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是如何篡位的?

在下紫薇


朱棣篡位在史书中又称靖难之役,朱元璋生前分封诸子,朱棣受封燕王坐镇北平。在建文帝即位后,担心诸王势力坐大着手开始削藩,朱棣在诸王中年纪最大,实力最强。因此一直是建文帝重点削藩对象,建文帝和朱棣双方几番试探之后,朱棣于1399年起兵反叛,拉开靖难之役的序幕。

彼此心照不宣的试探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在去世之前他深知自己的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年幼仁弱,而各地藩王实力强悍,因此他死前下诏不允许各地藩王入京以防止这些藩王入京串联。

  • 而身为诸王中最年长也是让建文帝最忌惮的燕王朱棣依然不顾遗诏直奔京师,开始了和建文帝叔侄二人之间的试探。而建文帝得到消息也非常果断,直接下令让朱棣返回北平。

  • 此后朱棣和建文帝之间相互试探频繁,朱棣先是安排长史入朝汇报工作,结果被建文帝策反。随后朱棣开始装病意图迷惑建文帝,建文帝也加紧将朱棣身边的嫡系调离北平,控制地方官吏和北平附近的驻军。

  • 建文帝登基后仅仅两个月就开始削藩,他首先选择朱棣的同母兄弟周王朱橚,其目的仍然是削弱可能和燕王朱棣结盟的势力。此后看到削藩顺利,建文帝和他的年轻执政班底脑子一热,一口气又削了齐、湘、代、岷四王,尤其是湘王不堪受辱举家自焚使得朝廷和藩王的矛盾开始迅速激化,装病的燕王俨然被推到了诸王领袖的地位。

  • 而一直装病的朱棣面对建文帝的步步紧逼又开始了装疯。他的一系列把戏让建文帝君臣半信半疑,脑子一热又把朱棣留在京师应天府的三个儿子全放回了北平。朱棣一看自己三个儿子已经脱身,继续装疯卖傻也救不了自己,因为建文帝已经铁了心要削藩。于是就在公元1399年七月率先发难,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起兵反叛。

第一阶段:内线作战

朱棣起兵之初就凭借对北平一带的多年经营,迅速控制了北平附近州县。但是相较于掌握全国的建文帝他仍然是实力单薄。因此靖难之役的第一阶段朱棣不得不采取守势和内线防御和袭扰作战。

  • 老帅出征:在朱棣反叛的消息传到京师,建文帝立刻调集兵马平叛,由于朱元璋大肆清除开国功臣,建文帝只好让少数幸存的老将耿炳文出山主持平叛工作。结果青出于蓝的朱棣乘耿炳文立足未稳,在耿抵达前线的第二天就偷袭雄县,继而乘势击败耿炳文主力。耿炳文一看燕军气势正盛立刻采取守势,带领大军在真定坚守不出。朱棣围攻数日不克,只好撤回北平。

  • 草率换将:虽然耿炳文初战失利,但是实力尚存。但是年轻的建文帝一看老将不行,立刻听从自己的智囊团成员建议,由李景隆替换耿炳文为主帅。李景隆能力平平,被朱棣牵着鼻子到处跑,连战连败。不仅将几十万大军打没了,还让朱棣偷袭大宁,获得了宁王麾下的精锐骑兵部队——朵颜三卫。

第一阶段的战事,朱棣频频获胜,李景隆替换耿炳文之后更是溃不成军,朱棣军力迅速扩充,士气极其高昂。随后朱棣开始进行外线作战,准备南下攻占山东一带以获取进攻京师应天府的战略基地。

第二阶段:胶着相持

自1400年四月开始,朱棣带领燕军开始进攻德州,展开外线作战,李景隆节节败退。但是朱棣却遇到了最强劲的对手盛庸和铁铉。双方进入残酷的胶着相持作战。


  • 携连胜之势的朱棣领兵进攻济南,结果遭到盛庸和铁铉的顽强抵抗。为了对抗朱棣的炮轰,铁铉甚至挂起朱元璋的神牌,让朱棣无可奈何。最终不仅济南没有攻克,反而连刚刚占领的德州也被朝廷收复。

  • 此后朱棣又在东昌大败,燕军损失惨重,朱棣麾下名将张玉也被斩杀。此后朱棣的燕军多次交战,双方互有胜负,但由于建文帝对朱棣的“禁(杀)伤令”,导致朝廷军队往往对朱棣作战缩手缩脚,朱棣甚至利用建文帝这一脑残的命令经常单骑殿后,让朝廷军队无可奈何。

