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知道是“硬斑塊”、“軟斑塊”和“混合斑塊”?

LuoMingquan


怎麼知道是軟斑塊、硬斑塊還是混合性斑塊? 這問題問的特別好!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被檢查發現自己血管內有斑塊,總喜歡問我們醫生這個斑塊的軟硬情況,危不危險?拿軟硬來衡量我們的斑塊的穩定性,因為臨床上70%—80%的心血管疾病事件都是易損斑塊基礎上血栓形成而導致的!


實際上這是生活性常識帶來的誤區,誤認為軟斑塊肯定會比硬斑塊穩定性要差,容易脫落引起血栓,導致腦卒中!

現實是,穩定性斑塊只是可能對應硬斑塊,易損性斑塊也只可能對應的是軟斑塊。注意我的用詞是“可能”,不是一定! 為什麼這麼說?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請看下圖:


這是我們人體頸動脈的一張解剖圖片,大家可以看到我們人體的頸動脈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如果在這個頸內頸外動脈分叉位置(綠色箭頭標註)形成一個斑塊,哪怕這是一個硬斑塊,它也容易脫落。

因為這是頸內動脈分叉位置血流變化比較大的,就像是水管接口處的水流一樣比較複雜,尤其是如果你還是高血壓病人,長期血壓控制不穩定,經常遭遇這種血壓起起伏伏的衝擊,更加容易破裂!

相反,如果你在頸內動脈其他位置形成一個斑塊,哪怕是軟斑塊,也會因為血流穩定,斑塊規則而比硬斑塊穩定多了!

我們再來看看斑塊的解剖結構特點

我們人體的斑塊主要由基底部、脂質核和纖維帽組成(如下圖)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斑塊脂質核越大,上面的纖維帽就會越薄,這斑塊就越容易發生破裂出血和脫落,在遠端血管出現動脈血栓,而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這時候如果斑塊上還有新生血管,那麼斑塊就會越脆,越容易發生表面纖維帽的斷裂而引起動脈血栓。

因此,大家也可以看到,哪怕斑塊位置一樣,斑塊形態、大小等也是影響斑塊穩定性的重要因素。

同時,哪怕是臨床上我們醫生使用最多的超聲檢查,也只能大致判定一個斑塊是穩定的還是不穩定的! 比如超聲檢查告訴我們,這個斑塊是低迴聲或者混合回聲的。當然,從斑塊超聲特點來說,這個低迴聲或者混合回聲的斑塊是要比等回聲、高回聲斑塊穩定性要差一些。但如果你這個等回聲斑塊是長在比較窄血管內,這比起長在大血管的低迴聲斑塊,可能穩定性就更差了,因為斑塊的穩定性與血管是否狹窄密切相關,血管越狹窄,其斑塊越傾向於不穩定,大家想想也是可以理解一點,水管越小,要承受的水壓肯定是越大!

所以,怎麼知道是軟斑塊、硬斑塊還是混合性斑塊真的沒那麼重要,因為簡單用軟硬來衡量斑塊的穩定性是不準確的。

軟硬只是其中一個衡量斑塊穩定性的影響因素,不是最後決定斑塊的唯一標準,必須要根據斑塊的形態、大小、位置、周圍的血流情況、超聲特點、病人本身是否存在其他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以及干預控制情況來綜合分析。


醫學小偵探


如果血液中的脂質成分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含量增高,就會變成血管中的“垃圾”,隨著其不斷的沉積,最終形成血管斑塊,甚至導致血管阻塞。


血管斑塊的分類

血管裡的斑塊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穩定性斑塊,即硬斑,類似於死火山;

第二類是不穩定性斑塊,即軟斑,類似於活火山;

第三類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混合型斑塊。

三類斑塊的特點

強回聲——穩定性斑塊

強回聲斑塊一般來說比較穩定,斑塊中大部分是纖維化或鈣化成分,不容易破。但硬斑雖然不易脫落,但隨著斑塊的長大,也會引起血管狹窄,如果狹窄程度>75%,同樣也會造成缺血性事件。


低迴聲——不穩定性斑塊

從危險程度上來說,軟板顯然更勝一籌,因為其中不穩定性成分較多,容易發生火山噴發,其噴發出來的脂質液體遇到血液會發生凝固反應,迅速形成血栓。發生在心臟則會心梗,發生在腦部則會腦梗,發生在其他部位也會造成相應的缺血或壞死。

