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課標2卷文綜歷史(解析)


2019年新課標2卷文綜歷史(解析)


24.戰國後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  )

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 B.鐵製生產工具普及

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 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

【考點】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國家組織能力

【解析】由材料"戰國後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變法後秦國建立了集權統治,推動國家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故選D項;戰國後期,井田制遭破壞,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壞而非完善,排除A項;戰國時期鐵農具推廣,秦漢時期得以普及,排除B項;秦統一六國後修築馳道直道,加強了交通運輸,排除C項。

【答案】D

25.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後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徵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國勢力強大 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

C.現實統治需要 D.兼收幷蓄的文化政策

【考點】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解析】由材料"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後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學說都兼採眾家之長以適應現實統治的需要,故選C項;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排除A項;秦統一六國後"焚書坑儒",奉行法家學說,打破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排除B項;文化政策是國家對於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制度性規定,漢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排除D項。

【答案】C

26.程顥詩云:"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其體現的主旨是(  )

A.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 B.人與萬事萬物皆同理

C.張揚自我的人生態度 D.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

【考點】宋明理學——程顥理學

【解析】由材料"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可知要以平靜的心情欣賞萬物,享受自然的樂趣,人們對四季中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應隨著四季的變化享受自然的樂趣,保持內心的快樂,榮衰寵辱、春夏秋冬,與普通人一樣高興而來、怡然而去,體現了人和萬物的相通之處,故選B項;道家主張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且材料強調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處而非和諧共處,排除A項;材料強調靜觀其變,悠閒自得而非張揚自我的人生態度,排除C項;無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張,程顥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項。

【答案】B

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資本一般為白銀數十萬兩,多者上百萬兩。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資本一般在一百萬兩以上,甚至多達千萬兩。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發生根本性改變 B.重農抑商政策明顯鬆弛

C.商業活動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D.白銀開始成為流通貨幣

【考點】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清代商業規模的擴大

【解析】由材料"明代大商人的資本一般為白銀數十萬兩,多者上百萬兩。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資本一般在一百萬兩以上,甚至多達千萬兩"可知明清時期商業規模的擴大促使資本的集中,故選C項;古代商人地位受到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地位較低,且"根本性改變"表述過於絕對化,排除A項;封建社會統治者一直固守重農抑商的政策,且"明顯鬆弛"表述過於絕對化,排除B項;明朝後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排除D項。

【答案】C

28.1898年,一份英文報紙報道:光緒皇帝已經遇害,"太后現在正維持著光緒名義上統治的滑稽劇,一到適當的時候,便公開宣佈他的死訊"。這則報道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A.君主立憲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強排外活動力度

C.列強尋找干涉中國內政的藉口 D.部分西方人贊同變法活動

【考點】戊戌變法

【解析】由材料"1898年""太后現在正維持著光緒名義上統治的滑稽劇"可知部分西方人支持光緒帝主持變法運動,反對慈禧太后干涉政治,故選D項;"廣泛支持"不符合當時社會史實,排除A項;1898年,加強排外活動的是義和團運動,而並非清政府,排除B項;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列強開始干涉中國內政,材料強調部分西方人的態度而非列強幹涉內政,排除C項。

【答案】D

29.1919年11月,全國各界聯合會在上海成立,發表宣言:"數月以來,國內之群眾運動,風起雲湧,雖受種種壓迫,而前仆後繼,不少顧卻;大義當前,絕不退讓……全國各地,知合群自救為萬不可緩之圖。"這說明,當時參加聯合會的各界團體(  )

A.對社會改造道路認識趨於一致 B.愛國覺悟得到提高

C.反思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弊端 D.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考點】五四運動——愛國主義精神

【解析】由材料"雖受種種壓迫,而前仆後繼,不少顧卻;大義當前,絕不退讓……全國各地,知合群自救為萬不可緩之圖"可知五四運動激發民眾愛國熱情,危機時刻以民族大義為重,愛國覺悟顯著提高,故選B項;"趨於一致"表述過於絕對化,且材料講述的是愛國意識的提高,並沒有提及改造的道路,排除A項;資產階級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相對立,文革時期對資產階級個人主義進行了反思和批判,排除C項;各界都"接受了"表述過於絕對化,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答案】B

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過黨校、軍校以及其他方式,對幹部進行培訓,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開辦正規大學,儘快使幹部熟悉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術。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動土地改革進一步深入 B.為工作重心的轉移做準備

C.重視科學和文化以推進工業化建設 D.提高執政能力以發展社會主義生產

【考點】新民主主義革命——解放戰爭後期中共為工作重心轉移的準備措施

【解析】由材料"1948年10月底"、"儘快使幹部熟悉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術"可知在敵我力量發生重大變化,戰略決戰之際,通過人才培養做好工作重心轉移,統治全國的準備,故選B項;土地改革關注的是農民,而材料強調的是幹部群體,排除A項;1948年正值解放戰爭時期,重視科技推動工業化建設是新中國成立後的舉措,排除C項;1948年的國共階級矛盾為社會的主要矛盾,提高執政能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目的,排除D項。

