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家破人亡、半世流離,終成一代才女!她的堅強,無人能敵

她被譽為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出身高貴、才高八斗,但生逢亂世、境遇坎坷。她年幼喪夫,青年家破,被胡人所擄十二載,受盡凌辱,後又被逼母子分離,三易其夫。她身為弱女子,卻飽受苦難、始終堅強,一腔悲怨最終成就了《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不朽名作。

她,就是亂世才女——蔡文姬。


01 出身名門

蔡文姬,原名昭姬,後來因為避諱司馬昭,改稱“文姬”。

她的父親是東漢末年的大儒學家、書法家、文壇領袖蔡邕,跟他們家來往的也都是一些文武兼備、頗有學識的才俊,後來三分天下的一代梟雄曹操就曾是蔡邕的學生。

此時的蔡家,可謂真正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蔡文姬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詩詞歌賦無一不通,據說蔡文姬九歲的時候就能辨識琴音。

一次,蔡邕在彈琴時弄斷了一根琴絃,在外玩耍的文姬根據音色的改變,立馬判斷出是第三根弦,這讓蔡邕十分驚歎,一時傳為美談。

可幸福總是短暫的,轉眼間,蔡文姬就16歲了,到了該嫁人的年紀。

對這位年幼的女子來說,婚姻,才真正打開了她悲慘的一生。


歷經家破人亡、半世流離,終成一代才女!她的堅強,無人能敵


02 年幼喪夫

古人的婚嫁講究門當戶對,蔡文姬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給了河東望族衛仲道,初時兩人才學相當、琴瑟和諧,但沒過多久,衛仲道就身染重疾,一命嗚呼了。

年紀輕輕就成了寡婦,傷心欲絕的蔡文姬不僅沒等來衛家的安慰,反而成了婆家人眼裡的災星。

一怒之下,蔡文姬收拾行囊,回了孃家。


03 青年家破

庭前雖繁華依舊,可曾經無憂無慮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此時,東漢朝廷風雨飄搖,董卓挾持漢獻帝,在京城為非作歹,好不威風,他的倒行逆施早就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滿,最終,司徒王允糾集一眾將士誅殺了董卓。

而頗受董卓器重的蔡邕也因此受牽連被殺,蔡家聲望大不如以前。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不久,蔡文姬的母親也去世了。

不到二十歲,蔡文姬接連失去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位親人。

她成了一根浮萍,無依無靠,只有父親留下的焦尾琴和汗牛充棟的藏書能給她些許安慰。

對很多人來說,家破人亡已經夠悲慘了,可更大的悲慘,還在後面等著這個弱不禁風的女子。


歷經家破人亡、半世流離,終成一代才女!她的堅強,無人能敵


04 被擄胡地

董卓死後,各路群雄並起,都使出解數爭奪地盤,整個中原大地,一片混戰。

西北的羌、匈奴等少數遊牧民族也趁機南下劫掠,蔡文姬就在被搶的婦女之列。

她在《胡茄十八拍》第一拍裡就寫到了這個經過:

“一朝虜騎入中國,蒼黃處處逢胡人。忽將薄命委鋒鏑,可惜紅顏隨虜塵。”

胡人生性粗獷蠻橫,對待作為戰利品的蔡文姬自然動輒打罵。

“寸步東西豈自由,偷生乞死非情願”。

求生不得,欲死不能,透過這些詩句,今天的我們依然能感受到文姬深深的無奈。

大概是因為相貌端莊,也大概是因為才學過人,遍嘗辛酸的蔡文姬輾轉被獻給了南匈奴的左賢王。

在文獻中,我們從未見蔡文姬有“閼氏”(匈奴王的正妻)的稱號,所以有專家猜測,蔡文姬應屬於小妾的身份。

這一呆,就是十二年。

“姓名音信兩不通,終日經年常閉口。是非取與在指捴,言語傳情不如手”。

風俗不同、言語不通,蔡文姬寥寥數語就講完了她在胡地的生活,可終日閉口不言,對一位豆蔻年華的少女來說,是何等的煎熬!

好在,她在胡地有了兩個自己的兒子。

“恨凌辱兮惡腥羶,憎胡地兮怨胡天。

生得胡兒欲棄捐,及生母子情宛然。”

這是上天給與蔡文姬難得的溫情,也是她黑暗生活的唯一慰藉。

原本以為生活就會這樣無聲無息的過下去,有一天,曹操在穩定了北方的局勢後,派來了使者,帶來了大批的糧食和珠寶,他的目的只有一個,要文姬歸漢。


歷經家破人亡、半世流離,終成一代才女!她的堅強,無人能敵


05 三易其夫

終於要回到朝思暮想的故土了!還沒來得及感受回家的喜悅,蔡文姬又陷入了兩難,“童稚牽衣雙在側,將來不可留又憶”,母子分離又何嘗不是一種錐心之痛?

“還鄉惜別兩難分,寧棄胡兒歸舊國”。

最終,蔡文姬踏上了使者的馬車,她太思念故鄉了!

回到家鄉的蔡文姬被曹操安排,嫁給了校尉董祀。史書中沒有關於董祀的過多記載,只是提到在他們成親後,董祀觸犯了法律,要被依法問斬。

蔡文姬不顧非議,寒冬臘月,脫簪待罪,苦苦向曹操求情,曹操感念於她的真誠和才情,最終赦免了董祀。

回家之後的蔡文姬回想這半生的坎坷流離,不禁悲從中來,留下了千古絕唱《悲憤詩》,開了我國第一首自傳體五言敘事詩先河!

這之後,蔡文姬的悲劇人生才逐漸有了起色,她和董祀兩人移居藍田,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此生已分老沙塵,誰把黃金贖得身。十八拍笳休憤切,須知薄命是佳人”。

回顧蔡文姬的一生,她才華過人,經歷的苦難也過人。幸而,她憑著無人能敵的堅強和毅力,在三國亂世中,活成了一部才女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