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想過很多次拒絕,為什麼到最後,還是你妥協了?

你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

你明明已經忙得暈頭轉向了,領導臨時又給你指派一個活,你想拒絕,可是最後還是妥協了,代價是熬夜通宵……

出國去旅遊,同事讓你幫忙帶東西,奶粉、尿不溼、電飯鍋清單列了一堆。你想拒絕,又害怕同事生氣,最後只好生悶氣……

同樣是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你趕緊做飯、帶孩子、忙家務,而你老公一直葛優癱玩手機,你想說他,又怕吵架……

雖然想過很多次拒絕,為什麼到最後,還是你妥協了?

報了一個學習班,有幾次討論任務,時間非得定到晚上8:30-9:30,這正是你哄孩子睡覺的時間。你申請時間提早或者推延一個小時,人家就不同意,有人說自己晚睡會失眠,有人說自己白天有課,甚至有人說那會自己得吃飯,最後助教半逼著半誘導,讓你妥協……

生活中,這樣妥協的例子數不勝數,而最後一個例子就真實地發生在我身上。

報的這個學習班,它的討論必須是全員參加。不然,就拿不到超優小組,助教也拿不到優秀。

雖然想過很多次拒絕,為什麼到最後,還是你妥協了?

所以助教就拼命在我這裡突破,說辭是這樣的:

你帶孩子而已,你不能讓別人幫你帶嗎?

人家6個人都同意了,就你不同意,你讓別人咋想?

你得學會配合和犧牲,不管是現在,還是你工作中,你必須得學會!

最後甚至訴苦:我是助教,我也沒工資。我家裡老人還生病,我孩子也小,我容易嗎!

……

到這個時候,我的內疚感油然而生,我再拒絕,我還是人嗎?

所以最後我乖乖妥協了,代價是:這大冬天的,我得跑出去在寒風中,參加一個多小時的討論,期間哪怕娃再不願意再哭再鬧,家人再如何不滿意,我也只能置之不理。

雖然想過很多次拒絕,為什麼到最後,還是你妥協了?

我雖然妥協了,可是我一點不開心,因為我不覺得自己幫到了別人。反而是有種被逼著妥協的感覺。我最懊惱的是,為什麼妥協的總是我,我已經妥協過一次了!

相信愛妥協的人,都會問這句話:為什麼最後妥協的人總是我!

那我們為什麼那麼容易妥協呢?

總結起來大概有幾種原因:

1、討好型人格,團隊協作中,特別害怕給別人添麻煩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特別害怕起衝突,在和別人起衝突時往往先道歉先妥協。別人拒絕你時輕描淡寫;而你拒絕別人的時候,感覺自己犯了天大的錯。

雖然想過很多次拒絕,為什麼到最後,還是你妥協了?

就比如助教為什麼專找我突破呢?

可能從前兩次的討論中,以及平常的作業中,她已經發現了我這個特點,猶疑、不確定、易改變,所以每次都會找我來退讓。

而我自己呢,每次都完成了妥協。在做MBTI性格測試時,測試報告就指出我性格的弱點就在於,不敢給別人負面反饋,特別害怕起衝突,傾向於過度自我批評。

雖然想過很多次拒絕,為什麼到最後,還是你妥協了?

之所以會形成討好型人格,一方面是每個人天生氣質決定的,另一方面也可能與自己的成長環境有關。

小時候被父母過度控制的孩子,遭受某種失敗打擊後沒有重獲得自我接納和認可的孩子,更容易討好別人。或者多子女家庭,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孩子也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喜歡討好別人的人,就特別喜歡維持和營造【很溫馨,很和諧】的氣氛,一旦自己的價值觀與他人不同,就馬上有不安全感。在日常相處中,非常容易放棄自己的底線,去融入表面和諧的大環境裡。

雖然想過很多次拒絕,為什麼到最後,還是你妥協了?

2、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潛意識裡在幫他人說服自己

在妥協這件事中,除了助教給我的種種外在的引導,更可怕的現象是,我發現自己潛意識裡也在幫對方說服自己,自我洗腦。

那個潛臺詞就是“我不重要”,“至少我沒別人那麼重要”,需要通過別人的肯定,才能確立我很重要的信心,所以會對別人的事很上心。

就像事情的結尾,我又去勸助教,說我不是想給你添麻煩,我只是想表達自己的需求,我會配合大家的,吧啦吧啦。

說白了,就是不想讓自己成為大家眼中那個“難搞”的人,那個“討厭”的人。

雖然想過很多次拒絕,為什麼到最後,還是你妥協了?

