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看购物节:每次都是商家的烧脑大戏

就在前天晚上,临近零点,因为工作还在焦头烂额的我手机上忽然弹出姐妹的消息:“你购物车里有啥,赶紧让我看看。”

心理学视角看购物节:每次都是商家的烧脑大戏

如果没有姐妹,我的钱不会没得那么快

警铃大作,我第一反应是,“完了,我忘了提前加购。”,第二个念头是,“完了,我忘了提前抢券。”

一瞬间肾上腺素飙升,点了文档保存我就打开了购物分享号,以比工作时专注十倍的集中度认真审视每一个可能在我购物范围内的分享。

步骤一般是:第一,看看有什么整点秒杀,比如前一分钟半价之类的生活必需品;第二,看看有什么还没被秒完的大额券,领一领“防身”;第三,看看有没有凑满减的好物,能占额度大又有自带券的那种最好……

就这样,原本一分钱也没打算花的我,经过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成功让自己的待发货数字变成了12。

心理学视角看购物节:每次都是商家的烧脑大戏

这一次发货速度还挺快……想退款都来不及了

每次享受完满减和付款的欢乐后,我都会认命地重新分析一遍商家套路。

道理我都懂,但是手我管不住。



套路一:注意转移

分散对事物本身的注意,增加对活动和优惠形式的关注。诸多倒计时和秒杀活动,把整个购物促销活动的氛围搞得节奏十分紧迫,尤其是主播直播间内放券放链接都会搞一个倒数,一旦进入这个紧张氛围之中,你对“这件东西我到底需不需要”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至“我能不能抢到它”,一个东西打了半年的三折你也不一定愿意买,但是只要听说,限时折扣,手慢则无,想法可能就转而变为“不买不是人!”。

套路二:留面子效应

是指人们拒绝了一个较大的要求后,对较小要求接受的可能性增加的现象。这个几乎商家最为惯用的烧脑大计,活动之前先把价格抬高,等到活动开始,抛出一个相比之下便宜优惠的价格,其实实际到手可能和平时相差不多,但是形式上看起来,确实是非常诱人。最典型的是“不要998,只要108”,很有可能28才是它的价值。

插句题外话,此技巧通用于各种情景场合,职场间,家庭中,只要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几乎都会有这个套路的出现。

套路三:曝光效应

又叫纯粹接触效应。“猜你喜欢”这个专栏简直是把这一心理效应运用到了极致。这个效应的解释,就是对你见到同一人事物的次数越多,越熟悉,你就可能越喜欢他们。“猜你喜欢”,本身就是根据人的购物习惯数据推算出来的,属于个人购物范围内的商品推荐,降低人对商品有负性评价的可能性;而对于一开始留有中性印象的商品,这个效应就会发挥作用——你可能刚开始没想过要买,但是它总是时不时在首页和你打个招呼,一来二去,你会忍不住点开详情看一眼,后来,你会忍不住把它放进购物车里,再后来,当你发现,购物节这天它居然有活动的时候……

都是套路。

心理学视角看购物节:每次都是商家的烧脑大戏

页面设计里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暗示,红颜色的倒计时或者减价标语让人产生紧迫感,促使人更快速做出决定;满减额度不够的情况下,不甘心不享受优惠,就会找一些购物车里金额差不多的闲置品凑单……你也不知道钱是怎么没的,待收货就在那里,账单也不会骗你。冷静下来去看看。

当然现今优秀的“薅羊毛”队伍也已经越来越壮大,“神价作业”摆在各购物分享号上看着也是非常诱人。除去商家设置错误的意外情况,这种扔低价顺便引流做推广的好处要比直接花钱打广告好得多。反正,你干的都是商家想让你干的。

对于“刚需可入”的商品凑购物节低价囤一囤当然是明智之举,尤其是你具备“领券防身”的意识和“单身二十年”的手速,你也会成为购物节游戏中的获利者,毕竟40块钱买件羽绒服穿是真的很香。

个人作业展示

心理学视角看购物节:每次都是商家的烧脑大戏

去年双十二买的 还是挺划算的

心理学视角看购物节:每次都是商家的烧脑大戏

但事实证明这些衣服我也没怎么穿过

如果是为了买而买,大家还是在确认付款前看一眼花呗和白条,想想每次还款时候“心被撕裂”的感觉,稳一稳,再决定。

我反思。

心理学视角看购物节:每次都是商家的烧脑大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