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覺得現在拍的有些電視劇特別浮誇,沒有之前經典,這是為什麼?

崽崽的生活


確實,現在的電視劇雖然說服道化比以前的好了很多,特效也真實了很多,但是卻很少有精品,更加沒有那種可以讓人翻來覆去看很多遍的經典之作。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就是劇情胡編亂造,嚴重脫離生活,臺詞東拼西湊,內容拖拉嚴重注水,美劇抄完抄日劇,要麼就是不停的翻拍以前的經典,光是金庸的武俠劇都不知道翻拍了多少個版本了,但是無一例外全部撲的無聲無息!

其次是演員的鍋,以前演戲的是演員,現在演戲的是明星,是愛豆,科班出身比不上偶像愛豆,實力派比不上流量派。不會演戲沒關係,哭不出來咱有眼藥水,背不了臺詞直接說一二三四,天氣太冷或者太熱,拍攝環境差不想去怎麼辦,完全OK,大把的文替武替手替背替的,再不濟還可以摳圖嘛,總之這些都不是事兒,觀眾花那麼多錢就是來看臉的嘛!演技是什麼呀?高冷不就是面無表情?生氣不就是大吼大叫?激動不就是語無倫次?小學生都知道呀,詮釋的很到位嘛!

再次是三觀,現在很多電視劇三觀真的一言難盡,也不知道是為了迎合觀眾的惡趣味還是什麼,都這個年代還有《娘道》這樣的電視劇,而且還在北京電視臺播放的,這個劇裡面的一句臺詞至今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我這條賤命算什麼,我一定要為繼宗生下兒子!總之看了這個電視劇三觀都會稀碎!

還有現在的職場劇,不管是醫生還是律師還是其它職業,基本都是披著職場外衣談戀愛的言情劇,什麼霸道總裁,傻白甜,三角戀,婚外情,亂七八糟,跟行業毫無關係,職場劇拍成了瑪麗蘇,不看也罷!


rongyan2018


這個就跟吃東西一樣,總覺得以前的味道要好一點。電視劇也同樣如此!

以前的資源相對匱乏!可娛樂的東西也很少,小編小時候就玩彈珠、躲貓貓、跳繩之類。然後大一點就是下河摸魚抓蝦,到處找鳥窩了(鳥是國家保護動物,抓鳥是非法的)。那時候的電視機都好少,小編家都沒彩色電視,所以天天跑別人家看,快點飯點爺爺奶奶就在村裡大喊回家吃飯。那時候不是電視劇了,小編連廣告都記得。到現在都有幾個沒忘!想什麼好迪真好,大傢伙才是真的好,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就收腦白金……

以前看的電視劇以港臺劇居多,那時候的香港號稱東方好萊塢!港片港劇在整個東南亞都是很有市場的。港劇的演員是拿固定工資,競爭壓力很大。沒有好的作品是很難出頭的。很多巨星是從跑龍套開始的,而不是一來就是男主角!像周星馳、劉德華、成龍、梁朝偉……

現在娛樂的東西太多了!電視劇只是其中的一種,喜歡旅遊的到處旅遊,逛遍全世界!釣魚的能釣一整天……網絡方面遊戲、小說、刷頭條、刷抖音等等,還有看劇看的太少了,好的電視劇太多了,你如果只盯著一部分看的話,那肯定是沒多少好看的!現在是網絡全球化,可以多看看國外的電視劇。小編是看《越獄》入美劇坑的,這個很經典!

電視劇的節奏不像電影那麼快,像《絕命毒師》節奏就很慢,不耐住性子真看不下去!很多經典的電視劇剛開始的節奏是很慢的,你心急的話就看不下去。因此錯過了很多好的電視劇!


叫我小馬哥


大家好,我是中級混子,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以下以前拍電視劇和現在拍電視劇有哪些區別?

接下來我將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拍攝硬件設備的差距

我們都知道,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現在不論大劇組還是小劇組,都配備了非常專業的設備,甚至我們一些自媒體用戶,都擁有非常精良的設備。這一點和以前是相差甚遠。

另外,影視製作的後期技術,也是日新月異,現在是部影視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特效運用,甚至會濫用特效。

而以前,沒有精良的設備,也沒有高超的特效技術,拍攝一部電視劇大部分精力是用在拍攝的過程,而後期佔用的相對較少。拍攝的時候出錯了,後期彌補的難度相當之大。後期主要工作還是剪輯和配音。

