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为什么一定要北伐呢?

微笑转身不见你


蜀汉一定要北伐主要有三个原因:

1.蜀国官僚体系主要由外来的官员与蜀前官员两大派系组成。如果处于相对安定的状态,时间长了必定产生内斗内耗。而北伐是可以将主要矛盾转移的最好办法,可以让政权更加稳定。

2.三国之中,曹魏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实力和政治声誉上占有绝对优势;孙吴占据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历经三世,有长江天堑和水军优势;反观蜀汉,仅有益州,到手的荆州又丢了,蜀地虽然战时易守难攻,但也制约其经济发展,从长远发展来看,只能是越来越弱于另外两方。所以,孔明积极北伐,以守为攻,意图夺取陇东关中,扩大地盘,并扩大潜在实力。

3.吴国和蜀国力相当,不具备独霸的前提。所以从吴国角度,与蜀相互依存共抗强魏是必须的。而蜀汉一再北伐,也就是从另一角度让吴国放心,自己的目标是魏,而不会对吴有所企图,吴大可放心蜀。从而也解决了自身两面受敌的风险。


山畔四季


初中时,和两个死党玩红警,三个人对战。我的操作比较差,所以抢到手的矿很少,采矿车也少。所以开局我的实力最弱。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三个人拼命采矿,拼命造坦克,谁也不做第一个开打的。后来我发现,我的钱压根不够用,我造一辆战车的时间,别人可以造三辆四辆。

以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打乱他们的节奏。于是我开始不断在他们家门口袭扰。逼他们有战损,最好造成大混战。

蜀国面对的局势就是这样,如果大家都相安无事,凭蜀国的资源和位置就已经决定它的发展潜力远不如魏吴。三国之间谁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难道诸葛亮不动手,魏吴就和你友好相处,永不侵犯了。诸葛亮明白这个道理,等人家准备好了,屠刀随时就砍来了,趁着自己还活着,还能支撑大局,还有能力北伐,等到自己死了,蜀汉还有谁,蜀汉的人才资源更少得可怜?

蜀汉基业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第一代核心集团经历千辛万苦才建立,可现在只剩下诸葛亮一个人。你说他忍心最后这基业败在自己手上?那他就不是那个千古传颂的诸葛武候了。

越是弱小越不能坐以待毙,越是弱小越不能安居一隅。除非当朝者压根就是不思进取,那就另当别论。


高高在下哟


初中时,和两个死党玩红警,三个人对战。我的操作比较差,所以抢到手的矿很少,采矿车也少。所以开局我的实力最弱。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三个人拼命采矿,拼命造坦克,谁也不做第一个开打的。后来我发现,我的钱压根不够用,我造一辆战车的时间,别人可以造三辆四辆。

以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打乱他们的节奏。于是我开始不断在他们家门口袭扰。逼他们有战损,最好造成大混战。

蜀国面对的局势就是这样,如果大家都相安无事,凭蜀国的资源和位置就已经决定它的发展潜力远不如魏吴。三国之间谁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难道诸葛亮不动手,魏吴就和你友好相处,永不侵犯了。诸葛亮明白这个道理,等人家准备好了,屠刀随时就砍来了,趁着自己还活着,还能支撑大局,还有能力北伐,等到自己死了,蜀汉还有谁,蜀汉的人才资源更少得可怜?

蜀汉基业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第一代核心集团经历千辛万苦才建立,可现在只剩下诸葛亮一个人。你说他忍心最后这基业败在自己手上?那他就不是那个千古传颂的诸葛武候了。

越是弱小越不能坐以待毙,越是弱小越不能安居一隅。除非当朝者压根就是不思进取,那就另当别论。

但诸葛丞相的五次北伐,却并没有如他预想那般顺利,几番战斗下来,蜀军都没有取得想要的战果。

建兴六年春,丞相第一次北伐,最后失去街亭,被迫撤军;

建兴六年冬,丞相第二次北伐,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建兴七年,丞相第三次北伐,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建兴九年,丞相第四次北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建兴十二年,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骚文徐行


