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简述一下伊朗白色革命的过程?

史海钓客


白色革命”是巴列维在1962年发动的。所谓“白色革命”,意即“不流血的革命”,它的发动背景是:50年代末期,伊朗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虽然享有石油开采权的石油公司付的钱比过去多了,但贪污和无能严重消耗着国家收入。失业在增加,社会和政治动乱在增加。

思想来源于德意志19世纪的“白色革命”,当时德意志公民表达的是自由民主与民族统一相结合的意愿,并在1848年革命中成功的体现出来。

在这种形势下,巴列维拟出了“白色革命”的6条原则,于1963年1月26日提交第一届国民大会通过;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陆续增加到12条。这12条的主要内容是:1.废除佃农制,凡是大地主占有的土地,均应重新分配给农民所有。2.全部森林属于国家所有。3.将所有政府经营的工业企业出售给合作社和个人。4.这些出售的企业所获利润,应由劳资双方分享。5;修改选举法,准备实行普选,特别是妇女都要参加普选,6.要建立一支知识分子大军,凡是应服兵役的高级中学毕业生,均可担任教师。7.要建立一支由各科医生所组成的卫生工作者大军,到农村去进行免费医疗工作。8.要建立一支促进农业发展的大军。9.在所有的农村,都要建立公正的法庭。10.全部水利资源属国家所有。11.制定全国性城乡建设的规划。12.改组所有政府机关,行政权力下放,并全面改进国民教育。

巴列维的这些改良主义措施,是他早就有的一项宏伟计划,即引导伊朗脱离中世纪的落后状态,使之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计划的头一步。但“白色革命”在执行过程中并未取得预期的收效,在某些方面还使巴列维遇到了更大的麻烦和不可克服的阻力。

土地改革计划得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绝大多数人的赞同,它对封建地主和贵族产生了政治影响,多少世纪以来破天荒第一次使他们处于崩溃边缘。当时,拥有2000个村庄的封建大地主家族就有27个。巴列维在几年内把占伊朗可耕地四分之一的125万英亩土地,分配给了3万多户农民。但是,农民们发现,由于国王下令实行“农商”组织形式,他们必须把刚领到的地契换成有名无实的股票,然后在这种新的集约农业企业中成为领薪水的职工。他们的幻想破灭了。对他们来说,土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股票仅仅是一张纸片。一下子被拉进政府办的合作社的农民,同样灰心丧气。

他们纷纷离开村庄,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国王的计划遇到了麻烦,农业产量并没有如他预期的那样取得长足进展。

至今

在促进现代化方面,油轮码头、大型贮油库和石油化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1976年伊朗原油产量达1.9亿吨,占中东第一位,世界第四位。1976年石油产量为2.948亿吨,出口2.722亿吨,当年出口石油收入达234亿美元。铅矿、铜矿、铁矿和煤矿,都进行了大力开采。钢铁厂以及其它金属冶炼厂,产量也都在不断增长。从1971年到1973年,伊朗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百分之十四点三;1974年猛增至百分之四十。伊朗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到1977年人均收入已达2200美元。此外,在交通、电信、电力、社会福利、卫生、教育等领域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60年伊朗小学入学人数为27万,到1977年超过1000万人。文盲也从百分之八十五下降到百分之五十五。1977年,有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人有了自己的住房。

结果

经济的繁荣使腐化之风迅速蔓延。王室成员靠充当中间人捞取巨额合同佣金,他们常常是通过他们掌握多数股票的公司进行的。一些政府官员和军官也利用职权,收受大笔贿赂。赌博机构和娱乐场所到处出现,吸毒者日益增多。由于进口先进技术,外国技术人员随之大批流入,加速了伊朗都市生活的“西方化”。西方影响几乎渗透到每一个领域。


徐小枫X


白色革命是一系列由伊朗末代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1963年发起的意义深远的改革。

此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伊朗成为一个全球经济、工业势力强国。国王引入了新颖的经济概念,例如针对工业工人的分红制,开设大批由政府出资的重工业项目以及对森林、牧场资源的国有化。但最重要的改革是土地改革项目,使伊朗传统的地主失去了影响与权力,近90%的伊朗佃农因此拥有了自己的土地。