再舉個例子:早上同事捧了杯咖啡,我就笑問他是1.8折嗎?說著,我突然想起自己好像有張券,就順嘴說出來了。

我本意是想自己去買杯咖啡喝。可是話被另一個同事聽去了。她就問我券還在嗎,她想用。

其實,我如果自己要用,大方說出來就好。可我怕她生氣,只好說券過期了,然後當天也不好再去買咖啡了。

我為什麼那麼難拒絕別人?就是覺得自己不給就“犯錯”了,讓別人不高興了,我自己內心的需求往往被壓抑到底層,從來不敢大方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可能也許我們所受的教育有關,我們從小就被教導:恭儉謙讓,我們的語境是不鼓勵彰顯自我的,個人需求為集體意識退讓。代價就是,我們很難有自己的想法,很少回到自身,看看自己的真正需求。

雖然想過很多次拒絕,為什麼到最後,還是你妥協了?

3、不自信,自身價值能力弱,沒有談判的資本

妥協還有個常見情況是,你沒能力時,你不得不妥協。因為你沒有出路,所以別人吃定你了。

比如又到年末了,又將開始新一輪的跳槽高峰。領導們這時候,也會對員工開始說服影響和情感再教育。

你想跳槽嗎?外面的環境都一樣的,你在這裡解決不了的問題,出去也一樣解決不了。

你想加薪?哎呀,今年經濟效益不好哎,沒法給你加薪。這樣吧,我努努力,給你加300吧?等年中好了,你什麼時候想提加薪都可以來找我。

啥?你說外面公司條件更好?你去了又要從零開始呀。像你這個年齡,你就要開始找準自己的卡位了呀。而且,你看你又不擅長人際交往,不會跟人溝通,你還要照顧家庭,你出去了很難適應的。……

雖然想過很多次拒絕,為什麼到最後,還是你妥協了?

我發現領導都會PUA控制術,他們會不斷弱化你的價值,給你洗腦,摧毀你的思想防線,給你灌輸諸如年齡大了找工作不容易之類的想法,再給你一點好處做誘餌,讓你心甘情願待在原地為其服務,藉以盤剝價值。

等到你身上沒有什麼可榨取的了,他們對你的態度馬上就變了,說什麼沒有學習能力了,不會思考了等等,甚至會直接辭退,以降低成本。

公司的本質就是這樣,通過培養每個個體的脆弱性,來建立自身的反脆弱性的。

不能說老闆說的全無道理,你之所以妥協,還是因為你自身具有脆弱性。你沒有更好的出路,所以只有妥協。當你擁有更大的價值時,他可能又迫不急待要拉你合作了。

雖然想過很多次拒絕,為什麼到最後,還是你妥協了?

在這一點上,對生活的妥協可謂是最大的妥協了。

試想有多少人用那句話鼓勵過自己: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自有一種不放棄、不認輸的韌勁兒在裡面。

所以,妥協並不全是負面反饋,從某種程度上講,它也帶有一種英雄主義的色彩,暫時的妥協是為了蓄力,以便我們能走得更遠。

雖然想過很多次拒絕,為什麼到最後,還是你妥協了?


當然,為了我們以後能更遵從本心去生活去發聲,我們仍然有很多都可以做的地方:

1、嘗試寫下你自己的內心需求,正視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當你跟別人意見不同時,不要有“羞恥感”,並大方地表達出來。甚至,你可以對著鏡子練習,採用你最喜歡最舒服的方式,去跟對方談談。

2、提升自己的談判資本,多給自己一條路走。

這需要你有勇氣走出舒適圈,就地展開工作,一定要想方設法達到附近能達到的最高峰。

當你站在山頂上的時候,你的眼界會更清晰,你的選擇項也更多,要有哪條路也更明確。多給自己打造這樣的體驗,你會慢慢變成更強大的人,對生活的妥協也會更少一些。

雖然想過很多次拒絕,為什麼到最後,還是你妥協了?

3、做父母的,要讓孩子覺得“我很重要”。

多給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愛,及時回應他的需求,多肯定他的付出和表現。讓孩子形成內在的滿足,可以大大減少對外界肯定的索取,孩子也更有勇氣做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