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罢郡存州,杨广改州为郡,这父子俩是在搞什么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大时代,上承南北朝,结束中国数百年的分裂,下启盛唐,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又一高峰。隋朝事实上只有两任皇帝,都是鼎鼎大名,即隋文帝杨坚和儿子隋炀帝杨广。两位皇帝都很能折腾,或者说拥有开创精神。杨坚称帝后不久,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复汉姓,颁布新律,营建新国都,创立三省六部。杨广也不遑多让,迁都,立科举,开挖运河,北征高句丽。父子俩把别的朝代一百年都不一定干的完的事,两世就全弄了。其中有项改革很有意思,父子俩都做了。杨坚登基时,地方行政分州、郡、县三级,他锐意革新,裁撤了郡,天下成为州县两级。杨广继位不久,又兴改革,把州改名为郡,地方行政还分两级,只不过变成了郡和县。前后不过二十年,父子俩对地方行政区划改来改去,他们这是在搞什么呢?




杨坚的意志


杨坚罢郡存州,杨广改州为郡,这父子俩是在搞什么

杨坚放到现在应该会是国际明星,而且是那种国外名气比国内大的那种,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他是中国历任皇帝贡献最大的。杨坚虽是靠欺负北周宇文氏的孤儿寡母上位,但他确实做了很多其他皇帝没有做到的事,其中最大的一项功绩无疑是统一全国。

杨坚罢郡存州,杨广改州为郡,这父子俩是在搞什么

杨坚出生时,天下是西魏、东魏和南梁三国并立。他登基前,南梁已经成为南陈,他所在的西魏也已被北周代替,并且吞并了东魏的后继者北齐。称帝九年后,陈国也成为隋境。数十年间,天下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数百年的分裂局面被打破,很多旧的东西不再合时宜了,其中之一就是繁复而低效的地方行政区划。

杨坚罢郡存州,杨广改州为郡,这父子俩是在搞什么

东汉十三州


自东汉末年,国家的一级行政单位就是州,下辖数郡,郡再制县。魏晋南北朝期间,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各方势力为了加强边境守备,方便管理侨民,增添了很多新州。后来为了安置日益膨胀的官僚队伍,同时弱化地方力量,州的数量越来越多。

杨坚罢郡存州,杨广改州为郡,这父子俩是在搞什么

陈国密密麻麻的州

东汉时全国只有十三个州,郡也只有一百多个。在全国人口没有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北周“

通计州二百一十一,郡五百八,县一千一百二十四”(《隋书·地理志》)。陈国则“有州有四十二,郡唯一百零九,县四百三十八”(《隋书·地理志》)。

杨坚统一全国后,全国就有了二百五十多个州,七百左右的郡,行政结构显然过于臃肿了。开皇三年,杨坚首先在旧北周境内裁撤郡,根据度支尚书杨尚希的“存要去闲、并大去小”原则,裁撤了州县之间的五百多个郡,许多小的郡县也被合并。冗官被大量清除,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杨坚罢郡存州,杨广改州为郡,这父子俩是在搞什么

杨坚吞并陈国后,同样进行了裁郡并县,做到了天下同一。他的改革是分阶段进行的,旧周地、旧齐地和旧陈地的举措也都有所不同,所谓因地制宜。各国的旧边境线上星罗棋布着大量军事用途的坞堡和州郡,杨坚予以合并裁撤,而在腹地的人口密集区域,杨坚又添置了不少新的州县。这样的改革顺应民意,水到渠成。

在改革地方行政的同时,杨坚还夹带了不少私货。

行政区划被打乱,重新编排,行政职能自然也要有所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杨坚规定州长刺史原则上不得由本州人担任,执行异地任职。此外还禁止州县官吏私自招募部属,他们的佐吏统一由中央吏部进行配置,数量也被严格控制。这些举措显然是为了抑制地方势力坐大,其中值得尤为注意是中正官的撤销。

杨坚罢郡存州,杨广改州为郡,这父子俩是在搞什么

九品中正制自曹魏创立以来,成为两晋南北朝数百年间的选官制度,这也是门阀士族政治的生命线。而执行这一制度的基础是中正官,由他们负责对人进行品评定级,随后士族子弟才能进入仕途。北魏以来,中正官被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中央的中正官一般由朝内大臣兼任,地方上则有州郡县三级的地方长官指派。郡县被裁撤的同时,郡中正官也被撤销,州县的中正官作为佐吏,也由中央委任。杨坚的改革,让中央朝廷彻底掌握了地方人事大权,也是彻底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开始。


杨广的倔强


杨坚罢郡存州,杨广改州为郡,这父子俩是在搞什么

个人最欣赏的一版杨广

杨坚虽是官二代,大将杨忠之后,但他奉俭谦和,轻徭缓刑,观其作为更像个读书人出身的创业者。而杨广,就是完全的富二代做派,营建新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高句丽,每个工程都要耗费大量民力财力。他不但毫无爱惜民力的意识,对父亲在地方行政区划上的改革成果同样不满。

杨坚裁郡并县,固然减少了很多冗余官吏,但不可避免地会得罪地方势力。杨坚在位末期,全国有州三百余个,县则有一千三百多个。基层单位县并没有减少多少,一级行政单位州不但没减少,还增加了。显然杨坚在改革过程中做了妥协,尤其是在士族兴盛的关东一带,设立了很多新州和新县。

