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最賺錢的60個商業模式


全球化1.0時代的動力是國家,出現了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德國、美國等“大國崛起”的世界霸主;全球化2.0時代的動力是公司,誕生了很多富可敵國的跨國公司,從全球資源搜尋、到全球人才獲取;全球化3.0時代的動力是個人,未來是個人主義的時代!

一切商業的研究重點必須從國家與企業、企業與政府的關係,轉移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經典理論正在失效,社會的經濟規律、法律制度、價值觀和行為也正在改寫......

個人篇

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傳統奮鬥的五大關鍵詞:背景、學歷、資源、人脈、資歷;今後奮鬥的五大關鍵詞:知識、創新、獨立、個性、理想。以前是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現在有個好爸爸,不如自己有文化,中國的“新知識分子”將重登歷史舞臺。

中國一大批有“匠心”的人的社會地位將獲得提升,那些腳踏實地的人比如工匠、程序員、設計師、編劇、作家、藝術家等等,因為互聯網已經把社會的框架搭建完成,剩下的就是靈魂填充!所以即便是普通的工作崗位,他們的社會地位也將獲得提升,將獲得尊重。

以前,資源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未來,信用才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決定著一個社會的運轉效率。大數據得推動之下,未來規範人們行為的不再是法律,而是信用。水往低處流,財往高處走。信用值越高的地方越容易聚財,失信者將寸步難行。同時,懂得自律的人最先得到自由。

以前我們做選擇的時候選項都很少,未來無論我們做什麼,選項都會越來越多,甚至眼花繚亂。這是一個機會和選擇都看起來更多的時代,於是比善於選擇更重要的是善於捨棄,真正的高手都具備一種深思熟慮後做選擇的戰略能力——做哪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以前,我們的對手總是在身邊或同行裡冒出來,未來是跨界打劫、迅速迭代的時代,競爭變成了社會化的大競爭,你永遠不知道你的敵人在什麼時刻、從什麼方向冒出來。生活簡直就是十面埋伏,我們如履薄冰。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居安思危、時刻準備著。

以前,社會上的大部分人都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未來社會上的項目越來越短平快、支付報酬越來越跟結果掛鉤,所以獨立的人會越來越多,他們善於迎接各種變動和挑戰,無論到哪都能很快找到自己位置,和大家協作共事,當然也能獨當一面,這就是一個人的兼容性,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真正的能力是你到哪裡都有飯吃。

未來社會,男人和女人的分工會越來越模糊,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差異也越來越小,很多女人可以獨當一面,很多男人也可以做細膩的工作。優秀的個體,則會同時兼具男性的果敢和女性的縝密,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這其實意味著個體的獨立性和完整性越來越強,未來的人也會越來越自戀。

未來平臺最大的價值空間在哪裡?是能給大家賦能:如果他有一個屋頂,可以讓他做太陽能的生意;如果他有一部車,可以讓他做司機;如果他有一塊地,可幫他種植出更有價值的東西。

中國正在興起大量自由職業者,社會的基本結構從公司+員工,變成了平臺+個人。每個人都將衝破傳統枷鎖的束縛,獲得重生的機會,關鍵就看你是否激發了自身潛在的能量。這才是一場真正的解放運動!

未來的社會,分工越來越完善,細分領域越來越多,縱向發展是人發揮價值的一大趨勢,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領域專注而努力,人會越來越孤獨,每個人創造的價值也都能被精準核算,人與人互相干涉的情況會越來越少,大家不必惡語相向,做好自己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負責。

未來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會有一定的界限感,最好的關係是欣賞彼此的長處,懂的對方的不容易,就這麼互相欣賞和關注著,不用插手別人的生活,也不要讓自己城門大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大家互相獨立起來。即便是雞犬之聲相聞,也可以老死不相往來。

未來不會再有“貧困人口”,但會產生大量的“無用人口”。因為在人工智能時代,只啟動哪怕20%的人,社會就可以良好運轉。而那些沒文化、沒思想、懶惰、不學習、不主動的人將被摺疊起來,雖然社會財富足以供養他們吃喝,但他們沒有價值,沒有信用、不能借債、不能納稅,只能沉迷在遊戲和各種娛樂八卦裡,過著一種糜爛頹廢的生活,如同一具具行屍走肉。

未來,比會賺錢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值錢。人人都在賺錢,但不是人人都值錢。賺錢是外在的短期行為,值錢卻是內在的長期結果。值錢之前,是你求別人;值錢之後,是別人求你。學會“賺錢”只是第一步,讓自己“值錢”才是一個人真正的價值體現。在個體崛起的時代,一定要注意積累自己的個人品牌、信用、以及影響力。未來最好的投資是自我投資。

