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子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傻傻的分不清


這是個很有哲理性的問題!眾所周知“老子”是古代很有智慧的一個老人,因為當初出“函谷關”時留下了含有5000言的“道德經”一書而流傳千年!後來更是被稱為道教始祖,道教創始人等等各種身份!我們先不去說他是什麼身份!就說這句話,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是當初老子對於天地宇宙萬物的一種深刻理解!宇宙萬物每時每刻都在經歷不停的運轉,而有和無的轉化也在不停的變化,老子稱這種現象為道的一種表現形式!“有”這種東西不會長久,而“無”也不會長存,從“有”到“無”和從“無”到“有”他們本就是一體的“道”的不同形態的表現罷了!所以問題的答案出來了!

我是道天!喜歡我的回答,關注我並轉發本文!謝謝!



紅塵道天


老子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佛說,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俗言,無中生有。

無論老子、佛、道、還是俗言,都道出了矛就是盾、好就是壞、是就是非、黑就是白、死就是生的道理,從而推理出動就是靜、美就是醜、善就是惡的胡言亂語。

其實,古代這些所謂名人,都是封建統治者的走狗,顛倒黑白,混淆是非,讓老祖宗們糊塗灌頂,形成了這種貽害後人的扛精文化、是非不分文化、狡辯文化。



楊哥之翩翩舞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是老子的名言。“有”和“無”是講了一個哲學道理。

“有” 在《道德經》中稱為“一”,而“無” 在《道德經》中稱為“道”,這就是老子所說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得出“有”與“一”、“無”與“道”的對應關係,同時也說明了“道(無)”乃萬物之源。

老子(網絡圖片)

老子所謂的“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就是在說明“道(無)”和“一(有)”的相生性。老子在第一篇中又有一說為“有無相生”即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最好註解。

為什麼老子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從無到有,這是人類認識世界最基本的問題。因為,人們因為有了這個問題而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例如:,機器人的出現,它是代替人類做事的,它的出現就是因為人類,我們而出現的。站在機器人的角度想,人類代表著無,而機器人則代表著有。當機器人有著人類一樣的思想時,它就具有了人類的能力,是人的另一個克隆,就是人了?這是不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呢?

老子之所以要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句話,就是來申明自己的哲學觀點“無為而治的”無為而有為之。這是一種順利自然的本性,進而促使事物的發展,而不是人為地粗暴地干預事物發展,使其逆著自己的本性而進展,這樣做是適得其反的。

總之,老子之所以要宣講“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就是為了人們要養成一個好習慣,善於尊重客觀事物,以其客觀事物的本性去看問題,處理問題,而不要主觀武斷地去“有為而治”,而要達到“無為而治”的思想境界。


言者青青


首先老子沒有明確的說過這句話,但是從老子的思想體系裡含有這樣的意思。要回答這個問題從兩個方面看,首先從老子的思想體系裡看: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有和無,‘’無名,天地之始,有命,萬物之母〃 ,這裡的有和無都是指道,從形而上的角度來說,在天地劃分之前,這個世界是無的混沌狀態,混沌的整體可以看作道的形態,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勉強稱為無。後來生成天地,繼而化生萬物,這個時候,天地之所以會出現,是以因為有道,這萬物各具特性,也是因為萬物有道,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是生成萬物的母親,即為有。因此,在老子的思想體系裡存在‘’有即是無,無就是有‘’的特點。其次從現實人生方面看:老子曾經這樣描述過道的特點‘’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人生當中也是這樣,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可以用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來指代。比如我們學習知識,知識多了,可以看成是有,但隨著知識的增多,考慮問題,做事情的時候可能會失去原本的純樸本性,這時候固有的純樸的東西就會向無的方面發展。這裡強調的是做什麼都要保持一個有和無的平衡狀態,當你即可以有也可以無的時候,人生就相對平和安寧了。


草原文化站


【回答:因為老子吃飽了,沒事幹了】

老子在他所處的那個年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懷才不遇。也沒什麼奇怪的,老子的學說,並不適合那個時代。不用說那個時代,就是現在,老子的學說,也不一定適應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

適合不適合時代的學說,與這個學說本身有沒有價值,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

老子的學說是有價值的。只不過,這個價值,分人。有人覺得有價值,是由於老子的學說對他有用,有人覺得沒有價值,是因為老子的學說對於他來說一文不值。

說回正題。

有與無,老子沒有說過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原話,題主可能是看到了《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此一問吧。不過,老子描述的有與無的概念,與《心經》中的空與色,的確是異曲同工。

