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词与诗的成就如何?

宛若清兮


苏东坡是文学艺术书法等领域的全才,他在各方面都取得相当高的成就,任取其单一领域,均足以成名成家。

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见其散文方面的造诣。但其词方面更是高山仰止,千年一遇之天才,他是豪放派之代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流传。

苏东坡的书法也贵为宋代四大家之一,"苏黄米蔡",苏又名列四大家之首。

苏东坡在诗歌方面名篇不多,也许跟宋朝当时流行词的创作有关,诗与词没有太明显的界限,所谓诗歌,诗就是诗,歌词歌词,词作为一直作为歌词传唱,诗歌是无法分隔的。


社会小雨花


大家好,我是千叶书院祝秀老师,因为大学读的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加之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也有将近10年时间,对于诗词鉴赏有过一定专业学习和运用,平日也爱好中国的古典诗词歌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东坡是北宋文坛上最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个几乎完美的全才:书法、绘画、诗词、散文、酿酒、烹饪……真正地多才多艺。苏东坡少年得志,却仕途沉浮,三起三落,人生跌宕起伏……用天赋、才情、知识、生命去写作,苏东坡是我最喜欢的古代文人之一,他在宋代文坛的地位是全方位、立体、多层面的,以下,我仅就苏东坡的诗词谈一谈他的成就。

先说诗吧。苏东坡的诗不仅限于唐诗的写景、咏物、抒情……诗歌到了苏东坡这里,多了一个理趣。何为理趣呢?就是在写景、咏物、叙事、抒情之中,有意识地加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顿悟,阐发了某种生活哲理,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苏东坡的理趣诗有: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诗人为我们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想认识事物的全貌和实质,就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能为,唯有跳出主观主义的陕隘,我们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风光,无论是阳光明丽的晴天,还是山色朦胧的雨季,都像美丽婀娜的西施,“淡妆浓抹”无论怎样打扮都漂亮、迷人。这里抓住了西湖和西施的共同特点:淡妆浓抹总相宜。其实,岂止西湖,但凡美的事物:山川景物、植物花卉、虫鱼鸟兽……不都如此么?人也一样,人世间所有美好事物都如此,诗人笔下的西湖和西子,其实也就是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3、《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在苏东披眼里,人生充满了偶然。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那句: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一个先来。对苏东坡来说,为了谋生,为了读书,为了应举,为了做官,东奔西走,四处奔波,象什么呢?像一只鸿雁是到南方过冬,或是回北方,来来去去,年复一年。飞鸿的脚爪踏在雪泥之上,无非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迹,转眼它又飞走了。对于鸿雁留下的指爪,它哪里能够记清,况且,痕迹很快就消失了。鸿飞雪化,一切了然无痕。这样的顿悟和《红楼梦》的那句“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有相似之处,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再说苏东坡的词。词到苏东坡这里,一、可婉约,可豪放,开创了豪放词风;二、可以以诗为词;三、突破音律的束缚;四、语言上有创新。以下,分享几首我喜欢的词作给读者,让我们一起感受苏东坡在词作上的卓越成就。

一、婉约词作《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词,感情深厚,充满了凄婉哀伤。写了对自己妻子的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极尽婉约之风格,极其细腻……

二、豪放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一扫北宋词坛的缠绵悱恻之风,尽显豪迈奔放之胸怀,开篇即情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广阔悠远,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度非凡。这首词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我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象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融景物、人事感叹,人生哲理于一体,让人震憾。

综上所述,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苏东坡,诗词皆清新豪健,内容丰富,风格多变,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为宋代诗词开创了一个新方向。诗如其人,词如其人,苏东坡无愧于诗词大家的称号,无愧于宋朝第一文学家,值得我们后人的追慕与景仰和永远地学习。











千叶书院祝秀老师


我是雁影归零,因雁影很喜欢苏轼的诗与词,也曾在头条写过类似苏轼的诗词小文。所以关于这个问题,雁影来试着解答一番,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不吝赐教。

