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钱和“放水”

听说国家又要开动“印钞机”放水了;

“放水”是央行日夜不停的印钞票,挨家挨户发吗?肯定不是!因为我没收到过。那么钱是怎么印出来的?又怎么放到百姓手中的呢?

印钞

银行分两种,一种是央行,中国叫“人民银行”,美国叫“美联储”,是银行的银行,平时不和老百姓打交道,不以盈利为目的;一种是商业银行,四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和信用社等等都属于商业银行,日常和老百姓打交道,以盈利为目的;

印钞的权利归央行,当代央行发行货币,采行“十足准备制”,不可以随便发行,需要有金银、合格票据、外汇、有价证券等当作发行准备,避免通货膨胀。人民银行每发行1元人民币,就需要1元的合格资产作为相对应的发行准备。

人民币目前主要用“外汇”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作为发行准备;

外汇:主要是美元,比如一家企业出口到国外,挣回来100万美元,但美元不能在国内使用,要到银行换成人民币,银行再把美元结汇的央行,央行就收到了100万美元,发行了700万元人民币(假设汇率1:7),给商业银行。2002年以后,外汇逐渐成为了人民币发行的主要依据,一度占央行资产的80%,2014年以后,逐步降低,目前稳定保持在60%左右。2017年底,央行持有约21.4万亿的外汇资产。

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其他存款性公司主要指商业银行,比如某股份银行缺钱,手中有贴现未到期的承兑汇票100万元,这时可以把它抵押给央行,从央行拿到钱,这样就通过再贴现的方式,发行了人民币100万元(不考虑贴现率)。目前,当商业银行需要钱的时候,可以通过再贴现、再贷款、SLF(短期借贷便利)和MLF(中期借贷便利)等方式向央行借钱。央行获得到了商业银行的债权,商业银行拿到了钱,从而完成了人民币的发行。2014年以后,商业银行债权作为货币发行准备的占比逐步提升,目前稳定在30%左右,其中SLF和MLF是其主要操作方式。2017年底,央行持有约10.2万亿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央行发行的是“基础货币”;大部分货币都静静的躺在银行的账户上,只有需要取现时,才会用到纸币和硬币等流通货币。因此流通货币会远远小于基础货币,2017年底,流通货币有7.6万亿,其中“百元大钞”有6.7万亿,面值50元的钞票有0.3万亿,1元硬币有592亿。

“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般指流通现金+各类存款。基础货币并不等于“钱”,需要通过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放大”,才能成为了我们日常所说的“钱”。那么是怎么放大的呢?

例如商业银行通过结汇从央行拿到700万元,换汇给外贸企业A;外贸企业A拿到了700万,正巧没什么生意,用不到钱,这700万就存在了银行①;银行①把这700万贷给了企业B,企业B一部分200万自用存在银行①,一部分500万支付给了企业C,企业C存在银行②。这时,企业A有700万存款,企业B有200万存款,企业C有500万存款,共有1400万,“钱”多了一倍。同时也可以看出,不管是自用还是支付给了企业C,这700万中的绝大部分,还是存在银行账户上,银行可以再把它贷出去,如此循环下去,看似可以无用无尽的“放大”基础货币。

央行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制定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也就是把一定比例的存款,当做准备金存放在央行,不能贷出去。例如2017年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7%, 100万存款,只能贷出去83万。这时商业银行的理论最大放大倍数为1÷17%=5.88倍。基础货币×放大倍数=“钱”,2017年底,我国广义货币M2(流通现金+各类存款+证券客户保证金)为169万亿。

放水

刺激经济,需要放水,央行可以怎么做呢?

一是扩大基础货币量,在外汇不能持续扩大的当下,央行主要通过商业银行债权,放出人民币;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国债或其他非存款性公司债权,放出人民币,例如2007财政部设立中投公司发行的国债,绝大部分由央行进行了回收,2015年股灾期间,央行向证金公司发放再贷款2000亿,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为了保持央行的独立性,根据国际通行做法和中国银行法规定,在正常情况下,央行是不能直接购买国债的。

二是降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放大倍数,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从17%降低至10%,货币放大倍数可以从5.88倍,提升至10倍,从而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

三是降息,如果降准了,但没有人贷款,那也无法放大货币倍数。通过降低利息,刺激社会的贷款欲望和投资欲望,才能使货币流动起来,起到放水的效果。

但是央行的放水也不是无限制的,当代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信用是基础,如果大量放水,势必造成人民币泛滥贬值,人们就会抛出人民币,持有相对稳定的美元,会消弱人民币的信用基础,一旦失去人们的信任,货币也就沦为了废纸。

刺激经济除了央行,更需要政府。

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国债地方债等方式,加大基础建设和民生投入,为社会注入动力,支持经济发展。

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建立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保护私有财产,促进更多的资产能够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促进经济发展。例如商品房制度的建立,通过按揭,抵押等方式,衍生出了天量的贷款,增加了经济活力。但是大量的宅基地、小产权房和土地,因产权制度不清晰,仍然不能入市,无法成为资本市场的交易对象,限制了资产的流动性,也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假设我只有宅基地,当我想做生意需要投入时,因宅基地不能抵押,我无法拿到银行的低息贷款,只能求助于民间高利贷。

本文参考资料:《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年报》、《大国货币》、《资本的秘密》等文件和书籍。


印钞、钱和“放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