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十八講:周書·多士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長期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但是清華簡證明傳世的《尚書》部分(偽《古文尚書》部分)為偽書。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內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發佈的政令。

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十八講:周書·多士 /無逸

周書·多士

成周既成,遷殷頑民,周公以王命誥,作《多士》。惟三月,周公初於新邑洛,用告商王士。王若曰:「爾殷遺多士,弗吊旻(mín)天,大降喪於殷,我有周佑命,將天明威,致王罰,敕殷命終於帝。肆爾多士!非我小國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亂,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為,惟天明畏。我聞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適逸;則惟帝降格,向於時夏。弗克庸帝,大淫泆(yì )有辭。惟時天罔念聞,厥惟廢元命,降致罰;乃命爾先祖成湯革夏,俊民甸四方。

【譯文】洛邑營建完成以後,將商的遺民遷到了這裡,周公用成王的命令告誡殷商的舊臣,作《多士》。周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初往新都洛邑,用成王的命令告誡殷商的舊臣。王這樣說:“你們這些殷商的舊臣們!紂王不敬重上天,他把災禍大降給殷國。我們周國佑助天命,奉行上天的明威,執行王者的誅罰,宣告殷的國命被上天終絕了。現在,你們眾位官員啊!不是我們小小的周國敢於取代殷命,是上天不把大命給予那信誣怙惡的人,而輔助我們,我們豈敢擅求王位呢?正因為上天不把大命給予信誣怙惡的人,我們下民的所作所為,應當敬畏天命。“我聽說:‘上帝制止遊樂。’夏桀不節制遊樂,上帝就降下教令,勸導復桀。他不能聽取上帝的教導,大肆遊樂,並且怠慢。因此,上帝也不念不問,而考慮廢止夏的大命,降下大罰;上帝於是命令你們的先祖成湯代替夏桀,命令傑出的人才治理四方。

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十八講:周書·多士 /無逸

自成湯至於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澤。在今後嗣王,誕罔顯於天,矧曰其有聽念於先王勤家?誕淫厥泆,罔顧於天顯民祗,惟時上帝不保,降若茲大喪。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喪,罔非有辭於罰。」王若曰:「爾殷多士,今惟我周王丕靈承帝事,有命曰:『割殷,』告敕於帝。惟我事不貳適,惟爾王家我適。予其曰惟爾洪無度,我不爾動,自乃邑。予亦念天,即於殷大戾,肆不正。」王曰:「猷!告爾多士,予惟時其遷居西爾,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寧,時惟天命。無違,朕不敢有後,無我怨。

【譯文】“從成湯到帝乙,沒有人不力行德政,慎行祭祀。也因為上天樹立了安治殷國的賢人,殷的先王也沒有人敢於違背天意,也沒有人不配合上天的恩澤。當今後繼的紂王,很不明白上天的意旨,何況說他又能聽從、考慮先王勤勞家國的訓導呢?他大肆淫遊泆樂,不顧天意和民困,因此,上帝不保佑了,降下這樣的大喪亂。“上帝不把大命給予不勉行德政的人,凡是四方小國大國的滅亡,無人不是怠慢上帝而被懲罰。”王這樣說:“你們殷國的眾臣,現在只有我們周王善於奉行上帝的使命,上帝有命令說:‘奪取殷國,並報告上天。’我們討伐殷商,不把別人作為敵人,只把你們的王家作為敵人。我怎麼會料想到你們眾官員太不守法,我並沒有動你們,動亂是從你們的封邑開始的。我也考慮到天意僅僅在於奪取殷國,於是在殷亂大定之後,便不治你們的罪了。”王說:“啊!告訴你們眾官員,我因此將把你們遷居西方,並不是我執行教導不安靜,這是天命。不可違背天命,我不敢遲緩執行天命,你們不要怨恨我。

