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由科——傳統道法的一個重要分支

在上古時代,醫師就是巫師,差不多全世界各民族都是一樣。巫師運用他的法術,驅使鬼神,為人民解災、救難、治病。他們甚至能起死回生。所以,在古代,“巫醫”兩個字總是連在一起的。到後世,用藥物治病的醫道發明了,出現了不用巫術的醫師,於是“巫”與“醫”才分了家。

祝由科是巫師的後裔,他們的來源很古。東漢時,張道陵創立“道教”,其法術融合了一部分方術、巫術的內容。祝由之術是傳統道法的一個重要分支,祝由科是對祝由之術的一個統稱,源自祝由天醫十三科的說法。

“祝由”一說,從現存典籍來看,最早見於《黃帝內經》中的《素問》和《靈樞》。據這兩本書的描述和“祝由”一詞的本義,“祝”是指“祝禱”,多半是由“巫”來承擔的,因為“巫”和“祝”在古代基本上具有同樣內涵。“由”則指病因、病由。因此“祝由”就是根據病因之所在,用祝禱去治病的方法。

祝由科——傳統道法的一個重要分支


《素問》說它是一種“古之治病”的方法,是通過“移精變氣”的手段來達到其去除病因的目的。由此可知,“祝禱”只是人們可以目睹的表面形式,真正實質性的除病過程是在超越感觀以外的“移精變氣”中去進行的。

又據《靈樞》,祝由這種治病方法,自來就善治那種突如其來、既無外因又無內因的怪病。這種病一般人都歸於鬼神所為,因此由巫來祝禱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但歧伯認為,其中也有病邪留在體內“未發”,一旦病者心中情志波動,“血氣內亂”、正邪“兩氣相搏”而成病的。由於這種病的病因(物質結構)極其微細,“視之不見、聽而不聞”,因此就像鬼神引起的一樣。

當黃帝問為甚麼可以祝禱而治癒時,歧伯回答說,古代那些巫,由於知道各種疾病的剋制方法,又預先看到病是從哪裡來的,因此用祝禱來治療就能奏效。按《歷代職官表》所載,“祝由”治病的方法在周代至唐代以前的官方醫療機構中都沒有被提到,但是在唐代的“太醫署”中卻是四大科之一,只不過名字叫作“咒禁”,更加強調其“祝禱”的內涵以及禱詞的“咒語”性質。唐代的“太醫署”既是醫學教育機構,又是醫療單位,在編制上分為四科: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每一科中設“博士”、“醫師”、“醫工”等,在當時的“咒禁科”中設有“咒禁博士”、“咒禁師”、“咒禁工”等。

元代以後醫事更加的分化,分為十三科,即;祝由科、大方脈科、小方脈科、雜脈科、風科、產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瘡腫科、針灸科、禁科(指使用禁方、禁藥和單方重劑治療病邪的方法),故民間有“中醫十三科,不識祝由科,別稱十三科之說”。

明代的最高醫療管理和教育機構是“太醫院”。太醫院中設有十三科: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口齒、接骨、傷寒、咽喉、金鏃、按摩、祝由。因祝由科排在十三科之末,所以有“祝由十三科”之稱。到了清初,太醫院的科別設置減為十一科,祝由科被排斥出了太醫院。

由於祝由科和氣功治病有某些相同點:都不使用藥物;治病機制都不能用通常的醫學理論來解釋等等,因此也有些人便把它和氣功治病混同起來。

清朝人許叔平在《裡乘》卷三中說:“祝由氏治疾不用藥,唯以清水一碗,以手捏劍訣,敕勒書符水面,以飲病者,亦無不效。”《裡乘》中還說,“祝由氏為湖南辰州府人,故今辰州人,多擅此術,名曰‘祝由科’。為人治病,誓不受錢幣之謝,或酬以酒食既可。然擅此術者雖多,而真得秘傳者甚少,如得真傳者,實有起死回生之功”。

祝由科——傳統道法的一個重要分支


故事一:

有一篇趙海濤先生寫的《祝由科的邪門邪術》,報告他對祝由科的親身所見與體驗,文筆雖不免有些傳奇性,卻不失其真實性。趙海濤先生這樣寫的:

