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蓮美名播四方


廣蓮美名播四方


廣昌白蓮既有優厚的自然條件,復加以人工的精心栽培,素以品質優良而聲名遠播。《本草綱目》中蓮的條目,引三國時期的藥學大家李當之注語道:“所在池澤皆有,豫章、汝南者良”。豫章是江西的古稱,從古至今江西只有廣昌盛產白蓮,可見說廣昌所產蓮子(當年或為野生經人工採摘所得)品質出眾確是古已有據。這首先是與廣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分不開的。廣昌地處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8.1°C,具有冬短、冬暖、春早、秋遲,光照充足,積溫高,平均氣溫高等特點。年平均日照時數達1828.5小時,特別是6、7、8三個月,白蓮大量開花、結蓬期,≥15°C期間日照時數達1325小時 ,充足的光照和熱量資源十分有利於廣昌通芯白蓮的生長以及營養物質的積累。年平均降水達1734mm的充沛雨量則又充分滿足了蓮生長對水的需求。土壤方面,主要由變質岩、花崗岩、紅砂岩、紫色砂岩和河流沖積物等構成了廣昌白蓮原產地的主要成土母質,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高,極適宜白蓮的生長髮育。經中國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營養成分科學測定,廣昌所產通芯蓮籽含澱粉43.8%,總糖18.4%,還原糖2.6%,油含量2.4%,蛋白質22.69%,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十多種微量元素,在全國7個蓮子主產區中,廣昌白蓮品質評定為優質白蓮。

廣昌白蓮的特點,常歸納為香、甘、爛、綿四個字。香:廣昌白蓮加工烘乾後,果肉中含有豐富的芳香油,具有獨特的清香味。據《中國蓮》報道,廣昌白蓮總含油量達2.4%,在所有蓮子中含量最高。甘:廣昌白蓮粒粒通芯,不存在苦味,所以吃起來喉底回甘,蕩氣迴腸,餘味無窮。爛:白蓮越易煮爛品質越好。廣昌白蓮燉煮易爛,入口即化,軟爛如瓊漿。綿:廣昌白蓮湯清肉嫩,爛而不糊,煮熟後外形保持完好,有一種獨特的鬆軟口感。這幾個特點的形成,與廣昌白蓮特殊的加工工藝密切相關。與湘蓮相對比,廣昌通芯白蓮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通芯蓮是在蓮子充分成熟時就採摘,手工脫去蓮子的外殼及內皮,再用竹籤或鐵籤頂去蓮子中的胚芽,最後再以木炭火烘焙至乾脆。這套工藝流程中,適時採摘保證了蓮籽營養成分達到最高值,脫殼去皮方便以後的食用,去掉又苦又澀的蓮衣、蓮芯提升了口味,烘焙乾制最大程度減少了營養流失,形成了特殊的芳香味,且利於長期貯存。整套工藝科學合理,令人不能不歎服先民的偉大創造。


廣蓮美名播四方



對廣昌通芯白蓮的加工技藝起源於何時,因文獻記載不足,尚難定論。從現有資料看,廣昌通芯白蓮加工工藝成熟於明末清初可能性較大。但廣昌自古以來就流傳著這麼一個傳說:從前廣昌有位賢惠媳婦叫巧蓮,她的公公是種蓮能手,有年天旱,池幹蓮枯,巧蓮的公公為了保住蓮子天天到深山挑水,操勞過度累死蓮池邊。巧蓮的婆婆悲痛欲絕,哭瞎雙眼臥床不起。巧蓮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聽醫家說蓮子可以除病健身,於是就用蓮子煮稀飯給婆婆吃。可是那時的廣昌蓮子都是外有一層薄皮,內隱碧綠蓮芯的紅蓮,又苦又澀,婆婆吃不進、咽不下。巧媳婦就去除蓮膜,用一根細小的小竹扦捅掉蓮芯,再用溫火烘乾。又把烘乾的蓮子燉爛加糖做成蓮湯,恭恭敬敬地送到婆面前。婆婆一嗅,清香撲鼻,一吃,鮮美爽口。哭瞎的雙目日見康復,明亮如初。從此,巧媳婦做通芯白蓮的手藝很快傳開了。巧蓮生活的年代,現在已經難以考究,通芯白蓮的製作工藝則代代傳承至今,造就了廣昌通芯白蓮的獨特品質。

隨著生產的發展,廣昌白蓮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民國時期,廣昌白蓮已名聞遐邇,遠銷東南亞及國內各大口岸城市。1918年,日本同文社編纂的《支那省別全志》中讚譽:廣昌白蓮為蓮中珍品。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廣昌白蓮聲名鵲起,獲得諸多榮譽。1992年6月,廣昌白蓮被評為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1994年6月,廣昌白蓮榮獲第五屆亞太國際貿易博覽會金獎,1995年廣昌縣被中國特產之鄉命名暨宣傳活動組委會命名為“中國通芯白蓮之鄉”。2005年國家工商局註冊了“廣昌白蓮”產地證明商標。2004年被認定為全國第一個地理標誌蓮子產品,2006年國家農業部批准廣昌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廣昌白蓮)生產基地,廣昌白蓮種植全部實行了綠色無公害標準化生產。2008年,廣昌白蓮被評為“中國名牌農產品”。近年以來,廣昌不僅本縣種蓮面積每年都穩定在10-11萬畝 ,佔全縣耕地面積的近50%,成為全縣的支柱產業,還影響輻射了周邊石城、寧都、建寧、南豐、瑞金、永豐、宜黃等縣,以廣昌為中心,形成了全國最大的通芯白蓮產區,白蓮種植總面積達30萬畝,種植面積和產量佔全國白蓮的90%左右。在此基礎上,廣昌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白蓮產品集散地,“蓮不過廣昌不香”,廣昌作為全國白蓮的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的影響力為全國白蓮行業所認同,白蓮產品流通全國,及至東南亞及歐美各國。 (作者:鄒東旺 本文刊發於2014年《撫州文史》,此次分批發出,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