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皇帝”胡适,“一代文豪”鲁迅,民国精英大腕为何爱租房?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置地买房的传统,但在民国时期,许多精英大腕和政府高官却爱租房住,很多人一辈子都没买过房子。

1917年,胡适从美国留学归来,在北京大学任教,作为海归派的代表,当时胡适的收入就很高。26岁的胡适一参加工作,就拿本科教授的二级工资260大洋,两个月后就提到一级280大洋。此外,胡适还有不菲的稿费收入,但他也没买房子,而是选择租房住。一开始租住的就是普通的四合院,条件一般。后来租的是林徽因家的房子,各方面条件都相当不错。

“打工皇帝”胡适,“一代文豪”鲁迅,民国精英大腕为何爱租房?


1928年,胡适到上海出任上海公学校长,月薪600大洋,仍是租住了一幢三层小洋楼,当时的邻居是冯自由和张元济。

1932年,胡适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在米粮库4号租赁了一幢宽绰的大洋楼,上下三层,面积大,房子多,胡适家里人住不了,胡适的弟子罗尔纲,朋友徐悲鸿、徐志摩都在这借住过。

“打工皇帝”胡适,“一代文豪”鲁迅,民国精英大腕为何爱租房?


胡适1938年到1942年期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当时的月薪是1000元,加上各类补贴1400元,一个月的收入竟达到2400元。要知道的当时蒋介石的月薪是800元,胡适的收入是蒋介石的三倍,无怪乎有些人称胡适是民国的“打工皇帝”。

就是这么高的收入,胡适一直也没有在北京和上海买房。除生活开支外,他的收入一直用于买书、买画、买敦煌卷子,此外就是资助青年学生和社会研究。

和胡适不同的是,鲁迅曾两次在北京买过房子。鲁迅第一次置业,位于西单新街口附近一座四合院。面积444平方米,前后三进,有正房厢房耳房,还有个小花园,将近30间房屋,花了鲁迅3500大洋(和周作人合资)。

“打工皇帝”胡适,“一代文豪”鲁迅,民国精英大腕为何爱租房?


这3500大洋是什么概念呢,当时鲁迅在教育部的月薪就是300大洋,这么大的四合院,鲁迅一年的薪水就能买下来,应该说那时北京的房价的确便宜。

因为家庭矛盾,鲁迅在这住了不到四年,就把房子做给弟弟周作人,和母亲、媳妇朱安搬了出去。不久又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个四合院(现在鲁迅博物馆),这套房子比前面的要小很多,只有三间南屋三间正房,东西各一间小厢房。买这套房鲁迅花费了800大洋。

“打工皇帝”胡适,“一代文豪”鲁迅,民国精英大腕为何爱租房?


1927年,鲁迅和许广平同居后,就再也没有买过房子,一直在上海租房住。倒不是没有动过买房子的念头,而是上海市区的房价太高了。上海的房价领跑全国,鲁迅租的石库门房,就要5万大洋,这还不算高达16%的各种税费。

鲁迅在上海先后租住了三处居所:景云里23号、拉莫斯公寓、山阴路132弄9号(现鲁迅故居)。

“打工皇帝”胡适,“一代文豪”鲁迅,民国精英大腕为何爱租房?


民国精英大腕只租房不买房的还有很多,蔡元培先生担任过首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大学院院长、司法部长和监察院长等职,其个人收入比鲁迅只多不少,也是一直租房住。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也没有去买房。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担任过海军部次长,在北京租房住了十几年,后来到了上海还是租房住。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为什么民国这么多精英大腕都不买房呢?当然各家有各自的原因,我归纳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当时没有形成买房的社会风气。

当时人们的想法和现在不一样吧,很多人只求有房住,而不追求有住房。或者说民国许多精英志向高远,以“求田问舍”为耻。

二、社会动荡不安,不敢买房。

三、房地产业不发达,房产商只租不卖。

当时的房地产还很不发达,房产商经营理念和现在的开发商也不一样,开发建成的房屋只租不卖,民国时期的房产商主要靠租房赚钱。上海有三百万居民,其中有二百万是租房住的。

四、民国时期房屋交易税费较高,后来还开征了房产税,这些都打击了人们的购房积极性。

五、上海等大城市的房价还是高。

北京的房价是比较低,但只是相对于胡适、鲁迅这些社会精英高收入群体而言的。而北京自从被改为“北平”,北京房价一直远远落在其他大城市后面,甚至连新兴城市郑州都比它房价高。

作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的上海自然是精英荟萃之地,也是全国房价最高的。所以即便是鲁迅这样的高收入人士,对于上海的高房价,也只能望而生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