未來,熱愛才是第一生產力。你的熱愛和興趣,決定你所處的社會位置,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愛好”會變的實用,越來越多的興趣會變的值錢。過去受限於市場規模不能成立的特色小生意,現在可以利用互聯網找到精準客戶;過去受限於信息障礙不能滿足的個性化需求,也能利用互聯網找到生產個體。

傳統社會最敬重有兩樣東西,一個叫經驗,一個叫權威。而在未來的流動社會里,這兩樣東西最容易成為成功的阻礙。輕裝上陣、一無所有反而更容易成功,所有的優勢隨時都會轉化成劣勢,所有的劣勢也很容易成為優勢,所以我們必須時刻都有一種歸零的心態。

勞動力階層面臨一場空前的危機,工廠裡的藍領正在被機器人取代,寫字樓裡的白領,正在被人工智能取代。未來只有一種人能生存,那就是價值創造者。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重複勞動者,也不要只做一個技能掌握者,要讓價值在自己身上放大,要敢創新,能創造,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未來的人可以分為三種格局:做事——做勢——做局。初級格局是做事,靠人和工具;中級格局是做勢,靠管理和規則;高級格局是做局,靠系統和制度。

從現在開始,你要立刻認清自己所處的人類歷程的位置、經濟週期的節點、行業變化趨勢,在這個基礎上,再考慮自己的能力、努力和天分、機遇等因素。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條件,天時最重要。

企業篇

中國產業的結構:一維的傳統產業——二維的互聯網產業——三維的智能科技產業。一維世界正在推倒重建(實體經濟的重組),二維世界被劃分完畢(BAT掌控),三維世界正在形成,高維挑戰低維總有優勢,降維打擊幾乎是必勝的!所以網店可以衝散實體店,而微信的對手一定在智能領域誕生。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頭!

以前是“佔有大於一切”,未來是“鏈接大於擁有”,最重要的不是你霸佔了多少有形資源,而是你能配置和影響多少資源。衡量一個人的能量,就看他可以隨時和多少人建立鏈接,萬物皆不為我所有,但萬物皆為我所用。

傳統社會的核心財富是產品,未來社會的核心是數據。誰連接了消費者的需求、誰掌握了消費數據、誰就在制定新規則。

傳統社會注重的是生產效率,關注的是對有形空間的佔有和使用效率,未來社會注重的分配效率,關注的是價值節點的分佈與鏈接。我們已經生產出來太多物質,乃至進入了產能過剩時代,未來最重要的不是你能生產什麼,而是你能不能把最合適的東西送到最合適的人手裡,使社會資源精準匹配,各歸其位。這也是未來創業應該遵循的基本邏輯。

傳統的發展路徑,是關注人們征服自然的進度和力度,追求得是人類單方面的物質增長,未來的社會發展思路是讓人類和自然、乃至和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等協作發展,我們在構建一個命運共同體,這才是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以前,現金流不如利潤率重要。未來,現金流遠比利潤率重要!因為傳統商業是賺差價的邏輯:產品經過各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會加價然後再出貨,所以現金流是層層加價的。這是一種侵吞關係,你的上下游環節究竟賺了多少錢你都是不知道。而未來,由於互聯網的公共性和鏈接性,消費者有機會直接跟各種品牌方接觸,於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能夠直接付錢給品牌方(生產方),這就導致現金只是從各種渠道方和服務方經過了一下而已。

中國當下的企業分為三個等級:三等企業做服務——二等企業做產品——一等企業做平臺。企業的出路唯有升級成平臺化,平臺化的本質就是給創造者提供創造價值的機會,把自己變成一個價值創造的平臺,未來所有的公司、企業、組織都將平臺化。

原來的企業是橫向發展:越做越大、涉及面越來越寬。因此企業越做越容易展開“同質化競爭”,今後的企業是縱向發展:越做越精,挖掘度越來越深。這種變化使行業將越來越垂直、協作越來越完善。於是中國越來越細分,結構越來越周密,企業與企業之間、行業與行業之間的獨立性越來越強,“差異化共存”成為商業主流。

所謂:一流的企業做“標準”,這句話已經不再成立。這是大工業時代的邏輯,所有產品都是被整齊劃一的,標準的制定者可以坐享其成。未來所有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你能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消費者的需求一定是個性化、多元化的,它對企業的兩方面要求比較高:第一就是提供定製化的能力(科技),第二就是對接消費者的能力(互聯網)

“僱傭”時代已經過去了,“合夥”的時代已徹底到來!無論你願意出多少錢,你都很難僱傭到一個優秀的人才,除非你跟他合夥。大膽、大度的把股份轉讓出去吧,海乃百川,有容乃大。未來一個優秀的合夥人,比你老婆還懂你!