小時候,我們家住在江蘇常州禮嘉橋。禮嘉橋是個僅有百餘家鋪面的小鎮,瀕運河支流北岸。每隔半年,準有一位光頭,穿長袍布鞋的祝由科郎中出現。每次來就住在我們家隔壁的一小客棧裡。清早起身,先在院子裡焚香燒紙,膜拜天地,然後再開始街邊擺地攤。

這位祝由郎中就坐在一張小破書桌後面,悠遊自得地搖著摺扇,大吹法螺。破書桌上面,擺著幾本不知名的藥書和幾疊黃裱紙。每本書都是破舊不堪,字跡模糊難辨。

如有人身上長瘤、長皰、長瘡,不論部位在哪一處,他從不叫患者揭開衣服來詳細檢視。只是以手指在患部大約估量一下尺寸,然後用黃裱紙剪一人形,吐把口沫,往門板上一貼。用毛筆在紙人上之相同部位畫一圓圈,取銀針一枚,輕輕插進那圓圈裡,只聽得患者大喊一聲“哎喲”,血水與黃濃立刻自患部流了出來。這時,他趁機拿一副膏藥賣給患者,讓患者自行貼上,沒幾天就好了。

鎮上有家豆腐店小孩子,約有七、八歲,面黃飢瘦,腹脹如鼓。找了很多醫生看,服了不少的藥,都不見效。最後孩子的母親,以“不防試試”的心情,將他牽到這位祝由郎中跟前。

祝由郎中將孩子眼皮翻翻,在大肚皮上略略一按,然後對他的母親大聲說:“快拿馬桶來!”“什麼”他母親有點莫名其妙:“拿馬桶來派啥用場?”這時圍觀的人,也都是轟然大笑。祝由郎中不再說話,照樣用黃裱紙剪個人形,貼在門上,拿起銀針往紙人腹部一戮。不一會,只見那孩子雙眉緊皺,兩手棒著肚皮直嚷痛,他母親見狀,趕緊將他挽著回家,剛走到豆腐店門口,那孩子“樸”的放個響屁,接著一股黃水,像陣瀑布似的從肛門裡瀉了出來,流滿一地,臭不可聞,從此腹脹也就霍然而愈。

我那時頭上長有瘌痢,每天放學回家,總愛擠在那位祝由郎中的攤子跟前看熱鬧。他一看見我,就用扇子指著我,陰陽怪氣的笑著說:“XX瘌痢頭,趕快向我求。若要瘌痢好,給我嗑個頭。”氣的我轉身就跑。

有一次,他拉著我說:“你拿一枚銅板給我,變個把戲給你看,銅板仍舊還給你,不要磕頭,瘌痢也會好。”

於是我當著眾人,疑信參半的掏了一枚銅元給他,他將銅元用一張黃裱紙包起來,放在我的右腳下面,要我踩著。一邊用摺扇輕敲著我的腦袋,一邊輕聲念那四句話:“XX瘌痢頭,趕快向我求。若要瘌痢好,給我磕個頭。”

唸完叫我鬆開腳,撿起紙包打開一看,銅元沒有了,只有很小一包黃色藥粉。

“把藥粉拿回去泡一杯水,抹在瘌痢上。”他說。

“銅板呢?”我說。

“銅板在你家後院的一棵桃樹下面,趕快回去撿!”他說著把我推出了人群。

我拿著藥粉跑回去一看,果然在桃樹下面拾到了那枚銅元。而頭上的瘌痢塗了藥粉以後,不到幾天就漸漸好了。

祝由科——傳統道法的一個重要分支


故事二:

在一本筆記類的書籍中看到過一篇小標題就叫“祝由科”的短文:

民國初年,作者認識一位教會醫院的院長,是個德國醫生。這人從德國來到中國行醫治病,同時宣揚基督教。一天,作者去看望這個院長,院長說他自己病得很厲害,要回德國去做手術,以後能不能再來中國都很難說了。

