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你喜欢的但略小众的电影?

是南小北


1.《现在去见你》一部韩国的爱情电影,在韩国算是大街小巷都看过的了,在中国看过的人不是很多“我倾尽全部时间去爱了,是无比精彩的一生”



2.《小鞋子》一部99年在美国上映的伊朗电影,还入选了奥斯卡提名。影片非常的温情感人,反正我是看哭了,喜欢温情电影的强烈推荐。


3.《十二公民》影片翻牌自美国电影《十二怒汉》,中国从其他国家的优秀电影中翻拍已经成为了很常见的现象,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政治制服和文化背景,对于人物的刻画和角色的选择显得更为重要。这部影片在人物选择和刻画上显得尤为出色。


4.《那山那人那狗》很温暖的片子,影片中德父子亲情真的是很容易戳到泪点。画面非常美,静静的欣赏,带你进入一段心灵净化之旅。影片在国内反响不大,但在日本受到了强烈的关注,取得了不错的票房。




5.《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也不算小众了,自上映以来好评如潮,虽然是小成本制作,但却疯狂卷走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歌曲等十多个奖项。


爱龟的小李


都知道欧美版的《忠犬八公》,在这里我想推荐一下日本的《忠犬八公物语》。

本片的主人公上野旋在千鹤子出嫁后,上野旋即把全部的心血与爱都投注在幼犬身上,并取名为阿八。每日上下班,阿八必在涩谷车站等候,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令路人叹为观止,成为地方一道风景。直到一天,上野教授脑溢血发作在授课时倒下。教授死后,阿八被桥本收养,却数次逃走,流浪于野外。最后,依然每天下午去车站等待教授回来的阿八在大雪中结束了它的一生。

《忠犬八公物语》拍摄于1987年,与美版《忠犬八公》不同的是它更为的悲伤,没有美版《忠犬八公》的幽默中带有伤感,反而是从狗狗的遭遇里看尽世间的冷暖刻薄。

喜欢狗狗的朋友慎入。



动漫小C


最近在豆瓣疯狂扒小众电影,还真被自己发现了几个。其中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有一部电影是剧组本来想请章子怡出演,但由于章子怡时间太紧,联系无果的情况下请了张静初出演,这也成了张静初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话不多说,先安利一波自己上周末才看完的一部吧:顾长卫的《孔雀》,豆瓣8.0分。

影片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在北方小城市安阳的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的故事。

影片采用平行叙述方式,讲述了这一家中的哥哥卫国、姐姐卫红、弟弟卫强的青春和一生。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是顾长卫从摄影转型导演的处女作,文艺女神张静初也正是凭借在这部电影中对追求自由和勇敢的姐姐卫红的出色诠释而一举成名。

影片上映后,获奖的履历也很精彩。

关于这部影片的争议还是比较大的,有人说顾长卫空有展现那个年代的人们所普遍共有的空虚和焦灼的心,却在叙事和布景中过于刻意乃至漏洞百出,但不可忽视的是,摄影出身的顾长卫对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独特表达,或许正是来自于他对影片和叙事的表现方式。

姐姐自制的蓝色降落伞、哥哥追求爱情的向日葵、弟弟藏起来的裸体画,都充斥着我们青春记忆里的鲜艳色彩,也让我们对那个年代有了一定的具象感。

有观众在看完电影后表示,影片中的情节和背景十分真实,让自己对那个过去的年代本来已经模糊的记忆瞬间又清晰了起来,尤其是那个年代的青春与梦想、妥协与彷徨,都十分让人感同身受。恩,当我看到张静初蹲在菜摊前突然痛哭的时候,虽然我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同感!


小影吉


有没有你喜欢的但略小众的电影?

精彩的电影不计其数,好看的电影琳琅满目,但是小众并不是很出名却超级好看的电影你都看过哪些呢?

