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唐诗送别名篇之一,语意天成,富有立体感,作品赏析

「诗词」唐诗送别名篇之一,语意天成,富有立体感,作品赏析

庚子年二月十四,每日品读经典

《送梓州李使君》是王维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创作的一首赠别诗,全诗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尤其前半部分,是唐诗中写送别诗名篇之一。虽然是送别诗,但是立意并不在惜别,而是劝勉。作为一名积极入仕的读书人,王维的理想一直都是建功立业、报国安民。虽然他始终没有实现这一理想,但是每有友人赴任,他都会借送别之际,表达这种美好的祝愿。全诗以奇特的想象和热情的语言去描写,颇有感染力。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卷。

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①梓(zǐ)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

②使君:对刺史的尊称。

③杜鹃:布谷鸟。

④树杪(miǎo):树梢。

⑤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⑥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

⑦芋田:蜀中盛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⑧文翁:汉景帝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⑨翻:通“反”,翻然改变。

⑩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

【诗意】

山谷中古木参天,山野上到处都可听到杜鹃的鸣啼。

一夜风雨透山林,百道飞泉如挂树梢间。

蜀地妇女用橦布向朝廷交纳租赋,巴郡的农民常常因为田地发生诉讼。

但愿你继承文翁的精神去教化民众,切不可依赖先贤不思进取。

「诗词」唐诗送别名篇之一,语意天成,富有立体感,作品赏析

赏析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读来令人身临其境,后世诗评家一向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尤其“千山响杜鹃”一句更为神来之笔,一个“响”字,让人分不清,到底是杜鹃的啼鸣还是啼鸣的回声在山谷里清楚地回响着。

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

这两句写出了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山中一半雨”,是说在万山群峰之间,有一种晴雨参半的奇景,这边大雨倾盆,那边可能是阳光普照。“树杪百重泉”,描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这里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描绘出一幅晴雨各半、万流奔腾的奇景。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古人向来认为蜀地民风不够开化,强调李使君去治理这个地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诗意从景物描写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劝勉李使君上来了,委婉而又恳切。

「诗词」唐诗送别名篇之一,语意天成,富有立体感,作品赏析

首联突出一个“雄”字,次联描绘一个“奇”字,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李使君将要到任的梓州描绘得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我们再留心一下就会发现,首联言“万壑”“千山”和“树参天”是概貌,次联紧承而写“山中”“树杪”是具体描写,两联分别展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既连接紧凑、天然工巧,又使得所刻画的景物富于立体感,是非常高明的表现手法。

王维的朋友要去梓州做官,王维按照唐代的惯例写诗送行,诗中先赞颂了一番蜀中古树参天、杜鹃啼鸣、雨从叶落、如瀑如泉的美景,接着预测了李使君在梓州将要处理的督促赋税、审理案件等公务,最后勉励他要像文翁一样,在当地干几件移风易俗的大事,不要只是因循守旧、但求无过而已。

「诗词」唐诗送别名篇之一,语意天成,富有立体感,作品赏析

整首诗在结构和命意上并没有太多新鲜之处,但前半首描写梓州景物的句子却历来受到人们称赞。前两句写树木参天、杜鹃满山,勾勒出一幅人迹罕至、充满原始野趣的自然风貌,有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巨树作为铺垫,后两句中山中夜雨、树梢泉涌的壮观景象也便顺理成章了。与此同时,前四句中“万壑”“千山”“一夜”“百重”这样带有数字的词组重复出现,虽然没有完全处于同样的位置上,但也造成了一种整齐而磅礴的节奏感,让读者更加容易进入这充满原始生命力的情境中。而这样原始、粗犷的景色,同时也暗示了蜀中未能充分开化的民风,下半首诗中劝导友人向文翁学习、加强地方教育的内容也就有着落了。

这首诗写景奇特,语意天成,描绘了蜀中独特的风景。作者又不拘于一般送别诗的客套浮夸,将主题转到关爱百姓身上去,可谓境界高远。


点击右上角【关注】按钮,每日品读中华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