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我来武汉了,再不来素材就没了”,编剧六六为何惹众怒?


我是桑梓。

今天我们来谈谈吃人血馒头的事儿。

大半个月前,耀客老板吕超邀请编剧六六参与国家任务,写抗疫故事。

她当场拒绝,给出的理由是:不喜欢吃人血馒头,不喜欢歌功颂德。

“幸亏我来武汉了,再不来素材就没了”,编剧六六为何惹众怒?


但转眼间,她就去到了武汉。

一字一句,刺痛了不少公众。

尤其是那句被人诟病的“幸亏我来了,再不来素材都没了。”

“幸亏我来武汉了,再不来素材就没了”,编剧六六为何惹众怒?


什么叫“幸亏”?

什么叫“素材”?

武汉人民所经历的苦痛,2000多位家属的牺牲,难道只能算是素材?

“幸亏”俩字的背后,更加揭露了六六的无知、无德。

相比起疫情时的悲伤情绪,她更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

武汉的氛围现在应该是庄重的、严肃的。

虽然疫情一天天在变好,但别忘了,在武汉还有2000多个家庭,依旧沉浸在亲人去世的悲痛中,医院里的医生依旧在不舍昼夜、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病人抢救。

也许在六六眼中,每一个痛苦的、悲惨的家庭,都可以通过文字物化他们。

但这样的文字,未免也太过于轻浮了。

六六在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件小事,讲述小区业委会给居民送鱼。

“刚刚回来酒店,发现隔壁小区广场上人声鼎沸,还以为要闹暴动。”

这种反应,也让人觉得她对武汉缺乏了解。

还有一篇文章,她命名为“采访结束时的彩蛋”。

“幸亏我来武汉了,再不来素材就没了”,编剧六六为何惹众怒?


艰难的收官时刻,在六六心中却成为了综艺节目时的彩蛋?

这不是乐观,这是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武汉人的挑衅。

“今天去方舱,采访病患的时候,她们一开口就是感谢政府。我戏谑他们,为何不谢谢医疗团队,他们诚恳的回答:医疗团队是政府派来的。”

我真是无法想象,这竟然是著名编剧六六能写出来的文字。

开口就感谢政府,难道不应该吗?

若不是政府的尽心尽力,你哪能看到这一片安宁景象?

“幸亏我来武汉了,再不来素材就没了”,编剧六六为何惹众怒?


而“戏谑”这个词,意为用诙谐有趣的话开玩笑,贬义词居多。

对患者用这个词,您觉得合适吗?

网上还流传着一张截图,声称看到“被派去武汉搞创作的某知名编剧的朋友圈,感觉她就像是领导视察,所有的医院人员都要夹道欢迎她。

“幸亏我来武汉了,再不来素材就没了”,编剧六六为何惹众怒?


我一直认为,深入底层的文字,才更能打动人心。

而像六六这种,明知武汉疫情已经接近尾声,却偏偏这时候来体验生活。

那她记录下的感人故事,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武汉人民的真实遭遇和心境历程?

抱着一副领导视察的模样,远不如去当一名志愿者来得实在。

“抗疫已近尾声,你看到的是一片安宁。也许殡仪馆里冰冷冷的骨灰盒才能提示武汉的悲壮。”

编剧六六,身上一直有股小家子气。

她的作品,不是狗血人生就是三观尽碎。

而且她本人,嘲讽西安交大自杀博士、发表地域歧视言论,还说名校的女孩都是去钓金龟婿的。

就算我相信她的能力,我也无法相信她本人。

“幸亏我来武汉了,再不来素材就没了”,编剧六六为何惹众怒?


一个创作者,首先要有悲天悯人的良知,要有鲜活跳动的同情心。

对别人的苦痛能够有所体会,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会有血有肉。

可是很显然,六六只是一个旁观者。

即使她去到了武汉,她也无法用心感受这儿的一草一木。

毕竟当一个作家亲临现场,预备俯视人间的那一瞬间,已经是处于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了。

“作为武汉人只想说,我们的故事自己有嘴、有笔、有数,不需要‘不相干’的人来替我们记录,我们不是你创作虚情假意题材的素材。”

微博用户林钰星的评论说出了不少武汉人的心声。

2020年的武汉疫情是一桩提起就令人心痛的话题,我们不需要矫情装饰的文字,更不需要所谓的高高在上的作家。

他们是鲜活的生命,不是冷漠无情的素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