苏轼,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的生平雁影就不在这儿累述了,直接进入主题。

苏轼,在文学艺术领域,对于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


★ 我们先来说说苏轼的诗。苏轼的诗以抒情、写景、咏物居多,也有的蕴含哲理。其中《荔枝叹》更是借唐玄宗为杨贵妃送荔枝一事,表达了苏轼对当时朝廷不体恤民间疾苦的愤慨。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晚景 ·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菱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荔枝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 说完了诗,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苏轼的词。

众所周知苏轼是豪放派词的领军人物,可以说苏轼的词是北宋词坛的高峰。苏轼的词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温柔呢喃、小情小景。他的词豪放飘逸,取材丰富,山川雨雪、感叹时政、借古叹今、咏怀叙志等等,可以说但凡入眼之物;心内所感之怀,在苏轼手中皆能成词。

这里雁影补充一句,苏轼不单只有豪放词,也有婉约之作,苏轼的婉约词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苏轼的词有很多,今天雁影就分享如下几首: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住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定风波 ·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 · 墨云拖雨过西楼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月花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雁影归零


武哥说文很感谢您的提问,也非常认真的回答这个问题。


在中国文化史上,能够集词人、诗人于一体而有大成的不多,但即使如此,苏轼也一定是最耀眼的一个。

(苏轼像)

苏轼突破了词一直被视为“诗尊词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苏轼还突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诗入词",开一代新词风,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提问者的问题涉及到词和诗两个方面,我试着先说苏轼在词上的成就。因为,后世人们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他的词。

苏轼无疑是是北宋最伟大的词人,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苏轼把中晚唐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美学精神拓展到了词的领域,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狭小审美范畴,发展了婉约词,提高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是诗之余。苏轼对宋词的第一个贡献应该是促进了婉约词的发展。在苏轼的努力下,婉约词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力、审美意境都得到了开拓。

苏轼创作了大量的咏物类婉约词,他笔下的婉约词,没有“绮罗香泽之态”,却又有深婉细腻的婉约之美,在题材内容不再局限于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也突破了含蓄蕴藉的范畴。

(苏轼写意画)

如《卜算子·缺月挂疏中桐》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有婉约的含蓄蕴藉,却又运笔空灵,笔下无一丝俗气,借月夜孤鸿,表达孤傲清高的文人心境。在其婉约词风的代表之作《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里,苏轼用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一个“惜”字,幽怨而又高远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和被贬谪的政治失意,特别是最后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堪称神来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

苏轼的婉约词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当属《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此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叙家常,却字字血泪,情真意切,自然而又深刻,平淡而又真淳。我们读时都会“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陈师道看后也惊叹此词“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苏轼笔下的婉约词,题材更加宽泛,家国之恨,仕途流放之苦,无所不包,而且全然没有雕琢痕迹。

婉约词经过苏轼的创新,变恻艳为高雅,变狭窄为广泛,实现了华丽变身。

苏轼是宋代豪放词的开派人物,他的这类词境界宏大,气势恢弘,崇尚直率,让豪放词在宋词的婉约之外别立一派,并可与之媲美。

苏轼创作的豪放词作数量不多,但首首气象恢弘,堪称经典。苏轼笔下的豪放词,境界宏大,气势恢弘,崇尚直率,不再含蓄婉曲,而有“横放杰出” “书挟海上风涛之气”之雄壮,不管是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还是军情国事、治国安邦的重大题材,苏轼都能够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

(赤壁之下)

苏轼豪放词的千古传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真正把豪放词推向高峰。不管是在北宋当时,还是在千年以后的现在,影响都非常广大深远。南宋俞文豹在《吹剑续录》的记载,别有一番风味: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这个故事,既表明了两种不同词风的特征,也表明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作为了豪放词派的代表,甚至也反映出了豪放词已经能够与婉约词分庭抗礼了。在宋及其以前,婉约词一直被成为“词之正宗”。

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直热爱,对古代的英雄也一直倾慕与向往。上片“大江东题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就慷慨激昂、苍凉悲壮。看眼前无限江山,奔腾万千,不由心绪激荡。下片评点历史人物,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倾慕抒写了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恨不得像周公瑾一样“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联想到自己的境况,只能无限感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当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两年,处境尴尬,心境依旧苦闷,即使这样,在怀古伤今中,依旧心怀理想,渴望建功立业。