一定要北伐,不如说只能选择北伐。

我们先得了解一下刘备的发家历史,原先他是谁都看不起的小角色。

别忙着辩驳,你说师承汉末三杰卢植的人不止他一个,但是公孙瓒早就已经割据一方,要兵有兵,要名声有名声。

而他只不过是一个卖草鞋的,后面的故事我们都很清楚,自称汉室宗亲但却并没被官方认证。不说山寨也只不过是贴牌人员,没有其他官职相佐证,“同门大哥”刘焉也只不过把他当做炮灰,五百对五万黄巾军,而且五百还是他自己的家底。救了董卓也一样被轻视。

之后他不断坚持自己的身份,抓住了汉帝大权旁落,无依无靠之时发出的衣带诏。

这时的他才算是坐实了汉室宗亲。因为汉帝他才有了这个身份的使用权,最后才能被刘表收留,也得以被刘璋请去益州。

所以按情分来看,蜀汉的大义来看,必须攻击魏国,所以北伐。

而从发展趋势来看,自己手上人员大致分为三个派系,益州派,荆州派,和中原逃亡派。

和东吴没有多大关系,反倒是和魏国或多或少有些恩怨。

再加上,东吴有长江天险,水战难度较大,容易耽搁时间,魏国攻打荆州却相对容易。

那也只能选择北伐。

主政的诸葛亮早已定下了与东吴联盟的战略方针。

具体还有别的原因,就见仁见智了。






浊侯


一个原因。

失去荆州之后 蜀汉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州级割据政权。东是拥有强大水军的东吴,向北是曹魏家,向西向南都是野人高山。按照道理来说,蜀汉就应该积蓄力量,发展经济,恢复人口,为将来做打算。

可问题是,蜀汉是一个跛足政权。

益州之地,政权核心的荆襄士子,以诸葛亮为首,但人口稀少。蜀汉政权的同盟军东州派,有三万户。

东州派核心人员吴懿:

诸葛亮:

但这两派加起来,人口人才依旧不是蜀汉本地世家对手。如果努力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只会让本地世家夺取政权,杀光外来户。

所以,诸葛亮高举北伐大旗,占据政治话语权,时刻控制大半军队在手,占有最多份额的行政开支,手上有钱、有粮、有军队、有官职,自就不怕本地世家造反(同时也防备刘禅对自己下手)。


四川達州


曾几何时,这个问题在我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也问过。

按照我们现代观念来讲,蜀汉至刘禅登位时,已基本占据益州全境,为巴、蜀、汉中,后又降服南中各郡,单纯从疆域上看,已然不小。况且,入蜀之地,易守难攻,蜀汉朝廷慢慢修养生息,发展民生,固守疆域,以逸待劳,一旦天下有变再派出强劲之旅北上伐魏岂不更好?

然而,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古代的事情,终究是有很大的偏差的,蜀汉朝廷在丞相诸葛亮的带领下,六出祁山,连年北伐,肯定有他的道理,私揣测,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原谅我用了我党的主题教育宗旨,不过我觉得做任何事,初心和使命很重要。早在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时,刘备集团就立下了兴复汉室的蓝图,即占领荆州、益州,南和东吴,北拒曹操,一旦天下有变,即派骁将从汉中和荆州两路袭击,北复中原。

当然,这个宏伟的蓝图在关羽被袭,张飞被杀,刘备兵败,盟约破裂之后,基本成为了镜花水月。即使在刘备身故之后,诸葛亮再次与东吴交好,这种有裂隙的盟约再也回不到赤壁之战时的同心共坚了。

因此,想要恢复汉室,实现当初立下的誓言,蜀汉就只有孤军北伐,没有退路。

二、转移国内矛盾,平息派系斗争

要说另一个原因,大概就是蜀汉的派系斗争。蜀汉的派系主要有元老派,荆州派,益州派、东州派四大派系。

元老派即早期跟随刘备的一群人,比如张飞、关羽、赵云、孙乾等等,他们是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荆州派则是刘备从荆州带去的一群人,如魏延、蒋琬,费祎等,他们离开故土,来到蜀地,想必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可以说是崛起的派系。益州派则是益州本土之士,如黄权、李恢、谯周等,无论是刘璋时代还是刘备刘禅时代,他们认为益州本来就是自己的天下,北不北伐其实不重要。东州派则是最先刘璋父亲刘焉带来的班底,主要有法正、李严等,他们迎奉刘备固然是希望能够完全取代益州派,成为益州真正的主人。