这种相持和胶着一直持续到1401年冬天,建文帝无法彻底消灭朱棣,朱棣也仅仅控制北平、保定和永平三郡。

第三阶段:长途奔袭

眼看靖难之役已经打了两年多依然进展缓慢,朱棣决定不与盛庸等人继续纠缠,果断绕开山东济南一带的重兵,长途奔袭坐镇京师应天府的建文帝。

  • 决心拼死一搏的朱棣领兵绕开济南一线,从河北一带南下,仅仅一个月时间就到达徐州,已经兵临淮河一线。为了抵抗朱棣的进攻,建文一方面召在山东一带的盛庸、平安等人回援,另一方面组织护卫京师的部队由顾命大臣梅殷和徐达之子徐辉祖领兵北上淮河一线对抗朱棣。

  • 双方在淮河一线展开争夺,1402年四月,朱棣在齐眉山大败。燕军将士纷纷要求退回北方,朱棣坚持不退,着手准备再战。而建文帝一方眼看获胜,又开始犯错,竟然以京师需要大将镇守为由,将徐辉祖调回京师。一进一退之间,双方形势逆转,朱棣再次利用袭扰和偷袭的方式切断朝廷军队的粮道,并在灵璧苦战获胜,经此一役,建文朝廷在长江以北已无机动作战部队,朱棣取得了战场绝对优势。

  • 自灵璧之战后,朱棣一路很难再遇到强有力的抵抗,盛庸等人虽节节抵抗,但是投降朱棣的南方官员和将领越来越多。燕军一路势如破竹,1402年六月渡过长江并到达应天府城郊。惊慌失措的建文帝让城中诸王和武将守卫各门,等待各地勤王之师。结果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朱棣的燕军入城,至此靖难之役结束。

城破之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迅速接管中央政权,一方面大肆诛戮建文朝廷不愿归附的大臣,一方面大肆封赏有功之臣。进入南京数日之后,朱棣登基称帝。同时他还为彰显自己的合法性,将建文帝的年号取消,让洪武年号从又多了四年。

围炉品茗人


大家都知道,靖难之役中,朱棣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造反成功,为什么他只是一个小小的藩王就可以打败天下正统的皇帝。

第一个原因就是,朱棣很不要脸。身为燕王的他造反的理由是清君侧。清君侧是什么意思呢?清君侧的意思就是除掉皇帝身边的奸臣。因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分封的制度,而现在皇帝的身边的大臣们却要建议皇帝削藩,朱棣说他们是在胡说八道,违反了祖宗的制度。所以朱棣造反的理由是非常正当的。所以明朝朝廷并没有宣布朱棣是造反,而且心慈手软的皇帝一直嘱咐将军们不要伤害自己的他。

第二个原因就是朱棣是最年长的王爷。为什么朝廷要削藩,其他的藩王不造反呢?因为建文帝的矛头指向了燕王。而为什么建文帝如此针对燕王呢?因为在朱元璋册封藩王的时候。当时有很多实力强大的藩王在边疆,手中的权力非常大。后来,那些实力强大的藩王都老死了,只剩下了一个朱棣。所以建文帝不针对他针对谁呢?所以燕王朱棣才会如此急迫的起兵造反。

第三个原因就是朱棣的手下非常忠诚。由于燕王朱棣镇守边疆,天天跟蒙古人打仗,时间一长,他手下们都很服他。而且由于天天跟蒙古人打架,他的军队都是那种历经沙场的精兵,作战能力非常强。

第四个原因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朱棣制定的战略非常好。他知道如果真打起来,自己是跟朝廷耗不起的。所以他的计划就是,尽量避免攻占城池,在他的进攻路线中,大家可以发现,他都是在绕路,绕来绕去把朝廷的军队绕蒙了。后来他直接包围了南京城,皇帝和大臣们纷纷惊慌失措,变成了待宰的羔羊。

第五个原因就是其它的藩王们也都保持中立。他们没有真正帮助朝廷,也没有帮助造反的朱棣。但是在他们心里,当然是盼望朝廷被打败,这样他们的王位就可以保住了。毕竟朝廷如果打赢了战争,不要说削藩了,直接把他们弄死都有可能。比如说宁王,虽然表面上是被燕王胁迫,其实内心还是愿意帮助朱棣的。而且朱棣非常能说,他向宁王许诺了大好前途,说什么造反成功之后,他们俩一起统治江山。说的很像真事,当然,在他篡位登基之后,并没有实现他的诺言。

