧?”

这是什么时候了,还谈厚道,急得魏征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权力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们投毒之后,已经打草惊蛇了,现在不把他除了,将来秦王会放过我们么?”

然而,此时的李建成头摇得像拨浪鼓,喃喃地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无毒不丈夫,都什么时候了,还谈这些迂腐之理,还存这种妇人之仁,可悲啊,可叹啊,可气啊。”魏征气得摔门而出。

李世民果真是个福大命大之人,拼死逃回秦王府后,正赶上神医孙思邈仙游到长安,及时服了药王的仙丹灵药后,李世民神奇般地来了个大难不死。

总之,太子之争中,正是因为李建成的忠厚仁慈和优柔寡断,多次丧失一举除掉李世民的机会,这也为他是终喋血玄武门埋下了隐患。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众所周知,宫廷政变的胜算就在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李建成是一个标准的儒家文化“修身齐家平天下”培养出来的谦谦君子。在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方面,可能略逊与李世民,但绝不是庸碌之辈。

史学家评李建成静若止水;李世民性烈如火。两种不同的性格就决定了在争夺最高权力时,做出的不同反应了。论私情,他们是骨肉兄弟,论公,他们是你死我话的政敌。

李建成是太子,国家合法的继承人。李渊是皇帝,当时帝国的统治者。然而两个强权人物却在玄武门之变后一个失去生命,一个失去皇位。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受亲情的羁绊,影响了政治决断力,尽管有数次机会却不能痛下杀手,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而李世民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练就了非凡的决断能力,一举夺取了最高权力。

李世民得国不正,逼父、弑兄、屠弟、夺妻、血腥篡权。他也自知“以臣谋君是不忠;以子逼父是不孝,血洗两宫是不仁;以弟杀兄是不义”的行为,无论从儒家道德还是从法家观念来看,都是很难自圆其说的。为了不被后人唾骂,他便责令当朝史官们编纂歪曲、掩盖历史真相的大唐史书,把自己打扮成圣明之君。为了给玄武门阴谋制造合理依据,就对父皇、兄弟和武德年间的多数功臣大泼污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罪过归于别人,竭力为自己贴金。


小板凳看电影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把原来太子李建成的谋臣——魏征收为己用,有一次李世民和魏征之间,进行君臣对话,魏征对李世民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太子李建成听从我的建议,陛下你不会活到今天”,这句话给我们传达了两个意思,第一个就是,魏征曾经向太子李建成,献上了除掉李世民的计谋,第二个意思就是,太子李建成没有采纳,这就是说在李建成心中,兄弟情分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不想手足相残,所以,拒绝了魏征的建议。



在李世民上位之后,他派人编纂了《新唐书》,在这一书中,把太子李建成描绘成了一个,放浪形骇、风流好色、欺压良善、无恶不作的坏人,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可信,因为,我们都知道,成者王败者寇,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而历史又像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想怎么写怎么写。和新唐书相比,李渊时期的《大唐起居集注》,则可信度更高,在大唐起居集注中,对李建成的描绘用“仁慈”这两个字可以概括,所以由此来看真实的李建成是非常仁慈的。



当我们把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人的才能进行比较时,大部分的人会说李建成的优势在治理国家,而李世民则是卓越的军事才能,其实这句话中有一定的错误,据李渊时期编撰的历史资料记载,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都是文武双全,太子李建成在军事方面,其实也不弱于李世民,甚至比他还强,给大家说一个事例。


大唐建国之后,其实在中国还有许多叛乱之人,还没有被消灭,这其中就包括河北的窦建德,大唐起居集注记载,李世民在军事上比较冲动,非常喜欢硬碰硬,在攻打窦建德时,以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去镇压,结果激起了河北人民更多的反抗,迫不得已下换太子李建成领军来战,李建成采用温和的怀柔政策,很顺利的把窦建德打败,而且推行了许多朝廷新政,对人民进行安抚,由此可以看出来,李建成并不是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一无是处,甚至军事上有时比李世民还强,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统治者,想让我们看到的。


据历史记载,在玄武门之变时,面对张弓搭箭,想射死他的李世民,李建成并没有拿起武器向他的二弟下手,也没有给四弟李元吉下令反击,而是看着想杀他的二弟,李建成激动的身体打哆嗦,而且还从马上跌落下,由此可知,两兄弟闹到手足相残的地步,这是李建成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最后他被一剑射死,胜利者李世民如愿以偿登上了皇位。

由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看出来,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力量相差不大,李世民利用了自己军队中的影响力和太子李建成对兄弟之情的奢望,率先杀死了这个不愿对自己下手的大哥,说到这,肯定有人认为我在胡说,可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感兴趣的英雄,可以查一下历史资料。



最后可以得出结论,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建成完全有能力发动自己的力量,给李世民雷霆一击,可是他败就败在不够狠,对亲情还有所奢望,如果您有不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发表看法,学习交流!

