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國鉅商呂不韋

營國鉅商居奇貨——呂不韋

呂不韋(公元前292-235年),戰國末期衛國著名商人,後為秦國丞相,政治家、思想家,衛國濮陽(今河南滑縣)人。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呂街,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史記》中亦有明確記載:“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他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曾輔佐秦莊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國相邦十三年,其門客有三千人。

出身為商人的呂不韋,他開創了商人從政的歷史先河,甚至說他改變了中國歷史也不過分。一生最得意的一筆大生意就是:結識秦流亡公子贏異人並資助其回國即位,從而成功實現個人由商從政的歷史性轉變。作為有史以來的最大投機家,雖然幾千年過去了,但他的一生經歷,對後人的影響很大;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他的權術、公關手段、自我炒作的廣告宣傳等做法,仍然是比較前衛的,是夢想成功的人士學習的楷模。呂不韋絕對是一個千古奇人,古今中外第一的風險投資商。

囤積居奇、販賤賣貴——趙國鉅富

戰國時代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私營商業日益興盛,商人十分活躍。此時的趙國,疆域在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以及陝西東北角一帶,是各諸侯國的交通要道,在地理上處於六國直接面對強秦的橋頭堡,戰國的政治風雲變幻,使邯鄲發展成為各國進行情報活動和合縱連橫的重要基地。在這裡,各國使節和商賈名人云集,經濟比較發達。外交的繁榮和各國使節的聚集吸引了大批來此淘金的商人,於是呂不韋來到了趙國,打算在趙國經商。

呂不韋是個精明的商人,他深知經商之道,作為商人,僅僅囤積貨物是不行的,必須在適當的時機賣出去,才能獲利。呂不韋善於賤進貴出,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他為了自己經商的需要,還與趙國的達官貴人來往密切,不但能抬高自己的身價,還能給自己帶來很多做生意的好機會。在邯鄲經商不久,就積累起千金的家產。

呂不韋經商時特別留心觀察商情,分析影響生意的各種因素,以便確保決策準確無誤。有一年,他從趙國到衛國去販運一批木材,發現衛國的高粱長得莖粗穗大,十分茂盛,認為必獲豐收。但隨手摺斷幾根,發現莖內都有害蟲,就立即打消了販賣木材的念頭,立刻在衛國到處搶購高粱。當時衛國人認為新糧豐收在望,遂大量低價出售。結果衛國的高粱接近成熟之際,均被害蟲咬死,市場價格暴漲。呂不韋趁機把搶購的高粱高價拋售了,結果發了一大筆財。

呂不韋在後來組織其門客撰寫的《呂氏春秋》中有這樣一句話:“民之情,貴所不足,賤所有餘。”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物以稀為貴”。就是說,某個物品供大於求,自然會貶值;而供不應求,則會升值。呂不韋深諳此理,所以他囤積居奇、販賤賣貴,最終成為趙國鉅富。

公元前265年,秦國的王孫嬴異人正在趙國當人質。呂不韋經過多方探聽,把嬴異人的身世、家庭關係、目前處境等了解得一清二楚。當他見到這位落魄的王孫時,憑他多年的經商經驗,一眼便看出:多方尋覓的寶貝就在這裡!所以,他不由得脫口而出,留下了一句經商名言:此奇貨可居。

為了這件事,呂不韋專程回到家中與父親商量。呂不韋問父親:“耕田能獲幾倍的利?”父親說:“十倍的利。”呂不韋又問:“經營珠玉能贏幾倍的利?”父親說:“百倍的利。”呂不韋再問:“幫助立一國之主,能贏幾倍的利?”父親說:“無數的利。”

於是,呂不韋得出結論說:“現在努力耕田,只能保證吃飽穿暖,而幫助立一國之君,得到的好處,可以傳之後世。這種有厚利可圖的事,何樂而不為呢!”他想到做到,果真將嬴異人當作了商品來投資,以期在幫助嬴異人登上秦國王位後收穫“立主定國”所帶來的無數倍的高收益。但是,作為商人的呂不韋卻有所不知,搞政治絕非如同經商做生意那般簡單。在那個專制時代,如果經商失敗頂多是傾家蕩產,而搞政治失敗則會家破人亡,甚至株連九族。因此,雖然呂不韋掌控了一段時間的秦國事業,也撈到了不少財物,但最終還是賠了,而且賠得個乾乾淨淨,落了個飲鴆自殺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