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潘金莲和武大郎恩恩爱爱,白头到老。为什么《水浒传》把她刻画成不守妇道的人?

诸君谈历史


武大郎原名武植,武大郎是清河县武家那村人。现如今武大郎的坟墓依然留存于武家那村。历史上的武大郎并没有武松这位亲兄弟的存在。武松和武大郎所存在的朝代相差270年根本不可能是兄弟。

而《水浒传》的文学创作来源于武大郞拜把兄弟的一个误会,导致了流言四起,引发了后续文学创作幻想,导致了历史事件被人们主观的误解,让潘金莲的历史形象不太良好。

潘金莲本是一位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在《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被作者描写成为了一个不守本分的女子,而且人物形象的品行不仅不端正还有点恶毒。而历史上的潘金莲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的富贵家庭里,潘金莲自小便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并非小说人物那般的不堪。

武大郎是一位一米八几的帅气正太。

在《水浒传》中武大郎被描写成为矮小并懦弱无为的人物形象。历史上的武大郎出生于清河县城东的武家那村,武家那村在历史上的曾被叫作孔宋村。孔宋村也就是武大郎的家乡所在地。在武家那村的武植祠里,现如今依然存放着高大威武且俊意偏偏的武大郎塑像。

武大郎和潘金莲是举案齐眉的夫妻俩。

经诸多的历史学者和专家考证,武大郎曾在明朝初期作过阳谷县的知县,而不是《水浒传》中卖炊饼的。潘金莲则是清河县黄金庄人士。潘金莲所居住的黄金庄和武大郎所在的武家那村仅仅相差一点五公里。

原本武大郎是在潘金莲家中任职为陪读生。武大郎在工作的过程中非常的勤奋刻苦又好学。武大郎的品行端正很是讨潘家长辈们的欢心。后来潘家长辈亲自做主把潘金莲许配给了武大郎为妻。武大郎也不负众望地考取了功名做了知县成为一方父母官,而此时的潘金莲也就成了知县夫人。郎才女貌,俩人和乐美满的过生活。

历史上的潘金莲和《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没有任何间接联系。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是北宋末年的人物形象,而历史上的潘金莲中的潘氏家族是在明朝初期才迁至清河县内的。历史上的潘金莲和《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时间间隔了整整两百多年。

由此可以证明《水浒传》中的人物纯属虚构,绝非真实的历史事件人物。

武大郎和潘金莲进入文本写成虚构小说,主要源于朋友的误会。

本来武大郎年幼家境贫困时有一拜把的结拜兄弟,明里暗里没少帮扶过武大郎。后来武大郎当了一代父母官,而武大郎的结拜兄弟却家道中落,又因家中失火想找到武大郎帮扶自己度过难关。这是潘金莲和武大郎热情的接待了这位结拜兄弟。

有次黄河因为水灾严重,武松被调派去救灾,没来得及通知自己的结拜兄弟便匆匆离去。这位结拜兄弟找不到武大郎很是气不过,以为武大郎是忘恩负义之人。武大郎的结拜兄弟回到清河县后,气不过之下,写了一打的的文本四处张贴,告知众人武大郎的种种不是。最后等结拜兄弟到家中发现原本失火的房子建了起来,向自己老婆打听之下才知道是武大郎帮扶自己完工的。心想自己误会武大郎了,赶紧出门把那些之前贴的文本给撕了。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传言早在闲言碎语间四处流传。

后来又被文人写进了小说中,这也就有了《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小说形象,就是源于坊间传言的艺术加工。

结语:

几百年来,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文本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依然有很多不明所以然的看客还对文本中的事件信以为真并加以评论。这是对事件本身主人的一种不尊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分清现实和文本的区别,还潘金莲一个良家妇女之名。

原文盗搬者必究其责。

在下:“写红尘作梦语”,

感谢各位看官的赏阅。


写红尘作梦语


武大郎是明朝一个县官,武大郎是一个有才华的大清官,武大郎的老婆名叫潘金莲,是一个非常善良美丽的女人。武大郎和潘金莲是一对恩爱好夫妻,潘金莲从来没有给西门庆一起害过武大郎,那为什么水浒说武大郎是被潘金莲害死的?这里面肯定是有原因的。在武大郎管理这个县里有一个大恶霸,这个大恶霸的儿子强奸了一个漂亮女孩,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恶霸的儿子就把这个女孩杀害了。有人发现就举报了这个恶霸的儿子,这个恶霸给武大郎送了好多钱,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结果武大郎不收恶霸的钱财,最后还是把这个恶霸的儿子砍头了。这个恶霸非常气愤,他就恨上了县官武大郎,可他也不敢害武大郎,就给编水浒书的作者送了好多钱财,让编水浒的作者把武大郎编的一塌糊涂。把武大郎编到宋朝一个又丑又无能的人,说武大郎老婆给西门庆通奸,最后潘金莲又和西门庆一起把武大郎毒死了。这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一个大清官被编的一无是处,水浒不是历史所以没有必要当真,水浒的武大郎和潘金莲就是一个胡编乱造的故事。