二、演員之間的差距

我們總是稱一些老演員為“老戲骨”,這是對老一輩演技精湛的演員的尊稱。而如今年輕演員,無論演技再好,也沒有這樣的稱號。現在的演員也許過於浮躁,他們可能在演戲同時,還會有各種商業工作、應酬,還有綜藝活動。以前的演員能夠沉下心來專心於表演,因為沒有那麼多的瑣事,他們的工作就是演戲。

我們不能說時代不同了,年輕演員隨時代發展,老演員在以前是“老戲骨”,在現在自然是“老戲骨”。

以前的演員叫演員,現在的演員叫偶像,這中間的差別,想必大家都清楚。這也是網絡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經濟條件的差距

上世紀的電視劇都很經典,比如《西遊記》、《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天龍八部》等等等等。這些電視劇都是經典之作,在如今也是。以前的經濟條件相比現在差的多了,一個劇組可能會把大部分的經濟投入到拍攝電視劇本身,而不會投入到演員的片酬上。

現如今的流量明星高價片酬已經是眾所周知,對此廣電還發出了“限薪令”。在沒有金錢誘惑下,希望可以讓演員專於演技,能拍出優秀的作品。

四、拍攝一部電視劇的初衷

以前很多導演拍攝電視劇是為了記錄經典,重現經典,四大名著由小說拍攝成電視,這是經典的昇華。現如今拍攝電視劇的初衷太複雜,可能是為了捧紅一個新人,可能是為了圈錢,所以現在的商業片太多,。在這個以票房為標準的時代,沒有人再去為經典付出,為藝術獻身了。

所以我們會感覺現在的電視劇、電影都太過於浮誇、膚淺,因為這正是迎合大眾的審美之處。

綜上所述,我覺得現在的電視劇確實過於浮誇,沒有老一代電視劇沉穩。另外,影視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我們每一位普通的觀眾,只有我們的品味提升,才能促進影視質量的提高!

謝謝大家,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中級混子


這個問題作為我們大眾很多人都意識到了,整體的國產電視劇演技浮誇,劇情狗血沒有邏輯性,脫離現實,各種神劇層出不窮,越來越刷新觀眾的認知底線,即使偶爾有幾部製作精良的電視劇讓人眼前一亮,也是曇花一現,原因出在哪裡呢?

首先是現在的受眾觀眾,主要是年輕人,影視市場現在為了迎合年輕人,要符合年輕人的口味,你會發現市場上滿是都市言情劇,校園偶像劇,玄幻劇,抗日爽劇之流的。看一兩集就能大致猜到劇情的發展,邏輯完全不通,各種神奇的巧合,強加劇情強組cp,劇情越擴越大雞頭鼠尾,強行看完不知所以。

其次影視公司的劇本粗製濫造,編劇江郎才盡,沒有好的劇本就好比建築沒有基礎,崩塌的特別快,比如《古劍奇譚》火了,各個影視公司為了趕這個熱潮,趕緊各種玄幻小說IP影視化,倉促之下編寫劇本,根本就沒有細細打磨,你拍《誅仙》,我拍《鬥破蒼穹》,他拍《大主宰》,這樣的風氣比比皆是。跟拍劇情改編風馬牛不相及,傷了大批粉絲的心,拍一部撲街一部,影視公司卻賺的盆滿缽滿,不能說不是一種悲哀。

最後呢還是利益的問題,一切向錢看,劇本好了開機拍,找什麼樣的演員呢?抱歉不用找演員,請流量小鮮肉,只要人氣高流量高話題足,管你形象氣質符不符合,有沒有演技,只要往那一站,就會有大批觀眾買單,美其名曰我們看的不是劇情看的是人,盛世美顏懂不懂?一些演技精湛人氣不高的演員甚至到了無戲可拍的境地,也是一種悲哀。《父母愛情》這麼好的一部年代劇,殺青兩年竟然賣不出去,原因竟是沒有大牌明星不敢,說實話播出以後真的打臉。



酒醉微甜


因為是經典,所以都是時間沉澱而來!許多好的影視作品,首先在選擇原創劇本上就要費心,找到好的原著,再進行認真編劇!導演和製片以及演員參演,無數人共同參與奉獻才能演繹出一篇好劇!

拿我最愛的《琅琊榜》和新追的《陳情令》與《慶餘年》來說明吧!這三部劇以已知爆料的情況瞭解到他們從選材選原創開始到改編到招聘演員到最後上映時間耗費都很長,其用心用工用時都不是垃圾劇可比的。

三部劇在最初都是選擇了有名氣有原生態一眾書粉的ip網文,而且都改編得相當成功。我認為改編成功的都是因為支持和尊重了原創,而不是像許多失敗作品那樣怎麼看都像是編劇借原著這母雞來下自己的蛋,首先就招罵。這第一步其實最關鍵,沒有好的劇本,很難成為為經典。

再說演員吧,我覺得三劇很會選角,選對了角色,是一個演員成功,一部劇成功的第二步。

無論是老戲骨,明星,還是新秀,群眾演員一時群星燦爛,讓每個觀眾如醉如痴!由此可見演員的重要性!我覺得最讓人垢罵的多數在這,指責

浮誇的也大多在這!我個人認為選哪個演真不是演員的錯,錯在選擇的人!

