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養老院與他們被“隔離”的48天


從恐慌孤獨到期待明天

在這場應對疫情的戰爭之中,養老院完全具備形成一場“完美風暴”的所有條件——高齡住戶、密切接觸、免疫力低、普遍有各種健康問題,管理稍有不當就會成為疫情中的「暴風眼」。

從下令封園的1月26日(正月初一),到如今的3月13日(二月二十),北京隨園養老中心已經平穩度過了隔離封閉期的48天。

疫情中的養老院與他們被“隔離”的48天

(北京隨園養老中心門口貼滿了防疫信息公示)

等待一場延遲的團聚

邱少傑的家人被困在了武漢,2020年的春節,邱爺爺本計劃回武漢老家跟親人一起過年。“我今年84歲了,跟家人團聚的機會錯過一次,就少一次”。

“當時說好了兒子開車帶我回去,後來卻因為他要值班,回鄉的計劃就一推再推”,直到1月22日,武漢傳來了封城的消息,“我的弟弟、弟妹、侄子、侄女都留在武漢,聽說封城之後真的很擔心,幾乎每天都要問他們最新的進展”。

之後,邱爺爺弟弟家對門的鄰居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為分割兩地的家庭增加了緊張氣氛,直到多天之後弟弟家人沒有任何染病症狀才逐漸放下了心。“幸好他們一直隔離在家沒被感染。社區也會給他們送吃送喝,我心裡會稍微寬慰些”。

從21歲離開武漢至今在外打拼60多年,邱少傑仍舊沒能學會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武漢人常用的語氣詞和發音都完整的保留在他的話語體系中。現在他要每週與家人通電話,關心他們的一日三餐,然後慶幸自己的春節回家計劃沒能完成。

相比足不出戶的弟弟一家,邱爺爺覺得自己在隨園的日子反而更自在:“幸虧年前就住進來了,不然哪怕這次沒回武漢,我一個人在家,吃喝也都是問題。”住在養老中心不用自己採購蔬菜、操心一日三餐,每天還能在園子裡遛彎放風,有著同樣擔心的老人們會聊上幾句,相互寬慰。

從年前住進隨園養老中心至今,不到半年時間內,邱爺爺自己已經適應了養老中心的生活。“我平常最不喜歡唱歌,也從來沒打過檯球,來了隨園之後幾乎每天都要玩一遍”。原先預想的“混吃等死”的養老日子變成了“勇於嘗新”的趣味生活,用邱爺爺的話說,“能夠打是一回事,打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重在參與”。

疫情來臨之後,養老中心內KTV、檯球室、舞蹈室被暫時封閉,社交活動減少了,邱爺爺就開始轉戰線上,每天在微信裡參與打卡,堅持晚上睡覺前把自己身上十多個穴位按摩一遍,“好好活著是一天,愁眉苦臉也是一天,為什麼不讓自己快樂、自在一點?”

但在最開始“考察”養老中心時,邱爺爺並不覺得自己在隨園的生活會好過家裡,“來了就出不去,限制我們的自由,說句不好聽的,就是進來等死”,所以他只答應了“試住一個月”。結果住了半個月之後,邱爺爺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提前結束試住,跟隨園正式簽定了合約。

現在,邱爺爺正準備把自己名下的小房子賣掉,在養老中心渡過自己84歲之後的歲月,在這裡依舊說著鄉音,惦記著家和家人,但不再有更多的生活負擔,生活質量也有了保障。

等這次疫情過去,邱爺爺準備做兩件事,一是補上賣房子最後的簽約過戶手續,二是再回一次武漢老家。

疫情中的養老院與他們被“隔離”的48天

(工作人員日常為老人測體溫)

走出被隔離的恐慌孤獨

正常的養老中心生活並不是完全封閉的,臘月二十九宋美雲奶奶回了趟家過新年,但第二天她就接到了疫情管控的通知,在疫情防控期間,隨園養老中心即將實行封閉式管理,她需要在封閉之前趕回去。

取消了預訂的年夜飯,靠著幾包速凍餃子和家人聚在一起倉促過了個年,第二天凌晨六點宋奶奶就開始打包東西,上午10點返回隨園,卻依舊沒能逃過「被關起來」隔離14天的安排。

“我家親戚根本就沒有湖北人,我也幾乎沒接觸過其他人,連年夜飯都是湊合著過的,怎麼就要把我當病人隔離起來呢?”作為一名曾經的傳染科護士長,宋奶奶覺得這是對自己專業能力的不信任,“被關起來”的第一天,情緒就開始低落。