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十八講:周書·多士 /無逸

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今爾又曰:『夏迪簡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聽用德,肆予敢求於天邑商,予惟率肆矜爾。非予罪,時惟天命。」王曰:「多士,昔朕來自奄,予大降爾四國民命。我乃明致天罰,移爾遐逖,比事臣我宗多遜。」王曰:「告爾殷多士,今予惟不爾殺,予惟時命有申。今朕作大邑於茲洛,予惟四方罔攸賓,亦惟爾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遜。爾乃尚有爾土,爾用尚寧幹止,爾克敬,天惟畀矜爾;爾不克敬,爾不啻不有爾土,予亦致天之罰於爾躬!今爾惟時宅爾邑,繼爾居;爾厥有幹有年於茲洛。爾小子乃興,從爾遷。」王曰:「又曰時予,乃或言爾攸居。」

【譯文】“你們知道,殷人的祖先有書冊有典籍,記載著殷國革了夏國的命。現在你們又說:‘當年夏的官員被選在殷的王庭,在百官之中都有職事。’我只接受、使用有德的人。現在我從大邑商招來你們,我是寬大你們和愛惜你們。這不是我的差錯,這是天命。”王說:“殷的眾臣,從前我從奄地來,對你們管、蔡、商、奄四國臣民廣泛地下達過命令。我然後明行上天的懲罰,把你們從遠方遷徙到這裡,近來你們服務和臣屬我們周族很恭順。”王說:“告訴你們殷商的眾臣,現在我不殺害你們,我想重申這個命令。現在我在這洛地建成了一座大城市,我是由於四方諸侯沒有地方朝貢,也是由於你們服務奔走臣屬我們很恭順的緣故。“你們還可以保有你們的土地,你們還會安寧下來。你們能夠敬慎,上天將會對你們賜給憐愛;你們假如不能敬慎,你們不但不能保有你們的土地,我也將會把老天的懲罰加到你們身上。“現在你們應當好好地住在你們的城裡,繼續做你們的事業。你們在洛邑會有安樂會有豐年的。從你們遷來洛邑開始,你們的子孫也將興旺發達。”王說:“順從我!順從我!才能夠談到你們長久安居下來。”

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十八講:周書·多士 /無逸

周書·無逸:

周公作《無逸》。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時舊勞於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於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年有九年。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於庶民,不敢侮鰥寡。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周公曰:「嗚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文王不敢盤於遊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

【譯文】周公作《無逸》。周公說:“啊!君子在位,切不可安逸享樂。先了解耕種收穫的艱難,然後處在逸樂的境地,就會知道老百姓的痛苦。看那些老百姓,他們的父母勤勞地耕種收穫,他們的兒子卻不知道耕種收穫的艱難,便安逸,便不恭。時間已經久了,於是就輕視侮慢他們的父母說:‘老人們沒有知識。’”周公說:“啊!我聽說:過去殷王中宗,慶正敬畏,以天命作為自己的準則,治理百姓,敬慎恐懼,不敢荒廢、安逸。所以中宗在位七十五年。“在高宗,這個人長期在外服役,惠愛老百姓。等到他即位,便又聽信冢宰沉默不言,三年不輕易說話。因為他不輕易說話,有時說出來就能使人和悅。他不敢荒廢、安逸,善於安定殷國。從老百姓到群臣,沒有怨恨他的。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在祖甲,他以為代兄稱王不合情理,逃亡民間,做過很久的平民百姓。等到他即位後,就知道老百姓的痛苦,能夠安定和愛護眾民,對於鰥寡無依的人也不敢輕慢。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從這以後,在位的殷王生來就安閒逸樂,生來就安閒逸樂,不知耕種收穫的艱難,不知老百姓的勞苦,只是追求過度的逸樂。從這以後,在位的殷王也沒有能夠長壽的。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三、四年。”周公說:“啊!只有我們周家的太王、王季能夠謙讓敬畏。文王安於卑下的工作,從事過開通道路、耕種田地的勞役。他和藹、仁慈、善良、恭敬,使百姓和睦、安定,愛護親善孤苦無依的人。從早晨到中午,到下午,他沒有閒暇吃飯,要使萬民生活和諧。文王不敢樂於嬉遊、田獵,不敢使眾國只是進獻賦稅,供他享樂。文王中年受命為君,在位五十年。”

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十八講:周書·多士 /無逸

周公曰:「嗚呼!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於觀、於逸、於遊、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無皇曰:『今日耽樂。』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愆。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於酒德哉!」周公曰:「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保惠,胥教誨,民無或胥譸(zhōu)張為幻。』此厥不聽,人乃訓之,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於小大。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周公曰:「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lì)汝。』則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時,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聽,人乃或譸張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則若時,不永念厥闢,不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叢於厥身。」周公曰:「嗚呼!嗣王其監於茲。」