有,可以理解為物質世界的萬物,眼睛可以看得見的,手可以摸得到的,心裡可以感受出來的,都屬於有的範圍。

無,可以理解為高能量震盪的光波,眼睛看不見,手摸不到,心裡也感受不到。

因此,有一個概念十分重要,無不是什麼都沒有。

用科學的術語,解釋一下有與無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就一句話,當能量下降,速度下降到光速,就叫做有;當能量上升,速度提高到光速之上,就叫做無。

而老子,用自己的身體證明了這個關係。這叫什麼?聖人。

僅此而已。


老祖宗的智慧


老子思想精華在《道德經》裡面,道德經核心思想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裡沒有對立,而是我們人心有了對立;

比如我們用好和壞評價一個人的人品,貧窮衡量一個人的資產,美醜評價一個人外貌。這都是人心起分別,而自然不起分別。

所以,不能從我們分別的觀念裡去理解這句話。

‘有既是無,無既是有’就是告訴我們不能用二元對立思想去理解道。

何為‘有’?有相的物質。從現在科學的角度來說,當把有相的物質無限的分,比如我們人,分到最後,人變成一種能量。整個人變成無相的了,有即是無。能量看不見,能量卻能孕化成人,無既是有。你不能說能量在,人不在!也不能說人在,能量不在。對不對?

‘致虛極,守靜篤。’這是理解《道德經》的心法,就是把我們個人觀念放下,與自然感應,依道而行,達到‘天人合一’。這怎麼能用語言能夠表達的得清楚的呢?一說就錯。所以,道可道非常道!‘道’是用來行的,所以叫‘行道’。



心安否


現在大多數人都籠統地,簡單地從“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字面上去理解。有與無,是道家關於宇宙起源和本體的哲學範疇,老子指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就是說,天地萬物始於“無”,“有”是從“無”中生髮而來。

而莊子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莊子~天地》又說;“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這段話可以理解是莊子對老子的“有無論”的進一步深入。莊子對這一問題的解答是,“無”並非宇宙的起點,“有”與“無”都是不可知道的,不能斷定終極的有無。關於有無的論述在莊子的理論上變得更加玄奧,魏晉時對有無之辯形成了“貴有”與“崇無”兩派。如王弼以“崇無”論出發,主張“以無為本”,而裴顏:則認為“至無”不能夠生“有”,因而主張“以有為本”。有無之論與西方哲學中的唯心論和唯物論並沒有對應關係,以西方的視角來簡單地框定中國的和古代的哲學論題是十分荒謬的。


用戶言午澤群


為什麼老子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老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哲學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是老子的思想核心,是老子對世界或者對宇宙的主流觀點。

老子的這個思想,我們可以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老子所說的“有”是指宇宙中一切有形的、可以被看見的物質,比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小到需要放大鏡才能以觀察到的粒子,大到各種宇宙天體,這些東西被老子稱為“名”;而老子所說的“無”是指宇宙中一切看不見、摸不著卻能被感知且作用於物質的東西,這個東西左右著一切物質的發生、發展和滅亡,這些個“無”的存在,老子又稱其為“道”。

其次,老子認為,宇宙中存的一切可見物,即“有”,都是“無”即“道”的表現形式,而“有”是時刻變化著的,是有生有滅的,是不恆定的,而“道”是一定的,是永恆存於宇宙之中的。

第三,“有”因“無”而生,也因“無”而滅。老子認為,“無”即是物質發生、發展、變化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規律和本質,“有”是“無”的產物和表現形式,“無”寓於“有”之中,“有”因“無”而成形,“無”因“有”而存在。

對於老子的這些思想,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比如,我們手裡有一個蘋果,這個蘋果就是“有”,是一個我們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但是這個蘋果是怎麼來的,怎麼到我們手中的,為什麼是這個樣子,為什麼被我們吃掉就找不到這個蘋果了,等等,這都是因為有“無”的存在。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是“有”承載了“無”,“無”寄託於“有”中。所以,這才有了老子所說的“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哲學思想。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分析,不知道是否合理。


梧桐之樹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幫忙複製粘貼,轉發。中華復興有你一份力量


用戶52245638526


無中生有……物極必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