宋奶奶的異常在隨園的V-Care信息化管理平臺上被監測到了,自從隔離期開始,宋奶奶的活動軌跡發生了明顯變化,吃飯時間非常不規律。

管家張博皓在日常的電話溝通中也發現了宋奶奶的煩悶心情,開始增加跟宋奶奶聊天互動的頻次,但最開始宋奶奶都給掛斷了,“當時也不知道怎麼了,是真的難受,哪哪都不對勁,畫畫也不好,電視也不想看,心裡又煩躁又氣憤,他們打電話勸我,一點也不想聽”。

張博皓開始採取迂迴戰術,先是請宋奶奶的老夥伴們送來加油打氣的信函和水彩畫,同時讓園區的心理慰藉小組介入。穿戴好防護服的心理慰藉小組在隔離的第二天開始上門,陪著宋奶奶談心、聊天,慢慢獲得宋奶奶的理解支持,“原來不止是我一個人被隔離了,好多人都陪著我一起”,陷入情緒中的宋奶奶逐漸走了出來。

隔離期結束之後,宋奶奶和20位一起被隔離的老夥伴給隨園寫了一封信,“你們的笑臉和額頭上的汗水,讓我們感受到了親人般的溫暖”。“他們真的很辛苦,不僅過年沒回成家,還因為我們這些隔離的老人增加了那麼多工作量。我知道,我好好的,他們就可以放心工作,我孩子們也放心了。”

“準備迎接明媚春天的到來”,宋奶奶在感謝信中期盼著,並開始每天練練鉛筆畫、寫寫日記,天氣好的時候走到園子裡曬曬太陽。

疫情中的養老院與他們被“隔離”的48天

(帶著口罩做早操的老人們)

為了安全,不方便是一時的

劉洪祥爺爺和老伴春節也回了趟家,但在正月初一下午決定提前返園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做好了被隔離14天的心理準備。

“為了安全,不方便是一時的,得了病可就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輻射的是整個養老院200多個家庭。”劉洪祥爺爺認為,疫情防控不僅是工作人員的事,而是“隨園一家人”共同面對的。

劉爺爺和老伴被隔離的14天,恰好是隨園最為艱難的14天。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隨園的工作節奏,留守的工作人員不僅要顧得上給隔離老人送飯送水,還得緊急制定出一系列疫情防疫工作機制。

那段時間,每個人都在24小時不停的工作,但在面對200多位老人個性化需求的時候,總會出現一些管理方式的不周到和不全面。有一天,園區兩位長輩因為打餐發生了一些不愉快,劉爺爺把這件事情看在眼裡,並在事情解決之後的一天晚上,找到園區的管理人員,說出了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什麼時候都不能害怕解決問題,到了我們這個年紀,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堅持和主張,你們這件事處理的挺好的,從老人的角度出發,要慢慢地聊,有自己的觀點,他們要的就是一個說法和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

劉爺爺每天把他看到的拍下來發到「隨園一家人」的群裡,記錄下每一次令人感動的點滴。“不光我們,很多老人都在群裡互相表揚、互相鼓勵、互相關心,隨園就像真正的一家人一樣,一起攜手度過這個難關。”

跟其他養老院不同,隨園的長輩們對管理層有一個特別的稱呼——「當家人」,“原來在家裡我們是家長,在隨園管理員就是我們的家長”,劉爺爺說,“疫情是很好的一個窗口,這對隨園的每個人都是一次考驗,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真心是什麼,在疫情裡看得很明白。”

儘管已經過了80歲高齡,劉爺爺依舊沒有完全退休,一邊承擔著國家級太陽能發電項目,一邊還帶了兩個研究生。“隔離期反而給我很多時間去處理工作”,除了做老年保健操和看電視,劉爺爺每天平均工作時間都在三四個小時左右。

而老伴邵阿姨就完全變成了一個「微信迷」,“一邊忙著看各種推送的新聞,一邊忙著跟朋友們聊天,還錄了不少武漢加油的視頻”。對於兩位老人來說,14天的隔離期其實過得很快,“唯一的感受就是,隔著窗戶看到院子裡有人在走動,就特別羨慕”。

