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克己奉公”,官員為何沒有上行下效?

儒家通過禮制實施柔性專制,進而控制民眾,認為統治者的德行會傳播給民眾,於是民眾會遵循禮制,社會秩序因此得到保障。朱元璋在《大誥》中,強調了父子、君臣、夫妻、老少、朋友這五倫的重要性,認為這些良好的品行,平民百姓都應該效仿。在朱元璋看來,自己治理改善民眾福祉,國家運轉失靈,官員要承擔主要責任,他請求臣民同情自己為各種艱苦所困。

既然自認一心為民且克己奉公,那麼國家治理中的問題,就應該歸咎於官員未能上行下效。因此,朱元璋對官員懲治格外嚴厲,毫不手軟。馬驪在《朱元璋的政權及統治哲學》的梳理顯示,在朱元璋統治的前18年,沒有一個官員任期能做滿9年,因為任期未滿即被革職。

皇帝“克己奉公”,官員為何沒有上行下效?

朱元璋

他試圖通過道德改造“治病救人”。為此,需要建立良好的典章制度,為官員提供行為典範,使之為民眾利益做事。朱元璋還在《教民榜文》中,讓兒童每年十月到十二月接受三個月的教育,讓拼的高山歌德老師傳授給孩子良好的品行。《教民榜文》還提到,成年人要贍養父母和祖父母,老人去世要舉行祭奠儀式。

朱元璋推行裡甲制度,既是為地方政府服務,又可監督民眾,控制社會。1373年,朱元璋還回復了“鄉飲酒禮”,通過這種儀式,旨在改造民眾道德。而《大誥》中的禮儀,則涉及婚禮的禮儀,官員根據不同等級穿衣,官員房屋根據不同官階的特徵,以及官員和平民的馬車圖案、顏色等等,一旦違反,即遭處罰。

皇帝“克己奉公”,官員為何沒有上行下效?

顯然,皇權如此強硬地干涉民眾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收到朱元璋想要的效果。他抱怨無法讓大臣品德高尚,也無法改造民眾道德。認為人們只是表面接受,內心腹誹。“朕言如水,人心如石。”最後,他不得不承認,自己對民眾的道德改造失敗了:“朕竭心力,不能化聰愚之不善,奈何!”其後,他對貪腐官員大開殺戒,但也不能影響民眾。

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和武力強制,能夠讓民眾服從,但無法改變人們的道德觀念。朱元璋試圖對人們實施“思想深處鬧革命”,以鑄造良民和順民,事實上不可能成功。對此,還是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原君》中說得好:“後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此無他,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

皇帝“克己奉公”,官員為何沒有上行下效?

既然禮未能獲得民眾自覺服從,那麼法律就將讓人們恐懼遭到懲罰。《大明律》擬定了一套民眾必須履行義務的清單,造反將會受到最嚴重的懲處,並且株連家族成員。《大誥》中的一個案例顯示,13個人為逃避公務,剁去自己的手指,結果被梟首示眾,他們家中所有成年男子都被處決,女性被放逐到邊遠山區。江西貴溪儒生夏伯啟和侄子剁掉自己左手拇指,拒絕應召做官,但仍被朱元璋所殺。

顯然,在朱元璋的統治之下,民眾沒有選擇的權利,也沒有拒絕皇權的權利。“德治”實踐失敗,導致他用嚴刑峻法獲得服從。在儒家專制和法家專制的手段之間,效用(服從)就是其轉換邏輯。

《朱元璋的政權及統治哲學》閱讀札記之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