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鐵站出站就是大廣場,沒有樹蔭和廊道,夏天晒的燙人,設計師是怎麼想的?

阿哈魯老K


我覺得這是一種思維定式在作怪。

我們一般都會認為火車站出站後天經地義是個大廣場,而且廣場越大越好,大概類似這個樣子:


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做,可能是因為以前鐵路運力不足,很多旅客到達火車站後不能及時乘車出行,站房面積也不足,所以大量人群需要在廣場上逗留,有時甚至是數日之久,比如08年冰雪災害時的廣州站前廣場,大概是下圖這樣的:



這種場景在我們普通人、設計者和決策者的心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導致我們條件反射似的認同火車站站前大廣場存在的必要性。

但是真的必要嗎?

我們看看日本的情況,這是大阪火車站全景圖。大阪站是雙向進站,兩側都有站房,其中左側站房是舊站,右側是新站房,中間跨過股道用廊橋相連接。可以看到舊站房緊挨著一棟大樓,幾乎是無縫連接,沒有廣場。而新站房本身就是一個商業綜合體,其後又緊貼著一個更大的商業綜合體,也沒有站前廣場。需要說明的是:大阪站日接發列車1500趟,日均發送旅客40萬人次,這在我們國內是很驚人的數字。該數字國內最高是廣州南站,18年春運時數據是日均接發列車1135趟,發送旅客30萬人次。



上圖是從大阪站下車的情況,大巴車延道路開行至下車點,頭頂上就是月臺,列車近在咫尺,沒有我們常見的大廣場。

值得注意的是,大阪站雖然沒有站前廣場,但是在站房內部設有8個主題廣場,分別以水、自然、時間、地球環境等為主題。

這是大阪站導視圖,和國內的商業綜合體沒有大的區別,8個廣場分設在不同的樓層。



這是其中的一個廣場。


這是另一個廣場,尺度都不大,確實是小日本。😜,但是應該說比較親切宜人,比之我們的火車站大廣場,也許實用性更強。

這是新宿火車站,以日接發列車4000多趟,日客流量364萬人高居世界第一,也沒有大的站前廣場,但是它有178個進出口。


這是東京站丸之內南口進出站口,雖然東京站日乘降旅客120萬人(北京南站約為20餘萬),但由於在站內就有效的進行了有效的分流,如換乘地鐵、逛商場、美食街用餐等,所以進出站口並不擁堵,顯得很寧靜,如同國內大商場的一個側門。

印象中只見到東京站有廣場。但東京站是百年前老站房,二戰中被美軍部分炸燬,12年投資62.5億美元修舊如舊完成,內飾都一一考證復原。感覺這個唯一的廣場是為百年老站房配套的,以便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給老站房必要的留白,不同於車站功能性廣場,而且體量也不大。



說句題外話,1992年,始建於19世紀末的膠濟鐵路老濟南站被拆除,新建了濟南站(後有拆除重建),聽說濟南市又決定異地復建老濟南站。這是網上找到的新老濟南站的對照圖。



這也是網上找到的圖片,圖中的孩子已經長大,也許他的孩子也已長大,可是身後的建築已經不再了……😭😭😭(照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扯遠了!😓,再說火車站。

現在高鐵車站已大不同於08年春運時期的廣州站,高鐵運力充裕,基本可達類公交化運營,旅客出行也基本能做到即來即走,在火車站逗留半日以上者已不多見。而且火車站並非最終目的地,只是個交通換乘樞紐,出站口旅客最需要的是最簡潔快速的換乘其他交通工具,比如地鐵、公交、出租車、私家車等,大廣場對此並無貢獻。過大的廣場對拎包步行旅客而言太遠,大多數廣場又不允許汽車穿行或上下客,反而會對交通產生不利影響。

也許還有旅客候車功能?但在陰雨連綿中或烈日當空下,在廣場候車,應該已不能滿足我們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或許只剩下思維定式?


