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能給讀書人多少機會?秀才舉人進士好找工作嗎?實況如此

古代封建社會的世襲制,你的出身決定了你的未來,如果出生於農家,註定只能一世務農,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大概只有造反一條路了。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後來有舉薦的制度,地方基層組織可推薦本地孝順有才德的人到朝廷,由朝廷任用,這樣,貴族之外的人有了一條進入政府部門工作的途徑。很顯然,這樣的機會是少之又少,因而也是不公平的。

唐代的科舉制度打破了這種門第觀念和推薦制度的弊端,正式打開自由競爭的局面,除了工商人士和有違法犯罪記錄的不良人士,其餘都可以報名參加中央舉行的考試,地方政府不得加以阻攔,寒門學子可以憑自己的才華考取進入政府部門工作的資格。

古代高考能給讀書人多少機會?秀才舉人進士好找工作嗎?實況如此

考試由禮部和吏部主持,考試科目主要有進士,明經兩大類,進士考的是文才,明經考的是經帖,通過禮部考試及格的就有了進入政府部門工作的資格,但要真正在政府部門任職還要經過吏部的考試,過去考試一詞和現在不同,過去的考試分為考和試,禮部叫考,考的是才學,吏部叫試,試的是能力,吏部根據能力的大小的給予任用。

當然,這種考試剛實行時,還是貴族子弟參加的多,因為貧窮之家沒有讀書的機會,但也正是這一制度促進了寒門弟子的苦讀,到了宋朝以後,參加考試的多是寒門學子。

古代高考能給讀書人多少機會?秀才舉人進士好找工作嗎?實況如此

不過,這樣的考試也不是完全以一次考試決定勝負,唐朝的考生考試之前一般要把自己的詩文送給政府的文壇大佬閱覽,能得到這些大佬的認可,被錄取的機會就有大大增加,這類似於現在各類名牌大學的定向,自主招生,考生成績優秀者可提前錄取或降分錄取,在唐宋時期由一個或多個主考官定榜單,所以,能否得到主考官的親睞比考試成績更重要。

由於考生的文化水平不受限制,讀書人越多,考生自然越多,這樣多的考生由中央統一考試十分麻煩,所以,到了明朝就開始分級選拔考試,主要分為縣考,省考,通過縣考的叫秀才,通過省考的叫舉人,通過省考的舉人才能參加中央的考試,考中的才叫進士。

明清以後的秀才與唐以前的秀才不同,唐朝剛開始也有秀才科,由於考試太難,一次也沒有一兩個人中,所以後來取消了。

古代高考能給讀書人多少機會?秀才舉人進士好找工作嗎?實況如此

秀才,舉人和進士的前途是不一樣的,唐宋時考取進士後,任何人都有從小官做到大官的可能,而明朝以後,秀才,舉人永遠只能在相應級別的地方政府任職小官小吏,沒有越層提升的機會,而進士一級便留在中央一級,只有他們才有做大官的機會。

唐宋時進士及第後,便可分配參加工作,明清以後,進士及第後還要留在中央的大學裡讀書,成績好的三年後進入翰林院,翰林出身便可任高級別的官,如曾國藩考取進士後就留在中央讀書,後又進翰林院的,翰林出道不久之後就做了侍郎,相當現在的副部級幹部。

古代高考能給讀書人多少機會?秀才舉人進士好找工作嗎?實況如此

由於秀才,舉人相應的人數多,地方政府機構的編制有限,所以,秀才,舉人失業肯定是有的,但進士就不一樣,除了中央各部門,各級政府的高級官員,中央特派的巡視官員也都是他們的機會和去向。不過,清朝對漢人限制使用,情況就不太樂觀了,秀才,舉人一級幾乎就沒有機會。

所以,只有明清以後的中央統考才和現在的高考相似,唐宋時期只要讀書人都有機會參加中央的考試,而明清以後必須經過兩次選拔才有機會參加中央統考,考取後還得讀書,繼續深造,然後才參加工作,開始自己的仕途之路。

(參考書目:錢穆著《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