创作不易,请赏赐个关注点个赞再走英雄


止一观史


其实对李建成和李渊而言,怎么处理李世民,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李世民赢在了政治策略更高一筹↑

李建成之所以没有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其根本原因在于:他采用的策略是逐渐铲除李世民羽翼,然后再对李世民下手,而这一切运作,都需要时间和形势相配合。

先说一下李渊的困境,因为李建成的困境和李渊其实差不多。

李渊不忍心对李世民下狠手,除了舐犊情深的父子亲情因素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为李唐做出了太多贡献了,堪称李唐立国的大腿级人物,如果贸然就把李世民彻底封杀,其政治后果,恐怕是李渊不敢承担的。

而且从人性角度出发,李渊如果封杀李世民,相当于办了一件“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会被政敌们看笑话,本来父子相残,手足相残已经是一件让别人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糗事了,把自己的左臂右膀砍断,便宜了敌人,这种蠢事,李渊不肯做。

↑李渊没想到李世民真的敢造反↑

有一种说法是李世民养寇自重,这里的贼寇指的就是李唐王朝当时还处理不了的东突厥人。

李唐建立初期,李渊就曾经长期向突厥称臣,这是迫于形势。后来在和刘武周,梁师都势力的战争中,刘武周和梁师都都曾经引来东突厥兵攻打李唐。此外,更不用说东突厥人反复对中原地区的侵袭了,每次侵袭都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对李唐而言,这里面也潜藏着不可低估的政治风险。

这时候李世民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他不但是坚定的主战派,而且能与之战!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率领大军,攻打李唐。很多文武大臣都吓尿了,要求李渊赶紧迁都避避风头,李渊也一度动了迁都的念头。

关键时刻,李世民站出来,不但反对迁都,还说服了李渊,自己亲自率兵,出幽州道,抵御可怕的突厥大军。

↑李建成其实一直采取了比较正确的策略↑

为什么有人说李世民养寇自重呢?问题就出在李唐王朝在李世民统帅下,和东突厥交锋互有胜负,那个席卷中原,连灭薛举父子,平定窦建德,刘武周等大军阀势力,战无不胜的李世民,怎么就经常打不过东突厥呢?

玄武门之变后不到三个月,东突厥兵临城下,李世民甚至与东突厥立下渭水之盟,在花费大量金钱后,才逃过一劫,有后人怀疑李世民私底下和突厥人有秘密协议,增加局势的紧张感,从而让李世民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

先不讨论这件事的真假。

回到题目看看李建成的难处——李建成其实比李渊处境更难,在李世民咄咄逼人态势下,他的存在感被打击的几乎荡然无存。尤其是虎牢关大战之后,李世民率领军队凯旋而归,在长安城摆了一出无比风光的入城仪式,酷炫无比,李建成表面恭喜,内心定然是愁云惨淡。

当李元吉屡次建议李建成杀掉李世民,实行肉体消灭的策略,被李建成挡回来了,应该说李建成还是很有主见的,他没有被情绪影响到理智。他深知,自己替代不了李世民的作用和地位。但是他也有信心——李世民终究替代不了他的位置。

↑李世民天生就是政治能力满分↑

所以李建成的认识和李渊是一致的,只能慢慢来,待局势稳定下来,李世民的利用价值被榨干后,再把他驱逐出利益中心,李建成的策略是逐渐消灭和拉拢李世民的羽翼,实际上,玄武门之变之所以爆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李建成铲除李世民羽翼的政治策略是非常有效的,只要再给李建成几年时间,李世民基本就要成为孤家寡人了。

而李世民在发现李建成使用这个对他杀伤力重大的策略后,他只能反其道而为之,兵行险着,不和李建成打持久战——因为打不过,不空自等待李渊和李建成的政治施舍——把命运寄托到别人手上,这不是李世民的性格。

于是,李世民抓住了他的优势时期,向李建成出击。而这个优势时期,迟早会过去的,当东突厥也被消灭掉,李世民就彻底丧失了优势环境,所以,不管李世民是否真的养寇自重,他成功的把李唐王朝的危机,把李渊和李建成的弱点,变成了他的优势,单只是这一番政治判断和运营,就堪称超一流的策略,房玄龄和杜如晦估计出了不少鬼点子。

李建成的做法并没有错,他不先下手为强,仅仅是因为他的策略使然,他不需要这样做,只要再坚持几年,他会成为赢家!