接下来心观大世界给大家整理了几部特别好看的电影,没有提到的欢迎各位补充。

1:《我们俩》

《我们俩》

一位在四合院里生活的孤单老人,将房子出租给来北京上学的外地女孩。刚开始,两个人经常因为生活琐事闹别扭、拌嘴,女孩一直觉得老人在算计自己,互相看不顺眼。就这样生活中磕磕绊绊的两个人,竟日久生情,慢慢地成了彼此的依靠。后来女孩找到了更好地住处,可是老太太的精神却一天不如一天。

2:《孙子从美国来》

《孙子从美国来》

主人公"杨老头"是陕西华县皮影戏老艺人,小主人公是美国的小男孩“布鲁克斯”,布鲁克斯的父母是赴西藏可可西里参加藏羚羊保护行动的志愿者,在参加活动期间布鲁克斯父母将布鲁克斯委托陕西华县皮影戏传人老杨头照顾。 刚开始两个人的生活习惯、语言,还有行为思维以及文化观念等方面都相互排斥和对立。但是经过磨合、相互之间的包容,最终两个人的感情变为友情。

3:《我们天上见》

《我们天上见》

这部电影是由蒋雯丽自编自导的作品,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讲述的是小主人公小兰父母亲不在自己身边,只有她和姥爷相依为命,祖孙感情深沉却又透漏着细腻,情节感人。其实片名已经剧透了,结局固然是让众人的眼泪难以隐藏啊,总会让人不禁带入到自己的生活情感中,所以这部电影代入感还是很强的。

4:《我的九月》

《我的九月》

这是1990年上映的一部儿童片,影片讲述的是 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前,小学生安建军在高老师的帮助下,努力克服自身的懦弱,最终争取到参加开幕式的表演资格。这是一部很中国,很北京,很棒的电影,强推大家去刷一遍!

5:《站台》

《站台》

该片讲述的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汾阳县文工团的一群年轻人在社会变革中由“寻找”到“回归”的故事。充分的展现了那个年代山西一群人青春时代的欲望、尴尬、冲动与梦想。值得看的好片!

以上回答希望能够对打家有帮助,也请列推荐大家可以看一看,很好的故事。。。


心观大世界


我心中的小众电影是区别于传统的商业大片和经典电影来讲。这类电影一般没有大的制作和宣传,像野山花一样默默无闻的绽放,它们没有曲折的情节,打动人的地方往往是某些平凡而细腻的情感和人性,让人能获得感动,能从中获取营养。以下是本人觉得不错的几部“小众电影”。

1.《巴尼的人生》

是一部传记电影,改编自加拿大作家穆德才·里切尔的同名小说,豆瓣评分8.3。影片将巴尼的一生浓缩在了2个小时的时间,因此每一个镜头都是巴尼平凡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影片主演保罗·吉亚玛提在影片中表现出色,他将巴尼对待爱情,亲情和友情的真诚情感从日常琐事中演绎了出来。

2.《给桃子的信》

一部日式温情动画电影,豆瓣8.2。上小学的桃子离开东京,随母亲去到一个叫汐岛的乡村居住。桃子在那里遇到了当地传说中的三个妖怪,并和他们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电影充满了乡土味道,三个妖怪面目丑陋但善良有趣,让看似沉闷的偏远的小村落充满生机。

3.《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岩井俊二执导电影,豆瓣7.8。画面干净清新,音乐出色。镜头看起来有些零乱,但最后都把人们引向了一个主题——青春是什么。或许很多人看到了青春时期的朝气与美好,而导演则看到了其中的迷茫、残酷与躁妄。

4.《千年女优》

金敏作品,豆瓣8.7。电影类似一部传记动画电影。讲述了藤原千代子演绎生涯,电影巧妙的将演员千代子所表演的角色和千代子的真实人生融合到了一起,虚虚实实,造成了时空的转换与错觉。千代子一生都在追逐“那个人”的脚步,但是到最后仍然错过了,但她似乎并没有为此感到后悔,因为她“喜欢追寻着那个人的自己”,是对她人生的最好总结。