可以说,苏轼这种抒发豪情的“壮词”,不仅风格豪迈雄放,读之令人振奋,更以耳目一新的词境开拓了宋词发展的新方向,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以儒为主,辅以释道的思想体系,让苏轼既执着于现世人生又能够超然物外,其词便富有了浓郁的哲理意蕴和意境。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他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儒学家,却又浸润着深厚的道家、佛教底蕴,形成了他既执着于现世人生又能够超然物外的人生哲学。

(定风波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是这方面的力作。就是这样的野外“路上遇雨”的生活小事,于平凡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将活泼的生命情趣浸润在这种日常生活的题材之中,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虽然篇幅很短,但意境深长,透露出作者的人生信念和的精神追求。苏轼不仅“一烟雨任平生”,更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彰显出苏轼的豁达开朗就是“纵你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的人生情调。

还有一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也比较著名,苏东坡在黄州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时间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了又醒,醒了又醉,清丽的白描,醉眼迷离中,伫听江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真想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啊,在悲观中更有一种超然物外、旷达洒脱的人生选择。

(苏轼写意画)

还有苏轼在徐州时所写的《浣溪沙》五首,词的主角就是黄童、白叟、采桑、缫丝娘、卖瓜人等农村人物形象,词作通过描写农村生产和生活,抒写了苏轼与世无争的人生情趣。

苏轼的这类哲思作品,介入了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富有了浓郁的哲理意蕴,从而增强了词的意境。

最后再简单说说苏轼的诗,也是很有情趣的。

苏轼的诗,除兼有豪放与婉约,还有佛理审美,更有关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哲理,灵气充沛。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理”是新颖而深邃的哲理。而苏轼就是一个兼通儒释道的说理大家。

嘉祐六年,苏轼去凤翔做官,路过渑池,故地重游,发现四年前接待他们兄弟的老和尚已经死了,墙上的题诗也已经剥落、崩塌了。苏轼突然想到自己四处奔走的样子,陷入了沉思,像什么呢?应该就像飞鸿踏在雪地上吧。因为地上有雪,所以偶尔会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这飞鸿转眼间就又飞走了,哪还记得曾在某处留下过爪印呢?仰天长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首诗留下了成语“雪泥鸿爪”,也写出了人生无常的状态。

苏轼后来到杭州做通判,写了很多关于西湖的诗,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让人们对西湖产生了无限美好的遐想,后来的评论家陈衍说这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

苏轼在由黄州改迁汝州的路途中,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有画,画中有理,深入浅出地的表达了一种哲学思考,亲切自然,耐人寻味,真是精品中的精品。还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就不列举了。

写在最后: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思想复杂得近乎哲学家、心灵却纯洁天真得像个小孩的人,却一直雄踞在中国古代文坛的最巅峰,伟岸而挺拔。

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多,称得上文学家的并不多。但是,即使用最严格的定义来界定,都一定有苏轼。而且,他也一定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


武哥说文,为您以史说文。期待点、批、评,图片来自网络,如侵请删。


武哥说文


大家好我是小爱,要说苏东坡词与诗的成就,那就得先说苏东坡这个人,他原名叫苏轼为什么后人叫他苏东坡,那是因为他爱吃东坡肉,所以苏东坡这就是由来。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这就是苏轼的成功之处“以诗为词”。



天津小爱Vlog


1、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3、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4、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5、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有“韩如潮水,柳如泉。欧如瀚,苏如海”

