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血統和文化認同?哪個才是存邦之道?

  • 近日政府部門出臺了《永久居留權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向廣大社會民眾徵詢意見,誰知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民眾的集體擔憂。反應之大恐怕大大出乎了相關部門的意料。
  • 其實小叨作為中國十幾億公民的一分子,理解廣大網友對《條例》實行後產生一系列後果的擔憂,一部分外國人口確實存在素質低下、犯罪率高,更害怕成為法國那樣大量湧入的非洲難民使法國變成‘半黑半白’的國家。
保持血統和文化認同?哪個才是存邦之道?|

  • 但是小叨想要說的是之所以會有外國人想要定居中國真的說明了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你做的好變得強大,別人才想融入你、靠近你。
  • 五千年前最為中國最古老的原始部民——炎黃部落誕生於黃河流域始稱華夏族,而這就是漢族的前身,經過祖先們數千年的披荊斬棘,不斷開拓才有了我們今天遼闊統一的一片國土。但是時至今日你還能說出還有多少人是當初炎黃原始居民的直系後裔或者有著先族的血統嗎?這個問題恐怕最頂級的人類遺傳學的專家都難以說出具體的答案來,可是既然後面血統都越來越模糊淡化為啥中國還成為了世界四大文明地唯一沒有中斷的國家呢?更令人驚奇的是,中國文明非但沒有中斷反而越做越大擴展到了整個東亞文化圈?
保持血統和文化認同?哪個才是存邦之道?|

  • 因為中國的發展從來都不是靠血統來維繫的,而是靠的更加先進的方式——文化。從先秦時代起商周等先進的中原文明就不斷吸引周邊的遊牧部族加入到中原文明的行列來都想拼命地拿到中原王朝認可的綠卡,成為名正言順的中原人。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戰國時的中山國,中山地處燕趙兩國之間原是狄族國家,但是為了融入到中原文化圈中山國捨棄自己本民族原有的特性開始著漢服,寫小篆字,就連打仗也要學著中原國家使用兵車,站在當時來看幾乎就和漢民族諸侯無異。秦統一全國後還會區別原來的中山國人嗎?當然不會因為中山國人已經成為了尊漢禮的漢人了。
保持血統和文化認同?哪個才是存邦之道?|

  • 典型的例子還會有南北朝時期的孝文帝改革,除了自己的民族特性改了連鮮卑的姓氏都要改漢姓一些落後的不合發展的鮮卑特性也一掃而空比如殉葬禮、子娶父妻等,其目的非常明確:北魏鮮卑從此就是漢族國家了!在當時很多漢族士大夫都服務於北魏集團很多具有漢族特點的政策都是出自漢族大臣之口,可見在當時大家對血統的重視程度遠遠低於對文化的重視程度。兩宋時期的西夏本是党項族人卻因受恩與大唐也自稱姓李仿漢字創西夏文,分封漢族士族,此外同為割據政權的遼、金等其漢化程度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至於元朝和明朝編寫此時的史書時竟不知遼、宋、金那個是正統只好各編一部正統史。
保持血統和文化認同?哪個才是存邦之道?|

  • 其後面的元朝和清朝自不必多說,雖然都是有少數民族建立不但允許漢文化存在而且自身受漢文化影響也日漸擴大。這就是以文化認同為重的中國,雖然最初的華夏原始血統已經不再純正但是卻保留髮展壯大了整個中華文明。
保持血統和文化認同?哪個才是存邦之道?|

  • 時間上以血統為重的也並非沒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歐洲和印度。歐洲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血統,各個邦國林立交錯,統一和分裂的速度要比中國快很多,幾個統一帝國如羅馬帝國,查理曼帝國,拜占庭帝國等到最後的分崩離析都有血統原因。直至現在經過一輪又一輪戰爭清洗後的歐洲仍然林立著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而面積卻和中國差不多。如果在中國的土地上分裂著十幾個大小不一的國家,我們今天身份證恐怕都是不同的模樣了。印度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以來就一直存在種姓之間的血統分級,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完全消除,根深蒂固的血統偏見更甚於歐洲,也成為阻礙印度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
保持血統和文化認同?哪個才是存邦之道?|

  • 話接開頭《永久居留權管理條例》也許真的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嚴重,小叨覺得我們更多是對外國人人才篩選機制的建立,我們希望是能有更多的有真才實學外國人才來到中國後能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來建設中國。美國立國兩百多年其中有一個世紀都是世界第一,吸引世界各地蜂擁而至的人才為它服務是它成為超級強國的重要原因。法國近幾十年大量吸收非洲地區的難民致使國內非裔人口暴增,但是這和他無差別吸收難民政策及地理位置有關,中國雖然外國人口也有所增長但是也遠遠不及歐洲的外裔增長。
  • 中國的文化是中國的根,只要中國的根在中國就一定會有越來越大的吸引力,中國這棵大樹也就更加枝繁葉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