作者問他得了什麼病?他說背上長了一個巨大的癤瘡,中間已經開始潰爛,手頭的針和藥都沒有效果,必須回國做手術,再拖下去怕潰爛感染就保不住這條命了。

作者說我們中國人治療瘡癤之類的小病,有的是辦法呀,你要不要試試。這個德國院長本來是不相信中醫的,事到如今也只好拜託作者為他找個中醫來看看,作者就給他找了一個祝由來看病。

怎麼看呢?讓這個德國人對著一顆樹面東閉目而站,醫師拿毛筆蘸了硃砂在樹上畫一個圈。然後站在德國人背後,嘴裡唸唸有詞,一邊唸叨一邊拿硃砂筆在那個癤瘡上畫圈,越畫越小,最後畫到中心用筆一點,嘴裡再念叨幾句說聲“好了”。

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德國人說背不痛了,作者上前查看那個大癤瘡已經不見了,只留了一點痕跡。德國人摸著背納悶地問:大癤瘡哪裡去了?醫師說:你們往樹上看。這時候再看樹上那個硃砂畫的圈裡,原來平整的樹皮硬是鼓起一個包來,形狀與德國人背上原來的大癤瘡幾乎一模一樣,中間也是發黑的。可以想象到那個德國人的驚訝程度。

作者在文章最後寫到:這是他所知道的中西醫對抗中,中國祝由科的一次偉大勝利。

故事三:

王亭之先生對祝由科感興趣,是由於有一家姓鄔的街坊,是番禺富戶,他們家有一位小姐,生來駝背,後來曾一度為祝由科治好。後來這家人的十五少爺,恰恰與王亭之做同班同學,彼此來住甚密,聽他的敘述,便更知道事情的始末。

他親眼看著姊姊治駝背。祝由科醫生來到,啟壇畫符唸咒一番,然後在大廳正中擺放一個“豬腰盤”──這種盤,上四十歲的人一定見過,用鋅鐵製造,給小孩子洗身,就用這種盤。

祝由科在盤內放下一隻田雞,吩咐主人家往盤內添上一寸水,然後在盤邊放一矮凳,那就是廣府人稱為“凳仔”那一種。

擺設完畢,又在盤內燒一張符,便教人帶那女孩出來,站在矮凳上。吩咐主人家,他一邊唸咒燒符,一邊要叫女孩自動跳下盤內,不得推她。當時主人家見他準備一大疊符,心想,就這麼一跳就完事了,要這麼一疊符幹嗎?

誰知,那女孩子一站上矮凳,往盤中一望,就硬是不肯跳。女孩已經七八歲,照道理,就這一尺不到的高度,跳下去應該沒有甚麼可怕。全家人拼命鼓勵她,她不跳就是不跳,眼見祝由科手上的符,已經燒了大半疊,眾人不由得心焦。那祝由科半閉著眼睛唸咒,也念得滿頭大汗。

就在這時,那祝由科便大喝一聲了。

駝背女孩忽地臉色慘白,隨即尖叫,人卻已掉下盤中去了。眾人才鬆一口氣,皆大歡喜。

祝由科又往盤中燒符,不住唸咒,良久事畢,吩咐主人家就用這個盤替女孩沖涼。可是,由於那女孩子的緣份不夠,因此她必須終身不得吃田雞,如若不然,駝背會復發。

說來奇怪,女孩經此一跳,慢慢就覺得她的脊骨長直了。一家人自然非常歡喜。

可是,他們是富戶,講究不時不食,每到田雞肥美之時,自然享受田雞食制,番禺人特別喜歡生滾田雞粥,那時種田不下農藥,田雞便特別鮮美。

他們家孩子多,便不懂忌諱,吃田雞必嘖嘖稱好,那女孩只好聽著,幹流口水。她到底是女孩子心性,不知厲害,便老是纏著媽媽,要試一試田雞的滋味。

如是捱了兩年,又到田雞當造的季節了,那母親畢竟心軟,有一次,就在田雞腿上撕下小小一塊肉,放在那女孩嘴中,讓她嗒嗒味道。誰知這樣一來,就闖出大禍。那女孩背骨,從此便愈長愈曲,過得一年,駝得比從前還要厲害。再去找那祝由科時,祝由科拒絕再醫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