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喝的国产啤酒不是酒,只是啤水

记得小的时候,在北京喝的啤酒,虽然是散装的,要用暖瓶或是塑料水桶去买。夏天的时候喝一口,那才叫“清爽 ”。而且,还轻易买不到,不仅要排队,还要限售,有时候还要先买一个下酒菜,才卖给你。男孩子们最爱干的就是这个事情,能买完了先偷偷的喝两口。

慢慢的经济建设发展了,北京的瓶装啤酒也稍微的多起来,当时的青岛啤酒是奢侈品,一般的市面上见不到,咱们喝的就是北京白牌的“北京啤酒 ”,广告是谁做的忘了,但是广告词还记得:“北京啤酒,是最美的享受”。再后来北京顺义的燕京啤酒的崛起,使得北京人更容易的喝到了啤酒,当时的普通燕京啤酒,无论是口感味道,还有占有率一下就把北京啤酒打压了下去,后来又出现了几款不同口味和档次的燕京啤酒,不过老百姓还是最喜欢当初的最普通的燕京啤酒,北京人管这款啤酒叫“普燕”,后来叫“大绿棒子”。

北京人讲究在夏天撸串或是三五好友纳凉喝小酒的时候,坐在路边摊,每人脚下踹一箱的畅饮,透着北京人的那股闲散和豪气。

现在市面上的国产瓶装啤酒基本都清淡的跟喝水差不多。除了进口的或是自酿的,我也有很久不喝啤酒了。

二十多年前的工业啤酒是爽口的,喝个几瓶没事。现如今,喝了几次啤酒,超过4瓶就吐,应该不是我酒量小了,是啤酒制造商做了什么手脚了。我们看看这些年国内啤酒生产商他们都干了些什么事。


你喝的不是啤酒,是啤水


说实在的,国产啤酒这几年日子不好过,首先得怪自个儿。在中国市场上,最常见的国产啤酒就是工业淡啤。简单来说,就是你在夜宵撸串时经常喝到的啤酒。几块钱一瓶,但越喝越寡淡的那种。


工业淡啤的特点是:在原料中添加大米、玉米等淀粉类辅料,降低麦芽和啤酒花的比例,这样一来,口感更佳清爽,成本也能大大降低。


麦芽不够,拿大米来凑,这件事情在全世界啤酒工业中已不是秘密。


在大排档一边喝酒一边看球的中国民众。在国内,最常见的国产啤酒就是工业淡啤。


问题就在于,国产啤酒酿造过程中的大米使用比例在逐年升高——这就有点不地道了。


以青岛啤酒为代表,在2002年的生产成本中,麦芽占据了12.6%,大米的比例为2.9%。到了2010年,大米已经占据生产成本的8.1%了。也就是说,原来只是辅料的大米,可能已经成为“主料”。


这种情况,在几大国产啤酒厂商中普遍存在。结果导致,目前国产工业淡啤的原麦汁浓度偏低,平均集中在8P-10P之间。当原麦汁浓度降低,发酵的副产物会减少,啤酒风味就变淡


想当年,在遥远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喝国产啤酒也能喝得很嗨。当然,那时并没有什么进口啤酒可喝,而如今烧烤再好吃,配工业淡啤也可惜了。


国内酒厂的酿酒工程师们都认为,从经济效益上来讲,生产原麦汁浓度在11P以上的啤酒非常不划算。


于是,大量添加辅料、控制原麦汁浓度在较低水平,就慢慢成为国内酒厂的主流做法。


现在,一瓶啤酒的成本,包装材料占比最高,约为30%;其次是销售、分销成本及其他费用成本(税项等),各占20%;再次是制造、能源和人工成本,约占16%;成本最低的是原料,水、麦芽及酒花等费用只占14%。


你喝的不是啤酒,是水和忧伤。


现在你喝的国产啤酒不是酒,只是啤水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


尽管人们对国产淡啤“积怨已久”,但如果不是前几年进口啤酒开始大量出现,恐怕该喝的时候还是得喝,喝到嘴巴发酸,也权当是自己味蕾的错觉。


毕竟,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进口啤酒的销量增速在2012年到2015年连续四年保持在50%到80%,挤占了国内啤酒企业的市场份额。


确实,从2012年开始,大型超市的啤酒货架上渐渐出现过去从未见过的进口品牌。


最初见到的是严格遵循巴伐利亚“纯酿法”的德国啤酒。因为只用大麦芽、水、啤酒花和酵母四种原料酿造,这类德国啤酒麦芽香气浓郁,风味口感醇厚,连浮在酒体上的泡沫也绵密扎实得多。


后来是品类繁多的比利时啤酒。国人这才第一次喝到了“活的”啤酒,没有经过巴氏高温消毒和过滤,我们感受到酵母在瓶内持续发酵的风味。人们喝到了相当猛烈的修道院啤酒,也尝试过添加香料或果皮的小清新白啤。


再后来,手工精酿啤酒逐渐浮出水面。一般来说,精酿啤酒都是运用传统方法和原料酿造的全麦啤酒,由小型、独立酿造商制作。精酿运动最开始在美国兴起,国内近年也涌现了不少自制精酿啤酒,颇受国人欢迎。


喝过劲儿够的,人们更觉得国产工业啤酒淡出鸟,再难入口了。啤酒厂进的大麦越来越少了,口感也喝不出原来的味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