文字小博士


真实的潘金莲和武大郎是恩恩爱爱白头偕老。是因为作者对全篇的布局和作品的艺术需要,才把《水浒传》中潘金莲刻画成不守妇道的人。

相信大家对《水浒传》是耳熟能祥,人物故事是童叟皆知。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原籍苏州,于元贞二年(1296)生于兴化,舟人之子,十三岁入私塾,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三十五岁中进士。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七十一岁或七十二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七十五岁,为洪武三年(1370)。与罗贯中合著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水浒传》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北宋农民大起义而写成的一部伟大的小说。小说倾向鲜明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反抗压迫的行动。概括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们从觉醒到反抗的斗争道路。正是这些艺术成就,才使《水浒传》成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书中作者除了对梁山众好汉大手笔的渲染,还穿插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残酷昏暗,以及社会生活的邪恶本质。潘金莲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代表人物,通过对潘金莲短暂人生的描写,表现出生活在最底层人们的无奈、觉醒与抗争。

选择潘金莲这个人物,是作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达到为自己作品做广告的目的,借助了当时民间广为流传的武植与潘金莲故事,才选择了潘金莲与武植。

武大郎本名武植,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清河县潘家庄(后改名黄金庄)。史载,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个孩子。

现在普遍认为,武大郎的原型是明朝进士武植,曾任阳谷县县令、而且其墓早在1946年就已被发掘,依据骸骨进行推算,其身高七尺,也就是达到了1米8左右,非但不是侏儒,反而是个典型的高富帅。

那么明朝进士武植,为何会被诬陷呢?

原来武植父母早亡,自幼家贫。后来通过努力考中进士,曾任阳谷县县令,且载人期间极为清正廉明。武大郎的配偶也的确是潘金莲,是一个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早在武大郎还未高中前便在一直接济他,后来两人终成正果。

武大郎家贫时,曾受好友黄堂接济,后来黄堂家道中落,房子也被烧毁,便去投靠已经当上县令的武大郎。武大郎虽然对其以礼相待,吃喝供应,却绝口不提资助之事,这令黄堂感到不满。

黄堂在武植处居住一段时间后,无奈返回,却因对武植的怨恨而在返途中杜撰散播武大郎和潘金莲的“丑事”,期间西门庆还为其出主意,成功让自己化身为此事的主人公。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成为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后来,黄堂回到家里后,却发现家里已经建起了新房子。妻子告诉黄堂,这是武植派人修建的,这令黄堂极为懊悔。然而经他宣传的事件却早已广为传播,却是无法挽回了。这就是武大郎和潘金莲被黑的真正原因。

作者也实实在在需要这样一个故事,穿插在自己的作品里:一是为自己的作品增加点血肉,平添些感情色彩;二是揭露最底层人民的残酷生活,与朱门酒肉臭荒淫奢侈的生活。

有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现成的故事,何乐而不为呢?既能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又省去了编辑故事,为故事中人物起名的麻烦,顺手牵羊不是正好吗!

从这一观点,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用心,并不是要继续抹黑武大郎和潘金莲,只是需要他们两个的名气,为自己的作品镶金。

只于武植为武大郎原型,这种说法最直接的证据来自于武植本人的墓志铭。其墓于1946年被发掘,其墓志铭原文如下: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yue)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这就是真实潘金莲和武大郎恩恩爱爱,白头偕老,而《水浒传》把她客画成不守妇道人的原因。

以上的阐述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新老朋友留言交流学习。谢谢留览,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作者散步秋天。


散步秋天


我认为这是剧情需要。

《水浒传》电视剧是作者根据正史和野史外加自己独到的构思著作的小说,核心还是梁山108将如何被逼上梁山的。


武大郎的弟弟武松,也是108将之一,他本是景阳冈打虎英雄,县衙督头,他为何要上梁山落草为寇?为了引出这个点,作者设计了潘金莲出轨西门庆,弑夫武大郎的剧情,而武松从小被兄长带大,与武大郎感情至深,如兄亦如父,他必然要为武大郎报仇雪恨,杀人之后必然为官府所不容,然后加上后续一系列的剧情设计,才有了武松上梁山的结果。


