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之殇:以助纣之名行忠君之事,奈何时势弄人难阻晋室丧乱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庄子·山木》


张华之殇:以助纣之名行忠君之事,奈何时势弄人难阻晋室丧乱

庄子曾经衣着破旧去见魏王,但却依然是绑了绑鞋子以示规矩。魏王见庄子的窘迫,便问庄子为何这般困顿?庄子回答:这是贫困,不是困顿,只是因为没有遇到好的时势而已。的确,时势当然能造就英雄,但却也能让一些人的努力付诸东流,诸如西晋张华之辈,以助纣之名试图挽救西晋颓势,但却终因时势弄人,难以改变晋室丧乱最终覆灭的结局。

张华,西晋名臣,最为让人熟知的“事迹”便是其在“贾后乱政”期间的功绩。在张华出任宰相之任的数年间,让西晋王朝在乱世之中出现了短暂的安定。可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张华背负了助纣之名。

无他,因为提起张华的名字,便与“贾后乱政”、“八王之乱”以及被司马伦杀害的结局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张华辅佐贾南风执掌西晋朝政的经历,被认识贪图权位的体现,让他背负了奸佞之臣的身份。

那么,为贾后重用的张华,只是为了权位才助长贾南风的暴虐吗?

张华所面临的形势:前后纷乱,西晋抉择之时

贾南风在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相继推翻掌权的外戚杨骏和宗室司马玮等人,终以后宫之身临朝专政。其执政期间任用宠臣近亲、弑杀愍怀太子等暴行,也让贾南风在史书之上归于暴虐的典型。在贾南风执政期间,任用张华、裴頠等重臣,使得西晋内部呈现出了少有的安定之世。

相比之前的杨骏、司马玮乱政,以及之后的诸王纷争,贾南风执政期间更能稳固西晋时局。从这个角度来看,张华担任辅佐贾后要职之时,所面对的西晋形势就十分严峻了:

张华之殇:以助纣之名行忠君之事,奈何时势弄人难阻晋室丧乱


  • 先是西晋乱局已经初现。晋武帝司马炎执政后期便出现的乱局,以及司马炎死后的外戚、宗亲干政等情形,都彰显着西晋王朝的“将乱”局势。
  • 再是触及晋室稳定的危机已经发生。司马炎死后杨骏联合皇后杨芷改诏,司马玮领军入朝,以及后宫贾南风专政等,这些对于西晋的稳定已经是动及根本的危机。
  • 还有便是急需扭转西晋王朝颓势的时机。对于贾南风专政期间,相比整场影响西晋国势的“八王之乱”来说,虽有奸佞当道,但却也有张华等能吏在朝,正是西晋王朝能够摆脱颓势,进而中兴的关键时机。

总体而言,张华在贾后当朝之时所面对的形势,正是西晋王朝兴衰与否的关键时刻。对于张华来说,能够改变西晋王朝丧乱的趋势,也就能够阻止日后天下纷争的局面,进而让晋室得以稳固。

可以说,贾南风专政的数年间,也是张华面对晋室丧乱形势的应对阶段,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张华的所做作为便更容易理解了。

不过,西晋王朝的最终结局显而易见,贾南风被推翻后,张华、裴頠等人被杀,诸王纷争导致西晋王朝国力丧尽,面对胡族入侵难以抵抗,最终难逃覆灭的结局。而与“乱政”的贾南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张华,也经常被人归于如同贾谧、郭彰等“奸臣”同样的行列。

那么,张华是奸臣吗?

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疑而未决,以问裴頠,頠素重华,深赞其事。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虽当暗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贾后传》


张华之殇:以助纣之名行忠君之事,奈何时势弄人难阻晋室丧乱

如果把辅佐乱政之人的臣子都归于奸臣之列,那么评判标准就太过偏颇。曹操有篡汉之实,郭嘉、荀彧便为奸臣之列?当然不能以这种简单地归类来评判忠奸。从张华的履历来看,在贾南风执政之前,张华并不被司马炎、杨骏重用。直到贾南风临朝,张华才受到重要,得以出任宰相之职。

张华被重用的理由也很简单。贾谧认为出身庶族的张华,儒雅有谋略,更重要的是庶族出身的张华,即便位高权重也不会像士族、宗亲那样威胁自己的统治,而同时有声望被众人信赖。询问士族裴頠之后,张华得以被贾南风重用。

从张华被任用的理由来看,贾谧认为张华出身庶族,不会威胁到贾南风的统治,而同时也拥有名望,可以粉饰贾南风专政的暴行。而张华虽然处于“暗主虐后之朝”,但却尽忠匡扶,让西晋王朝“海内晏然”,对于西晋王朝的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仅从张华被任用的过程以及对于西晋王朝起到的作用来看:

  • 张华出身庶族,并非贾后一党最初的朋党和近戚,也并非有心参与在乱局之中谋权获益的士族、宗亲力量。从素来重视士族宗亲的司马炎,以及同样重视拉拢士族重臣的杨骏,并未重用张华的结果就得到体现。
  • 张华出任宰相之职后,尽心尽力匡扶晋室,的确让西晋王朝在严峻形势之下,出现了短暂的安定之世。贾南风临朝八年,西晋王朝有治世之象,“华之功也”,张华所起到的作用很大。