5.《大明劫》

历史电影,豆瓣8.0。影片以真实的背景和原型,讲述了医治瘟疫的医生吴又可和医治国家的将军孙传庭在大明王朝末日余晖中的可歌事迹。除了完全尊重史料外,影片基调凝重,以残酷的手段应对残酷的处境,营造除了除了末世降至的阴郁氛围。


五月的南海岸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那天晚上发生的一切,既可以解读成成一个神迹,又可以把它当作是一个知识过人的学者冲动的玩笑。(当然最后John儿子心脏病死了暗示性太强了,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导演组希望你觉得John的确是永生的。这就把一个精彩的哲学思辨活活演成了一个科幻(故事)。但是除去这个,一个足够智慧的人号称活了两万年而无法证伪的主意太棒了。跟随John辩证推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打开想象的过程,不断怀疑不断被说服)。



新晃军哥


说一下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电影吧!

认识老公之前,我不喜欢看电影,因为我觉得时间太长,自己没有耐心看下去。反倒喜欢看一些简短的小视频。

认识老公后,发现他很喜欢看电影,久而久之,跟着他,我也喜欢上了看电影。目前看的大部分都是国产电影。(我不太喜欢看外国电影)几乎已经把他推荐的好国产电影看完了!!

接下来就介绍下那部令我难忘的电影《釜山行》!有天晚上吃饭时,老公推荐看这部电影,我第一反应是问,是国产的吗?哪种类型的?老公说是韩国的,是一部考验人性的丧尸电影。(咱先不说地域歧视)单凭“丧尸”两个字我是拒绝的。不愿看!我胆子太小了,任何关于一点点恐怖的电影都不愿意看!老公坚持跟我说一点都不害怕。考虑到实在不知道看什么好了,就开始了观看电影

下面来说下我的观后感:

《釜山行》观影旅程犹似与冷酷疾驰的火车并驾齐驱。在长达两小时的电影当中,主角们不但一刀未斩,更一枪未发,在丧尸类型中可谓非常创新。不但在表现手法上全面吸收了欧美丧尸电影的商业公式,更成功借丧尸题材反映人性丑陋和南韩的社会问题,剧本呈现的社会意涵细腻。

《釜山行》的最大意义,是坚信在一个崩坏的、末日来临前的恐怖环境当中,人之所以为人,是出于对弱小者的庇护,对同类人的援手,对陌生人的信任,催人泪目,以及对人类阴暗面的失望,在影片背后,可以看到导演对人性的考量,看到完全国际化的运作,以及辛辣入喉的黑色讽刺。

可能我没有勇气再看第二遍了,太催人泪下了!(我当时确实哭了好久)但这部电影会永远存在我的脑海里!!



多多妈咪小日记


很久之前看过一部名为《小鞋子》的伊朗电影,波斯语是天堂的孩子,有人也曾对电影如此命名,由于和一部法国电影同名,所以大多数人叫这部电影《小鞋子》。

这部电影朴素又感人,非常朴实的拍摄技巧、没有大场面或极其创意的场景,但却有清风自来的感觉,表达的方式很舒服。

起初我觉得伊朗是个很奇怪的地方,那里战争不断,宗教问题诸多,但是这部《小鞋子》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人性的治愈。

给我最大感受是那两个小孩的眼睛,是如此的清澈,似乎眼睛里有满天星辰。小小的孩子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似乎一切都是那么难过,在这种情况下,却一直保持着善良,怎能不打动人心呢?

