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词人辛弃疾:有一种白发你以为长在头上,其实生在心里

最近读辛弃疾的词,有一个新的发现,辛词里面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那就是

“白发”。有些白发,长在头上,是岁月的无情变迁,有些白发,长在心里,是现实的反复碾压。

“白发”词人辛弃疾:有一种白发你以为长在头上,其实生在心里

要了解辛弃疾的白发,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弃疾”、“幼安”包含了长辈对他的美好期盼,希望他一生远离疾病,多福多寿。但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沦陷,即使一生无病无痛,也很难太平安康啊!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21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两千多人,在沦陷区奋起反抗金人,参加耿京领导的声势浩大的起义军,担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决定南归,与南宋朝廷抱团,共同抗金。

这就是咱们现在言情小说或者武侠小说中才存在的情节啊,却真实地发生在辛弃疾身上。辛弃疾文武双全,这一生该是怎样的英雄盖世,确实令人好奇。

“白发”词人辛弃疾:有一种白发你以为长在头上,其实生在心里

辛弃疾在起义军中的卓越表现,使他名重一时。25岁正式入仕南宋,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启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他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南归,对南宋内部主和派的势力,全然不知。南归之后,并没有他想象中的大力北伐,而是南宋当权者粉饰太平,偃旗息鼓,沉湎于眼前的繁华似锦。

南渡之后,辛弃疾在南宋朝廷做了二十年的闲官,最后还是被罢黜,几度沉浮,又在江湖之远隐居近二十年,岁月蹉跎,回复山河的梦想,如梦似幻,终为泡影。

我们来数一数辛弃疾的“白发”,问君能有几多愁!

1174年,中秋佳节,辛弃疾作《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赠与友人: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白发”词人辛弃疾:有一种白发你以为长在头上,其实生在心里

中秋佳节,对月抒怀,“被白发、欺人奈何?”白发欺人,又能拿它怎么办呢?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真的是满心满眼都是“山河”啊!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稼轩也来学一会“吴刚伐桂”,扫除阴霾,使人间“清光更多”!

这一年,辛弃疾才三十四岁,正值壮年,是男儿劈风斩月、金戈铁马最好的时候,何来“白发”?“桂婆娑”又是指什么呢?

1178年,辛弃疾被调任为湖北转运副使,路过扬州时,与友人诗词唱和所作《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上片回首当年,又是一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恢弘场面。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秋高马肥之时,完颜亮大举入侵,陈兵列阵,何惧之有?“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气势上简直碾压金人,当年万众一心,“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自是信心百倍。完颜亮有备而来,以为入侵大宋如探囊取物,还不是铩羽而归,落得个“投鞭飞渡”“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的下场吗?

下片回归现实,“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如今老了,只想着游览名胜,登山种橘。你们二位友人,是当地的大才子,“万卷诗书事业”,前途无量。“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不要学李广一样南山射虎,不若漫卷诗书去做个“富民侯”。

这一年,辛弃疾大约三十八岁,南归已近十五年了,当初以为的征战沙场,杀敌报国,离他已经很远很远了。“搔白首”,辛弃疾很老吗?南宋偃武修文,辛弃疾是真的想要“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了吗?

辛弃疾少年壮志擎天,南归以后本欲大展手脚,恢复中原,可他还是太天真了,南归之后,他似乎离战场更远了,他辗转任职于湖北、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做着一些不咸不淡的小官,对南宋朝廷来説,他可有可无,有时候甚至还有点碍眼。

久经官场生涯的中年之后,辛弃疾,似乎看透官场的尔虞我诈,看透了朝廷的投降势力,写下了一首《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白发”词人辛弃疾:有一种白发你以为长在头上,其实生在心里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这愁为何愁?如影随形,颇为执着啊!“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江山残破,现在也不只辛弃疾一个人白头了,这下好了,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去休,归去休,不成人总要封侯?”难道辛弃疾终于决定“归去”,决定去做一抹自由的“浮云”?

倒有点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可又不全然像。李白每每气愤时,可能会来一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可是李白去“弄扁舟”没有?我们都知道,李白一生就想着为官做宰,嘴里说着要“仰天大笑出门去”,身体去很诚实,李白一生都没有真正归去。苏轼在人生的境遇上,也是被反复碾压,人家也曾想着撂挑子,说什么“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把我们后人搞得对这种自由向往得不得了,人家不还是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蹒跚前行,最后不也能“也无风雨也无晴”了嘛!