由这两点来看,张华并非奸臣,反而是贾后专权期间,维稳西晋时局的功臣。

张华在“废贾后”之事上的态度

贾后乱政,自然会引起西晋内部一些人的不满,进而出现有心想要废黜贾后的情况。而张华并非为了权位而谄媚取容的证明,可以从其对待“废贾后”之事的态度上来看。虽有争议,但足见张华辅佐贾后的目的并非权位。

张华之殇:以助纣之名行忠君之事,奈何时势弄人难阻晋室丧乱


頠深虑贾后乱政,与司空张华、侍中贾模议废之而立谢淑妃。华、模皆曰:"帝自无废黜之意,若吾等专行之,上心不以为是。且诸王方刚,朋党异议,恐祸如发机,身死国危,无益社稷。"——《裴頠传》

出身河东裴氏的裴頠,不认同贾南风对于太子司马遹的诘难以及祸乱朝政,便想与张华和贾模联合,废黜贾南风,再立愍怀太子司马遹的生母谢淑妃为后,这遭到了贾模和张华的反对。

贾模出自贾氏,其态度尚且不论,但看张华反对裴頠废贾后的理由。一是张华认为当时的惠帝并无废除贾后的意愿,如果作为臣子的几人擅自废除贾后,并不能得到皇帝的认同;二是当时西晋内部诸王强势,朝中更是朋党众多,正在等待机会谋求利益。如果擅自废除贾南风,会造成国内局势混乱,影响西晋社稷安危。

从张华反对的理由当中,能够看出当时张华对于贾南风专政的态度,并非一味的谄媚,而是根据当时西晋严峻形势,所作出权衡后的选择。

对并无贤明之能的惠帝司马衷意愿的考虑,当然符合忠君之道,但这并不是张华效忠贾南风的最大理由。西晋内部封王强势、朋党遍布朝堂,正在乱局之中伺机作乱,这是张华辅佐贾南风,以实现稳定西晋局势目的的理由。

对于贾南风废除愍怀太子之事上的选择

废除愍怀太子司马遹,是贾南风乱政的一大佐证。而在贾南风和贾谧有心想要废除当时的愍怀太子司马遹之时,张华的选择也能看出其为挽救晋室所作出的努力。

张华之殇:以助纣之名行忠君之事,奈何时势弄人难阻晋室丧乱


“今天子当阳,太子,人子也,吾又不受阿衡之命,忽相与行此,是无其君父,而以不孝示天下也。虽能有成,犹不免罪,况权戚满朝,威柄不一,而可以安乎!”——《张华传》

贾南风与太子司马遹矛盾日久,贾南风便有心想要废除司马遹。司马遹的部下太子左卫刘卞,便想要借助当时位高权重的张华,来对抗贾南风。不过,张华依然选择了拒绝。

理由也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惠帝尚在,自己没有接受到诏令去废除贾后,而太子为人子,应当以孝示天下,不应自作主张废贾后;二是西晋当时并非只有贾后一人作乱,仅废除贾南风尚不能解决西晋朝廷乱局,反而会造成混乱局面。

从张华拒绝太子司马遹的近臣刘卞的理由来看,张华依然跟拒绝裴頠的建议一样,从忠君及西晋内部危机众多两个角度来拒绝。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愍怀太子司马遹和皇后贾南风之间,张华就“死心塌地”支持贾南风。

在贾南风诬陷司马遹叛逆时,只有张华站出来反驳当时废黜太子的建议。直到朝议到太阳偏西,“后知华等意坚,因表乞免为庶人,帝乃可其奏”,贾南风知道张华保护太子司马遹的意愿强烈,这才改变主意让惠帝贬太子为庶人。

从贾南风真正对太子发难之时,张华反驳废黜太子的行为来看,张华并非一味取容于贾南风,而是从西晋王朝稳定的层面,去警惕因废黜太子而引发的晋室丧乱。其后贾南风不顾劝解,杀死太子司马遹之后,果不其然引发了以讨伐贾后弑杀太子为理由的诸王丧乱。

从西晋时局来看,对于贾南风与司马遹之争中的选择,张华并未彻底站在一方进而打击另一方。在太子左卫刘卞联合自己行废除贾后之事时,张华拒绝;在贾南风发难,想要废除司马遹之时,张华站出来反对。

这并不是张华的首尾两端,而是因为张华出任宰辅之位的目的,并非为了依附贾后或者太子等势力以图权位,而是真正以扭转西晋颓势为目的

。拒绝裴頠和刘卞废除贾南风,以及反对贾南风废除司马遹,都会张华根据形势作出的选择。

张华之殇:以助纣之名行忠君之事,奈何时势弄人难阻晋室丧乱


张华的目的:行忠君之事,维持晋室安稳

贾谧当初想要任用张华之时,便是以张华庶族出身,即便身居高位也不会威胁贾后的统治为由。由此来看,贾南风及贾谧并不担心张华贪图权位。可是张华却并不以权位为目的,因此也并未对当权的贾南风等人谄媚取容。