第六个原因就是朱棣很得民心。老奸巨猾的朱迪在打仗之前,先去跪拜了他的父皇的陵墓,所以天下的百姓们都觉得这个人一定很孝顺。是一个靠谱的人,在他登基之后,大家一定有好日子过。再有就是,朱棣还赢得了官员们的心。反正都是皇室内部打仗,身为当官的跟谁不一样呢?何况朱棣还许给他们了大好前程,不跟随他那不是傻子吗?朱迪就这样打败了皇帝,登上了皇位。



幽默搞笑的玉琢先森


燕王朱棣就是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世称“永乐大帝”

朱棣篡位有其必然和偶然。

一、从小经历战火成就极高军事才能,有篡位资本

朱棣从小随朱元璋从军打仗,军中名将如徐达,常远春,都对其的成长产生影响,早年册封燕王,在中都凤阳历练。洪武十三年,就蕃北平,率军打败北元,声望日隆,名列诸王之首,此时军事才能没有人能出其右。

二、太子朱标之死,使其设有忌惮之人,使篡位成为可能

太子朱标是一位德才兼备之人如果朱标未死,那也就没有朱棣什么事了,朱棣根本无法和朱标相抗衡,而朱标一死,朱元璋选中的竟然是自己的孙子朱允文,那朱棣就有机会篡位。

三、朱允文用人不当没有厄杀篡位之星火

暗存篡位之心,在边地招兵买马的消息传递到京城,朱允文派大臣黄子澄去燕京查明情况,朱棣假装得了疯病,三伏天穿棉袄烤火大喊“冻死我了”。黄子澄竞认为燕王真疯,回报京城,朱棣逃过一劫。

四、方孝孺等强烈建议削蕃,刺激朱棣加速篡位,让其正式走上了篡位之路

削藩这让朱棣有了起兵的理由,他对外号称朝庭出了奸臣黄子澄、方孝孺,他要“清君侧”。

综上所述朱棣篡位有其必然和偶然,历史不可重写,但每次成功都必须要有自身的实力和找住机会的能力。





小雨衣裤


成祖朱棣,太祖第四个儿子,其母孝为慈高皇后。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成祖年轻时候相貌英武,智勇双全,有大谋略。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太祖驾崩,太子朱标因先于太祖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

因太祖在位时,大封藩王,各藩王都拥兵自重,大都做不法之事。

当时成祖北京到南京奔丧,当时因忌惮各藩王,太祖遗旨各藩王不能进京奔丧,成祖便返回北京。后来建文皇帝和齐泰、黄子等澄商量,打算找借口慢慢的把各藩王势力削掉。因当时成祖自身账下势力强盛,惠帝不敢动,只好先把朱棣的同母胞弟周王朱橚废掉,起到震慑之用。

当时因为谋变准备,朱棣可谓是装疯卖傻到了极致,惠帝当时派来监视燕王府的人到王府上看到朱棣大热天的烤火的情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都一致认为朱棣真发疯了。

当时因为用兵必须有武器,但是打造兵器的动静又太大,朱棣便让人在家里搞了一个大型养鸭场,用鸭子的声音掩盖打造兵器的动静。

朱棣还派人去北京探听虚实,但去的人因建文帝的热情款待而被策反了,结果就是成祖的谋反大计被迫提前行动,就这样靖难之役就开始了。



书院大先生


大家都知道,靖难之役中,朱棣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造反成功,有以下六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朱棣很不要脸。身为燕王的他造反的理由是清君侧。清君侧是什么意思呢?清君侧的意思就是除掉皇帝身边的奸臣。因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分封的制度,而现在皇帝的身边的大臣们却要建议皇帝削藩,朱棣说他们是在胡说八道,违反了祖宗的制度。所以朱棣造反的理由是非常正当的。所以明朝朝廷并没有宣布朱棣是造反,而且心慈手软的皇帝一直嘱咐将军们不要伤害自己的他。

第二个原因就是朱棣是最年长的王爷。为什么朝廷要削藩,其他的藩王不造反呢?因为建文帝的矛头指向了燕王。而为什么建文帝如此针对燕王呢?因为在朱元璋册封藩王的时候。当时有很多实力强大的藩王在边疆,手中的权力非常大。后来,那些实力强大的藩王都老死了,只剩下了一个朱棣。所以建文帝不针对他针对谁呢?所以燕王朱棣才会如此急迫的起兵造反。

