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操作主義


「理性」與操作主義

培根名言

在人類行為中,“理性”是最令人著迷的行為現象之一。自古希臘以來,在卷帙浩繁的哲學文獻中,“理性”一詞受到了廣泛的討論,成為西方思想史的經典論題。不過,人常常是非理性的,心理學、經濟學等很多研究都證實了這一點。但“理性人假設”依舊是現代經濟學理論大廈的根基。更有甚者,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理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最重要的特徵。

有件事情可能會令人大惑不解:既然理性行為如此重要,為什麼它在心理學裡卻很少出現?心理學系的學生最熟悉的是感知覺、記憶、認知、動機、情緒、人格等字眼,“理性”一詞在心理學術語裡幾乎聞所未聞。《心理學與生活》是世界上最經典的普通心理學教材,它出自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翻閱這本書的詳細目錄,根本找不到“理性”這個詞。

難道是“理性”行為的研究被心理學家忽視了麼?非也。事實上,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認知心理學便成為心理學的主流範式。而其中最前沿最熱門的領域,正是關於人的“理性(或非理性)”行為的研究。只是“理性”一詞被“問題解決”、“推理”、“判斷”、“決策”等字眼代替了。這一點在《心理學與生活》裡也有明確的反映,翻閱詳細內容可以發現,第九章“認知過程”對“理性”雖然隻字未提,但實質上大量篇幅介紹的正是“理性(或非理性)”問題。

在現代心理學之前,“理性”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哲學思辨的層次上,其含義多種多樣,甚至截然相反的觀點都被貼上“理性”的標籤。例如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的一個唯物論思想家會認為理性就是遵循自然規律行事;而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可能會堅持認為,只有依照(宗教)信仰而生活才是理性的。自從物理學家布里奇曼【P. W. Bridgman,操作主義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提出操作主義原則之後,對術語的操作定義就成為心理學研究的基本規範。它剔除了模糊與混亂,將定義等同於一組操作程序。

「理性」與操作主義

P. W. Bridgman,操作主義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理性”一詞在心理學裡的消失就是操作主義深刻影響心理學的反映。“理性”的傳統理解中那些無法進行操作定義,故而難以進行實驗檢驗的成分被從科學研究中排斥出去,只剩下能夠操作化的成分,那就是“工具理性”這一部分。就連這一部分也多數被合理的“推理”、“判斷”、“決策”等詞代替。的確,如果按照認知心理學裡常用的說法,理性只能定義為:從初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正確操作。以走迷津為例,理性的做法就是能夠從入口達到出口的走法。可以看到,“理性”的定義被限制到非常狹窄的範圍內。

歷史上,有些非主流心理學派如人本主義會批評科學心理學的做法忽視很多人類最重要的行為,比如“理性”行為,除了工具理性之外,其他的理性形式由於不符合實驗研究的規範故而被排斥。這種批評假如是主張發明更好的實驗方法研究那些被忽視的重要問題,那就完全合情合理。因為得不到科學研究的很多領域,常常是囿於研究方法的侷限。比如經濟學裡,在弗農•史密斯【Vernon L. Smith,實驗經濟學之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前,經濟行為的實驗研究就少有進展。而如今,得益於多種實驗方法的拓展,實驗經濟學已經踏上科學之路。

但若嘲笑那些實驗原則為目光狹窄,那就是短視之見。弗蘭西斯.培根早有名言:“真理從錯誤中比從混亂中更容易出現。”沒錯,基於嚴格的科學原則的“理性研究”儘管起步很低,它只把能夠操作定義以及實驗檢驗的內容定為合理。但它有著高效的糾錯機制,必定比那些充斥著胡言亂語的思辨方法走得更遠。所以,從實際行為的角度來看,理性究竟意味著什麼以及人多大程度上是理性的,這些實證性問題只能寄希望於實證科學的研究。比起哲學家的誇誇其談來,儘管低調,但卻可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