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蒙古國總統向中國贈送3萬隻羊”的話題近日不僅在中國互聯網上引發熱議,蒙古國老百姓同樣惦記著3萬隻羊的事,各界積極響應,踴躍捐羊。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草原上流傳著成吉思汗時代的一句古老諺語:災荒之年,能給你送肉吃的不一定是富人,但一定是安達(朋友)。蒙古國,一個距離北京1000多公里的地方,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個“安達”既陌生,又沒有親切感。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說起蒙古國,大家想到的會是什麼?荒涼、貧瘠?亦或是,那裡的人們仍然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事實上,自從1991年蘇聯解體與蒙古人民黨垮臺後,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蒙古社會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從古至今,每提到蒙古高原,哈拉和林的名字總是無法繞開。這個讓草原牧民們世世代代引以為傲的故都,在此矗立了近千年之久。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但光陰流轉、時代更迭,如今的哈拉和林早已輝煌不再,城區裡幾幢簡易的木質建築集市、一個三層高的縣政府大樓、以及不遠處幾處工廠……一切看起來十分簡陋。只有城外的額爾德尼召寺在默默講述著哈拉和林乃至近現代蒙古社會的變化。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額爾德尼召寺是蒙古國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廟宇,由外喀爾喀土謝圖汗阿巴岱汗建造於1586年,其圍牆令人過目難忘——牆體上矗立著象徵一百零八尊羅漢的一百零八座白塔,以約15米的間距均勻分佈,牆的四角還各有一具石龜。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廟宇建築融合了蒙、漢、藏等多種民族藝術風格,寺院內還保存著15~17世紀的繪畫、裝飾品、刺繡品以及大量的珍貴手稿、木版書籍、碑刻等珍貴文物。喇嘛們居住和修行的藏式建築之外,便是幾個世紀前留下的殘碑、斷柱、破損的磚塊和琉璃瓦,修繕一新的寺廟和斷瓦殘垣毫不違和地相處,共同見證著帝國斜照的殘陽。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17世紀,滿清政府的扶持下,藏傳佛教在蒙古大地復興。與此同時,建立於1586年的額爾德尼召寺逐漸昌盛,成為蒙古第一個佛教中心。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而到了20世紀初,滿清政府覆滅,蘇聯統治了這裡,其逼迫蒙古放棄對藏傳佛教的信仰,並對不服從者進行鎮壓。至1941年,蒙古境內所有的藏傳佛教寺廟均遭破壞,這其中就包括額爾德尼召寺。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在當時的破壞活動中,額爾德尼召寺除寺廟外圍的城牆得以保留外,其餘所有的殿宇均被拆毀,寺中近1000多個喇嘛或被殺害、或被流放。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另一方面,迫於蘇聯的壓力,蒙古一步步用西裡爾字母取代傳統回鶻體的蒙文(即老懞文),文字的改變也意味著傳統文化即將出現繼承性的斷裂。就這樣,隨著俄化進程的日益加速,蒙古各方面的民族文化漸漸丟失。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陰霾直至蘇聯解體後才慢慢散去。1991年,蒙古政府開始文化復興。同年,將寺廟還給喇嘛,之後又經過了多年的休養生息,額爾德尼召寺佛事活動重新興起,大量的喇嘛迴歸寺廟,曾經被破壞的寺廟主殿、配殿也得以修繕。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如今,每逢藏傳佛教的重大節日,大量哈拉和林以外的信徒也都會遵照祖先的禮節,來寺廟中進行佛事活動。同時,一些寺廟也會公開招收4-12歲的小喇嘛,並要求他們從小就嚴格按照藏傳佛教習俗進行修行學習。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除恢復了一套自上而下的藏傳佛教培養體系外,作為民族文化復興的一部分,蒙古國還加強了對成吉思汗信仰的重建,以及蒙古文字的恢復。