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春秋刺客之勇氣,尋國人勇氣之根源

勇者,是智慧和勇力皆備的。真的勇者,謀事於未發,且事後功成身退。正如李白所說俠客真勇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怎麼會是匹夫之勇逞一時之氣殺人比得了的呢。

讀春秋刺客之勇氣,尋國人勇氣之根源

(一)曹沫之勇

魯莊公尤其喜歡有勇力的人,便使曹沫擔任魯國大將統帥之職。魯國北方便是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治下的齊國,當時齊國伐魯,魯國弱小,曹沫三戰皆敗。當時魯莊公害怕被強齊吞併,便割讓領土以期求和,並且依然用曹沫擔任魯國大將。齊桓公答應了魯國要求,並在柯地設立盟壇用來談判訂立合約。

合約之時,在盟壇之上,曹沫持劍暴起制住了齊桓公。桓公左右的人皆不敢妄動,問曹沫說:“你想要怎麼樣呢?”曹沫四下睥睨對著齊桓公說:”“魯國弱小齊國強大,以強凌弱,也太過分了。如今若是魯國的城牆再被攻破,魯國國都就兵臨齊國國界,桓公你是不是也應該為我們想一想了。”齊桓公於是就答應了全部歸還佔領了的魯國土地,曹沫便棄劍走下了盟壇,北面而立於群臣之中,面色不變,辭令不改,仍然和平時一樣。

讀春秋刺客之勇氣,尋國人勇氣之根源

春秋時期,國風禮儀尚在。齊桓公受辱於眾人之前,怒意勃發便想要反悔,管仲勸解齊桓公說諾言既出便要遵守,不然因小失大,失信於天下諸侯更是不值得的。齊桓公縱然心有不甘也只能歸還了魯國土地。

曹沫能於眾人之中劫持齊桓公,逼迫桓公立下誓言,膽色勇力自然是極為高強的。更難能可貴的是棄劍之後能從容的立於盟壇之下,群臣之中,這便更多的是智慧謀略了。

齊國能稱霸,與管仲在政治軍事上 的傑出才能以及齊桓公善聽人言有關。管仲能分析時事,齊桓公能聽人言,這都是很好的優點。然而世事千絲萬縷,沒有絕對可言,在此時這些優點便就決定了魯國必定能討回失地。這也便是曹沫能從然淡定的關鍵,因為齊桓公必定不會貪小利而失信天下諸侯。

讀春秋刺客之勇氣,尋國人勇氣之根源

而至於曹沫死不死,他自己是不在乎的,這就是為國之勇氣和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在《史記》中記載著,這樣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國人,讓無數人為之傾倒。

(二)聶政之勇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曹沫便是這樣的大勇之人。在困境之中,仍然能找到致勝之道,以力破巧成就佳話。《刺客列傳》中,佳話之外也有讓人唏噓不已的故事。

聶政因為殺人便和母親姐姐逃到了齊國,在齊國隱居時,以屠狗為生,生活困頓艱苦。當時濮陽嚴仲子因為和韓相俠累有仇怨也逃至齊國,他聽說聶政是勇力之人,便登門拜訪聶政,幾經往返。同時備好酒食,帶著重金來為聶政母親祝壽,贈送了很多東西,希望聶政能幫他殺了俠累。刺殺俠累必定危險重重,九死一生。聶政雖感其知遇之恩,但由於母親在世,不可輕易言死就拒絕了嚴仲子。

讀春秋刺客之勇氣,尋國人勇氣之根源

後來聶政母親去世,姐姐出嫁。聶政想到嚴仲子作為一國卿相卻對自己禮遇有加,對自己母親也是贈予厚禮。自己偏僻之人能得他知遇之恩,幫他殺一個人又有什麼了不得呢,況且現在自己又無所掛礙。於是向西拜訪嚴仲子,知曉了他的仇人。

聶政擔憂洩露行蹤便拒絕了嚴仲子的隨行助手,隻身到了韓國相府。當時相府手持兵刃的侍衛極多,聶政隻身直入,衝上臺階,殺了俠累。侍衛左右皆慌亂畏懼,聶政大聲叱吒,又殺了數十人,然終難以逃去,隨即便毀掉了自己的面容自殺而死。

聶政生於微末之間,懷有高強的武力,逃至齊國時,卻能以屠狗為生,做到不以武犯禁,可見聶政是個品行高尚的人。在最後毀容自刎,使家姐不受牽連之禍,可當一聲“俠之小者,為友為鄰”。

讀春秋刺客之勇氣,尋國人勇氣之根源

(三) 築建真勇

若說先人勇氣來自何處,我認為勇氣的來源更多的是後天的,是在身處的環境下慢慢被養成的。人是需要培養的,武力需要千錘百煉,這是外在的。內在是心的培養,其一是增加知識的廣博,有智慧,有謀略。更重要的是內心的磨練,境界的提升,有大義,有信仰。內心的培養決定了高度,正如曹沫比於聶政一樣。

勇氣需要不斷地學習知識,逐漸地豐富思想,並擁有智慧謀略。“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便是智慧謀略。因為人力有窮時,只有不斷的學習,熟悉修齊治平之道,才可以做到更大的成就。

讀春秋刺客之勇氣,尋國人勇氣之根源

內心磨練當以煉心為主,這是人的品質,是精神的境界,煉心或可以讀史。讀歷史有個特點,便是各種人物是什麼樣的,各種事件是怎麼發生結束的,這些所有的信息,都在我們的腦子裡清晰可見,這就是上帝視角吧。因為如此,古時候偉大,不可思議的事情在我們看來都是稀鬆平常的。當然,歷史越久遠,我們這樣的感受就越強烈。

然而只有深處其中,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的渺小,這並不是說讀史要有代入感,而是不要妄自尊大。讀史明智,然後知己身之渺小,知天下之大,知世事之廣博,便能內斂平和,榮辱不驚。心境平和,就是要不為外物而輕易改其形容顏色,這是最本質的,這不是不喜形於色的心機深沉,而是大道於心的返璞歸真。

讀春秋刺客之勇氣,尋國人勇氣之根源

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的文明是沒有斷層的,文化精神更是璀璨奪目,形成了特有的辯證哲學思想。文化的傳承沒有斷代,自然國人血性也更不可能斷代。中國的文化決定了和平和諧的人文關懷,但數千年的戰爭歷史,更使國人的血液深藏血性。

上世紀,魯迅先生便說出了“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在當時,多少先驅身赴國難,有能人大拿縱橫馳騁,中流擊水,也有本領低微之人的慷慨赴死。民族危亡之間,國人的血性勇氣是激昂澎湃的,為民族大義,中華圖騰。

《試論春秋戰國時期的刺客》《春秋戰國時期間諜活動研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