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大約由長江塑造而成的城市,生就一副大開大合的模樣。山川的浪漫碰撞,為宜昌留下恢弘壯美的景觀,也塑造了宜昌人浪漫開闊的性格。作為長江的咽喉,歷經戰火、紛亂,慣看風雲的宜昌,卻能保留住最美的人間煙火。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大江大河,是為宜昌

宜昌是湖北地形最豐富的城市之一。

高山崖濺,江河溪流,各種地貌形態在宜昌間或交錯,交織出一幅唯美壯闊的畫卷。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氣勢磅礴的長江水,自唐古拉山奔湧而出,一路高歌猛進,過四川,經重慶,穿越連綿的巫山山脈,在重慶湖北交界之處,形成了

“中國最值得一看的景觀”——三峽。


所謂三峽,是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大峽谷,其中最長、最險峻、最壯美的西陵峽,就坐落在湖北宜昌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位於湖北省西南部的宜昌,地處鄂西山區與漢江平原的過渡地帶,高地相差懸殊,起伏連綿的線條,將宜昌裝點得極富節奏感。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穿城而過的長江,在宜昌傾瀉而下,留下“萬仞山,千丈水”的壯美景觀,也賦予了宜昌大江大河的豪邁氣勢。也是

在宜昌,長江上游及中游的界限,有了明確的分野


此外,雄奇險峻的高山峽谷,一瀉千里的長江,在宜昌的浪漫相遇,也碰撞出水利發電的新型能源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1970年,為了緩解華中地區工業用電的緊缺局面,國家把目光投向了坡度陡、落差大的長江三峽出口南津關一帶。南津關位於宜昌市區西部,這裡峽長谷深,不但水利資源豐富,也是天然的優良壩址。於是,中國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被提上了日程。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歷經18個年頭,1988年,整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完全竣工。興建的兩座電站廠房,分別設立在二江和大江,多年來的平均發電量為141億度,不僅滿足了湖北省的用電,還可以把多餘的電流輸往湖南、河南等地。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作為三峽水利工程的一部分,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使得長江上游水位提高20多米,有效地改善了三峽航道的險惡,自此後“高峽出平湖”。待到2006年,距離葛洲壩38公里的三峽水電站,也全線建成。至此後,“千里江陵一日還”“輕舟已過萬重山”不再只是李白的浪漫幻想。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天性浪漫,堅貞報國

對宜昌有著浪漫幻想的,李白並非是第一人。

在宜昌,山川的碰撞,造就水利能源的同時,也塑造了絢麗壯美的自然景觀。面對著極致、奇特的自然景觀,生活在宜昌的古人,難免會對腳下的土地生出唯美的想象。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在想象力的加持下,深居峽谷的下牢溪,是大禹之父鯀,鎮鎖惡龍的地方;黃牛巖上神人牽一神牛的自然圖景,是黃牛助禹開峽的印記;而巫山東側的神女峰,則是神女瑤姬消滅十二惡龍後的化身。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世代流傳的神話傳說,賦予了宜昌人天性爛漫

的性格。春秋戰國時期,誕生在楚國丹陽(今宜昌)的屈原,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


在他的筆下,既有“乘龍兮轔轔,高駝兮沖天”的豪邁;亦有“心鬱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的苦悶;既有“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的無畏,也不缺“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貞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這樣有理想、有信仰的屈原,在仕途的道路上,走得並不順遂。追求至善至美的他,在官場上成為“獨清”“獨醒”的異類,最終因為理想主義的幻滅,自投於汨羅江


為了紀念這位耿直的先賢,幾千年來,宜昌乃至全國的百姓,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在一起,每年在屈原去世的五月初五,號角長鳴、鼓樂陣陣、遊江招魂,自發紀念這位可愛又可敬的詩人。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或許是受屈原精神的感召,愛國、犧牲的基因刻在了宜昌人的血脈裡。西漢初期,大漢王朝的政權尚不穩固,西域邊境時常遭受到匈奴的侵擾,在當時的情況下,和親是維護邊境和平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


然而,在當時中原王朝的刻板印象裡,匈奴是茹毛飲血的象徵,因而面對匈奴呼韓邪單于的求婚,整個西漢皇宮內,竟無一人應允。念及深受戰爭苦難的邊境百姓,和自己將老死宮中的淒涼結局,與屈原同為宜昌秭歸人的王昭君,挺身而出,自願登程北去,遠嫁匈奴。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昭君出塞後,漢匈關係穩定了長達半個世紀之久,“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境,黎庶忘干戈之役”。因此不少人認為,王昭君的功勞,可比肩漢朝名將霍去病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長江咽喉的自我修養