杨坚罢郡存州,杨广改州为郡,这父子俩是在搞什么

杨广继位第二年,“遣十使并省州县”。他派亲信考察各地,裁并方案一拿出来。转过年来他就改州为郡。当然绝不是简单地改个名字,大量州县亦被合并。在接下来几年,杨广多次改革地方,最后郡只剩下一百九十多个,县也减少了一百多个。

杨广心中的榜样是秦始皇汉武帝,而不是父亲。他恢复郡县二级制,效仿的正是统一天下的秦始皇。随后他还设立监察处,不定期巡视地方,学的是汉武帝的刺史部。

杨坚罢郡存州,杨广改州为郡,这父子俩是在搞什么

州改名为郡,不单单是杨广好大喜功,在名字上做文章。之前郡一级的官属已经被杨坚裁撤,现在他把州给成郡了,郡一级的行政官员配置和职能就也要按照简化版的来。上文提到的州级中正官,随着州改郡,也被裁撤了,顺带着中央系统的中正官也失去了意义。在杨广一朝,九品中正制这才彻底被废除,这也是杨广改革地方夹带的私货之一。

杨坚罢郡存州,杨广改州为郡,这父子俩是在搞什么

杨广指挥了隋灭陈,其履历和李世民多么相像

当然,杨广摒弃父亲的举措,说是因为要以那些千古名帝为榜样,也是有高估的嫌疑。杨广的改革处处都有针对父亲的痕迹,他继位时正值壮年,还亲自指挥了隋灭陈之战,功劳不小,他自然有他的倔强。


父子间的执拗


杨广的继位过程充满了阴谋论,甚至说是他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父亲。然而相关记载都出自唐人编纂的《隋书》,真实性需要打个问号。但能够确认的是,杨广和他的父亲在性格上完全不同,在对治国和改革的理解上有很大区别,改州为郡正是最好的写照。

杨坚罢郡存州,杨广改州为郡,这父子俩是在搞什么

另一版刻画比较深入的杨广

他在合并州县时,有意撤销了不少杨坚新设的县,保留了旧县,这里面或多或少有着悖逆父亲的情愫在内。

杨坚的改革若叫大刀阔斧,杨广的就应该是液压机了。

杨坚罢郡存州,杨广改州为郡,这父子俩是在搞什么

大兴城是盛唐长安城的基础

杨坚登基后不久,就在长安旧城旁边营建新都大兴城,这便是后来举世闻名的盛唐长安城。杨广却瞧不上,继位第一年就下诏营建东京洛阳,还要迁都舍弃父亲新建的城池,就像较着劲儿要弄座更好的国都。杨广迁都的背后有着诸多不同方面的考量,但是杨坚的大兴城刚修好就要搬走,正合那句话,“儿卖爷田不心疼”。

杨坚轻徭博弈,杨广死命折腾,不但弄了不少大工程,还到处巡视。不但下江南,还要去塞北,以致于跟刘邦一样,也一度被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军团包围,这是素来谨慎的杨坚干不出来的。

杨坚罢郡存州,杨广改州为郡,这父子俩是在搞什么

《开皇律》意义非凡


杨坚颁布了新法律《开皇律》,一扫前朝遗弊。杨广在登基第三年,也颁布了《大业律》,相较前律,删去了不少他认为不合宜的律条。

杨坚的三省六部制,杨广也予以革新,增添了不少新部门,也改了很多名字。其他的如御林军中的左右卫,杨广改称左右翊卫,而左右备身改为左右骑卫。这样改名的事例不胜枚举。

杨坚罢郡存州,杨广改州为郡,这父子俩是在搞什么

杨坚尚节俭,对文风也是如此,不喜欢那些一味儿堆砌美词,充满靡靡之风的南朝文章。杨广则不同,就喜欢华丽的梁陈宫体,他还有一定创作功底,他的“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读起来也是别有韵文。

杨坚在逐步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同时,为了拓展人才来源,还将举明经制度化。明经制和察举制一样历史悠久,是历来中央朝廷选聘官吏的方式,考察官吏对《春秋》《尚书》《诗经》等典籍的理解,通过成绩来决定未来的任职。南北朝时各国都有所应用,但是范围不大,毕竟官吏来源主要是各大士族门阀推举,考试是多此一举。杨坚对明经科目做了细分,侧重对时策的见解,还要各地定期推荐人才前来考试。杨广在此基础上增添了进士科,不考时政,专考作文章的能力。杨广设置进士科,被普遍视作真正科举的开始。

杨坚罢郡存州,杨广改州为郡,这父子俩是在搞什么

大运河的作用和意义不可估量

可以说,杨广的改革举措多是在父亲的基础上进行革新,不是小刀细雕,而更像大斧子抡。他对父亲的评价是“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区夏,拯群飞于四海,革凋敝于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恢夷宇宙,混壹车书”。里面尽是好词,而他的执政生涯却都是在颠覆父亲的功业。他不会不清楚父亲在改革中所受掣肘,然而杨广坚信自己比前人强。他的动作都是大开大合,就是要拼命证明这一点。


结语


杨坚罢郡存州,杨广改州为郡,这父子俩是在搞什么

杨坚罢郡存州,杨广则改州为郡,尽管形式相反,但目的都是在削弱地方,巩固中央和皇权,这一点殊途同归。杨广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在父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但他没有妥协精神,幻想一蹴而就,乃至历史对父子两人的最后评价天差地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