之喻。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果多味


苏东坡是宋代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苏轼一生在诗、词、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写的《赤壁赋》、《水调歌头》、《念奴娇》、《答谢民师书》等都流传很广,为后人传颂。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共同被列入中国文学“唐宋八大家”。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苏轼的一生,几度沉浮,坎坷不平,但是这不妨碍他潇洒达观,创作出大量非常优秀的作品。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苏轼的诗词的成就,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通过写景和咏物来传递正能量
在许多情况下,词者的情感都不是直接披露的,而是借助外物来加以表达抒发的。写景和咏物自然成了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在苏轼前期作品中,尤以杭州为代表,苏轼留下了不少描绘山水景物的作品,如“湖山信是东南美”“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浪淘沙昨日出东城》),如“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听闻弹筝》),如“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等等。在这些山水景物描写的词作中,有的是对春情的试探,有的是对美景的观赏,有的是对清景的流连,有的是对自然的沉醉……
这时的景物描写与词人的情感相照应,是平静的,开朗的。但是,从此中后人也可读出词者的些许寂寞,些许的郁郁不得志。因为,此时的苏轼,是因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而离开朝廷的。故而在杭州,此处的山水美景不仅是他赏心悦目的对象,更是他抒发一己情感的对象,这些山水美景是他心目中的知音,情感的依托。所以,当别离杭州时,是“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行香子丹阳寄述古》)的深情忆念,是“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临江仙风水洞作》)的执着探寻。
而当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时,因其在政治上所受的打击更进一步,所以,此时的他少了一份早时的洒脱与疏狂,多了一份寂寞与哲思,这些,在他的词作中有了明显的反映。“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念奴娇中秋》),“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隆保ā读俳仙惠州改前韵》)等等。此中传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寂寞感,让人感受到彻骨的寒冷,表达出惆怅的“愁情”。
二、通过幻想,在幻想中展开咏物抒情,表现正能量
在熙宁九年的中秋之夜,苏轼久仕而功业未就,兄弟久隔而无从相见,在大醉之后,他再也压不住内心深处寂寞情感的冲击,与“青天”展开了直接的对话。此时的他,幻想开始腾空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因为在仕途上不得志而对现实的不满,所以他想效仿陶渊明去逃避现实。但是,他在“何日功成名遂了”的追求中与“老去君恩未报”的忠君报国思想中徘徊,犹豫:或出,或不出。然而,他的最终的选择还是表明:他对现实的人生还是非常热爱。故而,在苏轼的词作中,虽然有时有着受压抑的苦闷、徘徊、忧伤,但是,就总体而言,无论是在《念奴娇凭高眺远》中,还是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都有着“长空万里,云台无迹”的豪情,有着“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的疏狂与潇洒。
三、继承并发扬光大自屈原开始的象征手法来展现正能量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自《诗经》以来,尤其是开浪漫主义之风气的屈原创造了“美人香草”一类的形象体系以来,象征手法便成了文学艺术中一个源远流长的创作传统。苏轼的词也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以此来传写作者的情感,并且这一传统在他这里更臻于艺术上的高妙境界,成为他抒发寂寞、挥写洒脱的最佳手法。例如下面的几组事例: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里以象征和想象之笔,表达了词人立功报国的愿望和舍身报国的壮志情怀。其实更深层次还有一种仕途不畅的苦闷与寂寞。然而,我们从字面上看到的却是一个“弯弓射大雕”的俊杰壮士,一个豪放洒脱的词人。
“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黄州中秋》),是借愁云惨雾笼罩着词人光辉峻洁的心地的写照,透露出词人含冤未白,犹抱希望的矛盾难处的心情。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满庭芳 三十三年》)中,则以尘海与宦海言之,写尽风尘与风涛,表达出一种酸涩的人生况味。
上面的事例,都只是一首词中局部象征手法运用,借以抒发一己情感。另外还有一些是从总体上运用象征手法的词作,借以抒发情感的,如《瑶池燕》:“飞花成阵春心困。寸寸柔肠,多少愁闷!无人问,偷啼自愠残妆粉。抱瑶琴寻出新韵。玉纤趁,南风未幽雅愠。低云鬓,眉峰敛晕娇和恨。”此词是苏轼寄给黄州时期交往最密的好友陈季常的。他在信中对陈说:“此曲奇妙,勿妄与人。”原来他是“羁孤结念之怀至今未平也”,是因为谪居黄州,身为孤臣羁客,情怀抑郁难申,故而在此运用象征手法,借闺怨之意,陈臣子之情,抒一己之怀。
所以,东坡词中的“美人香草”,其实是他借以抒发自己心中寂寞惆怅与挥洒自由疏放豪情的寄托物,是反映当时自己处境的感应物。

因为苏词的与众不同,情感的复杂丰富,细腻多姿,所以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词成为一朵奇葩。他的词的艺术价值非常之高,这多少也与他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正能量是分不开的。


Mr张先森說


词作: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诗作:

在苏轼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冯墨卿书法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