無論是亂編劇,亂用演員,其實都是資本的一方在選擇,資本財富擁有者,才有導演藝人劇本的支配選擇權,為了短期利潤,無法沉澱少了許多智慧積累,經典自然難出,而浮誇四起不絕!


花落深秋霜露濃


一、“關係戶亂入”

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現在的電視劇無論演員是否適合劇中人物形象,都被拉來演。因此很多帶資進組的小明星,削尖腦袋往裡鑽。其中大部分人既沒有觀眾緣,又缺乏表演功底!

二、投資雖大,錢卻沒有花在製作上

一部劇拍個五六十集。據說拍得越長,賺得越多。投資上億,明星拿走七八成。還有新聞說,劇組連請個打光師都不捨得花錢,直接請個農民工打光。

三、搶進度,“摳圖”表演

為了明星效應,劇組將大部分的錢都付給了大腕兒。這些大腕,經常同時拍好幾部劇,在好幾個劇組之間奔波。有一些大腕,來不及趕場子,或者是覺得累了,就讓劇組“技術處理”了。

四、看多了國外的劇,要求高

如今網絡通訊發達,人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接觸到高水準、製作精良的國外電視劇。看多了心中有了比較,不能接受粗製濫造的國產翻拍。

你們看現在的電視劇能堅持幾集呢?


酷奇影視


娛樂快餐消費,很多製片方和投資方都是藉助網絡快速營銷,利用網絡IP以及流量快速圈錢,而缺乏用心創作作品的程度,之前明星都不矯情,大多沒有助理,大多沒有替身,片酬也不高,只是一心為了創作好作品,而現在大多是炒作明星買熱搜並沒有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作品上,特效五毛的同時演技也是五毛的價值,怎麼可能經典,現在的經典作品也有,但放眼望去哪個經典不是劇本用心編寫,導演用心拍,演員走心演,幕後所有演職人員需要很長時間的用心準備和走心創作的。如《陳情令》,演員基本都是新人,片酬不高,劇組每一處都是用心準備的,所以才大獲全勝驚豔眾人。



Only簡公子


現在拍的電視劇已經沒有以前那個味了,比如西遊記,新白娘子傳奇、武林外傳、亮劍等等。雖然看過無數次,但是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為什麼現在的國產電視劇,遠遠不如以前的電視劇那樣好看了呢?分析下以前電視劇和現在電視劇的區別,也許是以下這幾方面致使了這種現象的產生。

以前拍攝的經典電視劇,導演在選擇演員的時候,第一點考慮的就是演員是否適合劇中人物形象。比如經典的電視劇《西遊記》,當初導演楊潔為了找到白骨精的扮演者可謂費盡心思,最後找到著名演員楊春霞。然而楊春霞卻要求同時飾演女兒國國王,為了不耽誤進度,導演勉強答應。可是最後到了拍女兒國那一集時,導演卻毀約了,因為她覺得不能讓觀眾誤認為女兒國國王是白骨精變的。楊潔放了楊春霞的鴿子,這件事讓楊春霞恨了楊潔導演一輩子 ,至今不能釋懷,這件事也成了楊潔導演心中的愧疚。但是也正是由於導演的堅持才有了經典的女兒國國王,經典的西遊記。而反觀現在的導演,哪裡顧得上演員形象是否適合,即使演員本人和劇本描述的人物千差萬別,依然照拍不誤,完全不顧觀眾的情緒。

相比之下,現在的電視劇經費也挺多的,但是真實用在哪兒了?是用在演員的片酬上面,一個演員動不動就幾千萬片酬。為了支付演員的高額片酬,製片方只有在其他地方減少開支了,各種奇葩花招就來了,五毛特效,假到爆的綠幕,多是後期合成鏡頭,一系列噁心人的操作讓電視劇透漏出濃濃的廉價感!