【譯文】周公說:“啊!從今以後的繼位君王,不可沉迷在觀賞、安逸、嬉遊和田獵之中,不可只是使老百姓進獻賦稅供他享樂。不要自我寬解說:‘只是今天快樂快樂。’這樣子,就不是老百姓所贊成的,也不是上天所喜愛的,這樣的人就有罪過了。不要象商紂王那樣迷惑昏亂,把酗酒作為酒德啊!”周公說:“啊!我聽說:‘古時的人還能互相勸導,互相愛護,互相教誨,所以老百姓沒有互相欺騙、互相詐惑的。’不依照這樣,官員就會順從自己的意願,就會變動先王的正法,以至於大大小小的法令。老百姓於是就內心怨恨,就口頭詛咒了。”周公說:“啊!從殷王中宗、到高宗、到祖甲、到我們的周文王,這四位君王領導得明智。有人告訴他們說:‘老百姓在怨恨你咒罵你。’他們就更加敬慎自己的行為;有人舉出他們的過錯,他們就說:‘我的過錯確實象這樣。’不但不敢懷怒。不依照這樣,人們就會互相欺騙、互相詐惑。有人說老百姓在怨恨你咒罵你,你就會相信,就會象這樣:不多考慮國家的法度,不放寬自己的心懷,亂罰沒有罪過的人,亂殺沒有罪過的人。老百姓的怨恨一旦匯合起來,就會集中到你的身上。”周公說:“啊!繼王要鑑戒這些啊!”

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十八講:周書·多士 /無逸

洛陽建城史:

中國古代帝嚳、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帝嚳都亳邑,夏太康遷都斟鄩,商湯定都西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沿襲,共十三個王朝。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大都城,“四方入貢,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勳卓異、光耀千秋。“崤函帝宅,河洛王國”,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在洛陽建東都,下令開鑿大運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東南輻射總長達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運網;東漢時期以洛陽為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史學考證知,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聖賢雲集,人文薈萃。洛陽還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 。

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十八講:周書·多士 /無逸

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裡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裡完成了歷史鉅著《資治通鑑》,程頤、程顥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洛陽城位於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謂“陽”,故名洛陽,又稱洛邑、神都。境內山川縱橫,西靠秦嶺,東臨嵩嶽,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據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關都邑,八面環山,五水繞洛城”的說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之名,"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稱。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擁有1500多年建都史,"普天之下無二置,四海之內無並雄"。先後100多個帝王在這裡指點江山,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稱,與西安、南京、北京並列為中國四大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定命名為神都的城市,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源頭與核心,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於此。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中國的國名便源自古洛陽,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被世人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十八講:周書·多士 /無逸

洛陽牡丹

洛陽有著數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從夏朝開始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陽指點江山。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市。 洛陽曆史曾用名或別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師、成周、王城、雒陽、神都、京洛、洛京、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洛陽,立河洛之間,居天下之中,既稟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氣,也具南國水鄉嫵媚風流之質。開天闢地之後,三皇五帝以來,洛陽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為天人共羨之神都。洛陽代表最早的中國,也是最本色的中國、最淵深的中國。 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望伊闕,洛水貫其中,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四周群山環繞、雄關林立,因而有“八關都邑”、“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稱;而且雄踞“天下之中”,“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系荊襄”,人稱“八方輻輳”、“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所以歷朝歷代均為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爭之地,成為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距今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黃河中游兩岸及伊、洛、瀍、澗等河流的臺地上,分佈著許多氏族部落,新中國成立後在洛陽一帶發現的孫旗屯遺址、王灣遺址、矬李遺址等近200處聚落遺址,便是當時人們居住、生活的地方。