在社会方面,改革给予妇女更多的权利并在教育方面投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识字军团被成立,允许年轻男性以做乡村扫盲教师的方式服完他们的义务役。


白色革命由19个改革计划组成,分别在15年的时间内被推行。前6个项目在1963年1月26日举行国家公民投票后推行。


  1. 土地改革计划与封建制度的“废除”:政府从封建地主处以合理的价格购得土地并以低于市场价30%的折扣售给佃农,用于购买土地的贷款可以以较低利率在25年内付清。这使150万的曾经只比奴隶好一点点的佃农家庭可以拥有他们曾耕种一生的土地。考虑到每个佃农家庭的平均人口为5人,土地改革计划带给九百万人自由,占伊朗人口的40%。

  2. 森林与牧场的国有化:推行了许多法令,不仅是为了保护国有资源并停止森林与牧场的破坏,更是为了进一步地开发与耕种它们。超过九百万的树被种植在26个地区,创建了环抱城市和主要高速路的70,000英亩的“绿带”。

  3. 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制造厂与工厂将其股份出售给旧封建地主,从而创建了一个全新的工厂主阶层,并能帮助使国家工业化。

  4. 分红制:针对的是在私有企业工作的的工业工人,给工人与员工他们工作单位的净利润20%的股份,并保管其他因高生产力或成本减少所产生的奖金。

  5. 给女性以选举权:女性原本没有话语权并受伊斯兰传统的压制。这个政策广泛地被伊斯兰教神职人员所批评。

  6. 成立识字军团:有高中文凭并需要服义务役的人员,可以选择在山村从事扫盲以代替兵役,类似农村支教。1963年,伊朗约2/3的人口是文盲,其中1/3的文盲位于首都德黑兰。

  7. 成立健康军团,使公众健康服务贯穿伊朗的山村与农业地区。在3年中,约有4500个医疗小组被训练;近一千万病例被军团处理。

  8. 成立复兴与建设军团来教授村民以现代方式耕作与畜牧。1964年到1970年的农业生产由此在吨数上提高了80%,在价值上提高了67%。

  9. 成立公平议事厅:5位年老的村民会被所有村民选举充当仲裁者以解决小的违法以及冲突行为,任期3年。1977年在伊朗全境分布着10358个公平议事厅,为超过一千万的民众服务。

  10. 国有化所有水资源:引入项目与政策旨在保护并利用伊朗有限的水资源。许多大坝被兴建,至1978年,还有5个大坝正在建设中。这些措施使受灌溉的土地面积从1968年的两百万英亩增长到1977年的560万英亩。

  11. 城市及农村地区的现代化与重建:借助于复兴与建设军团的力量。建设了公共浴场、学校与图书馆;安装水泵与发电机以运转水和电力。

  12. 教学改革:通过使课程多样化以满足现代生活的必需,提高了教学质量。

  13. 工人在联合企业拥有股份的权利:成立超过5年的工业单位被转变成为公共公司,原国有企业的股份的99%或私营企业股份的49%将会被优先出售给原来的工人,然后再面向大众出售。

  14. 价格稳定化与1975年的反对不合理暴利活动:工厂和大型连锁店的拥有者被大量罚款,有些甚至被关押或吊销执照。外国跨国公司被强制制裁,一些被故意囤积以抬高价格的货物被没收并以固定价格向消费者出售。

  15. 免费义务教育以及每天免费的一顿饭,覆盖从幼儿园至14岁的所有儿童。1978年,有25%的伊朗人在公共学校有登记就读。同年,有 185,000 男女学生在伊朗的大学就读。除此之外,超过100,000学生在国外就读,其中50,000位学生在美国的院校登记。