中國電子商務進化論:B2B——B2C——C2C——C2B——C2F,從商家對商家、到商家對個人、個人對個人,個人對商家、最終是個人對工廠。未來每一件產品,在生產之前就知道它的顧客是誰,個性化時代到來,乃至跨國生產和定製,這將徹底打破美國主動的全球產業鏈和貿易結構。

中國互聯網的進化論:傳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萬物互聯,傳統互聯網就是PC互聯網,它解決了信息對稱;移動互聯網解決了效率對接;未來的物聯網需要解決萬物互聯:數據自由共享、價值按需分配。各盡其才、各取所需,讓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與之相匹配的人,然後發生各種關係。

互聯網改變世界的方式,正在從“信息”革命升級到“效率”革命。上一個30年,世界誕生的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是以“信息分享”為價值,比如Facebook、谷歌、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等;但是眼下我們更需要真正解決世界物質的分配問題,要把物品擺在最需要它的位置,或者分配給最需要它的人。因此未來的30年,將誕生一大批垂直的應用型軟件或平臺,能夠更好的分配世界的物質資源,解決產能過剩,創造更加普世的價值。

中國媒體的進化論: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信息流。媒體正在由集中走向發散,由統一走向制衡。自媒體的興起將和傳統媒體形成有益的補充,它使中國的話語權開始裂變,而未來人人都是一個自媒體,信息流的產生讓媒體消亡。

中國營銷業態的進化論:媒介為王——技術為王——內容為王——產品為王。傳統廣告總是依靠媒介的力量去影響人,比如央視的招投標。後來的互聯網廣告開始依靠技術實現精準投放,比如按區域、按收入、按時段投放。再後來社交媒體的崛起使好的廣告能自發傳播,而未來最好的廣告一定產品本身,最好的產品也一定具備廣告效應。

中國商業的利潤先後經歷了:暴利時代——薄利時代——厚利時代三個階段,所謂暴利時代存在於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產品緊缺、需求被忽然打開,而且信息不對稱;後來電子商務興起、產能過剩,導致商家惡性競爭,開始打價格戰、促銷,於是進入到了薄利階段;而今後的產品開始走個性化、定製化和個體化路線,產品的增值空間被打開,從而步入到厚利階段。

未來一切內容都將開放化,版權效益將進入增值模式,而不是出售模式。所謂的內容為王,其實就是一切中介、渠道都會被邊緣化。平臺是基礎設施,但也可以被取代,只有價值創造者永恆。

生意二字,以前的本質是“買賣”,未來的本質是“生活的意義”,未來不再有消費者,我們都是生活者。而未來商業的本質,如果用三個字概括,那就是:被需要。如果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奉獻。如果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愛!

國家篇

傳統的金融,以銀行的抵押模式為主,服務的是大中型企業,用窮人的錢補貼富人,未來的金融是建立在大數據和信用上的普惠支持,服務的大量有價值的小微企業或個體。這就更好的順應了個體崛起的大勢所趨。

以前的城市格局是“物以類聚”,同一種物品會放在一起,比如這裡是小商品批發市場,那裡是美食街,再那邊就是服裝一條街,還有汽車城、電玩城等等,人的行為也會圍繞這個佈局展開。未來的城市是“人以群分”,相同興趣和志向的人總是輕而易舉的聚到一起,什麼地點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裡此刻聚著一群什麼樣的人。

原來中國的基本細胞是“企業”。社會上的每一個“需求”和“供給”往往都是由企業對企業所完成,而今後中國的基本細胞是“個人”。供需雙方很多都在個人化,中國的社會結構將越來越精密細緻。可以做一個這樣的比喻:如果中國經濟是一場血液循環,那麼今後它的毛細血管會更加豐富,輸送和供氧能量會更加強大。

傳統的教育,是一刀切、標準化、單向填鴨式的學校教育,這消磨了很多學生的天賦,隨著人的覺醒,未來的教育是因材施教、雙向互動化的網絡化教育,老師和家長都的角色由主導變成了陪讀;未來你大腦能容納多少知識要點真的不再重要了。因為人工機器、電腦的的知識能讓你隨時取用,最重要的是你的融會貫通能力,要有由一滴水看見大海,一粒沙而感知世界,讓學生從認知走向自信。

中國的一線或新一線城市,正在分層:老城區、新城區、城鄉結合區。老城區居民主要是本地土著,正在逐漸衰老;新城區居民是城市新貴,是新興力量的代表者;城鄉結合區則以外來務工人員為主。與此同時,城市的富人區、租賃區也將越來越明朗。