可惜,李建成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没有判断出李世民兵行险着,先发制人的策略,从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我见青史多妩媚




在这里首先要明白一点,李建成是太子。

既然李建成是太子,那么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只要不发生太多意外,最终李建成登基当皇帝是大概率事件,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

李建成在唐朝建国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前期李建成曾经带兵打仗,中后期李建成则坐镇大后方协调调度各方面资源支援前线战争。在朝廷中素有威望,尤其是赢得很多文官的支持。

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李建成是高度自信的,他相信自己能够控制局势。因此他认为也没有必要杀死李世民,还想借助李世民在军队中的影响,帮自己稳定唐朝的局势。



李世民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作为鲜卑族人,从来都是凭借实力和军功来选拔领导人。

从一开始李世民并不是非常自信,能够击败李建成,坐上皇帝宝座。虽然心里也曾经这么想过,但也仅限于想想而已。

后来随着南征北战,李世民手下的文臣武将越来越多,形势的发展已经不由他个人来掌握。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李世民的这些手下同样如此。有些人希望能够有一官半职就满意了,有些人却希望能够更进一步。

这个更进一步,就有很多深意。除非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他们的利益才能最大化,才能当上更大的官,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

如果李建成当了皇帝,是什么结果就没有人能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李建成肯定不会重用他们。

因此李世民的这些手下就撺掇李世民出来夺权当皇帝,他们的支持增强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的决心和勇气。他们的共同利益和目标,促成了玄武门事变的爆发。



应该客观的说,李建成并没有杀李世民的意思,他也根本没想到李世民会突然造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竞争格局中,优势明显的一方希望稳定目前的格局和规则,以收获自己的最大利益。优势比较小的一方,就希望能够打破目前的僵局,改写游戏规则,出其不意的击败强大的对手。

李建成的选择和李世民的选择,都是在这场游戏中,基于不同的地位所做出的最优选择方案。

李世民心狠手毒,不仅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还杀死了他们的十个儿子。

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李世民在书中编造事实,说李建成数次要伤害自己,甚至在太子宫下毒。奇怪的是竟然没有成功,更奇怪的是在自己的宫中下毒,这样的故事版本太拙劣了。也只有李世民才编得出来。


新知传习阁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建成没有先下手为强,这是李建成惨死李世民笑到最后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当时的李世民,实力是远不如李建成的。

李世民府上只有八百卫士,李建成的东宫却有两千号为长林兵的两千长安恶少年,而且他还有罗艺支援的三百骁勇善战的猛士,再加上李元吉府上的护卫,正面肛的话,李世民大概率不是对手。

那么李建成为什么没有先下手为强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因为他没这个必要,发动宫廷政变一般都是狗急跳墙的做法。李世民为什么悍然发动宫廷喋血政变?那是因为他已经被李建成李元吉李渊三人联手逼到了狗急跳墙的地步。他再不动手,李建成一旦继位,等待他的要么是幽禁终生,要么就是直接废杀,天策府的谋臣猛士们也会一个个的被加以各种罪名或杀或贬清理出去,当时不是已经有这种苗头了吗?所以李世民已经不能等了。

但是李建成还没有到狗急跳墙的地步啊。他还是大唐王朝国之储君,再加上父亲李渊的支持,在正常情况下,他其实是稳操胜券的,他何必要发动宫廷政变呢?除了给自己带来杀弟的不良名声之外,还有可能让父亲对他印象大大变坏。我还在的时候,你就忍不住了,我要是真走了,你是不是要把我剩下的儿子全都干掉。从这点来说,是有点得不偿失的。

当然,从情理来说,李建成的做法好像没错,不过输了就是最后的原罪。这还是李建成对李世民认识不深刻,他没有意识到太子之争已经是你死我活的态势,他只知道自己可以慢慢接班,却没怎么考虑李世民的情况,没想到李世民已经被逼到了什么地步。

这已经不是一两个人的战争,就算李世民顾念手足之情不想做得太绝,那些天策府的谋臣猛士们也会逼着他动手的。是啊,不动手,为了天家颜面,李世民或许还能保住性命,他们那些人,其实是基本可以预见到结局的。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李建成还没有被逼到非要靠暴力手段结束这场太子之争的时候,他没有深刻意识到他和世民之间已经是你死我活的地步,他只知道自己还有退路,却忘了李世民的路已经被他和李渊李元吉联手堵死了。


凤妖


李建成缺乏乱世帝王的政治觉悟~政治是你死我活,你活我死的斗争,没有兄弟;李建成缺乏乱世帝王的果断:危机当前,该断即断,杀了再算!况且自己是太子,杀了个欲反的弟弟皇父也不会对自己怎么样!相反,李世民就这样做了:果断杀了两兄弟,还逼父下旨杀掉兄弟全家,连孩子也不放过,斩草除根,睡埋你老婆!这就是帝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