第三个原因就是朱棣的手下非常忠诚。由于燕王朱棣镇守边疆,天天跟蒙古人打仗,时间一长,他手下们都很服他。而且由于天天跟蒙古人打架,他的军队都是那种历经沙场的精兵,作战能力非常强。

第四个原因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朱棣制定的战略非常好。他知道如果真打起来,自己是跟朝廷耗不起的。所以他的计划就是,尽量避免攻占城池,在他的进攻路线中,大家可以发现,他都是在绕路,绕来绕去把朝廷的军队绕蒙了。后来他直接包围了南京城,皇帝和大臣们纷纷惊慌失措,变成了待宰的羔羊。

第五个原因就是其它的藩王们也都保持中立。他们没有真正帮助朝廷,也没有帮助造反的朱棣。但是在他们心里,当然是盼望朝廷被打败,这样他们的王位就可以保住了。毕竟朝廷如果打赢了战争,不要说削藩了,直接把他们弄死都有可能。比如说宁王,虽然表面上是被燕王胁迫,其实内心还是愿意帮助朱棣的。而且朱棣非常能说,他向宁王许诺了大好前途,说什么造反成功之后,他们俩一起统治江山。说的很像真事,当然,在他篡位登基之后,并没有实现他的诺言。

第六个原因就是朱棣很得民心。老奸巨猾的朱迪在打仗之前,先去跪拜了他的父皇的陵墓,所以天下的百姓们都觉得这个人一定很孝顺。是一个靠谱的人,在他登基之后,大家一定有好日子过。再有就是,朱棣还赢得了官员们的心。反正都是皇室内部打仗,身为当官的跟谁不一样呢?何况朱棣还许给他们了大好前程,不跟随他那不是傻子吗?朱迪就这样打败了皇帝,登上了皇位。





阿狸阿


朱棣王号为燕王,这个燕字就是燕京的意思。朱棣是兄弟中武力最高的一位,因此被封到燕京。同时这个分封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提醒朱棣,要守护边疆,不要和自己的侄子抢皇位。朱元璋本意是让朱棣镇守边关,阻止蒙古铁骑的入侵,没想到朱棣在保家卫国的同时,暗中积蓄实力训练军队,期待有朝一日能够谋事。

大臣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建议削藩,这正好给了朱棣起兵的理由。他对外号称朝廷出了奸臣黄子澄,方孝孺,蒙蔽皇上,他要“清君侧”。于是便起兵南下,史称“靖难之役”。朝廷的军队虽然是燕王的三倍,但是他们长久不打仗,疏于防范,而燕王的军队每天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自然势如破竹。没过几年,朱棣的军队就将朝廷守军杀得节节败退,直至攻破南京城。没过多久,朱棣宣布建文帝死亡,自己登基,坐了皇帝,是为明成祖。


苦艾酒影视剪辑


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为巩固自身地位,决定削藩。他先削取了几个力量较弱亲王的爵位,随后准备对朱棣下手。他暗中派人监视燕王朱棣,反而被朱棣发现,并杀了朱允炆派来的人,并于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古人讲师出有名,当时朱棣反抗朝廷就是以下犯上,属于谋逆大罪。所以他需要找个理由。恰好,朱元璋当皇帝时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就以“清君侧”为理由,大肆宣传为朱允炆提出削藩建议的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也就是有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刚起兵时,燕军只占领现在的北京一地,实力比较小,但是他很快先攻占了北京以北的和以东(今天河北一部分)地方,解决了后顾之忧。便正式开始对付朝廷的军队。实际上,当初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基本上没有可用的大将了。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没想到让朱棣大败。朱允炆撤了耿炳文,任用李景隆为大将军,进行作战。李景隆虽然是名将之后但是自己缺根本不懂兵法,很快又被朱棣打败了。朱允炆又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征讨朱棣。由于此时朱棣连续胜利有些轻敌,反被盛庸所败,自己也被包围,后来援军到来才突围。

失败后,朱棣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再次出兵征讨,先后打了两年半时间,才打到河北、山东一带,关键原因还是朝廷军队人太多。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有人送来了南京城空虚的情况,此时,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直捣南京。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1402年夏,进抵南京金川门,守卫的李景隆为朱棣开门迎降,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青衣散人3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被称为龙的后代九五之尊统治整个国家,是天下权利最大的人,也是最危险的。这个位置必然会引起很多人的窥探,最有机会坐上这个位子就是皇族。