因此,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各地施政,四大派系都会站在各自的利益上,各有各的考虑,想必日常在朝堂上,也时常为政事争论不休。

要想转变这种风气,团结四大派系,最有利的一招便是矛头对外,去“国外”寻找利益的空间,只有取得额外的利益,才能再进行再次分配,才能平息争斗。

而寻找“国外”利益,最合适,最师出有名的便是北伐。

三、蜀汉贵有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点。人贵有自知之明,而后能自省。蜀汉贵有自知之明,而后才会不断北伐。

三国之时,天下十三州,曹魏独占三分之二,人口最多,经济最为发达的中原地带全部在魏国手中,实力当属第一。而吴国呢?江东已苦心经营三代,又有长江天险,虽实力不如魏国,自保有余。再看蜀汉,尽管疆域看上去也很大,但人口相对稀少,土地贫瘠,自然条件较差,况且南中各郡少数民族聚集,说不定随时反叛,未可知也。

对比魏、吴、蜀三国,无论从钱粮、人口,发展的后劲上来讲,蜀国只能够排在最后。当然,如果蜀汉不思进取,想要比国力,耗时间,一定耗不过魏国。

而另一方面,所谓的盟友吴国,又是个吃两边的墙头草。一旦曹魏强大,其即与蜀汉结盟;一旦蜀汉攻势迅猛,其又配合魏国乘机攻打蜀国,是最不靠谱的盟友。

因此,我认为蜀汉恰恰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才会不断地进行北伐。因为此时国力还算强盛,仍然拥有北伐的能力,一旦后续国力衰退,北伐就只能痴人说梦,而蜀汉也终究是被吞并的命运。

当然,促使蜀汉不断北伐的原因或许还有很多,比如,丞相诸葛亮的个人意愿十分强烈。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大力推动,或许蜀汉的北伐也不会有如此频繁。

频繁的北伐耗尽了蜀汉的国力,当然也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当然,北伐与否,正确与否,我们后人难以评判。

毕竟,纵观历史,固守蜀地,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无一幸存,不知是否是历史的必然?


会跳高的猪


根据我的观点就是,蜀汉北伐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1.首先蜀汉国力微弱,需要扩大地盘,蜀汉的地理位置不佳,四川虽然有天府之国之称,但是这些地方较小,不足以养活足够的人民和军队,要想发展必须向中原地带扩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地来生产,供应蜀汉军民。

2.第二,蜀汉领导者一直认为自己属于正统,对于曹魏抢了大汉的天下,他们一直认为是不要脸的行为,为此,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地盘,那就只能与曹魏再干一架,一定要将属于自己的再夺回来。

3.第三,蜀汉北伐原因是因为曹魏军力最强,打到了曹魏,才能转身对付孙吴,打到了曹魏就会有足够的兵力和粮草,还可以对孙吴形成合围之势,更容易统一国家;

4.第四,蜀汉的领导者目光短浅,穷兵黩武,缺乏战略眼光,诸葛亮掌握蜀汉兵权,但是军事才能不行,属于政治有余,军事不足的一个水平,对曹魏进行多次北伐,一方面出于公心,一方面也是对自身不足的一个短视;

5.最后,我认为北伐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自己立名以及保住自己的性命,王朝建立之初和其他任何时候,政治斗争都不缺乏,为了避免牺牲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还不如起兵北伐牺牲在战场中,牺牲在战场不仅可以获得封号,扬名千古,也可以保全后世安全。

因此,综合这些方面,蜀汉是一定会北伐的,而且还会源源不断。






戏说明史


蜀汉进行北伐,不仅是因为内部的矛盾,更是因为外部的影响。

内部矛盾

1、 蜀汉的核心发展战略

蜀汉前期的发展战略,就是集中表现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上,而“隆中对”的核心就是两处战场,一为荆州,一为益州。在刘备势力前期的发展中,一直是以荆州南部四郡为主。不仅是因为荆州四通八达的平原地势,更是因为荆州在原荆州牧刘表的主政下经济繁荣和人口众多。