星岸


那就要區分,“以前”和“現在”觀眾的演員的差別。

現在的電視劇大多數製造粗糙,演技低劣,毋庸置疑。

拿近一點來說,上個世紀90年代的初就有很多經典的電視劇,再往前一點,中國至今為經典的《西遊記》《新白娘子傳奇》等家喻戶曉的電視劇至今仍然活躍在大眾眼裡。

而當下看的電視劇,最多的就是過目就忘。忘記了劇情,忘記了演員。

相差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討論,第一個是演員,第二個是劇本。當然,如果可以我們也可以討論一下某些態度。

拿《西遊記》舉例,演員為藝術獻身的精神是很明顯的。眾所周知,不管是妖怪還是師徒四人,他們是沒有替身的。並且拍攝條件十分刻苦,拍了那麼多年都在堅持。他們是為了整體呈現一部經典電視劇,最大力度還原原著的精髓,而堅持那麼多年。打鬥是真實的,特效相對於現在來說肯定是很劣質的,但是打磨出來的經典,是永恆的。

就憑劇本而言,原著大家都看過,而整部電視劇沒有一處拖泥帶水,還原原著精髓的精神,每一幀每一幅都看得到一種“為還原經典而塑造經典”的態度,劇集不拖沓,沒有多餘的旁枝末節,尊重每一個觀眾,也尊重作品本身。

反觀現在的電視劇拍攝,挑選演員,注重的是流量。而流量代表什麼,是金錢,是娛樂圈的地位,是商業化利益。演員和劇本的匹配程度,大概可以忽略不計。流量第一,顏值第二,各種綜合利益第三,排到最後的才是演技和實力。也就是說,一個演員的業務能力,是他/她最後被考察的甚至可有可無的條件而已。沒有對職業的敬畏,所以才能讓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那麼多穿幫鏡頭,那麼多假哭和哭不出來的誇張演技。

低於20集的電視劇屈指可數。一部電視劇可以婆婆媽媽到40-50集都算是常規的。

而電視劇劇本里面的bug經常被廣大觀眾指出來,邏輯上說不過去也是常有的事。

還有更病態的無非就是現在的電視劇必有情愛橋段。不管是多偉光正的題材或者是職場精英劇,談戀愛永遠是主旋律。狗血的劇情常常將劇本拖得很長很長,毫無營養,而一部電視劇也被分割得稀巴爛。

演員的不敬業也經常被拉出來吐槽,而不改之。

除了演員和劇本以外,還有很多可以對比的方面。製作的粗糙和精緻對比太明顯了。

現在的電視劇,太自以為是了。他們不懂得尊重觀眾,只專注於依靠流量撈錢。不專注於作品本身,而專注於去做公關,買熱搜買曝光量。

電視劇這件藝術品原有的內涵被商業利益覆蓋,而製作團隊卻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現在的粗製濫造的電視劇,不得人心,沒有好的口碑,也在藝術創作這條路上,偏離得越來越遠。



花花怪


因為有文化的人越來越少。所謂的文化,不是認識字兒,會技能,而是思想。任何事,思想是根本,沒有思想,所做出來的東西緊緊是碎片的堆雜,毫無內涵和靈魂。

    就拿金庸武俠來說,為什麼tvb版本能流傳至今,而如今翻拍的頂多紅及一時,很快就被人們淡忘。有人說是tvb的每個人都用心去做,現在的翻拍只為了錢,演員導演不負責任,只會用各種噱頭吵作。其實,根本原因就是現在的劇組沒文化,就算是吵作噱頭,有文化的人和沒文化的人去操作效果也會天差地別。

    金庸武俠從原著開始,文字中所內含的思想發人深省,貼合實際,就像楊康大罵宋人愚昧,不思進取,不求自強,只會噴口水,在背後說三道四,跟現在社會裝睡的人沒一點區別。但是,正義之士能堅持守國是為什麼,因為他們懂一個道理,自己的國和家有問題是必然,肯定會有汙穢之人無用之人幫不上忙不說,還拖後腿甚至是搞破壞,但是終究有一群真正的牛人建成了現有的國之根本,家之基業,守國的正義之士,他們效仿的是這些真正的牛人,而不是嘴吧空bb,沒一點能力的垃圾。最簡單的,評論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家庭之前先想想,國家的建成,家庭的基業你做了什麼貢獻,真正的牛人和真正的垃圾的區別就是,垃圾發現問題就判變,而牛人發現問題後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

    金庸武俠中內含的思想能讓人深思,有了這些思想,表達的時候只需要找合適的詞句就可以了。而現在的劇,幹叭叭的堆詞沒有一點內涵思想。當然,思想只是根本,語言功底是表達思想的能力。而語言功底,靠的是積累,見識的積累,文字的積累,經過深思熟慮進行先擇組合。金庸先生的人生經歷,文學積累讓他有更多的文字去挑選,經過不斷的推敲決定用哪個詞,哪個字兒,哪句話。不然,金庸先生至古稀之年還對已出的小說進行改版。現在的劇,臺詞都幹叭叭,一水的冗餘之字兒。

