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取名字还要取字?现代却不取字了?

我的世界女不懂


古人除取名字外,还要在年满二十岁时冠以字,也只是文人雅士,知识阶层的事,其实与广大劳动者是没有关系的。

中国古代,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西汉时期董仲舒

倡导"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后,使儒学成为统治中国的正统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如男子必须尊从"三纲五常",女子必须服从"三从四德“,讲究仁,义,礼,智,信等,"男子二十冠字,女子十五而笄"只是其中一条而已。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至于解放后为什么男子取名后不再冠"字",这也正如不再讲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一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习惯和特点,法律上并无规定,不准取名字外再冠以“字"。


秦一农夫


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孩到二十岁,女孩到十五岁举行成人礼,在成人礼时取字。先秦时代,贵族男孩有了字,意味着已经成年,开始参与统治,他们的权力是世袭的。

“字”常常是“名”的解释、补充。“字”和“名”互为表里,“名”是内在的涵义,“名”是外在的解释。所以,“字”又称为“表字”。

比如屈原,“原”是他的字,他的名是“平”。原,广阔平坦,正是对平的进一步阐释。也有名和字意义相反的情况,比如朱熹,名熹,字元晦,“熹”是明亮的意思,而“晦”指的是不明。还有把名拆开作为字的,比如元代人许恕,字如心。

在周代,对一个男性的称呼,比如“仲尼父”,“仲”指的是排行第二,从老大到排行最小分别是伯、仲、叔、季;“尼”是字;“父”指的是性别男,“父”和“甫”都可用来指男性,女性则用“母”或“女”来表示。

有时候省去性别,则称为“仲尼”;有时不说排行,那么就是“尼父”。其实都是一个人,就是孔子。孔子的名是什么呢?是丘,所以,孔丘也是孔子。

戏曲中的孟姜女,这个称呼中,“孟”是排行,指的是大女儿的意思;“姜”是姓;“女”是性别。先秦时代的贵族女性称呼是排行+姓+字+性别,但字和性别常会省略,孟姜女就是省去了字。

名和字在称呼中的运用,对话时,地位、辈分较高的人叫对方的名,如果是自称,用的是自己的名;反过来,地位、辈分较低的人,叫对方的字,以示尊敬,自称也是用自己的名。

父亲、祖父对儿孙,君主对大臣,一开始时称呼自己是用自己的名,是后世有了变化,君主自称“朕”,父亲给儿子写信,结尾都不署名,只写“父示”。

对平辈,称呼对方用对方的字,称呼自己,依然用自己的名。到六朝时代,君主称呼大臣,也叫他们的字,后来,君权越来越高,渐渐没有这种叫法了。

要注意的是,到后来,大臣、儿孙对君主、父祖,不能叫他们的名,连叫他们的字也不行了,只能叫他们的号。比如《三国志》中记载,马超归降刘备之后,刘备对他照顾有加,马超在谈话时称呼刘备的字,关羽知道后大怒,甚至起了杀心。

如果是名和字连着说,先秦时代是先说字,再说名。比如孟明视,“孟”是排行,“明”是字,“视”是名。到了后代,名、字并称时,是名在前,字在后。比如清代道光年间出版的《聊斋志异》,署名有“淄川蒲松龄留仙著”字样。“淄川”是作者籍贯,“蒲”是姓,“松龄”是名,“留仙”是字。

近代的大人物,比如毛泽东,字润之;蒋介石,介石是字,他的名是中正。

以前是贵族才能取字,后来,整个知识阶层都能取字,到宋代,一般民众都只有名,不能取字。明清、民国,取字才成为非常普遍的事。

我们可以看到,字起源于上古时代的贵族阶层,贯穿整个封建王朝时代,始终与上下尊卑、等级森严的旧制度息息相关。经过近代几次暴烈的革命,到建国之后,旧传统被打碎,传统士大夫阶层没落,取字这种做法,失去了运用的环境,也就消亡了。

除了配合等级制度的贯彻,有名有字还有一些实用的功能,比如,名和字的组合极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名。

参考书籍: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吉常宏《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扯葫芦瓢