问题里提的燕王篡位就是发生在皇族内部的争权夺位,这次历史事件造成全国15年动荡不安,靖康之乱的主角就是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兵变夺取了侄子朱允文的皇位。

朱棣身为皇子,权利,金钱,名望都有了为什么还要造反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复杂,细细想来他当时造反是被逼的,是由明朝第二个皇帝其侄子朱允文逼迫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时就大兴分封其子,让成百的藩王代替他守护大明边疆。朱允文登基以后面对叔叔们手里的地盘,受到了威胁并且也不利于自己统治,便开始加强中央集权进行削番。先对其他藩王动手在对朱棣动手,但这招有一个最大的失策,本来朱棣没想到造反一看到建文帝动手了,早晚都会轮到自己头上身首异处不如先反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有能力的人都不会屈居人下的,朱棣自小便在朱元璋身边,耳濡目染军事才能突出。而朱允文深居内宫受四书五经影响,朱棣必然不会真的臣服。




侃侃鉴史


受封燕京积蓄实力:

朱棣王号为燕王,这个燕字就是燕京的意思。朱棣是兄弟中武力最高的一位,因此被封到燕京。同时这个分封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提醒朱棣,要守护边疆,不要和自己的侄子抢皇位。朱元璋本意是让朱棣镇守边关,阻止蒙古铁骑的入侵,没想到朱棣在保家卫国的同时,暗中积蓄实力训练军队,期待有朝一日能够谋事。

装疯卖傻逃过巡查:

朱棣在边地招兵买马的事情很快传到了皇帝朱允炆的耳中,他不得不让大臣黄子澄去燕京查明情况。接到消息的燕王为了保存实力,便开始演戏。他假装得了疯病,三伏天穿棉袄烤火炉,大喊“冻死我了”,不穿衣服跑到街上大吼大叫,和狗抢食物。种种行为被黄子澄看在眼里,他竟认为燕王真的疯了,便回京报告。朱棣逃过一劫,从这之后,招兵买马的事情再也没有被阻碍,很快他就组建起来一只纪律严明,兵强马壮的军队。

靖难之役终登皇位:

大臣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建议削藩,这正好给了朱棣起兵的理由。他对外号称朝廷出了奸臣黄子澄,方孝孺,蒙蔽皇上,他要“清君侧”。于是便起兵南下,史称“靖难之役”。朝廷的军队虽然是燕王的三倍,但是他们长久不打仗,疏于防范,而燕王的军队每天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自然势如破竹。没过几年,朱棣的军队就将朝廷守军杀得节节败退,直至攻破南京城。没过多久,朱棣宣布建文帝死亡,自己登基,坐了皇帝,是为明成祖。

朱棣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抓住了建文帝的弱点:太看重亲情。建文帝曾下令不让守军对朱棣放冷箭,使得朱棣可以为所欲为。并且朱棣站在清君侧的制高点上,赢得了民心,又兵强马壮,能够成功是肯定的了。





小阅阅世界


他篡位的过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长子早亡)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在老家凤阳时对民情颇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称帝。

首先介绍一下朱棣的背景,朱棣生于应天府,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在老家凤阳时对民情颇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尽⑷?子晋王朱?6?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于1402年7月17日登上皇位。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棣即位后,曾先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南收安南。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朱棣设立了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派遣郑和先后六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及印度河沿岸国家的联系; 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满清统治者编的《四库全书》对于反映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抽毁,对于不得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对后世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朱棣十分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他的努力之下,社会经济也发展地非常快,而国家的统治也变得更加牢固,明朝的国力已经达到了顶峰时期,表面上看永乐这两个字代表的是永远安乐,而这也是明成祖的一个美好愿望,每个皇帝都希望在自己的统治中可以做出一番作为让百姓安乐,而明成祖非常注重农业,在政治上又非常地勤奋,对人才十分地尊重和敬重,所以他的愿望也变成了现实,人们的生活果然安乐起来,所以后世的人们总会称呼他为永乐大帝。明成祖是一位十分伟大的人物,他千辛万苦地夺得了王位,之后为明朝的国力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可以说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人。 永乐十年以后,为打击北元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朱棣开始了北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征的频率越来越快。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 他不是个好人,逆取皇位,残忍嗜杀,诛十族、瓜蔓抄,阴险狡诈; 他是个好皇帝,迁都北京,北征蒙古,修大典,下西洋,功绩辉煌。

