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記憶中什麼滋味最好?餛飩應該算是嘉興人記憶中的最愛

嘉興人一般都愛吃餛飩, 大餛飩肉多舒坦,小餛飩湯鮮皮滑,滋味各不相同。早前物資沒這麼豐富,我家老人用雪菜鮮筍配豬肉包出來的餛飩堪稱一絕。餛飩下鍋,空碗中放點豬油,加點蔥花和鹽即可。餛飩要過兩遍冷水,這樣皮子更勁道。我最好記錄是吃了56個大餛飩,那年我16歲。

目前嘉興名氣最大的就是新塍的瞎叉三餛飩了,不過現在的味道不比以前。我去過兩次就不大想去了,據說現在的老闆只是用的瞎叉三的牌子,已經不是原來那個味了。一碗餛飩下去,能喝兩瓶礦泉水,價格也偏貴,小餛飩賣到大餛飩的價格。

下面一個關於餛飩的故事與大家分享,尋尋老底子的記憶,品品老嘉興的味道。

阿鬍子本姓傅,名良生。因左邊臉上天生有一撮小鬍子,故大人們給他起了個綽號——阿鬍子。阿鬍子餛飩店兩開間門面,朝東臨長水塘,一間是製作皮子的作坊,一間為店面,專供食客落座。那時店裡有五六張桌子,幾乎每天都是“高朋滿座”。
  阿鬍子身材不高,卻精瘦靈活,加上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來店裡的食客都是“高興而來,樂意而歸”。每天清晨,阿鬍子和妻子都是早早起床搖皮子。他的餛飩皮子至少要軋上三四遍,這樣不僅皮張均勻且柔糯,而且包起來得心應手。去肉店取來當天宰殺的鮮豬肉,雙刀齊下,噼噼啪啪剁成肉末。
  清晨五點鐘開始,食客從四面八方聚攏過來。阿鬍子的妻子心靈手巧,包起餛飩來堪稱一絕:不僅快,且不露餡。很快,匾裡的餛飩擺滿了。阿鬍子不緊不慢地按照先來先吃的法則,一碗一碗地下鍋,不像時下顧客一多,幾碗一鍋煮。阿鬍子每碗二十隻,一隻不多,一隻不少,下完一碗就換湯水。照他的說法,這樣雖然慢一些,但能保證湯水清澈,食之有味。


  我兒時常去阿鬍子餛飩店吃餛飩,看他一碗一碗地下。餛飩出鍋前,他總是先在洗淨的大碗用湯匙刮一些豬油,再放上少許“味知素”(即現在的味精),再撮上一些小蔥、細鹽,然後往碗裡倒半碗開水。待餛飩熟透、在鍋裡打轉時,阿鬍子便看準時機,用漏勺將餛飩撈起,放進事先準備好的碗中,再用湯匙一攪,遞到食客的面前。
  阿鬍子餛飩基本上只賣一個上午,下午打烊休息。然而吃過晚飯,阿鬍子還要挑著擔子去做夜生意。
  阿鬍子的餛飩擔很普通,前邊是一口小灶加一隻鍋子,後邊是包好的餛飩、調料等,還有盛餛飩的碗和調羹等。當時,王店鎮上還沒有電燈,小街上黑燈瞎火的,只靠臨街人家窗戶裡射出的昏黃燈光作照明。
  晚上七點多鐘,阿鬍子便挑起餛飩擔,一邊敲著竹筒,一邊中氣十足地叫喚著:“吃餛飩,吃餛飩!”想吃餛飩的人便拿著碗,尋著竹筒聲找到阿鬍子,花上一毛錢買上一碗,回家細細品嚐。
  我家住在鎮中央,母親常常去書場聽書,我和妹妹在外面玩。等說書的散場,我們便會纏著母親要吃餛飩。母親很體貼我和妹妹,便叫阿鬍子下兩碗。此時我便急忙奔回家拿碗。阿鬍子常常忙得不可開交,一邊應付過路的食客,一邊還要應付散場的聽書人。他看到我們是小孩,總是先給我們下。回家後,一家人分著吃餛飩,真是其樂融融。

  當時王店鎮上,夜間有三副餛飩擔。廟橋靠東邊有一副,是一個姓許的女的擺的,她是固定的,不往外挑;還有一副是綽號叫“野栗子”姓王的擺的,他專門往弄堂裡的角角落落裡挑;還有就是阿鬍子餛飩擔,在鎮上的大街跑,生意著實不錯。
  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由於國家實行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阿鬍子餛飩店也劃併入王店鎮糕團合作小組。阿鬍子的大女兒傳承了父母包餛飩的手藝,如今六十多歲的她,仍在一傢俬營早餐店裡幫忙包餛飩。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阿鬍子的餛飩味美湯鮮,常到這家店品嚐傳統的“阿鬍子餛飩”。

兒時記憶中什麼滋味最好?餛飩應該算是嘉興人記憶中的最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