但是,刘备势力所占据的荆南四郡,是抢在江东面前所占夺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江东的孙权一直对刘备势力心有所恨,恨不得马上抢夺回来。但是,因为有着盟约的限制,孙权在关羽打响襄樊之战时一直没有找到机会,所以都是以商谈为主。

但是,荆州对蜀汉而言,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炮口”,这个“炮口”不仅是针对曹魏,更是针对东吴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明确的向刘备表示荆州的战略位置比益州的还要大。但是,刘备势力在夺取益州,且把荆南的蜀汉地域划分给孙权之后,蜀汉对荆州的掌控力度也就逐渐的消逝了。

因此,到了蜀汉的中后期,蜀汉的发展战略就从诸葛亮的“隆中对”转移到法正的“汉中策”上来。法正的“汉中策”分为上中下三策,是“隆中对”的进化版。在汉中策中,上策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而中策就是诸葛亮日后展开的北伐的路线。也就是说,蜀汉从荆州的战略部署转移到以益州为主要的战略部署。

但是,无论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还是法正的“汉中策”,其主要的发展核心还是要“北伐”。而前者的“北伐”代表人物是关羽,其发动的襄樊之战就是变相的“北伐”。而后者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其前后发动了五次北伐。

2、蜀汉内部的派系之争

蜀汉在三个国家之中,其总体实力是最末的,占领的地盘也是最次的。在公元209年之前,蜀汉还占据着荆州南部四郡,以及益州等地。但是,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因其深入魏境而被曹吴两国前后夹击,不得不败走麦城之后,蜀汉所占据的地盘就仅有益州这一块。

而在蜀汉中,总共有着四大派系,即元老派、东州派、荆州派,益州派。

而元老派的人物,因为关羽和张飞等老将的逝世,再加上当时元老派错失荆南,以及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失败,到了中后期已经开始退出派系争夺了。因此,当时内部矛盾主要是其余三个派系。

但在平定南部的孟获等人叛乱前,蜀汉的内部争夺还是处在暗面。但是,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后,利益争夺就变得频繁了。所以,诸葛亮为了把内部矛盾转移出去,只能发动“北伐”,把内部的利益争夺转移到外部的扩张战争中来。

外部矛盾

1、三国鼎立之势的制约

三国鼎立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一方独大,会引起另两方的结盟。而在魏蜀吴三国中,曹魏的势力和地盘最大、东吴次之,蜀汉最末。

所以,在曹操南下荆州之时,刘备势力就和江东势力进行了一次联盟,而后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战胜曹魏。其后,虽然孙权为了荆南,毁了盟约,和曹魏联盟对蜀汉的关羽包了“饺子”。但是最后,当孙权向蜀汉求和时,诸葛亮出于蜀汉的稳定和长远发展,还是同意了和江东再次结盟。

所以,在这样敌强我弱的局势之下,诸葛亮为了把内部矛盾转移出去,只能选择对北方的曹魏进行侵扰,以此来拖缓曹魏的稳定发展,为蜀汉赢得发展的契机。

2、曹魏和东吴的有着很大的差别

蜀汉的军队,大多数有步兵和骑兵为主,而后又有着水军和赤甲军等为辅。但是,自从荆南失去控制之后,蜀汉的水军在一定程度上大量的减少了。

曹魏和东吴两国,东吴有着长江的天险,熟悉水性的士卒众多,所以水军也是最为厉害的一个兵种。因为荆南的失守,虽然蜀汉可以顺江而下的直入荆州,打入吴境,但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而如果走陆地的话,后勤又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况且,因为吴蜀两国有着盟约,尽管东吴之前有过背叛,但时势不同,诸葛亮也不敢随意的撕毁盟约,进而对东吴发起进攻。

这样不仅会让蜀汉打上背叛的称号,更会让曹魏坐拥渔翁之利,得不偿失。

至于曹魏方面,则是于蜀汉陆地相毗邻,而且又是对蜀汉威胁最大的一国。所以,诸葛亮对其用兵,完全能起到侵扰的初衷。

总而言之,蜀汉不断的进行北伐,就是为了寻求发展,为蜀汉赢得缓冲的时间。同时,因为三国鼎立的局势使然,也让蜀汉不得不采取北伐,才能够夹缝中生存。



韶华倾梦


你好很简单,这是季汉政权的立国之本。

这里要说明一下中国古代政权法理上的取得。新政权取代旧政权必须要有大义名分,合法来源。

我们觉得曹操是乱臣贼子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正史中曹魏一直是正统,其来源自汉献帝封魏公国至魏王国,又履行了禅让程序,这可都是汉献帝一步步册封禅让的,具有无可比拟的合法性。