  16. 提供贫穷母亲免费食物,同样也提供给所有两岁及以下的新生儿。

  17. 引入社会保障和国家保险制度:该政策针对所有伊朗人。国家保险制度在退休时期提供最高100%的工资。

  18. 租/购住宅产权的稳定合理的价格 (1977)。控制地价以及各种形式的土地投机行为。

  19. 引入控制腐败的措施,在官僚体系内。成立了帝国检查委员会,由行政机构的代表与被证明诚实的民众组成。


虽然白色革命为伊朗经济与技术上的发展做出贡献,但一些土地改革计划的失败,民主改革的缺失以及来自地主及教会的剧烈反对最终导致了1979年导致国王下台的伊朗革命。

尽管引入了众多的经济政策,白色革命没有包括有足够的措施以提高伊朗行政机构的民主代表性,但一些其他的民主改革被执行,例如扩展妇女的选举权。许多改革以拙劣的方式进行或成为政治腐败的牺牲品。例如,土地改革计划没有给大多数佃农以足够生存所需的土地,招致广泛的不满;土地从没有知识的佃农流失到放高利贷者的手中,对耕种至关重要的坎井(伊朗等国使用暗渠将水从高山引入平原)由于少了由地主组织的维护而毁坏,“当坎井失效,数千个有生产力的村庄也将随之衰退”

土地改革计划被批评使地主和农工都失去了“工作”,也就是将他们的旧工作带走却没有以一个新工作代替;一些仿效发达国家的改革政策过于死板,没有考虑到伊朗自身独特的情况(一些地方缺水,另一些地方有太多的水,等等),某些劳工与地主间家族式的工作契约被切断;一些工人对分配的土地没有兴趣因而将它们转卖给跨国企业,而跨国企业利用这些土地种植像洋蓟一类的植物供出口,而不是国内销售,这就导致了土地的流失。


改革也激怒了在当地势力强大的什叶派伊斯兰教会,因为改革削弱了教会原本在教育和婚姻家庭法领域的惯例的权利以及其原本在农村地区的强大影响力。大部分来自地主家庭的教会高阶层人员因改革而受了很大的影响,许多以前直接流向教会及其附属机构被用以资助教士的土地租金,因改革而免除后被政府分发。譬如,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领导人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在反抗白色革命的活动中开始成为一名政治领导人和活动组织者。


鄜延路节度使李


伊朗的“白色革命”走的路线是经济增长、政治高压和经济腐败的“三结合”路线。伊朗是企图在不变更政治体制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变革”,但这种变革不仅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和平、稳定和繁荣幸福,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贫富差别。最终导致人民起义,来推翻这个腐败专权的君王政权。

巴列维国王及其家人

1941年巴列维继承王位。经过漫长的努力,巴列维才取得了一个国王所能有的绝对权力。只是到了60年代初,在最高权力圈内,消除了各种政治反对势力,没有人胆敢再向王位挑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王就觉得有必要再搞一场旨在从根本上改变伊朗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以便使伊朗尽快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转化的革命,即“白色革命”。所谓“白色革命”,意即“不流血的革命”。1963年,巴列维开始“白色革命”,美国立即发表声明予以支持。

年轻时的巴列维国王与夫人及女儿

巴列维的“白色革命”包括六项内容, 巴列维的“白色革命”包括六项内容:

(1)、农业和土地制度的改革;

   (2)、行政权力下放,全面改进国民教育;

   (3)、出售国有企业以筹措土改基金;

   (4)、工人入股分红;

   (5)、修改选举法,实行普选,特别是妇女有选举权;

   (6)、组织“卫军”、扫盲“大军” 到农村。

后来又扩大到了十二条,但基本内容相差不大。这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农业和土地制度的改革”。这是一个十分激进的改革运动,巴列维在《白色革命》一书中对他的“白色革命” 作了详细的说明:“导致这场革命的根本思想是:权利应归全民,而不得为少数人所垄断。…我们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根本性的革命,一举结束一切社会对立和导致不公正、压迫和剥削的因素,消除一切妨碍前进,助长落后的反动势力”…总之,我们这场真正的革命,全部都遵循我指出的两个神圣的总原则,即:考虑精神和宗教的因素并维护个人与社会的自由,消灭一切剥削痕迹,消灭只对少数人有利而对大多数人不利的现象。”等。