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文字是文化認知最重要的載體,蒙古國政府在2010年發佈了恢復老懞文的計劃。當地多所中小學的走廊間掛滿了用老懞文書寫的名人警句,學生們也在活動室裡認真練習老懞文書法。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在過去8年時間裡,接近50%的蒙古人已經開始能夠書寫或認識基本的老懞文,而且這樣的狀況正呈年輕化趨勢,新一代的蒙古孩子對老懞文的認知程度要好於上一代。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哈拉和林代表著蒙古傳統文化從沒落走向復興,而烏蘭巴托,則成為了現代化蒙古面向世界的窗口。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烏蘭巴托始建於1639年,起初取名為“庫倫”。18世紀初,中俄《恰克圖條約》的簽訂後,北京至張家口至庫倫至恰克圖的貿易逐漸興起。20世紀50年代,蒙古縱觀鐵路的開通(二連浩特-烏蘭巴托-烏蘭烏德),烏蘭巴托的地位再得到提升,並一躍成為今天蒙古國的經濟政治中心。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現在的烏蘭巴托,早已不是人們腦海裡傳統草原蒙古包聚集地的樣子,烏蘭巴托的夜也不像歌詞裡寫的那樣:“烏蘭巴托的夜啊,那麼靜那麼靜,連風都不知道不知道”。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真正的烏蘭巴托夜晚,與其他霓虹閃爍的現代都市並無區別。每到華燈初上,烏蘭巴托市中心標誌性的月亮樓、以及成吉思汗廣場周邊,都會聚集不少前來遊玩的人們。這裡有著影院、高檔餐廳、大型商場等休閒娛樂的場所,是烏蘭巴托夜生活最喧囂地帶。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城市的發達與便利,使烏蘭巴托成為蒙古人年輕人工作和生活的首選之地,這裡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城市總人口的70%,烏蘭巴托也因此有了“世界上最年輕的城市”之稱。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在烏蘭巴托,你只要交油錢,什麼車都可以讓你開。在路上,無論是多麼破舊的汽車,拐彎時總能聽到更猛烈的轟鳴聲,彎道車速高於直行速度算是這裡獨有的交通基本常識,可能是因為每個駕駛者都有賽車手的天賦。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在前往烏蘭巴托的k3列車上流傳著介紹烏蘭巴托的一句話:是車都是的(的士,出租車)。烏蘭巴托的“黑車”數量之多,給人感覺似乎但凡正常行駛著的小車只要你手一招,就可以立馬轉正成為"出租車"。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這裡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狀況是,不僅僅在城郊,在烏蘭巴托城中也有不少蒙古包,除了有一些用來吸引與招徠外國遊客外,也有不少是用以居住的,一些在草原生活慣的牧民,不適應城市樓房的居住環境,選擇了把蒙古包搭建在城市當中。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牧民跨馬從等紅燈的悍馬車旁經過;穿著高跟鞋、超短裙,挎著LV包的摩登女郎扶著穿蒙古袍的老人一起在街上走……那一幅幅畫面和諧得就像現代生活與遊牧時代穿插而成的蒙太奇。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在烏蘭巴托,更多的建築會讓人感到應該是廢棄多時的。伴著周邊的枯樹、雜草與凌亂的金屬護欄,即使站在樓房的入口前,看著緊閉的、鏽跡斑駁的鐵門與磨踏得微微發亮的水泥臺階,你決不敢相信裡面會有人。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不過,不管外觀多麼殘破,打開那扇門,就會驚奇地發現裡面另有一番天地:室內的每步臺階、每塊地板、每個角落都是一塵不染。主人有時間就會一遍一遍仔細地擦拭、整理房間,所有的衣服熨完以後才會穿出門。這個城市很髒,但烏蘭巴托人說他們很愛自己的家。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如果說烏蘭巴托依然是座小型城市,那麼隨後的行程就徹底告別了城市。