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天下第一梅山”細數南京和梅花的不解之緣

梅花是南京的市花,不畏艱苦、凌寒獨放,象徵著這座城市在疫情考驗面前表現出來的可貴精神品質。

春日賞梅,一直是老南京的習俗。眼下,梅花山上的晚花品種——杏梅開得正豔。它們是梅和杏的雜交,花大如桃,色豔嬌美。

南京和梅花,究竟有哪些特殊的緣分?

走進“天下第一梅山”細數南京和梅花的不解之緣

春秋時代就有梅樹種植

走進“天下第一梅山”細數南京和梅花的不解之緣


南京梅文化傳承2000多年

“無論是從植梅的歷史,還是梅花的規模品種來說,南京都是全國一流的,梅花可以說是南京一張獨特的城市文化旅遊名片。”中國梅花藝術館館長戴中禮說,南京的梅文化,傳承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

梅花歷來被視為吉祥的植物,有“梅開五福”之說。南京人素來愛梅,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的春秋時期,在吳王夫差鑄劍的冶城(今朝天宮)就曾有梅樹種植。到了南北朝時期的南朝齊代,著名文學家孔稚珪在此種植大片梅花,使其成為賞梅勝地。直到明朝末年,還有侯方域請友人到冶城道院賞梅的記載。南京賞梅的習俗興於魏晉南北朝,歷經唐宋元明清,到了民國仍相沿不衰,今日則更盛。

眾多名家也用筆墨描繪南京的梅花盛景。李白寫道,“昨日北湖梅,開花已滿枝。今朝白門柳,夾道垂青絲。”其中的“北湖”和“白門”,都是南京歷史上曾有過的地名。明代學者焦竑也寫過《靈谷寺梅花塢》,其中有“山下幾家茅屋,村中千樹梅花”的句子。明末徐渭畫《鐘山梅花圖》,繪出“龍蟠勝地,春風十里梅花”之景觀。

正因為歷史悠久,而且“群眾基礎”廣泛,梅花在1982年被評為南京市市花。當時南京市人民政府接受民意,在玄武湖的梁洲特建一座梅花館,展出盆栽梅花300多株,讓中外遊客盡情欣賞,成為當時的古城新事。

規模和品種國內外領先

走進“天下第一梅山”細數南京和梅花的不解之緣


梅花山堪稱“天下第一梅山”

如今,南京人初春賞梅,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明孝陵景區內的梅花山。

梅花山號稱“天下第一梅山”,原本只是小山丘,原名孫陵崗,因“東吳大帝”孫權葬此而得名。相傳,東晉時期建康(今南京)太守梅頤偏愛梅花,令在崗嶺丘地廣植梅花。此後,南京人植梅賞梅之風歷代相沿。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將孫陵崗一帶闢為陵園紀念性植物園區,開始更大規模地植梅。1944年孫陵崗正式改名為“梅花山”。

“小時候,每逢梅花開放,父親總要帶上我們兄妹3人去梅花山。”南京旅遊學會名譽會長、江蘇省旅遊學會副會長邢定康回憶,南京人初春時節去梅花山踏青賞梅的習俗,延續至今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

梅花節的初創則是在1996年。“1995年下半年,當時一位市領導提出來,南京人賞梅習俗由來已久,何不舉辦梅花節,全國推廣,吸引遊客?”邢定康回憶,次年春天,首屆梅花節便在梅花山麓舉行。經過20多年的資源涵養,景區技術團隊不斷培育新品種,現在梅花山植梅面積已達1533畝,梅樹3.5萬餘株,品種增加到了360多個,梅花的數量、品種和景觀效果,都在國內外排行第一。景區還有近140個梅花品種完成了國際登錄,拿到了獨一無二的國際“身份證”。

泛舟賞梅、小徑探梅……

南京還有這些賞梅好去處

除了梅花山外,南京還有哪些賞梅好去處?

家住城南的人,都曉得雨花臺梅崗。這是城南的一大賞梅勝地。若說梅花山是“觀”,那麼梅崗則需“尋”。從二泉後山風景區牌坊處,沿小道而上,眼前豁然開朗,一片梅林突現在眼前,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

古林公園也是市民青睞的城區賞梅勝地。公園從1984年建園開始就栽植梅花,現有賞梅面積1.8萬多平方米,2500多株,180多種梅花。在“拜梅亭”上俯瞰,更覺花海繽紛,梅香四溢。

如果想領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則可以去玄武湖。在這裡泛舟湖中,水上賞梅別有天地。從玄武門至環洲、梁洲、翠洲、菱洲,沿湖岸邊臨水栽植梅花,營造出“香聞流水處”的意境。

如果想在賞梅之餘領略田園風光,溧水絕對是個好去處。這裡被譽為“梅的故鄉”,有“萬畝花海、十里梅林”之稱。傅家邊農業科技園的梅花林佔地萬畝以上,擁有紫粉藍綠等100多種鄉村梅,被譽為“七色梅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