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十八講:周書·多士 /無逸

洛陽龍門石窟

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地。洛陽是夏王朝立國和活動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今偃師二里頭)為都。二里頭(一至四期)年代範圍約為公元前1735-公元前1540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湯建都西亳(二里頭遺址東北約6千米)。商湯之後的數代帝王均以此為都,前後累計200餘年。偃師商城(一至三期)的年代範圍約為公元前1600-公元前126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為控制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稱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定鼎於郟鄏”,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自此,有23個國王都居洛陽,前後歷經500餘年之久。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在洛陽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漢王元年(前206年),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居洛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建漢,初都洛陽,後遷長安,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治洛陽。轄洛陽、河南(漢置,治王城)、偃師、緱氏、平(偃師西北)、平陰(孟津東北)、新成(伊川西南)、榖成(新安東)及鞏、滎陽、新鄭、中牟、開封等22縣。漢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屬司隸。西漢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陽為宜陽,設“新室東都”和“中市”。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為河南尹。漢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萬零八百二十七”。黃初元年(220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變雒陽為洛陽,設司隸校尉部。泰始元年(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東晉時稱故都洛陽為中京,一直沿用到南朝宋武帝、宋文帝、宋明帝。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陽置洛州,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都洛共計330餘年。北周平齊之後,升洛陽為東京,設置六府官,號東京六府。

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十八講:周書·多士 /無逸

洛陽白馬寺

隋開皇元年(581年),在洛陽置東京尚書省;次年,置河南道行臺省;三年,廢行臺,以洛州刺史領總監;十四年,於金墉城別置總監。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在東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18裡處,新建洛陽城。同年,改洛州(東魏改司州置)為豫州,三年又改河南郡,十四年復置洛州,轄河南、洛陽、偃師、緱氏、閿鄉、桃林、陝、熊耳、澠池、新安、鞏、宜陽、壽安、陸渾、伊闕、興泰、嵩陽、陽城等18縣。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為都,稱東都。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總管府,轄洛州、鄭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魯州等九州,洛州轄洛陽、河南、偃師、緱氏、鞏、陽城、嵩陽、陸渾、伊闕等9縣。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洛陽屬河南道。顯慶二年(657年)置東都。開元元年(713年),改洛州為河南府。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於洛陽置都畿道。天寶年間,改東都為東京。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陽。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東都為神都,對都城進行擴建,修建了明堂、萬國天樞等。武則天稱帝后,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以更大的規模開鑿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像龕便是盛唐雕刻藝術的輝煌代表。武則天還令薛懷義為白馬寺住持,大規模整修白馬寺。唐代,中國佛教臻於鼎盛,佛教史上勢力最大、影響最廣、流傳最久的教派禪宗在洛陽形成。唐玄宗長期居洛,曾敕令大修中嶽廟,並賜風穴寺(在今汝州)內佛塔名“七祖塔”。唐天祐四年(907年),唐室亡祚,其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短暫的王朝,史稱五代。其中,後梁、後唐、後晉均曾都洛陽,後漢、後周以洛陽為陪都。這一時期洛陽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十八講:周書·多士 /無逸

宋以洛陽為西京,置河南府。朝廷設“國子監”於洛陽,名臣遺老和文人學士多會於此,趙普、呂蒙正、富弼、文彥博、歐陽修都曾居住洛陽。理學家程氏兄弟、邵雍等,在洛陽著書講學。司馬光在洛陽完成了史學鉅著《資治通鑑》。金代定洛陽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並河南縣入洛陽縣。時因洛陽舊城譭棄,便在隋唐城東北角另築新城,周圍不足9裡,即今日老城之前身,它僅是隋唐洛陽城的一小部分而已。自元代始,洛陽不復為京,降為河南府治。明代河南府轄洛陽、偃師、鞏縣、孟津、登封、新安、澠池、宜陽、永寧、嵩縣等10縣,又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清代洛陽仍為河南府治。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署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民國9年(1920年),直係軍閥吳佩孚盤踞洛陽,在洛陽設置了兩湖巡閱使公署和陸軍第三師司令部。民國12年(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適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民國21年(1932年),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七七事變”後,華北大部分地區淪陷,洛陽成為北方抗日前哨,國民黨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駐洛陽。民國27年(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洛陽解放,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析洛陽縣城區為市,與洛陽縣並置。次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次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宜陽等縣。1956年,相繼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亦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轄8個鄉鎮以及1個辦事處。

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十八講:周書·多士 /無逸

洛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