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計新解---聲東擊西



老計新解---聲東擊西

【原文】敵志亂萃,不虞,坤上兌下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譯文】敵方指揮不當,軍如無頭蒼蠅,亂撞亂碰,就不能判明和應付突發事變,這是敵方首領喪失分析判斷能力的徵兆。要利用敵方失去控制力的大好時機將其消滅。

【典故出處】從聲東擊西的計文來看,“敵志亂萃是”借自萃卦初六爻小象辭;“不虞”是截取萃卦象辭;“坤上兌下之象”是指澤地萃的卦象。初爻動,變為澤雷隨卦。象曰:“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其意為:“水聚集於地上為澤,為聚集之兆,君子當修兵器,以備不測”。象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其意為“行動錯亂又隨便與人相聚集,說明頭腦不清,意志不定。”可以看出聲東擊西之計是以《易.萃卦》為推演之本,這是因為該卦是以“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為中心,這是不變的內容,聲東擊西的重點,是使對方剛柔不能相應相比,使之走向衰敗,這是取勝之道。


老計新解---聲東擊西

“聲東擊西”之計是一種製造假象佯動誘敵的戰法,它通過佯攻,偽裝進攻的方向,造成敵人的錯覺,吸引並分散敵人兵力,以便在真正的進攻方向上,出奇制勝。

敵人在自我亂戰之時,必然會出現意料不到的空隙,就像處於高山地面的沼澤,潰決之勢已成,利用他們混亂無主這一點戰勝它。

運用“聲東擊西”這一計謀,必須觀察敵人是否混亂無主,才可以決定使用。敵人混亂無主時,運用這一計謀就會獲勝;敵人鎮定有備時,運用這一計謀將是自取失敗。這是一條非常冒險的計策。

“聲東擊西”中“聲擊”的東/西,並不侷限於兩個方向,或者兩個目的,而常常是指假裝進攻的一個方面與實際進攻的一個方面,“聲東擊西”的關鍵在“聲東”是否成功,“聲東”的成功是指我方採取機動靈活的方式,巧妙地製造假象,促使對方指揮錯亂,在敵軍混亂中我方順利的實現目的。“擊西”的西就是目的。沒有“聲東”的煙霧,“擊西”難以得逞,因為敵方發現受騙後,會重新部署兵力,更增加了我軍進攻的難度,所以,“聲東擊西”使用時,一定要機密,使敵方絕不知情。


老計新解---聲東擊西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華中敵佔區大部相繼被收復。但國民黨集團妄圖搶佔勝利果實,勾結誘使盤踞在江蘇高郵一帶日偽軍拒絕向新四軍投降。12月19日至26日,我華中野戰軍集中15個團兵力,向駐高郵日偽軍發起全面進攻,利用“聲東擊西”的戰法一舉拔除殘存日偽據點,殲滅日軍1100餘人、偽軍5000餘人,創造我軍一次戰役殲滅日軍人數最多的紀錄, 被史學界稱為抗日戰爭最後一役。

老計新解---聲東擊西

1939年10月高郵淪陷後,日偽軍部署重兵,歷年加修工事。高郵城頭碉堡林立,城外工事密佈,護城河環繞四周,形成嚴密外圍防線,城內則利用廟宇、公園、工廠構成防禦據點。粟裕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作戰部署,將作戰分兩個階段實施。

老計新解---聲東擊西

第一階段,以第7縱隊和蘇中軍區部隊從南面攻打邵伯及揚泰線上日偽據點,控制國民黨軍北援通道運河大堤,並以第8縱隊肅清高郵外圍。第二階段,以第8縱隊從北面向高郵發動總攻,全殲守敵,以第7縱隊及蘇中軍區部隊堅決阻援,並相機殲滅揚泰線增援國民黨軍。

老計新解---聲東擊西

戰鬥打響後,粟裕率精幹人員到一線指揮作戰,第7縱隊採取“圍三闕一”戰法,從北、東、西3面發起猛攻,網開南面一角,誘使日偽軍突圍,伺機聚而殲之。攻打高郵時,粟裕指揮部隊聲東擊西、避實擊虛,通過佯攻營造聲勢,避開敵防禦工事和火力配置的重點,同時靈活運用交通壕、低胸牆工事作戰,集中火炮和機槍火力對敵實施火力壓制,並特別囑咐部隊:“力爭偷襲,準備強攻。偷襲不成,立即強攻,以收神效。”當時雨夜漆黑,粟裕命令部隊突然發起猛攻,打得敵人措手不及,經一番激戰終於突破日偽防線,順利攻破高郵城。

老計新解---聲東擊西

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前輩巧妙的運用了很多的計策,不斷地使敵人走向了滅亡,最終換來了新中國的成立。

請關注以下二維碼更多精彩與您分享:

老計新解---聲東擊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