東漢末年,隨著中原王朝的式微,政權中心逐漸向南轉移。作為長江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宜昌的戰略重要性,逐漸突顯。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央政權由三方勢力劃分,曹魏守中原,東吳佔江東,蜀漢據巴蜀一帶,這三方勢力的交角地帶,就落在宜昌東側的荊州


在這三方勢力中,蜀漢政權是崛起最晚、實力最弱的一個,一場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扭轉了蜀漢的頹勢。最鼎盛時,三國勢力交界處的荊州大部,皆由蜀漢的關羽據守。作為荊州與蜀漢之間的唯一水上通道,長江對於蜀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荊州西側的江城宜昌,自然也成為蜀國的重要城市。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然而,將宜昌的戰略位置利用到極致的,卻是東吳名將陸遜


當關羽出兵攻打曹操據守的襄陽、樊城地區時,呂蒙褪去軍裝甲冑,偽裝成商人的裝扮,偷襲關羽駐守的荊州三郡,趁蜀國來不及反應,陸遜率兵攻佔荊州西側的宜都(今宜昌宜都市),切斷了蜀中與荊州的聯繫,最終導致關羽失掉荊州,敗走麥城(今宜昌當陽市)。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失掉荊州後,蜀國當然不甘心,為了奪回荊州,公元221年,劉備“傾國中之兵七十五萬”討伐東吳。陸遜故技重施,將劉備大軍困在了宜昌狹長的長江穀道之中。夷陵之戰的失敗,讓光復漢室,成為了劉備的一場空夢。


然而,東吳佔據宜昌的日子也並不長久。“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公元280年,失去宜昌後,東吳覆滅,三國爭雄的時代也告一終結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歷經一千多年的安穩歲月,1938年,宜昌再度陷於紛亂。


1938年10月,隨著上海、南京、武漢的接連失守,國民臨時政府自武漢搬往重慶,大批民族工業和人才也隨之緊急內遷。


在當時的情況下,進入四川,只有長江水路這一條通道。此時武漢業已失守,日軍正沿著長江,向西南行軍。9萬噸重要戰略物資,100萬噸左右的零散物資外加大批軍政要員和數不盡的難民集聚在“入川門戶”宜昌。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為了順利完成這次撤退,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水陸運輸管理委員會主任的盧作孚,特意提請交通部在重慶徵集2000艘木船,宜昌的漁民也並未等閒視之,紛紛捐出家中木船,並在碼頭上充當志願者,幫助此次撤退。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短短40余天,滯留在宜昌的數十萬人員已運輸一空,戰略物資也輸送大半。這次“宜昌大撤退”,成功保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命脈和大批人才。晏陽初先生,特將之比作為“東方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長江味兒”的食物底色

當一切喧囂落幕,留在宜昌的,依舊是滾滾長江水,和街上輪番飄過的花香。

或許在宜昌人的心中,過往的一切並沒那麼重要,眼下的閒適生活,才是最值得留意的。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因為瀕臨長江,承接入川、出川的各種物資,碼頭是宜昌人最常見的工作地點。因而宜昌人的飲食習慣,也頗有些火辣的碼頭特色


類似於川渝,辣同樣是宜昌食物的底色。宜昌的清晨,是紅油小面味兒的。一大早,宜昌街上的小麵館,就在門口支起大鍋,大塊的骨頭在鍋裡上下沉浮,散發出香濃的味道。不一會兒,門口就排起長隊,只為等待一碗酥麻飄香的紅油小面。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不同於川渝的紅油小面,碗中只有面,宜昌人煮小面時,往往會撒上一把煮好的黃豆,添加幾塊牛肉,或是加一勺肥腸,最後淋上一勺紅油,將一碗麵裝點得尤為豐富。


如果說,一碗熱騰騰的紅油小面,溫暖了宜昌人整個冬天,那麼宜昌的夏日,則有涼蝦送來的清涼。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由大米漿做成的涼蝦,有著半透明的琥珀色質地。將其放置在紅糖水中,翩然翻飛,在碗中掀起微微波瀾。再加些鮮豔的果塊,將涼蝦襯托得更為可愛。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在宜昌的夏日,喝上一碗涼蝦,也就意味著涼夏。入口時,清涼的紅糖水一馬當先,率先清去腸道內的溽熱;接著爽滑的涼蝦,在齒頰間彈跳幾下,便頭也不回地滑入腹中;最後甘甜的水果,順勢而上,一舉填補了齒頰間的寂寞。

湖北宜昌,一座爛漫開闊的煙火之城

紅油小面也好,涼蝦也罷,對於慣看風雲的宜昌人而言,只有生活氣才是宜昌的最佳註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