【答案】B

31.1979~1981年,中國減少糧食播種面積5000萬畝,有計劃地擴大了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在有條件的地方還開始逐步退耕還林還牧,鼓勵農村在經濟合理原則下舉辦社隊企業。這些政策(  )

A.推動了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 B.加快了私營企業發展

C.完善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健全了市場經濟體制

【考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

【解析】由材料"1979~1981年,中國減少糧食播種面積5000萬畝,有計劃地擴大了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在有條件的地方還開始逐步退耕還林還收,鼓勵農村在經濟合理原則下舉辦社隊企業"可知國家在貫徹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對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故選A項;1979~1981年中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導的計劃經濟體制,私營企業發展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完善了"表述過於絕對,材料時間只是剛實行的幾年,1982年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進一步穩固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排除C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於21世紀初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

【答案】A

32.公元前5世紀以前,希臘哲人主要探討的是宇宙本原等問題。其後,智者學派另提出一些命題,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皆有豐富的論述,希臘哲學的主題已轉移到(  )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考點】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臘哲學

【解析】由材料"公元前5世紀以前,希臘哲人主要探討的是宇宙本原等問題。其後,智者學派另提出一些命題,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皆有豐富的論述"可知智者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將關注點集中到社會現實,突出人的價值和作用,故選C項;對神的敬畏與崇拜出現在公元前6世紀之前,排除A項;公元前6世紀以泰勒斯為代表的思想家將關注點轉移到自然,排除B項;啟蒙運動時期哲學的主題轉移到政治,排除D項。

【答案】C

33.圖3可以用來說明,當時歐洲(  )

2019年新課標2卷文綜歷史(解析)

圖3 15世紀歐洲出現印書坊的城市

A.文化趨於活躍 B.政治變革加速 C.市民階級出現 D.新教傳播廣泛

【考點】歐洲文化的發展活躍

【解析】由材料可知15世紀歐洲很多地區都出現了印書坊的城市,印刷術的發展推動文化的繁榮,這是歐洲文化發展活躍的表現,故選A項;17、18世紀歐洲各國紛紛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政治變革加速,與圖片時間不符,排除B項;中世紀伴隨歐洲城市興起出現了市民階級,與圖片時間不符,排除C項;新教傳播是在宗教改革後,而宗教改革開始於16世紀,與圖片時間不符,排除D項。

【答案】A

34.法國史學家索布爾認為,從某種角度而言,法國大革命大大超過了以往的歷次革命,包括英國革命和美國革命。可以用來說明這一觀點的是,在啟蒙思想的指導下,法國大革命(  )

A.創建了民主共和政體 B.以暴力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專制復辟危險 D.以社會平等為首要目標

【考點】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

【解析】由材料"法國大革命大大超過了以往的歷次革命,包括英國革命和美國革命"可知在啟蒙思想家關於人民主權、社會契約、三權分立等思想的指導下,法國大革命更注重於追求社會平等,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創性,美國已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排除A項;材料強調法國大革命較之英美的不同點,美國和法國通過暴力革命建立民主政治,排除B項;"根除了"表述過於絕對化,且法國大革命後多次出現封建王朝的復辟,排除C項。

【答案】D

35. 表1 蘇聯1970年計劃完成情況 (單位:噸)

表1可以說明當時蘇聯(  )

A.經濟發展的問題積重難返 B.經濟政策保持了連續性

C.經濟改革的重點轉向農業 D.社會生活需求發生變化

【考點】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鋼的生產目標基本實現,但肉、蔬菜瓜果關係民生的產量遠未達到預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輕工業、重工業比例失衡,凸顯了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經濟發展指標而非經濟政策,排除B項;赫魯曉夫改革時期將重點放在農業,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將重點放在工業上,排除C項;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蘇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沒有改變,排除D項。

【答案】A

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康熙時解除海禁,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設立四處海關,管理對外貿易。海關設置後即制定稅則,不分進出口,往來貿易統一徵稅,包括正稅和雜稅,稅率總計10%左右。乾隆時期對浙海關稅率提高兩倍,試圖"寓禁於征",但效果不顯著,之後實行粵海關一口通商。

——摘編自韋慶遠、葉顯恩主編《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規定,進出口貨物按值百抽五交納關稅。根據這個稅則,一些主要進口貨物的稅率較原來粵海關實徵的稅率大幅降低,出口稅率一般也比過去降低。此後,列強利用協定關稅權,一再壓低中國進口稅率,使其長期低於出口稅率。

