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中郎將本是中央特派員,為何都成了一個個手握重兵的將領

監軍是一種古老的軍事制度,我國古代歷史上的監軍制度,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在東周初期的齊國,齊景公曾經派司馬穰苴帶兵對抗燕國,但景公又並不信任穰苴。穰苴見景公有疑慮,主動提出讓景公派其寵臣賈往監其軍。

(景公)派莊賈往,莊賈失期,穰苴按軍法斬之,此乃監軍之始也。

這是有記載最早的監軍。

監軍的角色此後一直延續,秦國太子扶蘇為啥和蒙恬搭檔去抵禦匈奴,從軍事角度看也是出任的監軍角色。

不過這時期的監軍,並沒有制度化,多半是臨時設立而不是常設,監軍開始制度化,是從東漢開始。

三國時期中郎將本是中央特派員,為何都成了一個個手握重兵的將領

光武帝劉秀自己是將領出身,深知控制軍隊的重要性,並且劉秀稱帝后,手下將領還不斷反叛,比如建武元年(25年)的馮愔反叛,建武二年彭寵叛亂,建武三年張豐叛亂,建武十八年史歆叛亂等,層出不窮。對光武帝來說,控制軍權就更加重要。

從劉秀開始,監軍被加以制度化,在光武帝時期,劉秀設立的監軍以監軍使者為主,如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侍御史、中郎將這些都可以出任監軍。到了明章之治後,天下逐漸太平,出任監軍的以中郎將居多。

中郎將是皇帝身邊的直屬將領,派到地方屬於臨時性,終究還是要回到中央的。讀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到了漢末,中郎將就是一個個手握兵權的將領,直接指揮作戰,那麼問題來了,本來監軍的中郎將親自打仗,監軍去哪了?

這時候,東漢的監軍制度已經崩塌了,原本應該監軍的中郎將們自統大軍, 這些中郎將許多蛻變成了一個個軍閥,肢解了大漢帝國。

三國時期中郎將本是中央特派員,為何都成了一個個手握重兵的將領


監軍中郎將是如何變成軍閥中郎將的,這要說到東漢州郡的兵制。

在西漢時期,州郡都是有自己兵力的,這就是“州郡領兵”。劉秀復漢後,削弱了地方的兵權,雖然郡兵沒有被完全罷除,但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被削弱了,如:

是歲,初罷郡國都尉官。《後漢書·光武帝紀》

中興建武六年,省諸郡都尉,並職太守,無都試之役。《續漢書志》

這些都是削弱地方軍權的措施。

為什麼要削弱地方軍權呢,大致有三個原因。

一是州郡兵在西漢末期表現出來的實力讓人擔憂,比如劉秀封神的昆陽一戰,王莽一方正是徵發的郡兵,人數佔絕對優勢卻不堪一擊。

二是經過長期戰爭,人口大減,需要恢復生產,裁撤的人口正好充實到地方從事生產,為國家恢復生機。

三是削弱地方實力。雖然東漢本身是以豪強立國,但劉秀本人更清楚豪族的危險性。東漢從始至終都在設法削弱地方豪強,從官員的任官迴避到軍隊的削弱州郡兵力,都是遏制豪門的手段。

三國時期中郎將本是中央特派員,為何都成了一個個手握重兵的將領


事物都有兩面性,州郡減兵,有其積極的意義,也有其消極的意義。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亂象叢生,王朝已經到了崩塌的邊緣。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黃巾軍起義,在黃巾起義爆發後,原來的東漢監軍制度就徹底崩潰了,主要原因也有三點。

一是黃巾起義爆發突然並且面廣量大,州郡來不及反應,中央更來不及反應,來不及第一時間派出中郎將到地方監軍。

黃巾起義的規模,在史料中的記載是:

二月,角等皆舉兵,往往屯聚數十百輩,大者萬餘人,小者六七千人。

由於沒有監軍,地方的反應是:

州郡倉卒失據,二千石長吏皆棄城遁走,京師振動。

雖然黃巾軍勢大,畢竟是農民軍而不是正規軍,戰鬥力有限,州郡雖然減兵,但也仍舊保有一定數量的郡兵,領兵的地方官員們棄城逃走,這正是沒有監軍所導致。

此後,黃巾軍主力被擊敗,但餘波未平。從中平二年(185年)到中平四年,黃巾軍餘部和各地的盜賊們蜂擁而起,起義遍地,各地自行鎮壓,朝廷無暇顧及,更派不出監軍。

這是其一。

朝廷派不出監軍還有第二個原因。黃巾軍起義後,由於州郡兵力不足,朝廷需要大量徵兵,這時候招募的兵力,以家兵為主。

所謂家兵,就是豪族們的私人武裝,在靈帝光和元年時就有記載,如名將朱儁就有家兵兩三千人:

