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浸透着人类关于交流的渴望


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浸透着人类关于交流的渴望


你会不会觉得生活中好像被媒体绑架而变得不自由?你是否觉得有时候五官承受不了每天的海量信息?传统媒体会不会在多年之后消失?


是否会有一天,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报纸、杂志、图书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手机、电子书,这一切有可能吗?媒体的未来是什么呢?


相信很多人都思考过这些问题,也许人们会对媒体的成长充满憧憬,也许有人有反对的意见,但是,为何去思考这些问题?


是它们身上存在什么让他们可能会走向灭亡的硬伤吗?那既然发现了即时补救不就好了吗?是不是所有的东西经过补救之后都能够存活下来?


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浸透着人类关于交流的渴望


有人说这个世界的进步是由懒人创造的。为了省时省力,人类创造了机械,在此基础上,人类又为了省心,发明了媒体。


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给人类带来了一次全新的交流模式的构型。从印刷术到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浸透着人类关于交流的渴望。


保罗·莱文森认为一切媒介都是“补救性媒介”,补救过去媒介之不足,让媒介更加人性化。


广播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报纸作用于人的视觉,电视作为电子媒介信息已图像、声音、文字多种形式显现,充分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


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传统媒体如果想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继续保有自己的市场空间,就要思考新兴的媒介形式弥补了以前媒介的那些不足,又满足了人的哪些交流愿望。


以及这种媒介形式自身的缺陷和地位,以让我们更科学地认识新的媒介技术的演进,而不是盲目的信奉和推崇,从而否定自己。


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浸透着人类关于交流的渴望


我们被大众传媒所包围,我们的感性被传媒所塑造和修饰。


传媒已经渗透我们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早已不知不觉中习惯了将移动性极强的手机作为联系他人的工具,习惯了在网络中阅读新闻、获取信息,习惯了接受以及发送E-mail,习惯了打开电视机消磨空闲的时光。


报刊、书籍、广播、广告、电视、网络等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而这些传播媒介的魔力在千里魔化中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媒的力量如此强大,谁也不敢小看。我们在图像里消费,我们在广告里陶醉,我们在影视里流泪,我们在手机里恋爱,我们在节日狂欢。


传媒是主导人们价值观的霸主,是人体和心智的延伸。

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浸透着人类关于交流的渴望

○媒体


当我们沉迷其中,就很容易夸大自己所处的时代,总觉得正在经历的一切都显得意味深长。




但是今天的人们的确有理由说上一句“我们的二十年活过前人的两个世纪”。只不过,我们永远也无法确认,这种高密度的、快频率的生活,是否就一定比以前那缓慢而悠长的岁月更值得珍视。


我们得到了很多,但那遗失了、无法追赎的美好又何尝少呢?



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浸透着人类关于交流的渴望


我们对事件的认知不可能超过媒介给你的印象。


我们很少思考,从传统媒体媒体产生到今天,它对人类的发展的作用是什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又改变了什么?


传统媒体对我们而言,对社会和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在现代的生活当中是否还具有自身独特的不可替代性使其不被时代所淘汰?


既然每一种新产生的媒介都是对先前媒介的一种补充,是人类身体的一种延伸。很多人在电视产生的时候,就预言着报纸的消亡,广播的消亡等等。试想一下,一个事物存在于世界上残酷的竞争这么多年,肯定有其独特的原因。


新产生的电视虽然具备声音、文字、图像等方面的综合体,但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广播和报纸,它们还存在着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这种不可替代性在发生突发性事件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人类免受更大的伤害和损失,不能因为突发性事件不经常发生就忽视它们在这其中发挥得巨大功效。


传统媒体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最大化的发挥其不可替代性。在这个貌似在网络上我们可以做任何事,微博微信异军突起的今天,传统媒体收到的挑战和瞬时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不是因为这样就觉得传统媒体在今天没有了生存空间了呢?


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浸透着人类关于交流的渴望


最好的路永远是产前走完全程,凤凰卫视,追寻另一种可能。


凤凰卫视在2001年1月开播《纵横中国》,介绍中国各省的文化地理情况。2002年初直播佛指舍利赴台全过程,9月份推出大型专题片《永远的三峡》。2003年下半年举办“中华小姐环球大赛”搭配节目美丽创世纪。2004年,凤凰抓住“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契机,派出三个人,驾驶一只被命名为“凤凰号”的小帆船,用了八个月的时间重走当年郑和下西洋之路。