混合回聲——混合斑塊

混合斑塊介於軟斑和硬斑之間,一般來說,如果發現混合斑,需要將它變成硬斑,以降低危害程度。

血管斑塊的高危人群

中老年人;

高血壓患者;

糖尿病患者;

高血脂患者;

肥胖者;

代謝綜合徵患者;

有心腦血管病家族史者;

吸菸酗酒者;

精神壓力過大者。

這些人群要儘早關注血管健康,定期做頸部動脈血管超聲檢查。

謝謝,希望我的回答對大家有所幫助。


咚咯隆咚


斑塊的出現通常說明患者有動脈動脈粥樣硬化存在。判斷斑塊的性質可以推斷斑塊是否穩定,從而及時採取措施,以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檢查是否存在斑塊以及斑塊的性質最常用的檢查為血管超聲檢查,具有靈敏度高,簡單快捷無創傷,費用也不高。

怎樣知道是“硬斑塊”、“軟斑塊”和“混合斑塊”?

通常根據超聲檢查中斑塊的內部回聲情況判斷斑塊的性質:

硬斑塊:強回聲

軟斑塊:低迴聲

混合斑塊:混合回聲或等回聲

低迴聲和混合回聲的斑塊屬於不穩定斑塊,也就是說脫落的風險較高,稱為易損斑塊,因而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所以,軟斑塊和混合斑塊通常需要同時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

但並不是硬斑塊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一定比軟斑塊和混合斑塊要低,因為還與斑塊所處的位置、大小以及導致血管狹窄的程度有關,例如處在頸總動脈分叉處的斑塊就更容易脫落。

此外,患者的全身情況也會影響斑塊的穩定,如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是否曾經發生過心血管疾病,是否吸菸、大量飲酒史,是否超重以及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等。

綜上所述,斑塊的穩定性不僅是從斑塊的性質判斷,還需綜合全面評估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我是醫師楊浩,專注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慢性病管理,健康科普



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會逐漸老化、硬化,其中動脈粥樣硬化就是增齡的產物,幾乎每個老年人都不可避免的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

怎樣知道是“硬斑塊”、“軟斑塊”和“混合斑塊”?

斑塊形成是導致血管狹窄、堵塞,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基礎病理因素。檢查發現斑塊形成者,一定要積極採取應對措施,防止斑塊繼續發展,預防嚴重後果的發生。

1、斑塊的分類:斑塊形成很常見,幾乎可見於任何老年人群,只不過不同患者的斑塊性質不同,嚴重程度不同,患者的結局也就大不相同。

在臨床上,根據斑塊的穩定性,可將斑塊分為硬斑快,即為穩定斑塊,軟斑塊,即為不穩定性斑塊,以及混合斑塊。其中,硬斑快預示斑塊已經鈣化,較為穩定,不容易發生脫落;而軟斑塊,也稱為潰瘍斑塊,穩定性較差,容易發生脫落,導致血栓形成,誘發心梗、腦梗等嚴重的疾病。因此,硬斑塊相對來說更為安全。

區分硬斑塊和軟斑塊,主要是通過血管超聲檢查發現,如頸動脈斑塊可通過頸動脈超聲檢查確診,冠狀動脈斑塊可通過冠脈超聲、冠脈CT或是和光學相干斷層成像系統確診。高危人群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詳細的檢查確診,進而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2、斑塊的應對措施:對於斑塊形成者而言,重要的是積極應對,採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斑塊繼續長大,穩定斑塊防止脫落,進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具體來說,患者應注意,對於斑塊不穩定或是較大者,伴有嚴重的血管狹窄者,或是同時伴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早發心腦血管疾病家族史者等,其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應及時開始藥物治療,除了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外,也需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藥阿司匹林、穩定斑塊的他汀類藥物等。當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必須的。

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較低者,斑塊較小或穩定者,也應進行生活方式干預治療,注意節制飲食,低脂、低鹽、低糖、低膽固醇為原則;適度運動;戒菸戒酒;避免熬夜,規律作息;避免過勞,勞逸結合;避免壓力過大、焦慮緊張,保持平和心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