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魚”,火了!“淡水魚王”重新被定義

中國水產頻道原創報道,廣東揭陽的一位創業女子被譽為“酥鯉之母”,她養出來的脆鯉魚(酥鯉)成為當地特色水產養殖的代表。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脆肉鯇,特別以廣東中山東昇鎮的脆肉鯇最為出名,是當地的地理標誌產品。廣東揭陽的林益芝認為,同為鯉科魚類,草魚可以脆化,那鯉魚也一樣可以脆化。而且鯉魚是我國的傳統食物,特別在北方,鯉魚有很深厚的文化基礎,如果能將鯉魚“升級”,或許會創造出新的市場。

通過實地走訪學習,林益芝的“酥鯉”真的養殖成功了。在脆化過程中,投餵浸泡過夜的蠶豆,使其更易攝食消化,不添加任何其它食料。一般日投餵量為鯉魚體重的1.5%~6%,隨溫度而調整,溫度越高,吃食量大時投餵量也相應增加。一般經過兩個月左右就可達到脆化效果。經過脆化後的鯉魚,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比普通鯉魚要高。

“脆鱼”,火了!“淡水鱼王”重新被定义

無獨有偶的是,越南也有一位養殖戶,通過投餵優質的蠶豆,將普通鯉魚養成“脆鯉魚”,售價可賣到24-30元/公斤,一年可賺數十億越南盾。這位養殖戶採用“鯉魚+小龍蝦”的混養模式,鯉魚養在池塘中的網箱內,前5個月投餵人工飼料,體重達到2斤後開始投餵蠶豆,直至收穫。一般整個養殖週期為8個月。

“脆鱼”,火了!“淡水鱼王”重新被定义

蠶豆

“脆鱼”,火了!“淡水鱼王”重新被定义

浸泡過的蠶豆

鯉魚,曾是中國的“淡水魚王”,在殷商時代便開始了池塘養殖,兩千多年來,鯉魚一直被視為淡水魚中的上品。中國人賦予了鯉魚很多喜慶吉祥的寓意:年年有餘、富貴有餘、鯉魚躍龍門……在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傳統的節慶喜宴上,鯉魚更是必不可少的。但近年來,就在中國人自己的餐桌上,鯉魚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低。

“脆鱼”,火了!“淡水鱼王”重新被定义

鯉魚

曾經的“淡水魚王”,如今為何越來越不受待見了呢?

鯉魚製作複雜,刺多,肉質一般,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可選擇的魚類越來越多,鯉魚被冷落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現在吃鯉魚,大概只剩下儀式感了。如今經過這麼脆化升級,或許可以走出不一樣發展之路。

另一個“翻身”的例子也可以借鑑,那就是羅非魚。當年,羅非魚風光一時,抗病力強、產量高、肉多、刺少,被譽為“白肉三文魚”、“21世紀之魚”,成為世界水產養殖、加工、出口的熱點之一。記得小時候能吃到一條鮮活的羅非魚,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然後,近幾年羅非魚也越來越不受國人待見,身份走低,淪為低檔魚類。但羅非魚的優勢還是存在的,如何揚長避短,改變命運呢?

近年,就有企業看中了該商機,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發出了羅非魚脆化飼料,人們通過投餵羅非魚脆化飼料,讓“脆肉羅非魚”橫空出世,成為消費市場的新寵兒,吸引了各路食客,在酒店的價格達到40-50元/斤,塘頭價也達到12元/斤左右,要知道普通的羅非魚才賣4元/斤左右,如今身價倍增。

“脆鱼”,火了!“淡水鱼王”重新被定义

脆肉羅非魚

經過脆化後的羅非魚,肉質酥嫩可口,可以烹飪出更多的新菜式,火燒、氣蒸、白灼、水煮、燜、燉、油鹽煎、炒、炸、浸、焗等加工方法均可適用,羅非魚的發展路子自然就廣了。

對於中國水產養殖業而言,現在已經進入量變到質變的時代,消費在升級,傳統的低價值養殖品種面臨很大的壓力,未來可能只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轉養其它高價值品種,第二,提高原有品種的品質,開發出更多的市場需求,否則將面臨無情的淘汰。

【關鍵字】:脆肉魚水產 水產養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