非想非非想處天


交通樞紐特別是火車站的站前廣場唯一功能是疏散旅客,不鼓勵甚至限制人群聚集以免影響交通和治安,尤其是治安。因此,簡單的道理就是:盡最大可能以最快的速度讓旅客疏散,乘車的進站,到達的快速離開。人群一旦逗留,各種各樣的不利因素就堆積,因此,交通樞紐廣場屬性就是儘可能給人群製造不便,不應該建設任何讓旅客逗留的景觀、有可能遮陰擋雨的綠化甚至公共廁所商業網點。總之,從避免不必要的治安、擁堵、衛生等問題,廣場應該夏天熱死,冬天冷死,雨天淋死,晴天曬死,使人群主動對廣場望而生畏主動離開。廣州火車站以前有站前綠蔭,改造時就是基於這個思路而把綠化和商業網點公共廁所基本砍掉,其效果很好,除非晴天的夜晚,否則沒人願意在廣場逗留,空曠的空間也能讓治安監控鏡頭無死角。廣州東站的二樓廣場更加連草都沒一根,之前美輪美奐的站前園林廣場往外移走,只保留了廣場靠近馬路一側的大榕樹。


奇依切恩


設計師的目的就是所有人員無故不要在廣場上逗留,因為主命至上,安全至上。

公共場所的設計首先要安全第一,只有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再進行一些人性化設計。可以這麼認為:安全係數最大公共場所的設計是最人性化的設計。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鐵車站上來往的人越來越多,車站成為人口最密集,流動最大的地方。為了安全,以防萬一發生意外造成擁堵踏踩等惡性事故發生,只有使這往人員儘快分散撒離才是最安全的。如果車站廣場有了樹木等遮擋物,人們就會在車站廣場上長久停留,造成重大安全隱患。

因此,設計時,讓人一進車站廣場,就有一種抓緊離開的心理是設計者的目的和目標。


南極冰火


第一,快速疏散人流,第二高峰時可安置人群,第三可作為避難場所,第四交通接駁需要較多空間。總的來說就是實用安全為第一要求。


惶惑中年人


首先火車站的廣場都很大,肯定沒辦法全部封頂的,如果設置部分遮陽設施,夏天或者雨雪天所有人都要往裡面擠,這樣就會有安全或者治安的隱患。其次,火車站廣場設計的主要作用是進出站緩衝,並沒有考慮旅客長時間滯留的功能。最後,火車站廣場一般都是城市應急避難場所,這種場所要求寬闊平整,如果有大量覆蓋物一個是災害來臨時容易倒塌,還有就是影響搭建應急帳篷。


louis31742807


我到濰坊後發現火車站前亂七八糟跟迷宮似的,進站不知道怎麼走,跟著別人走才進站。當時我想為什麼不做個空曠的廣場呢?

然後濰坊北站建起來,騎車從公交站路過,一看站前還是亂七八糟各種彎彎繞繞,看不到進站的路。


virgeo


火車站、高鐵站不同於其他,廣場必須寬闊無遮擋,設計成這樣大概不外乎以下幾點1、這些地方魚龍混雜,這樣設計視野開闊,監控無死角,作惡的壞人無處逃遁;2、車站人員集中、流動大,遇到突發事件容易造成踩踏事故,設計目的就是讓人儘快離開廣場,不要長時間逗留;3、便於環衛管理,在人多的地方,環境衛生很難控制,減少了人員逗留,沒有樹木落葉,環衛治理上當然好處多多了;4、大型廣場比較空曠,在遇到自然災害或者戰爭時,便於安置人員和控制現場,比如地震避災,比如快速疏散逃難人員等等。


不不不巴巴爸爸巴巴爸


我覺得這樣的設計才是非常合理的。設計師之所以這樣設計,至少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

一、維護治安的角度。高鐵站人流量大,人員複雜,發生盜竊等案件的概率大,把出站口設計成一個大廣場,在配上不同角度的攝像頭,可以對整個廣場的情況進行監控。一旦發生各類案件,可以第一時間發覺並快速處置。即使當時沒有發覺,得到報案後,也可以調出視頻查找並取證。假如很多樹蔭或迴廊,攝像頭一定會有很多地方監控不到,給作案人提供作案的空間,也給破案人在破案的時候製造麻煩。

二、快速疏散人流的角度。高鐵站出站口的主要作用就是快速疏散出站的乘客,除了小偷,估計沒有乘客會在高鐵站出口逗留,人家出了站就要去目的地,而廣場是最容易疏散人群的。相反,假如在出口處種樹和建迴廊,無疑佔了空間,不利於人流的疏散。


孤舟釣江雪


讓你趕緊走。。。避免影響後面出站。同時一旦發生重大事件讓你能跑得了


咖喱亂七八糟肉


我們聊城的火車站廣場就挺好的,有好多樹,夏天的時候好多候選人就在下面乘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