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新機建”,後疫情時代強有力的經濟動力

濟跑得快,全靠火車頭來帶。

疫情雖然讓經濟這輛火車停滯近1個月,但是,經濟發展目標很長遠,時間很緊迫。怎麼辦?換火車頭!!馬力更大,動力更強的上!

高層會議經過多次部署,國家將投入34萬億支持“新基建”。“新基建”成為輿論場的一大熱詞,也受到資本市場的資金熱捧。

定位“新機建”,後疫情時代強有力的經濟動力

其實,“新基建”不是一個新鮮出爐的概念。

早在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今年3月初,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按下“快進鍵”。


從內涵上看,“老基建”指的是交通、郵電、供水供電等傳統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的建設。“新基建”則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領域。

定位“新機建”,後疫情時代強有力的經濟動力

過去十年中,中國的科研創新水平穩步提高,實現了從完全跟跑到跟跑、並跑和領跑並存的轉變,甚至在部分尖端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

如果我們想要在未來科技競爭和經濟發展中爭得上游,那就必須從現在開始打基礎,“新基建”正是題中應有之義。

定位“新機建”,後疫情時代強有力的經濟動力

比如,5G的意義不僅僅是網速更快,而是通過毫秒級時延和超高密度連接有效支持海量物聯網設備接入,實現機器間大規模的相互通信,為未來更多創新應用場景打下基礎。

疫情對經濟發展的衝擊顯而易見,一季度GDP增長態勢勢必出現明顯波動。要想盡快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推動經濟恢復正常軌道,需要通過狠抓以“新基建”為代表的領域,給予總需求一個回彈力,進而通過需求端的率先復甦,帶動生產端走出困局。

定位“新機建”,後疫情時代強有力的經濟動力

一定意義上,“新基建”是為疫情後中國經濟換上了更強火車頭,更是未雨綢繆為未來發展鋪下的一條路。

目標已定,還需一路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