甚至张华出任宰辅之位后,“华惧后族之盛,作《女史箴》以为讽”,张华用《女史箴》来讽刺但是贾南风及贾氏亲族的势大。对此,“贾后虽凶妒,而知敬重华”,贾南风虽然凶残善妒,却更加敬重张华。而张华也竭尽全力,让西晋能够获得数年的安定之世。

从张华在废贾后和废太子之事上的选择来看,张华在贾后临朝之时,依然选择出任宰辅之位,其目的就显而易见了。

  • 首先,即便有助纣之名,依然行忠君之事。

从张华拒绝裴頠和刘卞废除贾南风的理由当中,张华最先给出的建议,便是以惠帝司马衷尚在位为先。从中可以看出张华所具备的忠君之心,忠君本是古代王朝臣子的“本分”,但在贾后临朝之时,仍然保持忠君之心,足见张华当时出任宰辅,并非以权位为目的。

  • 其次,为了杜绝当时西晋内部封王、朋党等势力的趁机作乱。

张华深知当时西晋内部形势的复杂性,贾后临朝乱政只是西晋王朝的危机之一,而其他诸如“诸王方刚”、“权戚满朝”的威胁,也同样是西晋王朝内潜伏的威胁。而张华为了杜绝封王、朋党等势力趁机作乱,极力稳定贾南风专权之时的政局,其主要体现就是拒绝众人对贾后的废黜建议,和反对贾南风废愍怀太子。

  • 最后,想以贾南风、司马遹来解决西晋乱局。

综合张华在决定西晋走向的贾后和太子之争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张华想要解决当时西晋乱局的办法,就是想要利用贾南风和太子司马遹来破局。

既然西晋内部封王、朋党、权戚等势力伺机作乱,那么张华就选择维护贾南风临朝时的统治,让最大的乱——贾南风来压制西晋内部的诸多隐患

对于贾南风的支持,张华也并非一味取容,而是秉持晋室传承的原则。

先是以《女史箴》讽刺,是有心杜绝贾氏篡位。反对贾南风废司马遹,则是有想要以司马遹储君之位,来代替司马衷的愚钝和贾南风的后宫乱政的考量。

张华之殇:以助纣之名行忠君之事,奈何时势弄人难阻晋室丧乱


不过,从之后西晋时局的演变,以及贾南风和张华等人的结局来看,张华的盘算落空,即便付出在名声上的受损,和在仕途上的委曲求全,依然难以改变西晋局势的发展。

这一方面是因为张华高估了贾南风的格局。贾南风“妒忌多权诈”的性格,让其不甘于临朝掌权,反而受到嗾使废杀愍怀太子,给了司马伦等人废后的理由,这进而引发了西晋末期的诸王为争夺权势的诸王纷乱。由此来看,张华给予厚望能够压制西晋内部纷乱的贾南风,并不堪用,昏招迭出,让张华的打算落空。

另一方面张华错误估计了惠帝司马衷和太子司马遹的能力。痴傻皇帝司马衷的能力自不必多说,太子司马遹本是张华等“重臣”借以对抗乱政贾后的重要后手,但司马遹太过张扬的性格,为其引来贾谧等人的不满,最终落得个被废杀的结局。

最后一方面是张华忽视了司马氏封王的力量。对于张华来说,并未依托势力极强的司马氏封王力量,来扭转当时西晋的乱局。因为前有楚王司马玮之乱,导致张华将司马亮、司马伦等封王势力颇为忌惮,因此才想要用贾后来牵制封王等威胁因素。不过,

自晋初便不断壮大的封王力量是难以忽视的力量,张华不加以利用反而想要对抗之,最终导致了自己和晋室的乱局。

张华出任宰辅的目的,并非为了权位,因此并未对贾后等人谄媚取容。而想以贾后和司马遹来实现扭转西晋乱局的打算,却因其对于贾后、司马遹的高估,和对司马氏封王的忽视,而导致满盘皆输。并非张华的打算出错,若是贾南风堪用,能够借助张华、裴頠等人,稳定西晋内部局势,的确能够扭转西晋王朝的丧乱。可是,错误的时势之下,贾后、惠帝、太子不堪用,反而西晋内部封王等势力崛起,让张华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张华之殇:以助纣之名行忠君之事,奈何时势弄人难阻晋室丧乱



结束语

庄子因时势而贫困,而张华却以时势而出任宰辅高位,不过两人的共同点都是生不逢时。庄子所面对的时势让自己贫困,而张华面对的时势,让其扭转西晋颓势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张华甘愿以助纣之名奉行忠君之事,是为了维持贾南风临朝之时西晋局势的稳固,借以用贾南风来压制西晋内部各种势力,以实现最终改变西晋乱局的目的。不过时势弄人,西晋王朝的混乱局面并非张华一人可以改变,彼时西晋朝政已乱,人心已恍,封王已强,权戚已有心作乱,这最终造成了张华难以改变晋室丧乱的结局。这是张华之殇,也是西晋之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