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經濟賬(三)——克己奉公,行賄受賄

曾國藩人生的最後階段擔任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的時期,他的在處理經濟事務上的風格也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那就是

“克己奉公,行賄受賄”。這兩句話放到一起,顯得更奇怪了,但是這就是曾國藩當總督時的狀態。

一、簡樸的總督生活

不論是兩江總督還是直隸總督,都是清朝最具影響力和實權的地方官員。而且因為軍功,曾國藩還被封為一等侯、太子太保和大學士,封侯拜相,位極人臣。可是他的生活卻越來越簡單,甚至比當京官的時候還要簡樸。

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日記裡記載,他第一次見到曾國藩時,曾國藩穿得非常簡樸,帽子和鞋也舊得不行。這個記載還得到了外國人的印證,有史料記錄,英國僱傭軍統帥戈登與曾國藩會面時,驚訝地發現堂堂總督竟然“穿著陳舊,衣服打皺,上面還有斑斑的油漬。”

曾國藩的經濟賬(三)——克己奉公,行賄受賄

在吃的方面,曾國藩更不講究,趙烈文的日記裡記載,他去見曾國藩時,曾國藩正在吃飯,趙烈文看曾國藩菜裡既沒有雞也沒有魚,就問他,有一家店給各個衙門都送火腿,您這裡沒有嗎?曾國藩說,以前有人送,我都不收,慢慢就沒人送了。現在就是想喝黃酒,也得上街一斤兩斤現買回來。趙烈文感慨,大清二百年都沒有這樣的總督衙門。

曾國藩雖然連火腿都不收人家的,但是任總督時卻有自己的“小金庫”。主要來源是兩淮鹽運司和上海海關,名義上是上繳的公費。實際上,這就是兩個衙門孝敬給兩江總督的賄賂。

二、小團隊要靠自己養

為什麼曾國藩要收受賄賂呢?這是出於兩方面的需要。

一方面,是出於日常辦公的需要。清代地方總督的權力幾乎是一方諸侯,按理說,國家應該給總督設立一個完備的辦公機構。可是清代的制度卻非常奇怪,總督衙門裡,只有總督一個人有編制,領國家工資,其他所有的工作人員,都要總督自己掏腰包來聘請。

曾國藩的經濟賬(三)——克己奉公,行賄受賄

比如曾國藩的幕僚,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師爺。根據史料,曾國藩的主要幕僚就有80多位,幕僚總數更是超過200人,如果再算上更低一級的辦事人員,曾國藩任總督時,工作人員超過400人。這些人的工資,都需要曾國藩自己掏錢。

另一方面,就是出於辦事的需要。前邊我們提到,京官的花銷多,收入低,於是很多京官都想辦法撈錢,所以你官越大就越要按照規矩來。

你看,這就是曾國藩總督時期的複雜形象,對自己,節衣縮食,克己奉公。但是為了推動事情,他也不得不行賄和受賄。

三、留得清名易,想要辦事難

曾國藩的一生可以說既清且濁,濁為表,清為裡。

曾國藩的清,從他去世以後,家人的生活也能看出來。在他去世五年後,二兒子曾紀鴻因為家人病重缺錢醫治,只好託左宗棠向曾國藩的老部下借錢,左宗棠心裡不忍自己也拿出三百兩銀子接濟曾紀鴻。向來驕傲的左宗棠,在給家人的信裡由衷地感慨,如此一位重臣,他的兒子這樣貧困,可見曾國藩的清廉,真是後人的楷模。

可是為什麼我們回看清代歷史,細數清朝一個個清官時,很少有人能想起曾國藩呢?

因為他的選擇,遠比做清官更復雜。


曾國藩的經濟賬(三)——克己奉公,行賄受賄

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像明朝的海瑞一樣的清官,不適於參與實際權力運作的,皇帝會把這樣的清官當作政治擺設,當作朝廷的裝飾,但是清官往往難以實現大的建樹。就算皇帝支持,在失衡的制度下,也有一批底層官員只為了錢來辦事,反過來,他們也會拼命阻撓清官,這樣才能維持讓自己獲利的潛規則。

曾國藩是一個兼顧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人。他做事不重虛名,重視效果。他知道以一己之力,無法掃除千百年來的陳規陋習,因此,為了完成自己的事業,他也只能一定程度上和勢利小人“同流合汙”。

努力做事的人,在做事的過程中一定會讓人看出軟肋。難得的是,曾國藩自己的心沒有變化,無論境遇如何,他對於金錢仍一絲不染。做事的智慧和個人的道德,如何更好地融合,曾國藩給了我們一個值得參考的範例。

更多好文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天師門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