大家想一下关羽的官职,关羽在蜀汉不管做了什么位置都以汉寿亭侯的爵位自豪,为啥,那是汉献帝册封的,是合法的。加上曹魏占据了

中国当时的绝大部分核心地带。

因此曹魏为天下正朔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反观季汉政权,自刘备进位汉中王就是自封的,又是偏居西南一隅。

那么怎样说明自己是合法的呢,唯一的道路就是不承认曹魏禅让的合法性,那就必须不断攻伐魏国,以此收拢天下人心,证实自己的合法性,因此伐魏是季汉立国之本。

是宣示自己合法性的唯一途径。往具体层面讲,刘备能够收拢这么多谋臣猛将在身边也是以此为旗。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曹魏占天时,孙吴占地利,刘备占人和,不北伐,人和也就没了,更无法与魏吴争锋。

诸葛亮对此认识很清楚,所以才在后出师表里说,然不伐贼,王业亦亡。[耶]




民间小俗事


第一,立国根本。蜀汉不像东吴,东吴可以胸无大志可以偏安一隅,而蜀汉不进攻,不北伐,那么就跟守土之犬没有区别,与之前的刘璋没有区别,这个政权的凝聚力和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就会被质疑。一个大汉正统,却偏居蜀中不思进取,也配叫汉朝?而且,长期苟且于蜀中,会慢慢消磨锐气心志,失去天下大局的野望。孙子装久了,最后可能真的变成孙子。在角落里看久了,慢慢就只会看了,失去站起来的勇气。比如东吴,孙策时期进取十足,随时准备到中原干一票大的,待到孙权,初时还有点想法,后面就真的成了一个稍微有点强的守土之犬了。

第二,稳定内部。蜀汉内部也是有派系的,虽然蜀汉政权相对于魏吴两国清明一些,但也并不是铁板一块。益州本土有本来就不怎么听话又很会拖后腿的本土派,比如皇戚吴家等等。这些多是世居益州的世家,掌握蜀中大量的人口与土地,在蜀汉的基层统治当中拥有巨大的能量。同时也最不想北伐,习惯于刘璋麾下的苟且,谁又愿意拼命?再者,北伐或成或败,益州派都得不到什么利。执掌大权的,也最有能力的是已经失去根基的荆州派,还有五湖四海跟着刘备来到蜀地的元老们,比如诸葛亮蒋琬等人,这些人根基不在蜀中,不像益州本土派有滋养有根源有基本可以生息绵延,一旦偏安一隅,他们的力量会日趋弱小直至慢慢消亡。他们是最迫切的进取派 ,只有打下新的地盘,也会有新的土壤。蜀汉必须北伐,必须在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旗下,蜀汉政权才能统合力量、稳定政权,才能避免陷于内斗无法自拔,毕竟三国里蜀汉底子最薄,经不起折腾。

第三,唯一生机。有些说蜀汉应该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的真是醉人,是不是有点太相信天府之国的可塑性了。蜀地是易守难攻,也是一大粮仓,但是再怎么强也是仅仅一州之地,人口耕地资源就算给诸葛亮一个300%的buff也不可能跟魏吴比发育啊。蜀汉毕竟只有益州,而曹魏是青并徐凉冀幽豫衮加上司隶九州之地,大汉最精华的中原之地全部在其囊中。吴也有荆扬交三州,还有个夷州台湾。你让诸葛亮和魏吴拼发展,那也太强人所难了。就像玩游戏,你一个单矿的和人家十矿的拼后期,何来的自信?

总之,北伐是蜀汉唯一生机,不北伐,死的更快更惨。至于整个三国形势,蜀汉将毫无存在感,魏晋不会先啃这快又硬又毫无威胁的石头,掌握北荆州的魏晋在没有后患的情况下收拾东吴是没什么问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