名字,在中国古代是“名”和“字”是分开的,后人,就是叫什么的意思了。

现代社会中,国人对孩子的宠爱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每一个家庭,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吃的、用的都已为孩子备下,初做人父人母的人们,收获了幸福和喜悦,同时,一个期骥子女成龙成凤的愿望,便油然而生,取一个美好的名字,预示吉祥,成为他们的希望,于是乎,手忙脚乱地查翻字典、词典,引经据典,断章取义,乱扣字眼,绞尽脑汁,想取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于是乎,世上便出现了一个个奇葩的名字,诸如高富帅、白富美,曹妮玛等,简止让人惊掉下巴。

古时,人们取名取字都是信手拈来的,文人墨客,大多取名、字高雅,而一些平头百姓的名,实在不敢让人恭唯了,比如:狗胜、拴住、石头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据说,受宿命论的影响,平民百姓穷命、命薄,担不起。起个丑名,意味着,命硬,长寿。

古代为什么取名还要取字呢?《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能到了成年才取字,目的是为了让人称呼,古时平辈或属下只能称尊长的字,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是不礼貌的嫌疑,名是父母所赐,叫名只能是长辈,因此取字,以方便别人称呼。

古时,取名取字要有所避讳的,一则规避君主同名或同字,另则家族中要规避家族祖上三代同名或同字,不然,就是大不敬,有辱尊长之嫌。

古时的名或字和当今的名字,都是方便人的称呼,但当今人们的名字,已很少有人取字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受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影响,人们去繁从简,省去了多余的麻烦,自然,字也就没人取了。


开开心心每一天2195


在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是四种截然不同的东西,直到近代,才归类为”姓氏”和”名字”两个单元。

一、姓氏

从最早的母系氏族说起,每个部族都有着共同的女祖先。这时成年女子要留在本氏族,与其他氏族的同辈男子实行群婚。而男子则要前往外氏族,和别的女性生育后代。在这种社会关系之中,子女往往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也就只能随母取姓。在古姓之中,不少都有”女”字旁,比如:姜、姬、嬴等等。这些都是族姓,”姓”是旧有的族号。

随着人口的扩大,一个部族自然分成不同的支系,并且逐渐独立。此时为了加以区分,每个支系会为自己设立另外的称号,这就是”氏”的来源。例如,商族人祖先姓子,后来才分出殷、来、宋等氏。氏的来源多样,可以来源自祖先的称号,例如轩辕。可以来源于祖先的职业,例如巫、陶。此外还有很多来源,不再一一列举。

姓的历史比氏悠久,并在社会变迁中逐渐被氏取代,并呈现出一定的阶级特征。《通志·氏族略序》中提到”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例如”司马、司徒”就是脱胎于官位的氏,”文、景、武”是多发源于祖先谥号的氏,”鲁、楚、秦”是来自生活地点的氏,往往”氏”不是贫贱之人可以有的。

在周朝之前,姓和氏分治不同的功能。男女之间,姓同氏不同,不能通婚。而姓不同氏同,则可以通婚。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姓氏,比如”庖丁”就是名叫丁的厨子,公输班叫”鲁班”却不姓”鲁”,只是”鲁国的班”。到了秦汉时期,姓与氏才逐渐统一成一个东西,发挥同样的社会作用,也走入寻常百姓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女性而言,姓氏比名字更重要。出嫁以前,在姓之前加上”孟、伯、季”等排行作称呼。出嫁以后,在姓前加以所出身的国名,比如”齐、秦、鲁”。称呼妇女的时候,也往往在其姓的后面加上一个”氏”字,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氏、王氏、徐氏”。这类体制,后世多有演变,但在先秦时期业已形成。

二、名字

名和字的区别在很多文献上写得明白,如《礼记·檀弓上》所言”幼名,冠字”,人在出生的时候无名无字,出生三个月之后,会起名字,这就是”幼名”。而在成年之后,行冠礼,则”冠而字之”,可以走入社会了。《礼记·士冠礼》中有言”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成年之后,长辈们起的”名”就不适宜在社交场合直接称呼了,得取一个供平辈、晚辈人称呼的新叫法,就有了”字”。