    這就是說的沒文化。沒思想,沒文字功底,沒閱歷的沒文化,導致現在的劇沒一點底蘊支撐。

    任何一本名著,你會發現略看,宏觀考慮,深諳各種道理,細讀會發現,一句話就包含了很多信息。就像西遊記,“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表面一看就是說有個猴子蹦出來了,但是細讀,猴子生來有靈氣,從本源出生,本源又是什麼,天地,足矣說明猴子生來就不簡單,但是,也要修身養性才能成材。

    劇也是一樣,首先要有道理,有思想,這樣才值得回味,而思想就像一個框架,就需要用豐富的素材去填充邊邊角角,而這些素材考驗的就是劇組的見識閱歷文學功底,見識廣博才有足夠的素材去挑選,能選出最合適的東西填充整個劇。沒有文化積澱,是不可能拍出好劇,很簡單的一個例子,為什麼六小齡童成了猴子的代言,因為他對猴子瞭解的更多。別人演的,只知道四肢彎彎勾勾,卻不知道為什麼猴子的四肢會彎彎勾勾,所以也就只能做出表面。事情並不是光用心就能做出來,還需要見過,見過才知道有這麼個東西,才知道還有這個東西,更適合用在這裡。

    現在的劇思想空泛,沒思想,其他的東西肯定就放的不對,用的不對,而且還會有大片的空白。還有一方面,觀眾沒文化,好劇也看不出來內涵。就拿現在的好劇和爛劇做對比,亮劍裡,臺詞充實,用的合適,“二營長,你她孃的意大利炮呢”,完全表達當時的情境,詞並不一定非要高大上,適合才是好。估計好多人看完打仗的部分,到建國後的沒多少人看,其實其中涉及的經濟政治很經典。看似只有打打殺殺的亮劍,其實裡邊的藝術成分很多,可能你都沒發現裡邊的撩妹兒技能,一首趙孟fu妻子的”我儂詞“:你儂我儂,忒煞多情,情多處,熱如火,比現在年輕人光會說的“我愛你”三個字兒高大上不知道多少倍。

    任何事,思想是根本,有了思想,形成框架,才能知道怎麼去放置已有的東西最合適,就算是用最簡單的大白話,字序的組合不同,表達效果就不一樣;沒思想,你縱有滿腹詩書,也只能堆出個奇形怪狀。有了思想,見識閱歷的作用就體現了,見識多閱歷多,填充思想框架就越豐滿,不然你空有個超級偉大的理想,也只是個骨頭架子。任何事情,好壞必然存在,但不要因為這種判斷擋住你的眼睛,因為任何事物給你的都是見識,就算是壞,壞在哪裡,能提醒你做一件事的時候考慮的更周全,不會讓這個壞破壞你的事情,好又好在哪裡,有的好東西並不一定在你的某一件事中完全適合。所以,光用喜歡不喜歡看待事情,封閉的只會是你自己。偶像是用來學習,不是用來拜的,一個明星,搬上臺的只是表面的而已,如果你深入深入的去想,真正牛逼的明星都是有思想的人,知道不斷的練習,不斷的學習,有獨立的認識,而不是當後臺團隊的木偶。任何事和人,沒有絕對的好壞,真正年逼的人,沒有真正的偶像,因為他會去學習所有的亮點,所以把所有人都當偶像;也沒有絕對的仇人,因為他會去明白壞在哪裡,讓自己有針對性的去預防。真正牛逼的人,肯定是有正確的三觀,因為這是個更成熟的體系,真有所成的人,細節成熟才有精力專攻一點,突破自我,不然天天計較雞毛蒜皮,勾心鬥角,就沒功夫去提升完善自我了。當一個人真牛逼的時候,其實沒有對錯是非的觀念,只有是否更先進更完善,就像歐陽鋒和洪七公,最終只是武學上的切磋,解答心中的惑,其他的恩愁情怨最終一笑而泯。真正的高手,方方面面的針鋒相對只是較量而已,壞人沒思想,也只能做到小偷小摸,真牛逼的壞人在必要的時候也會表現的文明有禮,就算是表面功夫,但是他不學也裝不出來;好人沒思想,也只能成為被小嘍嘍切死的悲劇,真牛逼的好人,並不會以自己是好人而自居,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的,不屑於與壞人為伍,而是會冷靜去觀察壞在哪裡,不然他也做不到保護了更多的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