七十年代非常世俗化的伊朗

改革之初,成果是非常显现的。伊朗农业收入曾经是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国民收入的85%来自农业,农业人口占了其总人口的80%。伊朗的土地分配极其不合理,地主、清真寺和王室占有83%的土地,实行封建地租。但白色革命的开始揭开了土地改革的序幕。1962年伊朗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涉中规定个人占有的土地不得超过规定数量,多余的土地必须出售给土地改革局。地主阶层虽然不满,却无法对抗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压力。到1975年土改结束为止,全国有近200万户农民获益,既92%的农民有了自己的耕地。应该说,“白色革命”初期,国王在处理农民与地主土地占有关系的过程中采取的政策比较得当,也因此受到了农民们的坚决支持和拥护。

七十年代非常世俗化的伊朗

从1963年开始,他又着手从神职人员手中夺回了教育和司法权,创建了从小学到大学的现代学校体系,用世俗的科学知识取代神学教育,建立了以法国法制为蓝本的现代司法体系,以民法取代伊斯兰法,尤其不准伊斯兰教会干政。为了移风易俗,他提倡穿西装,并要妇女摘去遮盖了千百年的黑色面纱。这些自然遭到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王室同教会发生激烈冲突。为镇压伊斯兰教会,国王曾率兵前往什叶派领袖的的居住地库姆,公然无视伊斯兰最基本的戒律,穿着马靴踏入神圣的清真寺,用手杖抽打一名德高望重的阿亚图拉。可是,残酷的打压终于使教权屈服于了王权。

巴列维的改革没有几年,伊朗的经济就得到了迅猛发展。改革之初的60年代经济较之50年代增长了3倍多。仅石油收入,就从1964年的不足40亿美元增至1974年的200多亿美元。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加,伊朗开始同美、英、法等工业国家签订一系列协议,用以购买了大量基础建设项目所需设备,其中仅1975 年同美国的技术合作协议一项,开支就高达150亿美元,其中包括八个核电厂,十万套公寓住宅,一个港口、二十座预制构件厂等。

七十年代非常世俗化的伊朗

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巴列维的现代化似乎取得了很稳固的成就:十多年间,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增长,1965-197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6-1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60年的160美元,增至1978年的2250美元。此期间,伊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仅发展了原有的石油,纺织、烟草水泥等部门,还建立了石化、机器制造、冶金等新兴工业部门。1975年1月伊朗《世界报》发表社论说:“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再过10年或12年,伊朗将赶上欧洲主要国家的现有生活水平,25年内,在工业基础和繁荣方面达到相当于世界上最先进国家的水平。”国力的迅速增强,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孰料,好景不长,伊朗一促而就的现代化梦想随着人民不满情绪的积聚和王室政府的极度腐败而迅即破灭。

虽然“白色革命”短短十几年里是伊朗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在政治上巴列维国王却一直不思进取继续实行独裁专制统治,经济上王室和政府腐败不堪。一般来说,只有民主和法治才能遏止腐败,但巴列维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只有牢牢地抓住权力,即使腐败,任何势力也撼动不了他。经济上改革的成功使巴列维忘乎所以,忘记了自己是个独裁者,所以他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经济改革的火箭已经跑到月球上去了,政治改革还停留在设计图纸之中。他不相信两者互为依存的关系,他相信人民吃饱了饭、过上了好日子就应该感谢他。为了有效地控制权力,1975年3月,他宣布取缔一切政D,组成御用的“伊朗民族复兴党 ”,实行一D专制。

七十年代非常世俗化的伊朗

专制和日益加深的腐败则激起了群众的不满,霍梅尼运用宗教力量组织反国王的群众运动,于1978年初,在德黑兰、库姆、大不里士等大城市开展大规模 的反国王、反美运动,要求废除君主制。这就是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国王先是实行武力镇压,继之妥协让步,但都无济于事。1979年1月中旬,巴列维国王终被推翻逃往美国,这等于了巴列维王朝宣布覆灭。同年2月,霍梅尼由法国回伊朗。2月11 日,伊朗宣布成立伊斯兰革命委员会,废除君主制,建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从此霍梅尼以宗教为依托的封建势力全面复辟,从而在短短几年内把繁荣世俗的伊朗,转回到神权禁锢政治统治下至破败不堪的伊朗。

1979年伊朗革命中,高举霍梅尼画像的抗议群众

为什么很多威权主义国家后来都实现了民主化,从而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而巴列维为复兴国家的“白色革命”会彻底失败?