“字”是男女皆有的,不是男性独占。《红楼梦》第三回中,贾宝玉问黛玉”妹妹尊名”,黛玉说了名字。但宝玉问”表字如何”的时候,林黛玉说”无字”。这是因为黛玉年龄未到十五岁,又没有婚配,就没有自己的”字”。《礼记·内则》中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这是说女子的成人礼在十五岁,之后就可以嫁人了。在这个时候,就有了自己的”字”。所谓的”待字闺中”,就是来源于此。

“字”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两个字,但以双字者居多,更长的少见。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就是单字。岳飞,名飞字鹏举,就是双字。取字的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与”名”有所关联,《颜氏家训·风操》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正是此意。可以取近义,也可以进行一些比喻延伸,甚至可以反义相对,方法多多,在此就不赘述了。


没有雨伞的人要努力


名字,顾名思议,有名必有字。取字起源我国周代。古代取字有以下三个作用:

一、取字是表示进入成年,可以谈婚论嫁,结婚生子了,见《礼记.檀弓》有“幼名,冠字",《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二、取字是古代礼仪和尊重的要求,见《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古人认为成年人直呼其名是为不敬和无礼。

三、取字是避讳的需要。古代等级森严,甚至有皇帝大兴文字狱,比如乾隆,如有人取字隆华,为了避讳乾隆的隆字,只好叫“兴华"了。

那么近现代以来为什么中国人不取字了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如剪辫子,穿西装,新文化运动等,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当然也抛掉一些民族文化当中的有益的特色的民族胎记如汉服、取字等等。

二是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工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化追求标准化、数字化、品牌化,必然要求简单易传播,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熟知。取名再加字,冗长繁琐不易记。

不过个人认为,取名加字未尝不可,我们在为孩子办理户口时常常申报“曾用名”,这个可以作为孩子的“字"。最近本人一直在考虑为我的孩子取个“字”,就是觉得中国人应该强化民族的印记,在将来的户口本上写上

名: 字 :


中酒文化评论


古人的名字确切地说,应该是分为名、字、号这三种,名就是对自己的正式称呼,字就是对这个称呼的延续,号则表示自己的志向。

古人取名后还取字,主要是彰显礼仪之邦,重视礼法。名和字在称呼上也是非常讲究,平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们特有的“避讳”制度。

而现代人是因为觉得取字比较繁琐,加之取字也确实很少能用到,遂也就认为现在没有必要再取字了!



帝文兮


现在也还可以取字,没人规定现在不能取字了。

名字是父母长辈赐予的,终身不变。字号,大多是自己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来起的。有的是对名字的进一步阐释。如李白字太白,陶渊明字潜,号五柳先生。现在人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名字起字号以明志。户口本上有姓名栏,虽没有字号栏,但是有曾用名栏。名人大多有别名,如周树人,别名鲁迅。

姓名终生不变是对长辈对父母的尊敬,是上了家谱的。字号、别名是自我思想志向的展示,人人可以取的。现在的人不再取字号是因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氛围,人们不讲究了。现在人们常在姓名之外给自己取网名,这是社会变化使然。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估计字号在以后会多起来。





马火蚁


为什么古人取名字还要取字,现在不取字了?

  我们一直都说“名字”,但是名字这个概念是非常大的,因为名和字本身就不是同一个概念,只不过我们现在老是把这个名字连在一起,其实名和字是单独的两个部分,所以我们的身份证上是姓名,也就是你的姓和你的名。

在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是四种截然不同的东西, 人们不光有名,还有字,甚至还有号。比如诸葛亮,他还有个字是叫孔明,直到近代,才归类为姓氏和名字两个单元。

 那么为什么古代人要这么麻烦,不光有名,还要有个字呢?原来这都要从古代的一本书说起。封建时代人们尊崇的都是儒家学说,有一本儒家典籍叫做《礼记》,里面记录了在秦朝以前人们所遵循的礼制,对后世的礼制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取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呢,民国时期,字开始消失在大众视野,首先消失的是古人所看重的成人礼,二十岁成年的传统被改变,而取字的仪式也没有了必要,之后,新文化运动兴起,反古文、反儒教,古人复杂的姓名字号的称谓,更是被看作封建落后的代表,于是取字的习惯就慢慢的消失了。

一个小小的名字,可以决定的事情很多。给下一代起名字,怎么称呼别人的名字,对古人的名字怎么解读,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事情。