总之,小说即是小说,作者为了完善剧情主线和故事逻辑,很多时候需要对一些正史或者野史进行反面的、夸张的修改,我们不必过于纠结于此。再者来说,即便是历史,也未必都是真的,看看就好。


巨蟹视频人生


标准答案跪射俑先生己答了,我本无话可说,因为我知道的也是这些。真实的武大郎和潘金莲并非《水浒传》中的样子,更不是《金瓶梅》里的样子,施耐庵为什么把谣言写进了《水浒传》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施耐庵难道不知道是谣言吗?应该不会。真正的武大郎为什么不辟谣呢?难道武大郎不知道这回事?不太可能吧?武大郎做过县令,耳目应该不少,一点风声沒听到,不可能。造谣的书生无论如何是不敢造县太爷的谣的,因为他们都是同时代人,又离的不太远。只有以下可能,真实的武大郎和潘金莲,也许叫这种名字的人很多,例如,叫“建军”“建国”这名字的,电话本上一查上千人。你看,武大郎,姓武,排名老大,这名字取的不费劲吧?潘金莲,金莲,古人女人的小脚叫“三寸金莲”,所以,金莲这名跟“桂花”一样,应该是女孩儿的首取名字,古人女儿一般沒名字,有个名字是很不错了。真正的潘金莲这名字可能沒几个人知道,县令夫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老百姓怎么知道是她?大家听着,叨一个乐子,似乎是听点花边新闻罢了。我在矿区工作时,私下里也有人讲矿长夫人偷人被抓的事,但看不出矿长有何不妥。



朵朵佬爷


1992年的冬天,河北省清河县城东四公里武家村的村民,打开了一座古墓,里面是一对夫妻的合葬墓,其墓穴呈圆井型结构,是一座悬棺墓。

而后证实了这座古墓就是武大郎的墓葬,而女性就是潘金莲,按照小说的故事,武大郎最后是不可能同潘金莲合葬的,如今眼前的墓葬,揭开了一道历史内幕。

事情要从水浒传说起,在《水浒传》的第二十四回中写到:“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这些对于武大郎的描写,让读者以及脑海中呈现出一个丑的让人惊讶的人物。因此,武大郎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成为了一个悲催的人物,而潘金莲也成为了不好的代名词。似乎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成全武松。

实际上,历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莲没有小说里说的不堪,反而夫妻二人过得十分美满,还生了四个儿子!

武大郎是相貌不俗身材高大的知县,潘金莲是名门淑媛贤妻良母

据《清河县志》的记载:“武大郎原名武植,幼时唤作大郎,少时聪慧,家贫……相貌不俗,身材高大……武、潘共育四子,后世子孙徙至武家那村,半数姓武”。

原来,真实的武大郎本名武植,他虽出身贫寒,但却聪颖过人,且他还崇文尚武,武、潘二人和睦恩爱,并且育有四个孩子,并且重要的是,记载中的武大郎身材高大!据《潘氏家谱》中记载:“潘金莲是一位识文断字的名门淑媛……是一位典型的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

事情的起因,竟是一场误会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对鸳鸯,最后却被人写进小说里面,百年来遭受世人的唾骂呢?

原来,这件事跟前面提到的武植的那个兄弟黄堂有关。

武植早年贫苦时,曾接受过好友黄堂的资助,而后来武植通过科举,成为了一名知县。当时,恰巧黄堂家的房屋失火,黄堂便投奔武植希望可以谋个一官半职,并且想让他救急修建房屋。

不料,黄堂在武植家里一住就是三个月,而武植虽是天天好酒好菜,但却始终不见其伸出援手,这让黄堂觉得武植不讲义气,于是他一怒之下便一走了之了。

在回去的路上,黄堂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恨,他四处编造宣扬关于武大郎和潘金莲的谣言,又张贴了传单,捏造了武潘二人的丑事。

这件事让当地恶少西门庆听到之后,他也与黄堂沆瀣一气、添油加醋,很快武潘看二人的谣言,就传遍了相邻州县的街头巷尾。并还被施耐庵得知并写进了小说《水浒传》中,从此流传天下。

武潘两姓深受其害,施耐庵后代为消除谣言而奔走

施耐庵怎么也没想到,《水浒传》不仅让武大郎潘金莲两人名声尽毁,也给武潘两姓的后人带来了灾难。在《水浒传》将这个故事传播到全国各地之后,清河县的武家与潘家几百年来从不通婚。