一、伊朗的现代化不仅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稳定和幸福,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贫富差别。

“白色革命”初期应当说的确给人民带来了经济实惠。头几年人民还是坚决支持 “白色革命”的,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巴列维对伊斯兰宗教势力的打压并没有引起笃信伊斯兰教的伊朗人民的抵制。一方面巴列维积极倡导经济改革,一方面却极力维护传统的封建势力,拒绝旨在社会民主化的任何政治改革。

现代化的本质趋向于新的社会力量,而旧的社会力量不可能顺应现代性,他们往往是社会变革的绊脚石。由于伊朗的封建专制政体是以小农经济社会为基础的,而伊朗“白色革命”的实施和大工业的发展却无情地摧毁了这一社会基础,为了换取传统势力对改革的支持,只能任由他们肆意吞噬现代化过程中开辟的新的财富和权力。这样就不可避免助长了严重腐化行为。

1979年伊朗革命中,抬着霍梅尼画像的抗议群众

伊朗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一方面王室、大臣、官员普遍贪污腐败。国王的亲属不仅垄断了伊朗的商业,一些垄断性的大公司、大企业总少不了王室家眷们的身影,而且王室成员和当权者在同外国签订合同时,充当中间人、担保人,收取巨额佣金、回扣。王室成员和当权者利用特权经营各种企业,大发横财。首相胡韦达因贪污了巨额金钱,而遭免职,但并未予以严办。尽管国王也口口声声说要反腐败,可是没有制度上的改革,虽然“定向反腐”抓捕了一些腐败分子,却没有一点果效也没有。频繁地寻找和惩罚替罪羊,倒了一批腐败分子,新的腐败分子马上又接替而上。王族成员总共63人,却在瑞士银行有数十亿美元存款;国王本人也挥金如土、穷奢极欲,甚至用黄金建造厕所,花费10多亿美元为自己预修坟墓;首相和各部部长也照此办理,想方设法为自己捞钱,除公开的合法收入外,纷纷在各大公司和政府机关设立秘密预算,日常生活甚至“从荷兰买花,从法国买矿泉水,从东地中海购买野味,从非洲购买水果”。曾经担任 14年首相的胡韦达说,反腐败必须“从国王的家庭和随从开始, 否则毫无意义。向腐败开战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国王本人在这方面也不是两袖清风。”

1979年街头抗议巴列维统治的群众

农民支持土地改革,城市工人阶级从经济繁荣中获益,但他们经济地位脆弱,对国王的官僚现代化造成的腐败和贫富悬殊十分不满。伊朗经济的迅速增长虽使人民生活有了总体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却造成了惊人的两极分化。大量思想保守的农民一部分沦落为城市贫民在贫困线上挣扎,而少数有钱人却挥金如土。伊朗的经济是发展了,占有多数人口的下层老百姓的生活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断电、缺粮、高昂的房租、严重的通货膨胀,造成了人民的极度不满。相反,贫富悬殊却更加明显了。首都德黑兰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北部是富人的天下,那里建的是豪华的酒店、舞厅和夜总会、西式别墅,而南部则充斥着贫民窟、小巷子和污染的空气。在人口众多、文盲大量存在的伊斯兰世界,下层穆斯林老百姓只得从古兰经中寻找答案。他们期待真主重临人间,来帮助他们摆脱苦难,重建公平、正义的天国。这一切为以霍梅尼为首的激进派教士集团在伊朗政治舞台上的迅速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今神权统治下的伊朗