电影对贫困的描写,可以说极其细致,由于家里没钱,一双鞋子补了很多次,买土豆也只能买小的,鞋子丢了,没有多余的钱买,这一切都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发觉这部电影很感人,但感人的又极其舒服,电影没有刻意去煽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客观的拍摄视角。我想这是对观众最好的尊重,在给人治愈的同时也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在电影中,奔跑的镜头一直重复,但又没有给人一种错乱的感觉,但又通过奔跑的参照物对比,也会给人一种真实感,就像故事发生那样,又难以想象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在电影中,所有的事都不是顺利的,也不是令人心安的。可电影就是那样,在这么多意外,在这么多困难中,无论是哥哥妹妹,还是父亲都一直保持着心里的善良。

有一个镜头我很喜欢,就是父亲自行车被撞倒后,被卡车拉回去,先是一个近景,又是一个远景。把两父子与城市的繁华格格不入,表现的异常凄凉,这个镜头表达的是阶层。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妹妹在考试时的情节,已经下课了,她一边答着题一边偷偷望着老师手腕上的手表,这时的镜头没有给出老师的全身,而只有那种让人略感不安和焦躁的在手腕上移回,让我刹那间触到了妹妹同样焦急的心情:哥哥在等着她回去送鞋子呢,现在还有时间吗?

另一个出彩的镜头同样是描述妹妹微妙的感情。站在队伍中间,低头扫视着周围人的鞋子。导演不厌其烦的用慢慢移动的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周围或玲珑或华贵的鞋子,最后镜头又回到了自己的脚下,那双又大又旧的破球鞋,几乎不用再看妹妹的表情,我已经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了。

因为片名波斯语是“天堂的孩子”,起初很疑惑, 直到看完影片,我才领悟了天堂的含义,虽然出身贫苦,但兄妹们却依然爽朗、开怀的大笑,这是低微的物质生活不能夺走的,也是最珍贵的。他们在刷鞋时不忘吹起五光十色的肥皂泡泡,哥哥在难得的闲暇时忘情地陪着雇主的小孩玩耍,在爸爸的浇灌下分外红艳的花朵,把骄阳烈日也变的柔和而温馨。真正生活在天堂的孩子们,也不过如此吧。

影片最后镜头再次变成了特写,而这次是柔和的、晕蓝的池水里的一双小脚,柔和的音乐中一抹亮色突然映入眼帘,一群金黄的金鱼游到了周围,在徘徊,在嬉戏,在灵动的摇摆着精致的身躯,俯视的镜头发现只有小男孩旁边的水才是金光闪闪,我想导演用这此来描写情感,算是克制中的放肆啦!

其实,生活的美好本不抽象,就像那忧郁的蓝色中突然跃入的一抹亮色,让人惊喜,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让人浮想联翩......


苏小狸看电影


马上想到的一部电影是《宽恕》。《 宽恕》是由蒲剑执导的文艺片,由黄璐、李立宏等主演。这部影片2017年6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讲述了一个单身母亲寻求两个失去亲人的家庭原谅的故事。悲剧故事,看得人很沉重,久久不能从剧情中走出来。

中国有好几位如贾樟柯一般优秀的电影导演。他们的电影或许没拿过大奖,也没有电影票房。但他们是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执导的电影里充满着人性、卑微、悲情,却是真实的、充满力量的。



舒凡0731


大家好,我是一个头条创作者,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提问,在答题方面,我有着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我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一部比较小众的电影,十多年前上映的《小说》。很喜欢。

这部电影又叫《诗意的年代》。拍下的是一群真正的作家,聚在一处招待所开茶话会,共同探讨究竟什么是诗意,诗意是什么东西。再带上一点剧情,大半真实,小半虚拟。

在里面每个作家都对「什么是诗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各人的说,都渗透着各人的生活体会,尤其是王朔,马原,陈村……每段话抖出来,就是半生的感悟。记得王小波曾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想如果他那时还在世,加入这个讨论,一定更有趣~10年前,10年后,诗意越来越消散得厉害了,可是10年前,好歹还有一个想要去寻找的念头。

以上就是属于我个人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开开心心的做头条,头条作品能更进一步,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回答,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