可以说,朱棣是朱元璋二十几个儿子里头最具雄才大略的藩王。而且,朱棣本身就有谋朝篡位之心。只不过朱元璋在位,不敢表露出来而已。但是,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从王朝长治久安出发考虑,须是按照宗法制的要求立嫡立长,朱允炆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加之,朱允炆虽然仁弱,但并不缺乏聪慧,所以朱元璋对朱允炆并无不满之处。总之,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不可改变。而朱允炆继位,是不需要朱棣等藩王支持的,有太祖皇帝诏书即可。朱允炆继位之后,听从大臣建议,着力削藩,朱棣处于被削之列,自然不甘心,便借口朝中有奸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夺取皇位。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末群雄争锋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棣出生,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迎娶徐达长女,21岁带着金成 祖像册金宝就藩北平。40岁以“靖难”名义兴兵,四年后从他的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了大明 江山,在位22年,改年号为“永乐”,谥号“文皇帝”,故又称“文皇”,庙号“太宗”, 世宗改“太宗”为“成祖”,死后葬于长陵。   朱棣的性格颇像其父朱元璋,同时也是继朱元璋之后又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他的一生跌宕 起伏。洪武二十三年(1390),燕王朱棣率军征讨蒙古乃儿不花,大获全胜,从此声名大振 ,也为后来靖难之役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侄儿建文帝登基后锐意削藩,藩王人人自危 ,而燕王为强藩之首更是削藩的主要目标。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棣起兵。4年后,从 金川门入京师,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皇帝位。他南征安南,五入漠北,迁都北京,编修 《永乐大典》,派郑和六下西洋,正如《明史》所说“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 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 蔽。知人善任大明太宗皇帝御制集,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yuán)之广,远迈汉 、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朱棣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可比汉、唐。然而他性情暴戾, 制造了几起血腥大案,如瓜蔓抄、诛十族、后宫惨案等,“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 可掩哉”。   武功:马上天子   朱棣是位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夺皇位,因武功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于兵 ,最后也死于行军的途中。   初战告捷。洪武十三年(1380),朱棣就藩北平,此后直到南京称帝,他在这里度过了23年 的时光。这段时间对朱棣非常重要,他由一个年轻的藩王逐渐成熟起来,逐渐在众藩王中崭 露头角,成为众藩之首,并最终登临大位。   靖难起兵。朱棣的侄子建文帝登基后,一反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政策,而是雷厉风行、锐 意削藩。当时的形势对燕王十分不利。建文帝在削夺五藩后,目标直指燕王,加强了对燕王 的防范。建文帝命心腹谢贵任北平都指挥使,掌握军权;命张■为北平布政使,掌握日常行 政权;并将燕王府护卫精锐调往开平,命宋忠帅兵3万驻守开平。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燕王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五日毅然起兵,率领“靖难”之军,历时4年,大小百余战,最终兵临南京,夺得大明江山。下面选择几个大的战役加以介绍:   大破宋忠宋忠将兵3万,驻军开平,是防备燕王的重要军事力量。燕王举事后,宋忠未敢贸 然进军,而是移军怀来。朱棣控制了北京城,招降守备通州的通州卫指挥佥事房胜,攻取蓟 州。