二、改革触动了宗教界的利益;社会不公与官员的腐败造成了百姓心理上的对抗

“白色革命“触动了宗教界的利益。由于不尊重宗教,巴列维与教会的关系就一直非常紧张。当巴列维国王把原先属于寺庙的土地分给了无地的农民时,就撼动了教会的生存根基。此后,他们将不得不将就着依靠信徒的布施度日。对此,他们无法忍受。此外,教会在霍梅尼领导下出于本能坚决反对世俗化和现代化。政治上的专制,国王、政府官员的生活腐败,社会风气的败坏,也触动了教会的神经。妇女怎能摘下面纱?又怎能走出厅房?这是违背真主旨意。教会还认为“白色革命”不仅侵犯了教产,而且还败坏了道德。德黑兰街头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电影院、酒吧间、赌场、豪华酒店和日益泛滥的色情业是道德严格的伊斯兰教无论如何无法容忍的。

1963年,当国王宣布了他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后,毛拉们首先就起来反抗了,大批穆斯林走上街头,沿路看到商店就砸,见到没带面纱的妇女就打。政府出动了军警,发生了流血冲突。德黑兰上空枪声阵阵,坦克和装甲车肆意横行,一场反政府暴乱终于被压下去了。霍梅尼被迫流亡伊拉克。虽然绝大多数伊朗人都是虔诚的信徒,然而他们在国王的改革中却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95%以上的伊朗人在国王与霍梅尼的冲突中站到了国王一边,坚决支持国王的现代化目标,使巴列维国王在与教会的争斗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经过只有经济改革而无政治改革的“白色革命”的伊朗已经矛盾重重。不满情绪不断在积聚,人民早已经对巴列维王朝的经济成就不屑一顾了,“我们认为这个国王是撒旦,就算他做得好事,我们也认为是邪恶的”。这就是百姓对巴列维的看法!老鼠多了自然就想到猫。人们开始怀念过去虽不富有,但可能略微公平一点的禁锢一切的社会。喜欢干政的宗教领袖霍梅尼适时把握时机利用了这一点。

霍梅尼从青年起,就有着把伊朗变成伊斯兰天国的理想,所以他花费了大量笔墨宣扬其建立神权至上、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政府的主张。

这里应当交代一下,根据伊斯兰教义,国家政权只被理解为监督实现神意的工具,国家的任务是将伊斯兰教旨原则具体化,也就是说宗教可以干预国家政治。在中东地区,无论是谁控制了国家权力,神职人员都有着强烈参与分享权力的欲望和倾向。

霍梅尼虽长期流亡国外,在国内影响却极大。70年代后期,他充分利用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鼓惑民众坚决反对 国王的现代化变革。而腐败不堪的社会为霍梅尼鼓吹完美理想社会的原教旨主义提供了深厚的民众基础。霍梅尼成了反对国王的象征。教会成了反对国王独裁统治的场所,霍梅尼在国外宣传伊斯兰教民族主义情绪的录音经常成为人民反对压迫,回归伊斯兰天国的福音。于是反君主专制的群众革命,导致了“原教旨主义”的迅速崛起。

神权统治下的伊朗街头

三、巴列维国王的独裁统治,象癌细胞一样吞噬着整个国家和社会制度

“白色革命”和迅速现代化增强了中产阶级的力量,他们一方面支持国王的经济政 策,一方面强烈要求扩大政治参与,实行民主xian政。国王虽致力于伊朗的民族复兴和现代化,但xian政徒有虚名。社会力量因国王实行民族主义和反G主义而容忍了他对宪政的践踏。但巴列维王朝却面临巨大的合法性危机。巴列维国王为了维持专制王权不得不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一方面神话自己,让百姓像崇拜阿拉一样来崇拜他巴列维,一方面加强特务统治,加紧控制舆论,任何被视为对国王和政府有不满的言论都将遭到严厉处置。国家的司法机器越来越充当着执行独裁意志、镇压民间异见、剥夺自由和迫害人权的工具。在国家安全的名义下,制定了“颠覆罪”、“煽动罪”、“泄密罪”等等,用来来打压媒体、拘捕异见者和制造文字狱。巴列维统治的伊朗人权记录却极糟糕,经常成为美国人权外交攻击的对象。美国一再向巴列维施压,要求Q其改善政治环境,但巴列维置若罔闻,不予理睬。