——摘編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等

材料三 1950年,政務院確立改造海關的基本方針,海關稅則"必需保護國家生產,必需保護國內生產品與外國商品競爭"。在海關稅率方面,根據國家經濟情況和國內需要予以調整,"使其較能適合於發展國內生產保護國內工業的要求"。同年,中國對外貿易出現了70餘年來未有的出超。

——摘編自武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等

(1)根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海關稅率的變化,並簡析其原因。(15分)

(2)根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50年中國海關稅率調整的特徵和意義。(10分)

【考點】(1)古代中國的經濟——"海禁"政策;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海關稅率的變化

(2)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1950年中國海關稅率調整

【解析】(1)第一小問變化,由材料一"不分進出口,往來貿易統一徵稅,包括正稅和雜稅,稅率總計10%左右"、材料二"進出口貨物按值百抽五交納關稅,根據這個稅則,一些主要進口貨物的稅率較原來粵海關實徵的稅率大幅降低,出口稅率一般也比過去降低。此後,列強利用協定關稅權,一再壓低中國進口稅率,使其長期低於出口稅率"得出從不區分進口稅率與出口稅率,到區分進口稅率與出口稅率,並且出口稅率高於進口稅率;由材料一"乾隆時期對浙海關稅率提高兩倍,試圖寓禁於征,但效果不顯著,之後實行粵海關一口通商"、材料二"一些主要進口貨物的稅率較原來粵海關實徵的稅率大幅降低"得出晚清海關稅率較鴉片戰爭前降低。第二小問原因,由材料一"清康熙時解除海禁,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設立四處海關,管理對外貿易",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規定"得出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貿易,鴉片戰爭後國門被打開;由材料二"列強利用協定關稅權,一再壓低中國進口稅率,使其長期低於出口稅率"得出協定關稅,海關主權喪失;結合鴉片戰爭的影響得出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

(2)第一小問特徵,由材料三"1950年,政務院確立改造海關的基本方針,海關稅則必需保護國家生產,必需保護國內生產品與外國商品競爭"得出完全自主;由材料三"在海關稅率方面,根據國家經濟情況和國內需要予以調整"得出稅率靈活,根據國家需要調整。第二小問意義,由材料三"必需保護國家生產,必需保護國內生產品與外國商品競爭"得出維護國家關稅主權;由材料三"中國對外貿易出現了70餘年來未有的出超"得出有利於結束外貿入超的局面;由材料三"使其較能適合於發展國內生產保護國內工業的要求"得出保護了本國民族經濟,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答案】(1)變化:從不區分進口稅率與出口稅率,到區分進口稅率和出口稅率,並且出口稅率高於進口稅率;晚清海關稅率較鴉片戰爭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貿易,鴉片戰爭後國門被打開;協定關稅,海關主權喪失;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

(2)特徵:完全自主;稅率靈活,根據國家需要調整。

意義:維護國家關稅主權;有利於結束外貿入超的局面;保護了本國民族經濟,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4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19年新課標2卷文綜歷史(解析)

圖6

——據(美)菲利普·費爾南德茲-阿邁斯托《世界:一部歷史》

(注:"自然進程"是指人與自然的互動;"人文進程"是指文明與文明、人群與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有史以來,人們試圖以各種方式認識歷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學者對19和20世紀世界歷史的認識,對此認識提出你自己的見解(贊成、質疑、修改皆可),並說明理由。(要求:見解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

【考點】19和20世紀世界歷史發展進程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明確自己的見解,贊成或者質疑,需要修改等,如"同意從自然進程或者人文進程的角度認識人類歷史的發展"、"在自然進程中增加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人文進程中增加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等;其次,從材料中提取互相關聯的歷史信息並結合史實論證自己的觀點,如"在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發展的進程中謀求促進各國共同發展"、"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對戰後世界格局和國際力量變化起重要作用";最後,總結觀點,表述成文。

【答案】略

4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後,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級武士被列為士族,並在士族中佔絕大多數。給士族支出的俸祿佔政府財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負擔沉重,多次採取措施進行改革,最終以30年期公債的形式,一次性解決。許多士族將所得公債債券投入到經濟領域,但多因不善經營而失敗,急劇沒落,生活艱難,對政府極度不滿。1877年,明治維新的功臣西鄉隆盛在多數士族的擁戴下,發動了大規模武裝叛亂,對政府構成嚴重威脅。政府派兵鎮壓,史稱"西南戰爭"。戰爭歷時8個月,以政府的勝利而結束。武士階級逐漸消亡。

——摘編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中下級武士在明治維新前期和後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戰爭"中取勝的意義。(6分)