居庸关被朱棣攻破,守将率败军归附宋忠。宋忠为调动士气,谎称原来燕王府守卫的家 属被燕王杀害了。燕王知道这一情况后,特意让那些士兵的亲属打前锋。原燕王府守卫看长 陵神功圣德碑   到家人没有死,恼怒宋忠欺骗他们,就临阵倒戈。宋忠顿时阵脚大乱,燕王趁机麾军过河, 直扑过来。宋忠由是大败,逃回城内,结果城破被捉于厕所内。   怀来击败宋忠,是朱棣起兵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这次战斗,斩首数千人,缴获战马八千 余匹和大量的军械。更为重要的是,怀来之战解除了北平周围的军事威胁,提高了军威。不 久开平、龙门、上谷、云中、永平等处守军纷纷投降,壮大了朱棣的力量。   真定大战八月,建文帝命老将耿炳文率兵13万征讨燕王。由于朱元璋几次借故大杀功臣后, 朝廷中已经没有几个能征惯战的武将了,所以尽管耿炳文当时已经65岁了,也只能披挂出征 。耿炳文和朱元璋一样,都是濠州人。当年他驻守长兴10年,抵御张士诚的进攻,“大小数 十战,战无不胜”。朱元璋十分满意,建国后封他为长兴侯,为一等功臣。建文帝命其为主 帅,有一举歼灭燕王之意。   耿炳文驻军真定,派前锋9000人据守雄县。朱棣探知清楚后,于八月十五日悄然来到雄县。 正值中秋之夜,守城士兵饮酒赏月,放松了警惕。当发现燕兵时,朱棣的军队已经攀上了城 墙,守军仓促应战。这支部队是南军的精锐,战斗力很强,直到第二天破晓之时,朱棣才攻 占县城,南军全部力战而死。   离雄县50里的莫州,潘忠、杨松率军驻守。朱棣料定二人会来援救,命千余勇士埋伏在   必经 之路的月漾桥下的水中。潘忠果然带兵来援,见雄县已失,想退回莫州,不料燕兵突然从水 中冒出来,占据了月漾桥。这样前后夹击,南军大败,许多人掉进河里淹死了,潘忠被俘。 朱棣乘胜追击,招降了莫州留守的万余人。一天之内,南军损失了3万人马。   永乐青花梅瓶   在莫州投降的南军中,有一个名叫张保的将领表示愿意为朱棣效力,并将南军虚实告诉了朱 棣。这时南军尚有10万人马,驻兵真定,分为两营,列于河两岸,互相声援。朱棣遂命张保 回到耿炳文营中,渲染燕军马上就要进攻了。很多将领不明所以,认为南军势大,不如突然 袭击。现在将张保放回,想要攻其不备也不可能了。朱棣自有一番道理:耿炳文知道燕军来 攻,担心燕军势盛,必然会移营合兵一处,这正是攻击的好时机。事情正如朱棣所料,耿炳 文令移营合兵。朱棣趁机率军猛攻,南军仓促应战。战斗十分惨烈,最终南军不敌燕军铁骑 ,退守真定城,不再出战。耿炳文长于固守,而所率军兵多步兵;燕军多骑兵,擅长野战。 朱棣认为耿炳文是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将,不好对付,担心时间一长,士气低落,遂围城三日 后退回北平。   真定一战,南军损失数万人马,但主力尚存。如果坚持固守策略,朱棣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 。然而建文帝对战事甚不满意,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意图从速歼灭燕王朱棣。临阵换将, 本是兵法大忌,何况是以弱换强。当年秦赵长平之战,赵王不理解老将廉颇的固守战略,听 信反间计,换了饱读兵书而一无用处的赵括上去,结果40万赵卒埋身长平,也为后世留下了 纸上谈兵的笑柄。建文帝此次换掉耿炳文,实为一大失策,给燕王提供了战机。   郑村坝之战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合兵50万。他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长子,长得高大威猛、 仪表堂堂,喜读兵书,然而缺乏作战经验,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建文帝将希望寄托 在他的身上,恩宠有加;而对于朱棣来说,他只是当年被秦军坑杀40万卒的赵括式人物。当 朱棣得知李景隆带兵时,喜不自禁。朱棣认为李景隆“为将政令不修,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败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触霜雪,手足皲瘃,甚有 堕指之患,况马无宿稿,士无嬴粮,败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败三也;贪而不止,智 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败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 喜佞,专任小人,败五也”。这个分析虽然有燕王鼓舞士气的因素,但却是看到了李景隆的 致命弱点。   李景隆放弃了耿炳文稳健的策略,率军直扑北平,分兵三处:一军攻打北平九门;一军攻打 永乐八年成祖敕谕通州;自己驻扎郑村坝(北平东20里)。当时朱棣赴大宁寻求救兵,北平守备空虚。攻打北平的战斗十分激烈,正阳门情势岌岌可危。