經歷過這次疫情,劉爺爺覺得養老中心裡“唯一一群年輕人”(工作人員)80後、90後們“是一群有養老情懷的孩子”,並幫他們總結出了「隨園精神」,“遇到困難,迎難而上,不拋棄,不放棄”。

“下一個五年,我們還想在隨園度過”,劉爺爺說,等他把手裡的工程項目做完,就可以全身心的享受退休生活了,也以編外身份為養老中心貢獻一點力量。

疫情中的養老院與他們被“隔離”的48天

(工作人員為老人送水送飯)

我的快遞到哪了

劉洪祥爺爺忙於工作,胡月明奶奶則是因為網購增添了“宅”在養老中心時的樂趣。

“我原先在家裡不怎麼用手機的,就是看新聞,聽聽歌,也是來了隨園之後才慢慢學會用淘寶買東西”。作為最早一批入住隨園的長輩,胡奶奶正好趕上上學期隨園書院開設的信息科技課程,通過一對一的反覆教學,是園區裡最早一批get新技能的購物達人。

“我買過最貴的一件衣服要200多,一次購物大概花個四五百,有時候高興了也會買上好幾件”。胡奶奶還興沖沖的分享了上次雙十一的“戰績”,光是買各種衣服鞋子就花了1000多塊錢,已經算得上是“大手筆”。可見,無論年齡多少,女性被購物調動起的愉悅值都是難以想象的。

“剛開始我也不知道怎麼按,生怕買錯東西還被人騙錢,就只能反覆的問、反覆的學”,很長一段時間裡,胡奶奶都是先提交好訂單,反覆確認好商品、數量、地址、價格之後,沒什麼問題再付款。

這次疫情期間,胡奶奶除了看新聞,就是捧著手機逛淘寶,每天兌積分領金幣,還學會了在淘寶直播間買衣服,她最喜歡看的直播就是一個叫麗麗的淘寶店主。“麗麗賣的都是老年人的衣服,閒的沒事,哪怕不買東西我也會看”。每天有事做,時間就會過得快一些,樂趣也多一些。

自從大年初一正式封閉園區之後,隨園就對進出的快遞實行了嚴格的消殺管控。所有快遞都需要在門崗處進行外包裝消毒,然後由生活管家將快遞放到前臺,發短信或者打電話通知長輩們到前臺領取。當然,對於胡奶奶這樣腿腳不方便的長輩,管家們還會直接將快遞送到房門口。

“就連我女兒隔著門給我送的東西,也都要經過門衛的手徹底消殺才行”,胡奶奶說,養老中心的消殺讓自己很放心,因為安全性才是這段時間擺在眼前的首要問題,“疫情期間,有幾件衣服發貨確實慢了一點,但最近看新聞說90%的快遞小哥都上工了,也不怎麼耽誤我買東西。”

在購物達人的身份之外,胡奶奶還是個文娛活動的積極分子,讀書會、手工課、書法課……幾乎每天都把課程安排的滿滿的。有時候玩的太高興了,接不到孩子的電話,胡奶奶還會被女兒吐槽,“媽,你怎麼比我都忙”。

“來隨園快滿一年了,不說學到多少新東西,我的胃病就好了很多”。原先老兩口過日子,胡奶奶跟老伴連一個菜都吃不完,又捨不得扔,就經常吃前一天的剩飯剩菜,日子一長就積累上了胃病。“現在我們吃的都是營養師搭配好的食物,一頓飯能吃上好幾個菜,還有餐後水果,一點點把胃給養了回來。”

疫情中的養老院與他們被“隔離”的48天

(疫情前幾位老人聚在一起下棋)

中國有接近2.5億老年人,預計現階段每年還將新增8000萬老齡人口,其中1000萬左右老年人正住在養老服務機構,還有越來越多的人計劃在養老機構中度過自己最後的一個階段。

然而和與日俱增的老年人口相比,真正能滿足養老需求的成熟商業模式還沒有完全跑通。作為房山區政府和北京萬科共同打造的養老項目,“公建民營”的運營模式本身就是北京隨園養老中心所作出的最大嘗試。從2019年5月試運營,到2019年8月正式營業, 至今已經有200多位老人選擇加入這個年輕的“大家庭”。

“以後不走了,這裡就是終點站了”,胡奶奶經常和身邊的老人在飯後開座談會,他們沒有過多回顧往昔已經溜走的歲月,而是聊一聊今天的菜色,比一比新學的手藝,覺得這不過是人生中又一段平凡的日子。(文中老人均用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