《後漢書 ·朱儁傳》:“光和元年,即拜俊交趾刺史,令過本郡簡募家兵及所調,合五千人,分從兩道而入。”

司隸校尉袁紹斬殺宦官時,也是帶的家兵,“將家兵百餘人,抽戈承明”。

朝廷招募來征討黃巾的主力,正是豪強們率領的自己的家兵。比如曹操的大將臧霸:

黃巾起,霸從陶謙擊破之,拜騎尉。遂收兵于徐州,與孫觀、吳敦、尹禮等並聚眾,霸為帥,屯於開陽。太祖募索得霸,見而悅之,使霸招吳敦、尹禮 、孫觀、觀兄康等,皆詣太祖。

曹操招募臧霸時,直接收編了他的整個團隊。

還有于禁:

黃巾起,鮑信招合徒從 ,禁附從焉。及太祖領兗州,禁與其黨俱詣為都伯,屬將軍王朗。


除了曹操陣營,孫堅、劉備在起兵時候,也都有自己私人的部曲,關羽、張飛也就是劉備的家兵。

堅以郡司馬募召精勇,得千餘人,與州郡合討破之 。

俊表請堅為佐軍司馬,鄉里少年隨在下邳者皆願從 。堅又募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許人,與俊並 力奮擊,所向無前 。

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

家兵不同於中央的直屬軍隊,也不同於州郡的兵力,他們的本質上私人軍隊,趁黃巾之亂得以迅速發展,黃巾軍雖然被鎮壓,局勢並不穩定,這些軍隊也成為豪強們安身立命的本錢,“部曲從其主耳”,家兵聽從的是主人的命令,他們雖然名義上接受朝廷節制,但只有主將能指揮,即使有監軍也無法發揮作用,這時候朝廷的監軍制度已經名存實亡。

三國時期中郎將本是中央特派員,為何都成了一個個手握重兵的將領


使監軍制度從名義上的存在變成徹底崩潰的,是中郎將職權的變化。

在黃巾起義之前,監軍中郎將本身就已經出現了變化。

一是由原來主監將領變成主督州郡。二是監督範圍和監軍權力擴大,最多記錄達到了監督三個州。三是中郎將領兵權有超過監督權的勢頭,如皇甫規持節監關西兵,“親人菴廬,巡視將士”,這是將軍的職責 ,而後面更直接記載皇甫規“出身數年,持節為將 ”,這已經是相當於將軍了。

到了黃巾起義爆發後,中郎將們被派遣到四處,這時中郎將已經不再是傳統的監軍身份。

以右中郎將朱儁為例。他在鎮壓韓忠時,親自披甲上陣,率兵作戰,這是將領的職責。

賊復以韓忠為帥,眾號十萬,據宛拒(朱)俊。俊身 自披甲,將 精卒乘其東北,遂得入城。

皇甫嵩同樣如此,“既破黃巾,威震天下”。

平定黃巾後,朝廷對他們的軍功進行了肯定,並拜朱儁為右車騎將軍,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正式承認了他們的將軍身份。

到這裡,本來是監軍的中郎將們軍權實職化,成為了手握重兵的將軍。如果中郎將本身還忠於漢室,他們會交出軍權,回到中央任職,比如皇甫嵩。如果這些中郎將有異心,就將失去制約,比如曾被拜為中郎將的董卓。

中郎將們親自領兵作戰的原因,也是由於上面所說的兵源的變化。中郎將們,包括州郡一級的州牧、刺史、太守們在長期征戰中發展出了自己的軍事力量,對朝廷陽奉陰違,成為了事實上的軍閥。

所以,在平定黃巾之亂中,功勳卓著的漢末三傑盧植、皇甫嵩、朱儁,選擇回京交出兵權,有野心的董卓卻失去制約,最終為害,這也是監軍制度缺失所導致。

三國時期中郎將本是中央特派員,為何都成了一個個手握重兵的將領

由此可見,到了漢末,朝廷派出的監軍本來就已難以發揮作用,隨著黃巾之亂帶來的局勢動盪,原本名存實亡的監軍制度就徹底崩潰了。

東漢監軍制度的失敗,源於制度的漏洞、朝廷控制力的下降和帝國實力的削弱,這些都是新興勢力所需要注意的問題所在。

所以在其後的三國時期,魏蜀吳軍中都有監軍制度,裡面要屬魏國的最為完備,為曹魏的軍事力量監管做出了重要貢獻,比如鍾會叛亂時,就是靠的監軍衛瓘迅速平定。

關於曹魏監軍的具體內容,可以參考我另外一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