城市的“單中心”化正在被“多中心”取代,以前一個城市的人都覺得逛街就要去XX路,所以那裡寸土寸金,未來城市將出現多個區域的中心,多箇中心交相輝映才是最好的發展勢態,這也勢必將改變傳統的房價格局。

中國城市格局正在改寫。“北上廣深”正在變成“北上深杭”。傳統貿易的衰落將廣州拉下馬,跨境電商的興起將杭州扶上位,未來中國的城市格局應該是“北京的權力調控+上海的金融運作+深圳的智能科技+杭州的電子商務”。

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先後是“權力驅動”——“市場驅動”——“需求驅動”。最開始的改革開放是政府引導,所以權力發揮作用很重要,後來逐漸切換成了市場主導,但是導致無序化競爭,出現了產能過剩。今後一切生產都是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出發點,以創造價值為目標。

中國經濟模式的進化論: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共享經濟——共產經濟。在“計劃經濟”階段,中國實行“按計劃生產、按計劃消費”,後來開始“市場經濟”,中國開始“按市場生產,按利潤分配”,今後我們一切都是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出發點,開始遵守“按消費生產,按價值分配”,未來中國一定會“按需求生產,按需求分配”,創造無限接近需求。

中國商業本質正從“物以類聚”切換到“人以群分”。原來社會結構按“物品”歸類,未來社會按“人群”歸類。相同愛好、志向的人很容易匯聚到一起。未來的社會將很有意思,一部分人將完全搞不懂另外一群人;

中國商家和消費的關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買賣關係——服務關係——共生關係。以前買和賣是商業的基本邏輯,核心是“產品”,才有了差價和利潤;後來以滿足消費者一切需求為基本邏輯,核心是“服務”,產品要虛擬化、增值化;未來商家和消費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每個消費者都將成為一名生產者,價值共享。

中國互聯網衍生出了三大新興的經濟形式:個體經濟——共享經濟——零工經濟。“個體經濟”是自由職業者大量興起,它象徵著自由;“共享經濟”是人們開始分享自己的資源,它象徵著分享;“零工經濟”是人們主動上門為別人服務,它象徵著奉獻;這三大新模式不斷蠶食主流的商業模式,正在誕生新的商業文明。

中國經濟正在先裂變後聚變。裂變指的是企業和組織大量斷裂,很多自由職業者被釋放,而同時這些自由個體又在不斷的發生重組,為了共同完成一件大任務,他們揮之則來、來則能戰,靈活、獨立、又可高度協作。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裂變還是聚變,都可以釋放很大的能量,這就是原子彈和氫彈的基本原理。

中國經濟重心正在南移。隨著中國重要的港口、鋼鐵、航運等巨頭公司被南方兼併。南方將以工商業為主,北方將以勞動力和資源輸出為主。這有利於中國產業結構的分層,進入區域協同發展階段。

中國今後將無生意可做。傳統社會的信息往往是不對稱的,這就造成“供給”和“需求”始終是錯位的,因此出現了一批商人去對接他們,並從中謀利。而互聯網搭建起的商業基礎會越來越完善,今後兩者可以隨時精準連接。所有的中間環節都沒有了,賺差價的邏輯也就不存在了。“經商”一詞需要再定義,傳統思維徹底落伍了。

中國商業角逐的核心先後經歷了:地段——流量——粉絲三個階段,房地產經營的就是地段,傳統互聯網經營的就是流量,自媒體經營的是粉絲。以前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今後是沒有粉絲就沒有發言權。未來就是“影響力”和“號召力”之爭,“核心粉絲”的瞬間聯動是未來商業的“引力波”。

中國的互聯網平臺正由“跨界互聯”邁向“兼併壟斷”。平臺一旦壟斷市場,就自己制定這個行業的規則,這將書寫新的秩序格局。雖然創新的機會越來越少,但合作過程中產生聚變效應,將使一大部分受益;

中國精神文明的紅利期正在到來。傳統的物質文明進展步伐已經開始放慢,因為工業化已經將社會各項硬性設施佈局完善,物質的野蠻增長期已經過去,而互聯網又已經把所有的鏈接搭建完畢,柔性內容開始兇猛增長,新文化行業是一個增長點。

法治的最高境界是德治,德治的最高境界是無治。什麼才是無治?即依靠利益關聯進行互相制衡,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與外界有無數個連接點,依靠這些連接點,每個人的處境都將直接綁定自己的行為,貪婪、懶惰、無知作為人性的負面,都將被自然剋制。

