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傳世書法真跡僅兩字,還有一個錯別字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

曹操作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廣為人知,但他作為一代書法大家卻鮮為人知,這主要是曹操傳世的書法作品較少的緣故。

曹操傳世書法真跡僅兩字,還有一個錯別字

《唐人書評》稱:“操書如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若璀粲”。

西晉司空張華在《博物志》中稱:“漢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農張芝、芝弟昶並善草書,而太祖亞之。”

南朝的書法評論家庾肩吾在其《書品》中,把曹操的書法作品列入中中之品,稱其“隸墨雄瞻”。

唐代書法家兼評論家張懷瓘在書法評論專著《書斷》中稱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絕倫”,將其章草作品評為妙品。由此看來,曹操的書法作品雖不能列為神品、上品,但亦是廣受褒頌的佳品。

有史料記載,曹操常與書法家鍾繇、梁鵠、邯鄲淳、韋誕、孫子荊等人切磋書藝外。他尤其喜愛品味梁鵠的字,還曾將專用的五靈丹拿給因向韋誕借讀蔡邕《筆法》遭拒而嘔血的鐘繇。

曹操傳世書法真跡僅兩字,還有一個錯別字

曹操詩:觀滄海

曹操雖善書,大概因忙於戰事、政事,沒有機會寫,所以他流傳於世的墨跡很少。

宋鄭樵在所著《通志·金石略》中,僅收錄曹操書寫的一篇《大饗碑》;

明楊慎在《丹鉛總錄》中,也只是說到元朝時還有曹操書寫的《賀捷表》;

清葉奕苞在《金石錄》中說,曹操在武昌“黃鶴樓”側曾寫有特大、凜凜有生氣、正書的“湧月臺”三字。

作為書法家,史家評論很多,讚許更盛,但據考證,現在曹操留世的真跡,只有漢中石門的“袞雪”二字了。

曹操傳世書法真跡僅兩字,還有一個錯別字

曹操真跡拓片

這兩個被鑲嵌在褒河滔滔江水巨石上的大字,經過千年的日月風蝕,河水沖刷,依然風采爍爍。

1967年,石門水庫修建時,被整塊鑿出,現移藏在“漢中博物館”保存。

曹操傳世書法真跡僅兩字,還有一個錯別字

褒斜棧道

“袞雪”石刻,字經四十五釐米,右行橫書,從書法角度看,這兩個字近篆而非,屬隸又違,行筆縱放不羈,確有波濤澎湃之勢,表現出曹操的風采神韻。

“袞”,氣勢磅礴,充滿剛毅,好似一個象形字,上邊三點一口似水花,下邊,一撇一捺一豎鉤,三鉤均朝上翹起,像湍急的水流,給人以張揚、不羈、活撥、沸騰、激盪、舞動的陽剛之氣。

“雪”字平和、內秀、收斂、平靜、樸實、飄飄灑灑,柔情萬種,合二為一,陽剛而不失柔美。

相傳,在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七月,曹操於陽平關(今勉縣)打敗張魯兄弟之後,曾在漢中停留五個多月,為洗塵賞景,遊覽了褒谷的大好風光。

曹操傳世書法真跡僅兩字,還有一個錯別字

褒斜棧道

滔滔褒水一瀉而下,巨浪如一頭兇惡的雄獅,向河中阻擋它前進的巨石撞來,頓時銀花四濺,水星翻飛,雨霧空濛,雲蒸霞蔚,氣象萬千,那濺入空中的水珠,又如雪花輕搖漫舞的飄然而落。​

魏王完全被這種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吸引,不由得心蕩神怡,豪情滿懷,索來文房四寶,奮筆疾書“袞雪”二字以比喻之。

隨從提醒:“袞字缺水三點”。

曹操撫掌大笑:“一河流水,豈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