【考點】明治維新

【解析】(1)第一小問作用,由材料"明治維新的功臣西鄉隆盛在多數士族的擁戴下,發動了大規模武裝叛亂,對政府構成嚴重威脅"得出前期為推動領導力量,後期為阻礙反對勢力。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明治維新的背景得出在武士階級中地位低下,俸祿微薄,接觸西方思想,反對幕府;由材料"中下級武士被列為士族,並在士族中佔絕大多數""許多士族將所得公債債券投入到經濟領域,但多因不善經營而失敗,急劇沒落,生活艱難,對政府極度不滿"得出明治維新改革的深入觸及到中下級武士的利益,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被取消;難以適應向近代社會的轉變,生存艱難。

(2)由材料"明治維新的功臣西鄉隆盛在多數士族的擁戴下,發動了大規模武裝叛亂,對政府構成嚴重威脅"得出保證了明治政府的穩定;由材料"對政府極度不滿"得出有利於改革的推進;由材料"以政府的勝利而結束。武士階級逐漸消亡"得出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

【答案】(1)作用:前期為推動領導力量,後期為阻礙反對勢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階級中地位低下,俸祿微薄,接觸西方思想,反對幕府。後期:明治維新改革的深入觸及到中下級武士的利益,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被取消;難以適應向近代社會的轉變,生存艱難。

(2)保證了明治政府的穩定;有利於改革的推進;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

46.[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15分)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蔣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戰到底,並建議各友邦成立軍事同盟。美、英、中等國相繼對日、德、意宣戰。同月,美、英兩國首腦在華盛頓舉行會議,商討在遠東設立中國戰區,包括中國、泰國、越南等地區,由蔣介石擔任最高統帥。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蘇四國領銜的26個反法西斯國家,簽署了對德、意、日共同採取行動的《聯合國家宣言》,規定:簽字國保證運用軍事和經濟的全部資源,打擊共同敵人;相互合作,不得與任何敵人單獨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同月,中國戰區統帥部成立。中國以多年獨立抗日所顯示的偉大力量,贏得了世界大國的地位。

——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等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設立中國戰區的背景。(6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戰區設立的意義。(9分)

【考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戰區的設立

【解析】(1)由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得出太平洋戰爭爆發;由材料"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蘇四國領銜的26個反法西斯國家,簽署了對德、意、日共同採取行動的《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得出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由材料"中國以多年獨立抗日所顯示的偉大力量,贏得了世界大國的地位"得出中國抗戰地位得到國際承認。

(2)由材料"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蘇四國領銜的26個反法西斯國家,簽署了對德、意、日共同採取行動的《聯合國家宣言》"得出加強中國與反法西斯國家的聯繫;由材料"簽字國保證運用軍事和經濟的全部資源,打擊共同敵人;相互合作,不得與任何敵人單獨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得出增強抗戰信心,增強中國對日作戰能力;由材料"中國以多年獨立抗日所顯示的偉大力量,贏得了世界大國的地位"得出沉重打擊日本法西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卓越貢獻。

【答案】(1)太平洋戰爭爆發;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中國抗戰地位得到國際承認。

(2)加強中國與反法西斯國家的聯繫;增強抗戰信心,增強中國對日作戰能力;沉重打擊日本法西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卓越貢獻。

47.[歷史——進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

材料 司馬相如(前179~前118),字長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讀書,因仰慕藺相如而自名。漢景帝時入皇宮為郎,後辭官,遊於梁王封國,作《子虛賦》頌梁國之盛而含諷諫之意。漢武帝即位後,因得讀《子虛賦》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於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撫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請為內臣"。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述天子音樂活動場景:"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穀為之蕩波。"歌頌了國家的強盛和天子的威嚴,宣揚了大一統中央王朝無可比擬的氣魄和聲成。他的散體大賦敘事誇張,鋪陳物象,句式整齊,文辭華麗,氣勢磅礴。時人贊曰:"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其神化所至邪。"

——據《史記》等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司馬相如的歷史貢獻。(9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司馬相如取得文學成就的原因。(6分)

【考點】司馬相如

【解析】(1)由材料"相如曾奉命安撫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請為內臣"得出漢國家統一的積極參與者;由材料"歌頌了國家的強盛和天子的威嚴,宣揚了大一統中央王朝無可比擬的氣魄和聲威"得出漢朝廷權威的維護者與歌頌者;由材料"作《子虛賦》頌梁國之盛而含諷諫之意"、"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述天子音樂活動場景"得出推動漢賦發展的代表性人物。

(2)由材料"歌頌了國家的強盛和天子的威嚴,宣揚了大一統中央王朝無可比擬的氣魄和聲威"得出作品適應時代的需要;由材料"他的散體大賦敘事誇張,鋪陳物象,句式整齊,文辭華麗,氣勢磅礴"得出文學形式和內容創新;由材料"少好讀書,因仰慕藺相如而自名"得出個人的努力和天賦。

【答案】(1)漢國家統一的積極參與者;漢朝廷權威的維護者與歌頌者;推動漢賦發展的代表性人物。

(2)作品適應時代的需要;文學形式和內容創新;個人的努力和天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