对此,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的潘姓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潘建民说道:“作为潘姓后人我们也为潘金莲感到委屈,但是误会已经造成,一两句话是改不过来的,希望后人理解就好。”


跪射俑


是因为当代《水浒传》作者想表达在当时男权社会中,反映当代婚姻大事的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不可违的,女性内心追求如意爱情的反叛心理而刻意刻画的情节。



天道本源


另类君解题^_^

《水浒传》中对武大郎夫妇的描写,是小说家言,并不一定要遵从真实人物的存在状态。

从施耐庵写《水浒传》的初衷来说,讴歌赞美同时批评招安思想是毋庸置疑的,这个是主旋律,书中所有人物形象及其轨迹都必须遵从这个主旋律。

我们都知道“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的国人惯性思维,如果武大郎和潘金莲是一对街坊邻里和体制内交口称赞的模范夫妻,放在书中根本就味同嚼蜡,谁还感兴趣?

同理,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那些模范标兵、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功臣楷模们神采奕奕的接受采访,和大人物们握手合影,自己心里啥看法毋庸赘言。

可是如果我们看到那些曾经的三八红旗手竟然和某些贪污落马的官员有龌龊事,那个时候就算没有拍案叫绝,恐怕也会就这个fell倍儿爽,呵呵一笑百媚生了吧。

所以说,武大郎和潘金莲这对屌诡夫妻,加上一个亦官亦商的西门庆,无疑是最亮眼的组合,也算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大料!

须知西门庆除了经营药材生意外,还是阳谷县的提刑副千户,相当于司法局局长和公安局的常务副局长,这等身份,勾引人家老婆,害死人家老公,结果因此死于非命,这等情节素材,无疑是官逼民反的标配,林冲被高俅父子威逼欺凌后逼上梁山,其实和题主所谓的这个问题同理。

从这里可以得知,武松和林冲一样,都是被逼的!

另类君言尽于此,告辞!


另类文史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和武大郎是有原型的,关于他们的原型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和他人都有详细记载,这里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小说作者是听信了来自民间的谣言,而这谣言制造者明显是出于个人恩怨对对武潘二人进行了刻意的恶毒的丑化,把本来高大魁梧的知县武大郎丑化成丑陋的靠卖炊饼为生的侏儒,把本来贤淑的潘金莲丑化成淫乱的杀人犯,这样一来,书中的武潘二人已走向了真实原型的反面,原型也不再是原型,最终作者只是借用了二人的名字而已。小说毕竟是虚构作品,文学形象不是传记,书中的武潘二人形象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具有典型意义,但他们确乎与真实的潘武二人没有什么关系了,只是借用了他们的名字而已。读者读《水浒传》要了解背景时明白这些就好。






小熊影剪


所谓“人言可畏”“三人成虎”,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上武大郎和潘金莲确有此人,但和小说中的不守妇道的潘金莲和矮小无能的武大郎是完全不同的

武大郎的原型是阳谷县县令,真名是武植。和小说中的完全不一样,现实生活中的武植高大强壮,文武双全,而他的妻子潘金莲也是温柔漂亮,非常贤惠的贤内助。

但是这家人是真的倒霉。

武植年少家贫的时候,曾经受到好友黄堂的接济,后来黄堂的房子被烧,投靠已经当上县令的武大郎

黄堂住在武大郎家,虽说武植夫妇热心招待,但是并没有说资助盖房子的事情。黄堂心里就不舒服了,觉得武植是忘恩负义,越想越气,就想到了一个损招。

他在回去的路上,就四处散布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坏话,他又遇见了西门庆,两个人狼狈为奸,造谣潘金莲红杏出墙。

自古以来,这种艳闻都是人们最爱听的,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万里,没多久武植和潘金莲就成为人们传闻中那个样子。

而当黄堂回到家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房子已经建起来了,原来武植是想给他一个惊喜的,没想到自己反而被抹黑了

而一来是这个故事已经深入人心,二来《水浒传》中正需要这样的角色,这样才能支撑武松被逼上梁山,而不管是什么年代的人们,都喜欢看这样的故事。奸夫淫妇的故事才更有吸引力。

有时候人心是真的可怕,就因为心中不满,就随意造谣。所以有人就说宁可惹君子,也不能惹小人。

武植如果清楚自己的老朋友黄堂是这样的人,肯定后悔自己多余制造惊喜。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领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认清楚,更要清楚自己朋友的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