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拉拉蒿

难忘拉拉蒿

难忘拉拉蒿


春天是吃野菜的时节,大家都吃过荠菜,不知道你吃过拉拉蒿没有?昨天我剜了一小袋,今天择净清洗,烧开水焯焯,准备享用一顿童年的美味大餐。

小时候我家穷,每到春天必吃野菜。荠菜、面条棵是美味,拉拉蒿、灰灰菜次之。每次剜来拉拉

蒿,娘和姐便洗净焯水,然后泡两把豆糁子,煮一大锅。那时豆油金贵,拉拉蒿能吃油,放一小勺油根本看不出来,娘便不放油,只用豆糁子。真是一物降一物,拉拉蒿本来有清凉的辛苦味,一遇到豆糁子便投降了,辛苦味不翼而飞。锅开了,我们早饿了,赶紧盛一大碗,热腾腾地端在手里,白的豆糁子闪烁在绿的拉拉蒿里,好看又好吃。

其实,早在一月前,我在地里剜荠菜的时候,就顺便剜过两次拉拉蒿。相比荠菜,拉拉蒿的生命更旺更泼。冬末严寒,当荠菜被风霜打成褐色的时候,拉拉蒿却一片碧绿,与荒凉的大地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油然赞叹其生命的倔强。

拉拉蒿也叫拉蒿,是我们滕州农村的叫法。在麦田里,这种蒿草不少,庄稼人一看见就毫不犹豫地拉扯下来,抛到田垄上或田边路上。有经验的老农说,这种蒿草根很结实,扯不掉还长,长得又快又高,争肥争光欺小麦。我明白拉拉蒿名字的来历了,拉拉蒿,拉拉蒿,看见就拉扯掉,名副其实啊!

难忘拉拉蒿


我上网查了查,拉拉蒿又叫麦蒿、米蒿,中国植物志定其学名播娘蒿。其实定错名了,应叫抱娘蒿,明朝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中专门记载过。"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可见,拉拉蒿学名是莪,《诗经》上多次提到,有"菁菁者莪"、"蓼蓼者莪"的诗句。"菁菁"是茂盛的样子,"蓼蓼"高大的样子。可见,拉拉蒿是一种能长很高的野菜,要不,后缀就不带蒿这个字了。蒿者,高草也。

植物上说,拉拉蒿是一种十字花科植物,味辛、苦,性大寒,主要功能是泻肺定喘,祛痰止咳,行水消肿。又含大量的纤维素,因此颇有通便效果。然而,其含小毒,吃多易心动过速。又因其性大寒,湿气重的人吃了不好。

和味甘性平的荠菜相比,拉拉蒿就有点过了,因此,老百姓都爱吃荠菜,很少吃拉拉蒿。

其实,性偏才治病。凡是能治病的草药,要么性寒凉,要么性温热,哪有多少性平的?身体寒凉了,以温热升;身体温热了,以寒凉降。身体有毒了,即可以毒攻毒。鸦片、砒霜为什么是药?道理就在这里。这是老祖宗传下的治病原理,明乎此,生命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拉拉蒿,《诗经》里的野菜,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咏叹过你;拉拉蒿,《本草纲目》的草药,600多年前,李时珍抚摸过你;拉拉蒿,我童年的碗中餐,饥荒年代,我的父老乡亲感谢过你……

拉拉蒿,此时的你,是我眼里的风景,是我的老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