风水一脉


你好,我们处在一个所谓的新时代,

姓是家族的,名是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取的,字是孩子成年以后取的,而号自己根据本人的志趣爱好取的,当然也有的是别人取的,用以概括这个人的特征。通俗地说,姓和名谁都有,但字要是有身份证的人才有,因为这标志着这个人已经成年,而号,一般是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才有。

一个人在小时候,父母长辈之外的人,也可以称呼他的姓名,但是在成年以后,为了表示尊重,一般要称他的字了。当然,称字一般是在同辈的朋友之间,要是长辈,就可以直呼其名。《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同辈,你要是直呼其名,那就是不尊重人家。

那么,名与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般来说,字是用来解释或阐述名的。古人取字,一般有以下三种原则。

第一,字与名是同义词,或者是加强这个名的。比如,屈原,原来他的名字叫平,而他的字,就取了平的同义词,叫原,后来我们就叫他屈原。李白,名字叫白,取的字叫太白。陶渊明,名字叫渊明,字叫元亮。诸葛亮,名字叫亮,取的字叫孔明。杜甫,名甫,而甫是美男子的意思,就取字叫子美。

第二,是取与名相反的意义。比如唐朝文学家韩愈,愈是更加、前进的意义,而他就取字叫退之。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唐朝著名的田园派诗人王绩,名是绩,就是功劳的意思,所以取字叫无功。

第三,取名的联想的意义。比如岳飞,名字叫飞,就联想到大鹏展翅高飞,取字叫鹏举。张飞,名字叫飞,就取这个字的联想意义,叫张翼德。赵云,易经上有云从龙风从虎之说,就取字叫赵子龙。

古人的号,是自己取的,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人生胸怀、志愿与理想等,用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趣。《周礼·春官·大祝》上说,“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取号,是一门大学问,你一定得弄一个高雅的或者特别粗俗的,总之是与众不同的,来标志自己的身份。号一般与个人的人生理想或人生际遇相关。号一般也有几种原则。第一,自己居住的地方,比如有个什么山,什么湖,有一棵什么树。比如陶渊明,家门口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辛弃疾在隐居的时候,房子窗户往外看,就能看到庄稼,就号稼轩居士。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在东坡上种地,就自号东坡居士。第二,号多表达自己的理想或人生志趣。“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因为他喜欢“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的生活。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苏东坡还有一段时间叫铁冠道人。

综合上述,实则是现代人遗忘了传统文化,只有少数玩家有名、字、号,而且形成了专门的姓名学!





中医生命科学


【首先,了解姓名的历史文化传承。】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等)“姓名是在语言产生以后才出现的。各个民族对确定人的姓名都有很多习惯。这种习惯受到历史、社会、民族等很多文化因素的制约,一个人的姓名通常都有一定的含义”(也就是说古人在那个时候起名字,跟那个时候的历史,社会文化因素等等有关系。)

比如说举一个特例:在封建时期,若有人胆敢直呼皇上的大名,其性命会因此难保。因为皇帝帝的名字,亦是皇权的象征,九五之尊,独一无二。因此古来皇帝的大名用的字比教“特别难写”。避免常用字,平民百姓也有名可用,这也是皇权当中的一丝温柔吧。再比如说医圣张仲景,其姓是张,名机,字仲景。在历史的潮流中,尊长爱幼,谦卑敏学等等的优秀文化,仍在传承。

【然后,时到今日,追古思今。】我们的名字(我们身份证上那个名字),这个名字在现今的时代有着一定的法律效益,比如说签合同时,我们要和身份证上的信息保持一致。因此一般人都不再用“字”来称呼自己,这样容易信息混乱。而有,比如说一些书法大家,绘画家等仍保留这样的名字号同在的传统。比如说齐白石,其原名纯芝;字渭青;号白石。我们尊称其为白石老山翁。

【最后,古风犹存,传承发展】我们的姓名是爹娘给起的,或许没有像古人那般运用阴阳五行,伏羲八卦之类取名字,但它一定是蕴含了此生父辈对我们最美好的期望。珍惜我们的姓名,尊重我们的文化。当解答出这个问题时,我们不妨自己给自己起一个字,立一个号,比如一个段子说到,我字“努力”,号“奋斗”。

古风犹存,文化需要传承,然后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