燕王妃徐氏亲率妇女登城,投 掷石块,帮助守卫城门。主攻彰义门的瞿能父子骁勇善战,率领精骑一度攻入城内,然而李 景隆却命令等待大队人马,结果贻误战机,守军以水泼城,一夜成冰,第二天已经难以攀爬 了。守军并没有一味死守,而是在夜里不断派遣小股部队骚扰南军,弄得南军精疲力竭,人心不宁。   十一月,朱棣已经收编了宁王的部队归来,包括能征惯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实力大为增加。 李景隆派陈晖率一万骑兵东行,寻找机会迎击燕军,不期两队人马没有走到一条路上,未曾 相遇。后陈晖发现了燕军,从后面尾随而来,准备前后夹击。朱棣察觉后,命精骑回头迎击 ,将其一举击溃,陈晖只身逃回军中。燕军士气大振,燕王乘势派朵颜三卫猛冲南军。朵颜 骑兵锐不可当,疾风暴雨般连破南军七营。李景隆整顿军马,在郑村坝与燕军决一死战。这场战斗,数十万军马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尸横遍野,十分惨烈。朱棣趁着天黑,派奇兵左 右冲杀,搅乱了南军的阵营,然后燕军正面猛攻,占据了上风。当日未分胜负,双方各自收 兵回寨。李景隆没有经历过这样惨烈的战斗,初战不利,感到难以取胜,连夜拔营南遁,匆 忙之中竟然没有通知围攻北平九门的将士。攻打九门的将士失去主力的掩护,仅两天就被朱 棣击败,北平之围始解。   这一战中,守城的燕王世子朱高炽作用不可低估。他以城中老弱残兵坚守北平城,面对李景 隆数十万大军的攻击而岿然不动,有力地牵制住了南军,保住了燕王朱棣的根据地。假设北 平被攻占,朱棣将面对另一番景象,胜负的天平尚不知会倾向哪边。同时,这也可以看出李 景隆是多么无能,印证了朱棣对他的分析。   白沟河之战郑村坝大战之后,原本锐意削藩的建文帝却变得软弱起来,罢齐泰、黄子澄职, 希望燕王息兵。这种做法无异于向朱棣示弱,是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的。建文二年(1400 )二月,李景隆致信朱棣,请求息兵。这一举动,估计是朝廷的意图,不然李景隆是不敢如 此做的。朱棣现在兵强马壮,自然不会讲和。双方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在春天再战。 然而朱棣使用了一个小花招,戏弄李景隆于股掌之间。二月,朱棣佯攻大同,李景隆率军救 援。朱棣却不与之战,由居庸关退回北平,李景隆奔波一场,劳而无功。当时天气尚寒,南 军衣衫单薄,不少士兵被冻伤,部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   月一日,李景隆誓师于德州,号称百万(实则60万),大举北伐。双方在白沟河摆开阵势 ,大战一触即发。这场战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南军中的平安、瞿能父子骁勇异常,率军 猛冲燕军,所向披靡。朱棣的坐骑接连被射杀,他的宝剑竟也砍折了。瞿能父子奋勇厮杀, 已经和燕王近在咫尺。朱棣见大势不妙,拨马跑到河堤上,南军在后面紧追不放。朱棣立马 站在堤上,假意用马鞭招呼后面的部属,使南军相信燕军就在堤下。南军果然上当,没敢继 续追击,不然朱棣即将被生擒活捉。双方杀得难解难分,互有胜负。忽然一阵风将   南军大旗 刮倒,南军阵营产生了混乱。朱棣抓住这难得的时机,指挥部队猛冲,一举击溃南军。   白沟河之战是决定性的战役。此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 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灵壁之战朱棣准备取道山东,直扑南京。然而在济南却遭到了铁铉的坚决阻击,又在东昌为 盛庸所败。建文三年(1401),朱棣选择了进军防守较为薄弱的河北,转战河北各地。十二 月,朱棣得知南京守备空虚,可以乘虚而入,于是决定绕过山东,率军直取南京。   制诰之宝(白石)燕军孤军南下,期间多有败绩。北方士兵不适应南方气候,很多人病倒了 ,许多将领也请求撤军。朱棣很犹豫,一连数日擐(huàn)甲不离身,最后在大将朱能的 劝说下坚定了继续南下的决心。他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   这时南军防御的主要力量总兵何福驻军灵壁,修建了大量工事,固守不出。朱棣想与之决战 不得,就截断了他的粮草供给,将其围困起来。何福无奈,准备突围,不想南军把燕军进攻 的信炮当成是突围的信号,纷乱涌出,结果大败。何福仅以身免,而南军的主要将领平安被 俘获。平安是朱元璋的养子,原是朱棣的部下,文韬武略,成为朱棣的主要对手,多次击败 过他,还斩杀过他的几个得力战将。俘虏平安,令朱棣兴奋异常,燕军上下都说这回可以平 安了。朱棣舍不得杀他,将其押送回北平。   铁鞭灵壁之战后,朱棣再也没有遇到大的战斗,于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谷王打开金川门迎降,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