那咱们想想,正当壮年的辛弃疾,是真的决定归去了吗?

1185年,45岁左右的辛弃疾,被贬为庶民,接下来真的就过上了登山种橘的生活了,在隐居期间作《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宦海沉浮将近二十年,辛弃疾终于还是从官场被挤了出来,过着田园生活的辛弃疾是怎样的呢?

登山访景,夜宿在博山王氏庵,上片倒是颇有野趣,很有画面感。“松风急雨”,倒是个抚今追昔、喃喃自语的好时节啊!

“白发”词人辛弃疾:有一种白发你以为长在头上,其实生在心里

“平生塞北江南”,豪情无限,“归来华发苍颜”,悲从中来。秋宵梦醒,“眼前万里江山”,不论何时何地,辛弃疾心里眼里,都是那万里江山!

在前面一篇写辛弃疾的文章里,我说过,辛弃疾从来没有退,也从未想退。可辛弃疾却是被罢黜了近二十年,在这期间,他过着闲适恬静的乡间生活,就真的没有放弃曾经的“万里江山”吗?

1188年,四十八岁左右的辛弃疾在山阴带山一带隐居,与好友陈同甫会见,之后写下了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破阵子》苍凉悲壮,杀敌报国的梦想,只能在梦中实现,现实“可怜白发生”!

我们之前细讲过这首,这里就不再赘述。

四十八岁的辛弃疾,隐居在山阴,还是没能放下当年的梦想,报国无门,满腔悲愤花白了头发。

辛弃疾在各地做了将近二十年的文武官吏,之后被弹劾罢官,在山阴上饶等地隐居近二十年,晚年和友人交谈,回忆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写下了这首《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白发”词人辛弃疾:有一种白发你以为长在头上,其实生在心里

上片依然是追昔,“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英雄年少,豪气盖世,现在想来,那时候应该是辛弃疾的人生巅峰了。“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两军对垒,兵贵神速,义军豪情壮志,溢于笔端。

“追往事,叹今吾”,今昔对比,“春风不染白髭须”,春风也不能将我的白胡子再染成黑色的了,年华老去,是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读起来让人想哭,又想笑,而后还是想哭。

辛弃疾因何白头?

辛弃疾从三十多岁,就开始“白头”,可见他所说的白头,不仅仅是指真的白头发,而是一种无奈,一种悲愤,一种幽悱难言的不满。

一方面,辛弃疾自己,是不被南宋当权者接受并信任的。

辛弃疾带着义军南归,以为小孩子找到了妈妈,但其实也许是个后妈。人家不仅不爱他,反而觉得他是个拖油瓶。辛弃疾生活着并且像英雄一样存在着的地方,是沦陷区,是金人统治的地方,是南宋朝廷又怕又讨厌的地方,从那里归来的一帮草莽之士,纵然是打着抗金的旗帜,南宋首脑难道就真的能毫无芥蒂地接受吗?辛弃疾以为同是为国,在哪里都是救国,南宋朝廷却不是这么认为的。

辛弃疾再怎么一腔热忱,再怎么豪言壮举,再怎么主动请缨,他永远也摆不脱“归正人”这个尴尬的身份,南宋朝臣根本就不会认真考虑辛弃疾的建议,就算真的要北伐,辛弃疾也摸不着战场的边。

“白发”词人辛弃疾:有一种白发你以为长在头上,其实生在心里

另一方面,即使青春回返,再当壮年,南宋朝廷不愿北伐,辛弃疾就是把栏杆拍遍,又有何用?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文恬武嬉,无心收复河山。这是一个时代的白发,是人心里的白发。即使春风能染黑他的“白髭须”,即使时光回返,再当壮年,辛弃疾就能力挺苍穹,补天之漏吗?显然,不能。

辛弃疾的理想是恢复中原,而南宋当权者的愿望是苟且偷生,过着眼前的太平日子就好,所以说他的理想与当权者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无形之中,总有一只大手,在把辛弃疾往后拉,不让他一往无前,可辛弃疾也是执着的,即使隐居在山村,即使在梦中,也依然不忘“万里山河”,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呐喊,在唤他向前。这两种力量反复较劲、拉扯,让他苦不堪言,蜿蜒前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是辛弃疾看透现实,却不肯屈服于现实,挣扎前行时,长在心里的白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