随着节目越来越多,生命越来越繁茂,迈步走路的凤凰进入无止境的生命成长与更替之中。


凤凰卫视的节目有不可或缺的大事经历,直指核心的时事评论,也有感人肺腑的深情故事和愈发严谨的历史追问等。


直指人物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故事,描绘小人物的生活挣扎和生命勇气,倡导中华古老文明中的“和”文化,剖析社会问题时展示的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通过还原历史,体验历史中个体的生存状况,表达对生命的关怀,对人性的关注,把目光对准人的命运,人的体验,人的记忆。观众从凤凰的镜头里看到了主持人的“良知”,体味到凤凰卫视的人文追求。


“一个时代留下了什么东西,不是它的社会制度,是人的故事。”当下的时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给了人太多的十字路口,太多的可能性,林林总总的普通人,坚持什么,放弃什么,在他们身上有浓缩的社会信息和历史记录。


在这个最立体最鲜活的时代,城市和乡村,冷酷与温情,很多人的命运都发生意想不到的碰撞和变化,《冷暖人生》让绝望者重生,让徘徊者前行,记录着这样一些生存与发展的故事,通过小人物呈现大时代,在最卑微的尘土里寻找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物记录一段段真实鲜活的历史。


凤凰卫视策划了特殊事件的一系列活动,做专题,以历史和人文生产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做有见地的只是分子等都在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不仅是“内容为王”,也有形式的创新。


这是一种知识和价值观的艺术传播,也是一种传播的艺术,凤凰卫视在记录历史,也在成为历史,增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电视向观众提供娱乐,但是这个娱乐要与网络的娱乐有一定的区分度,不是简单的将网上大众关注的搬上我们的电视或者报纸等传统媒体。这样会降低传统媒体的档次,从而削弱了传统媒体在我们生活在中的影响力和它们的不可替代性。


传统媒体在我们心中总是更加理性、客观、公正地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今电视媚俗现象赈灾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全世界人们的生活,尤其是青少年对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高端文化越来越漠视、忽略,这对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在这一点上,媒体应该有普世价值观的追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它可以让人清醒、让空气清新,让环境清洁。这在一点上来说,也是传统媒体的不可替代性,这样的高文化,有目的,有组织性是网络等新媒体无法企及的。


面对挑战,凤凰卫视拥有高学历,都拥有多年的媒介经营管理经验和各个专业领域的高级人才,都是一群精英人才。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社会资源,面对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冲击,

凤凰卫视强调“内容为王”和“重视服务”两者兼得,会继续坚持精英文化路线。这也是传统媒体区别于网络等新媒体一大特征,也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市场。


新闻是有背景的,背景是有观点的,观点是可以争论的。虽然说“内容为王”,但是形式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当今的媒介社会里,人们每天都淹没在浩如烟海的资讯当中,“筛选”和“解释”成为现代人的需要。凤凰卫视将当天华人关注度高,比较重大的新闻,通过专业的评论员进行分析,既有深度,又有资料的专业性和整合性。


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浸透着人类关于交流的渴望


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凤凰处理新闻是会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价值,呈现新闻背后的多重背景、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件,从多侧面,多角度给以解读,使一个新闻事件形成较广的发散面,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这种深度和专业是新媒体无法替代的。


日本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在灾难报道当中,从来不会播放血腥的场面,在报道遇难者时,绝不会直接展现死者惨状,而是尽量用其生前微笑着的照片。


特别喜欢NHK前会长海老泽胜二对这种做法的解释,他说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每个人没希望将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哪怕不幸死去也希望自己死得有尊严,而从受害者家属的角度来看,若播放遇难者死前惨状不仅对死者不敬,也只会进一步加深生者的痛苦。


即使从传播学角度看,血腥的画面只能产生恐惧、却无助防灾教育。没有眼泪,没有生离死别,没有背景音乐,他们冷静、朴实的报道带来的却是震撼人心的效果。


死者已矣,对于生者来说,唯有微笑,唯有坚强,才能够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这是对死者的尊敬,也是对生者的一种慰藉,亲人留在我们脑海中的是微笑的画面。将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尊重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传统媒体的一个不可替代性的重要方面之一。


我们知道新媒体在向传统媒体要内容的同时也在向传统媒体学习和借鉴。


有时候,我在想传统媒体在学习新媒体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果新媒体也反过来学习传统媒体并将其优势在网络上充分发挥。

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浸透着人类关于交流的渴望


未来我们可以想象,但总是无法预测,或许结果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呢?谁又能充分肯定呢?所以在这一天没有到来之前,我们需要做的是把握好当下,将我们现在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假如真有那么一天,或许是人类的幸运呢?


本文作者:我是小思,想和你一起,做个有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