早在49年巴列维国王就向众议院提出了一个限制新闻报道自由的法令,这个法令规定,今后凡是有关国王或王室其他成员的侮辱性的言论,都将认为是犯罪行为,警察当局如发现哪家报纸有这样的言论,就将立即查抄这家报社,并逮捕它的发行人和有关记者。这样一来,舆论自由全部被扼杀了。即使是面对当初坚决支持他变革的一些知识分子们的批评也在所不惜。人们不能在议会里发泄不满情绪,清真寺成了反对政府活动的中心。霍梅尼在国外反对国王的讲话录音被带回伊朗,并通过清真寺在国内四处传播。随着国王的日益骄横,知识分子对他也渐离渐远。当危机来临时,社会各界同教会一起结成了反对君主独裁作为共同目标的广泛联盟。

1977年,伊朗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巴列维国王不得已着手推行“民主自由化”,实行新闻自由、放松对反对派的压制等。但为时已晚,反国王的斗争如火如荼,巴列维王朝行将就木了。1978年9月8日,伊朗国王巴列维命令军队向示威人群开枪,造成四千人死亡,史称“黑色星期五事件”,巴列维政权也在几个月后,随着这次罪恶的屠杀而坍塌,被政教合一的霍梅尼政权所取









王洪民1989


伊朗的白色革命是巴列维在1962年发动的,所谓白色革命就是不流血的革命。初登宝座的巴列维国王踌躇满志,野心勃勃,梦想把伊朗改造成“亚洲西部的日本”。他希望“在本世纪末,伊朗将成为世界上第五非核强国”,想在海湾建立一个“海湾地区的欧洲共同体”,盼望有朝一日担当“波斯湾的警察”,在这个地区充当领袖,掌握领导权,使自己成为一个盟主。

二战后,世界形势给伊朗敲响了警钟。伊朗邻近国家接二连三地发生反封建的革命,特别伊拉克的费萨尔王朝被推翻,巴列维国王开始忧心忡忡,寝食不安,深感孔雀宝座的不稳,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这时美国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为伊朗出谋划策,同时也想乘机把美国的“民主”、“人权”等意识形态推向世界,包括自己的盟国。肯尼迪总统以人权为借口,要求伊朗巴列维王朝实行西方化的社会改革,以笼络人心。为了给伊朗施压,美国支持阿米尼当上伊朗的首相,在他的内阁中有3位在美国受过教育的改革家:教育大臣德拉赫歇什负责改革教育体制,改善教师待遇;司法大臣阿拉木提负责肃清军界和政界的贪污腐化现象;农业大臣阿尔桑贾尼着手制订土地改革法。

1963年1月,在美国的倡导和支持下,全面西化的“白色革命”轰轰烈烈地全面铺开,巴列维国王解释为“和平的不流血的革命”,是他本人领导下的革命,也叫“国王与人民革命”。主要六点纲领是:实行“土地改革法”,先由政府分阶段向地主赎买其多余的土地,然后以现款或分期付款的形式出售给农民;森林、牧场、水资源国有化;允许一些企业的职工购买所在企业的20%的股票;兴办教育,建立农村扫盲队,扫除文盲;妇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伊朗的“白色革命”可以说是美国的杰作,不时闪现美国的身影。据说,“土地改革法”是美国驻伊朗的顾问团起草的,目的之一就是想扩大美国在伊朗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让工人购买企业的少量股票,无疑都有美国的身影!




訫爲妳陑碎


所谓“白色革命”,意即“不流血的革命”

1963

1

月,在美国的倡导和支持下,全面西化的“白色革命”轰

轰烈烈地全面铺开,巴列维国王解释为“和平的不流血的革命”

,是

他本人领导下的革命,也叫“国王与人民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