哈拉和林附近的鄂爾渾峽谷,是研究蒙古國歷史和遊牧文化發展的重要地標,其在2004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峽谷深處人煙稀少,這裡的瀑布、草原和山野景緻豐富,是蒙古中部最美的景觀。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溝壑縱橫的荒野上,蘇聯四驅車展現了極致的越野暴力美學,爬坡、涉水,幾乎沒有它走不過去的野地。在骨頭即將被顛得散架時,車子會在鄂爾渾峽谷深處一戶人家前停下。峽谷四周都是小山包,山上樹木不多,整個峽谷都是牧戶的天然牧場。初春的草原依舊枯黃,盡顯北國的深沉和蕭索。當然,這是全景式的展望,當俯身凝視草原時,會發現草原並沒有想象中美好:遍地的牛糞、土撥鼠洞穴以及牛羊的骨頭,並不適合讓遊客就地躺下,仰望天空。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鄂爾渾峽谷深處,騎馬騁馳在壯闊遼遠的原野和山脈中,實在是莫大享受。和國內旅遊景區騎上馬兜一小圈的經歷不同,蒙古的騎馬體驗頗為專業。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上馬後,帶隊的牧民會給遊客做簡單培訓:向左就把韁繩向左拉,向右就把韁繩向右拉,向前加速就喊“choo”。喊“choo,choo”兩聲,馬即刻飛奔出去。喊什麼馬才停呢?牧民冷漠告訴你,停?我們沒這口令。其實,讓馬停下來就是向後拉韁繩,但真的沒有停的口令。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騎馬、摔跤是蒙古族男兒必備技,從古至今,向來是男性力量的象徵。戰時,成吉思汗用三藝練兵,為打勝仗做準備。無戰時,就是那達慕大會的的指定項目。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蒙古摔跤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運動,若要追根溯源,恐怕得向匈奴時代刨。在蒙古,當一個男孩兒降臨的時候,他的家庭就會祈禱他成為一個摔跤手。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蒙古人熱愛那達慕,它的意思是“遊戲”,但這場持續兩三天的大會絕不僅僅是遊戲而已,會有正規的摔跤比賽,青年摔跤手形容比賽“就好像是走上戰場”。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據說,俄羅斯的桑博深受蒙古摔跤影響,日本相撲第68至70代都混著蒙古族血統,追求勝利榮光就像信仰般傳染開來。一瞬間就分出了勝負。一場閃電戰。一次抓舉。一次拋扔。然後就結束了——如同當地人描述的,勝負的產生也就一瞬間的事,並沒有特別之處。仔細看看結果發生之前的戲碼,儀式感就來了。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蒙古摔跤是硬漢的草原舞蹈,摔跤手跳著鷹步舞造勢兼熱身,然後雙方張開雙臂相互僵持,互相移位,直到一方挑起戰爭。類似的儀式感,在其他格鬥項目中都可見,相撲跺腳、拳手碰拳、道士鞠躬等等,有了儀式感才變得神聖起來。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格鬥項目是在肉搏戰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肉搏”二字難免與男子氣概、野蠻粗糙聯繫到一起。可這過程中不曾被人發現的細節,明確揭示著硬漢們的柔弱。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青年摔跤手與他的對手糾纏在一起,是等待下手機會,也是藉機喘上一口氣。雙方疲態盡顯,前額緊貼,扭捏,動作遲緩下來。這些,都需要默契。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不止硬漢如此,人也是這樣。我們會有明確的目標,也會向著目標強力衝刺,過程中難免要停滯下來與外力糾纏,直至放倒它或被它放倒。蒙古摔跤是這一精神過程的肉體表達,也許類似這樣的過分解讀,能給予這項古老運動新的生命。

已經獨立多年的外蒙古,如今是什麼樣子?

這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國家,自蘇聯解體後近三十年的時間裡,正在努力找尋他們自己獨立的文化意識,雖然在復興蒙古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發展等問題上,依然有很長的道路要走,但努力的堅守終會有一天讓蒙古文化重獲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