中國今後的私有財產會更加神聖。每個人的行為都會圍繞利益展開,而且目標簡單而明確,財富分配不再需要依靠政府主導,而是一種公平、公開的價值回饋。匯聚大家之私,即成社會之公,此乃民富國強。

中國人的財富形式先後經歷了:糧票(花錢的權力)——存款(現金數字)——房產(固定資產)——估值(虛擬財富)四個階段,未來的財富形式一定是估值或市值,趨於虛擬和抽象,只是一個數字。即:你擁有多少財富,並不代表你就可以隨便花這些錢,而是代表你有支配這些錢的權力,財富多少意味著調動資源的大小。究其本質,是整個社會越來越共享化、公開化、公共化。

現代經濟制度正在走向末路,世界各地將發生更多國家倒閉、領導人下臺、企業消失等等黑天鵝事件,這恰恰是中國最好的機會,未來最有力量的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只要將文化中的戒、忍、謙、和等要素髮揮出來,就把世界經濟帶入可持續循環發展狀態。

中國未來將建立一個偉大的“超級互聯網公司”,將BAT收入囊中,通過高效協作和行業細分,來優化配置社會的各種資源,包括各種大大小小的、邊邊角角的零部件,不浪費一個螺絲、不放棄一個靈魂,將整個社會帶入價值創造和吸收的大循環。這家超級公司的股東是人民,CEO是政府,員工是公務員。

國家與國家的競爭,先後經歷了:資源競爭——制度競爭——文化競爭三個階段;一個國家的財富最開始靠自然環境,比如中國自古水土豐饒,才誕生了文明古國,四大文明古國都是誕生在資源富饒地方;後來開始依靠制度,比如西方率先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然後誕生了現代社會制度和體系,併發生了工業革命;未來靠什麼?靠文明!一個國家的文化最終決定了這個國家能走多遠、飛多高!

世界篇

原來我們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今後我們只相信自己的內心。常言道,眼見為實。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就不再那麼固執了,比如量子力學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讓我們不再輕信眼見見到的:VR可以讓你置身於任何一個世界裡,AR可以把任何事物帶到你面前。於是眼見再也不為實,今後我們可能只相信自己的內心,只要心一觸念,一切都到了。那麼一切心外之物,皆為虛妄。

原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交換”,奴隸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奴役”,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剝削”,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僱傭”,未來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協作”,這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路徑,也是文明進步的階梯,一個環節都不能缺失。

世界的本質無非就是一個大循環,它包含四股流體:線上的貨幣流、信息流;線下的產品流、人群流。首先,我們要學會看大勢,每一股流體的方向和趨勢要看透。然後,最重要的是踩準節點,每一股流體都有N個節點,這就好像人體有奇經八脈、有關鍵穴位是一樣的,商業的本質無非就是給世界把把脈點點穴。

世界經濟的發展永遠都是兩股勢力的交融:金融和實體、線上和線下。兩股勢力一邊交合一邊延展,類似於DNA狀螺旋式延展,你上我下,或者我下你上;當下就是實體正在上位的時刻。虛擬在上面發揮那麼久了,輪到實體上位了,大家需要互換體味才能保持激情。所以現在的線上產業(電子商務、互聯網)等等,都跑到了線下(實體店、商場)去搶佔地盤,“互聯網+”變成了“+互聯網”。所謂的新金融、新零售、新制造無非就是這個意思。

未來線上的一切都是免費的,包括:文章、書籍、視頻、電影、音樂等等,所有的創造者都會無私的分享自己作品;所有的生產者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產品;未來線下的一切都是收費的,影院、餐廳、演唱會、見面會等等。究其本質,線上資源在公開化、共享化,而線下的場景和體驗才是消費的重點;

人類的核心正在從“以物為本”過渡到“以人為本”。原來社會的中心是“物”(產品、商品),是人隨物動;未來社會的中心是“人”。是物隨人動。以前所有的人都要圍繞著產品去轉,才有了廣交會、義烏小商品市場等等這樣的集會,四面八方的人都要湧來去找產品;今後人只要坐在家裡等著,產品則必須主動去找到對於的消費者,產品要會說話(營銷)、要長腿(物流快遞)。以前是人找產品,未來是產品找人,人和產品的位置開始互換。

人類社會的發展路徑:部落社會——村落社會——家族社會——家庭社會——個體社會。世界正變的越來越細緻、周密。以前各種關係是面對面發生的,後來發展成了線對線,未來的世界,由各種出“觸點”(個體)構成的。個體崛起也就意味著各種“組織”的“下沉”,一切組織都必須下沉,把舞臺留給“個人”。

總之,以上這些變化都在朝一個方向努力,那就是各盡其才、各取所需、和而不同、方為大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